逃离舒适区,成大事必冒险 | 李檬相对论

2018-09-17
来源:品途商业评论

摘要:你的事业一旦进入平稳、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又没有外力对其进行“限速”,“高速公路悖论”就可能起作用,积累大量风险隐患而不自知。此时,你会渐渐进入“舒适区”,经常“打瞌睡”,冒险和创新是最没有动力的。

凡是接触过金融行业的人,听到最多的词汇就是“风险定价”。背后的意思是“价值源于风险”或者“价值创造,都会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冒险”。

硅谷知名投资银行家罗伯特·科尔曼曾经讲过一个亲身经历:

在一次有众多创业者参与的酒会上,科尔曼不知不觉多喝了几杯,话就有点多了。其间,他向在场的一个创业者透露一个想法,如果最终落实,商业回报会非常可观。

等酒后结束时,那位创业者对他说:“您刚才那个想法特别好,相关的工商注册,我已经派人去办了,就在我们刚才用餐的这半个小时中,域名注册已经拿下来了。”

科尔曼当时就惊呆了,问那个创业者:“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投资行动,不觉得很冒险吗?”

那个创业者的回答很有意思:“一、我之所以敢去冒险,除了对您的信任,更重要是,我能够看见风险的底限,明白这个风险能够造成的最大破坏程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二、机会初现,我能抢占先机、赢得先发优势,这正是风险最小的时刻,速度本身就能消除很多风险。”

价值创造往往源于商业冒险,相反,按部就班、无风无浪通常是很难成就大事的。

就像最近,很多朋友在抱怨:“互联网行业似乎进入冷冻期,打算跳槽或者创业的话,不知该如何做出选择,感觉陷入了迷茫。”我知道他们在“舒适区”呆久了,对风险已经不敏感,形势有所变化,就难以适应。

近期确实发生了一些事情:监管部门开始严控网络游戏市场,游戏业看起来风雨飘摇,部分公司裁员高达70%;P2P行业出现爆雷潮,大量玩家宣告出局;甚至魅族、美图等“独角兽公司”也难以脱困,被迫大量裁员……很多人对“习惯的现状”遭受冲击感到焦虑,而不是主动去打开新的局面。

我看,适度的担心和焦虑是有必要的,免得陷入“舒适区”出不来,从昏昏欲睡的好时光中突然注入一种刺激,重新激发人的创新和冒险精神。

不去冒险,反而会有更大风险

在一个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里,你最大的风险就是不敢冒险,有很多人的职业生涯会不知不觉走向“安乐死”,都是源于对风险的无感。

我提出过一个“高速公路悖论”,仔细想想,既然是高速公路,为什么反而要“限速”,目前是时速不能超过120公里。

高速公路上的那种一马平川,其实是很危险的。高速公路的路段都十分平直,在这样的路段上开车一个小时,就会昏昏欲睡,因为要求你做的事情会越来越少,接受的信息也会越来越同质化,导致大脑渐渐处于关闭状态,很多车祸就是这样发生的。

你的事业一旦进入平稳、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又没有外力对其进行“限速”,“高速公路悖论”就可能起作用,积累大量风险隐患而不自知。此时,你会渐渐进入“舒适区”,经常“打瞌睡”,冒险和创新是最没有动力的。

近期,滴滴打车面临“安全性问题的拷问”。这恰恰是滴滴进入“快车道和舒适区”之后出现的。共享出行平台崛起的商业逻辑,就是“最快成为最大的那一个,然后成为最终的收割者,享受垄断行业或成为行业第一带来的头部效应。”过去几年,这看起来好像是“快车道的规模化之路”,实际上是一种“KPI式的惰性”。在运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的管控上打瞌睡了,导致事故不断,陷入舆论风潮和公关危机。

只是完成KPI(关键绩效指标),安于现状,这个现状恐怕也很难维持太久。有时,只需要一个关键假设,就能测试出你面临的“风险指数”。

对于一个平庸的企业来说,最好的风险警示就是,假设即将被用户抛弃,是否能找到别的出路?Instagram联合创始人兼CEO凯文·斯特罗姆(Kevin Systrom)擅长用这种“关键假设”激发团队创意,使其更乐意去冒险。讽刺的是,不去冒险反而会有更大风险。

Instagram原先最具标志性的特征是用户上传的图片和视频都是正方形构图,2015年8月,他们做出一个当时看来十分冒险的决定,做出的改变是用户可以上传任何形状尺寸的图片和视频。当时他们非常担心这会使内容显示变得杂乱无章,影响用户视觉体验。出乎团队意料,用户很快就接受了Instagram这个调整。相反,团队之前对方形设计近乎固执的拥护,一直在抑制公司的发展。

如何跟“不确定性”打交道

什么是风险?风险就是不确定性。

你不确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大众的需求究竟是什么,你就要去赌。如果预见大众的需求都是鱼翅燕窝,但大众的基本需求却是麻婆豆腐,结果如何呢?鱼翅燕窝做了一大桌,但人来了只吃麻婆豆腐。你选错了方向,将资源用错了地方,那就输掉了。这种不确定性往往是最伤脑筋的。

如何与“不确定性”打交道?先要了解你自己究竟是“机会型思维”,还是“运营型思维”。

“机会型思维”的人胆子大、敢冒险,有50%的胜算就敢抢先一步,积极采取行动,赢得先机和势能。而“运营型思维”的人往往更倾向于达成已有指标,追求传统的成功,他们更适应于公司的精细管理阶段,对公司发展的布局更偏保守,冒险意愿很低,不太愿意进入陌生地带。

我拿全球仅有的两家万亿美元估值的企业领袖来举例说明便能直观的对比。首先是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就是典型的“机会型思维”。杰夫·贝佐斯则把亚马逊从一家图书电商公司变成了今天集合电商平台、云计算、硬件、流媒体等多项服务在内的公司。

在贝佐斯的领导下,亚马逊始终不以电商的利润为目标,而是拓展战略版图创造增值空间。“机会型思维”的人往往能看到未来,希望改变世界,更乐于冒险,为此不惜去颠覆公司已有业务,不断进入新的战场。

另一位万亿企业的掌舵者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就是典型的“运营型思维”。在财务数据上看,苹果公司简直是一个赚钱机器,但明显已经没有了乔布斯时代的卓越创造力。从刚刚发布的iPhone新产品的命名、价格,还有消费者的评论来看就能得出结论,但这却不会影响苹果是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这个事实。

当今时代,互联网科技创新不断加速,慢一步,步步皆输,在这种情况下,“机会型思维”的人更具有冒险精神,也会更加耀眼。但是,这样的人往往也更加焦虑。

别人都说马云垄断,马云却说自己每天都睡不好,每天都在担忧阿里巴巴掉队,担心会像雅虎那样几年就没了。所以,他要不断去开创新局面,不断重生。阿里巴巴本来是做电子商务起家的,但马云主动跳出“舒适区”去做菜鸟网络、蚂蚁金服、阿里云等等创新业务。焦虑不是坏事,最好要有一个“最优焦虑区”,要能在没有机会中找机会、在绝望中找希望,敢于创新和冒险,不断打开新的局面。

无论是“运营型思维”或者“机会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需要采取不同策略。

前者最成功的是腾讯,后者最成功的是谷歌。

腾讯的策略主要是“驱动内部竞争”。马化腾曾做过一个假设:“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腾讯自己打自己的话,而是在另外一个公司,腾讯可能现在根本就无力抵挡。”回头看来,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腾讯几个核心高管天天泡在上面,说这个怎么改,那个怎么改,在产品里调整。

腾讯通过鼓励内部竞争,逼着你去冒险和创新,在大趋势还不清楚的时候抢先一步,才有了今天的微信。微信的开发团队其实是从QQ邮箱的团队抽调出来的,这款全新的移动产品有可能成为腾讯其它产品的潜在竞争对手。结果,7名工程师在3个月内开发出了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提供文字短消息和图片分享功能。

3个月后,又开发了语音消息功能,更直观、个性化,方便使用。微信整合了语音、文字和图片等功能,作为首批给中国用户提供这样服务的通讯工具,微信抢占了移动互联网的先机,阻断了竞争对手弯道超车的机会。

谷歌的策略主要是“建立适应冒险和颠覆的创新体系”。2015年,谷歌公司(Google)宣布体系重构,人们熟知的Google,变成了集团公司Alphabet的下属子公司。当时,谷歌特别向外界发表一个公告:“久而久之,公司会习惯以驾轻就熟的方式做同一件事情。如果有变革的话,也只是做一些渐进式的变革。然而,在科技产业里,总是有一些革命性的创意来驱动下一波的经济增长。”

可以看出,谷歌是主动逃离“舒适区”,要不停给自己找“不自在”。Alphabet后面的三个字母“bet”,就是“赌”的意思。这表明,一个公司即使做到跟谷歌一样大,依然要学会去打赌,也就是去面对不确定性,去冒险。“渐进式的变革”不能适应“革命性的创意”,冒险和颠覆才是互联网科技的灵魂。

立足“终局思维”,理性冒险

敢于冒险和颠覆,当然不是要你去做一个赌徒。冒险并非冒昧的去探险,而是自信而理性的冒险。成功的商业冒险往往包含两个关键要素:

1.要有好的“平衡策略”,以对冲各种风险。

2.要有“终局思维”,让你知道事业的前景和风险的边界在哪里。

首先,“平衡策略”为什么重要?比如你做投资,理性的做法不是孤注一掷去购入一项风险资产,而是当你打算做一个特别冒险的投资时,就要更加谨慎对待你的其他投资,即建立投资组合、平衡各种风险。换句话说,你只有在一个领域有安全感,才能在另一个领域大胆投入、自由创新。

很少有人知道,很多世界级企业的创始人即使在自己的公司创立以后,也继续从事原来的本职工作。亨利·福特的汽车生意起步之初,仍是爱迪生照明公司的一名工程师,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从容进行自己想要的事业。他在发明了化油器技术,并且获得了专利权之后,还是继续在爱迪生照明公司工作了两年。

耐克公司创始人菲尔·奈特,最初是摆摊创业卖跑鞋,同时他一直从事会计工作。即使是比尔·盖茨,哈佛退学创业,也不是马上就退学,而是申请了休学,并且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了一笔资金,从而平衡了风险。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多少都要承担一些风险,就要有好的“对冲策略”降低风险。

其次,自信而理性的冒险,最重要是要有“终局思维”。想想你5年以后会怎么样,再决定你现在该怎么做。如果一个人只想找一个养活的工作,直到退休也不希望发生任何改变,那就不适合任何创业公司。可是,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尝试没试过的生活,只是每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你80岁也能做的事情……人生还有什么意义?那样,眼下就是终局。

同样道理,如果你有一个“更长远的终局思维”,就不会担心互联网江湖会有什么“冷冻期”。当年在Google、Facebook上市之后,也有很多人觉得互联网没机会了。但实际上,在Google、Facebook之后,美国每年还是能诞生一家几百亿美金的互联网公司,比如说Uber、Twitter等等巨头。

社交媒体是每隔四五年就会出现大机会的行业,背后的逻辑就是人群的更替——新兴人群在新环境下,对新的自我表达方式的诉求。

从QQ、微信最近的公开数据中可以看出,QQ、微信作为年轻人的熟人社交工具,目前用户基本已经见顶了,熟人关系链已经基本建立,年轻用户的兴趣交友需求要有新的平台来满足,这才有抖音、小红书、soul等新兴社交平台的崛起。

同样,在美国的青少年当中,这两年也有很多人已经不愿意使用Facebook了,觉得Facebook不够酷,马克·扎克伯格也开始体验失眠了。

在我看来,“终局思维”使你考虑问题更加长远和深入,有时会领先同龄人和竞争对手几个维度。从最难的、最大的问题开始,用倒序思考,以历史的大格局解决眼前的小问题。

你不冒险为什么要创业?如果你真正具有“务实的好奇心”和“稳健的思维策略”,难度越高,竞争越少,反过成功的机会越大、赢利空间越大。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