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闭幕,金融科技登场

2018-09-25
来源:DoNews

近些天来,p2p的暴雷相比前段时间好像少了很多,p2p市场洗牌似乎在短期内告一段落了,在这场暴雷潮中能存活下来的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合格平台?P2P所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真的拨云见日,迎来了自己的高速发展期吗?

几年前,随着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诞生到高速发展,点燃了所有想进入金融这个处在经济链顶端的行业内心的火种,切分金融这块超大蛋糕成了行业所有玩家的共识,在国家政策层面也是支持普惠金融、倡议解决小微企业贷款融资难题。

当然我们知道,在国内监管政策之下,从事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这是底线。聪明的中国人巧妙的规避了牌照这个难题,在从事信息中介的幌子之下大行其道的操作着金融业务。P2P这一点对点金融服务模式在一夜之间成为了金融市场主流模式。

最开始,尽管监管方明白,P2P的实质就是金融,而并非信息中介。但是前者并没有介入,因为在理论上这是一场多赢的生意,P2P平台方通过撮合借贷双方、充当第三方担保赚取佣金,解决了一定数量的就业问题、投资方通过P2P平台将资金出借,实现了比银行更高的收益、获得融资的小微企业和一些个人借贷者通过平台解决了融资的难题。这样的一个合作模式,似乎还解决了国家一直以来棘手的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社会治理难题。

因此,这场多赢生意堪称完美,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在这场交易中获得自己的利益所求。所以平台的数量就开始出现了爆发是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在2015年顶峰时期,P2P平台数量在全国范围内超过了8000家。各家平台的成交额也是从0到十亿、百亿、千亿,单个标的募资额也是达到亿元。全国上下都在上演着一场资本狂欢的盛宴。

同时这也是失控的开始,各个平台为了获取到更多的投资者,无上限的提高预期收益率。在资产端一些平台的风控能力低下,劣质资产游走于各个平台之间。

终于在今年随着P2P暴雷潮的来临、消费金融发展困难、监管层面严查现金贷,让如日中天的互联网金融走到了悬崖边缘。活着的玩家似乎都在谋求转型。

在本月17日,巨头玩家京东金融改名京东数科,一时间将互联网金融的舆论引向高潮。其实在此之前,就有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现金贷公司改名。都不再提互联网金融,纷纷高唱金融科技,从服务C端转向服务B端。可以说这次国内巨头级玩家的转型再次坐实了这样的说法。

就在几天前,蚂蚁金服首席架构师胡喜称:蚂蚁金服金融科技正式全面开放,包括容灾系统在内的多项金融安全、智能风控、区块链等在内核心技术和解决方案都将对合作伙伴开放。

现在看来,互联网金融去金融业务的浪潮正在席卷整个行业,不管是被迫的、亦或是主动的。转型金融科技已成为必然的趋势。

只是,笔者想说,跟随潮流转型就意味着成功吗?

从互联网金融转型金融科技,其实质是平台逐渐剥离金融资产业务,由之前直接提供金融借贷服务到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技术的赋能。表面来看,这确实更为符合互联网企业特质和定位。只是如此众多的平台如何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呢?

金融业花板的高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实是净资本规模。但科技行业不是,科技行业的上线是技术的高度。这就决定了金融行业是非常传统的一个行业,因此科技对该行业的影响并不像其它行业一样那么明显。所以这些金融科技的赋能者一定要找好自己的定位。

风控是传统金融业务的最大的痛点。

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风控一直是困扰业务发展的最大难题,耗时长、效率低下、评判标准缺乏、信息隐含都成为传统风控中的巨坑。现在众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向这个方向看齐来转型。京东金融就是最好的例子,通过自己建立起来的大数据风控模型、直接嫁接于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之上。

可问题是,有多少互金平台有真正的风控能力和成熟大数据风控模型呢!P2P的暴雷一方面是由于对投资人高收益承诺导致的资金链断裂,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众多的互金平台风控能力低下导致劣质资产进入平台,产生大量坏账之后导致的平台危机。因此来说,这些转型金融科技的互金平台自身有没有足够的风控能力还是一个未知数,更不要说将自己的风控技术赋予传统金融机构。

打铁还需自身硬,互联网金融平台转型金融科技,最需要打造的还是自身的技术实力。只有自身具备足够的技术实力,才能在金融科技赋能传统金融机构的浪潮中博取一点生存的地位。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