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2】新型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趋势和退出

2017-07-30
来源:融资中国

 

2017年7月26-27日,融资中国2017股权投资产业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举办,来自投资机构、产业资本、金融领域、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政府相关领导,行业专家等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产融结合下的新机遇和挑战。

 

会议以“产融结合:开启股权投资新时代”为主题,对新时代、新机会、新布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张小艾、中科招商集团董事长、总裁单祥双、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等出席了会议,百余家知名公司、机构负责人与会。

 

7月27日上午,以“新型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趋势和退出”为主题的高端制造专场论坛进行,盘古创富创始合伙人许萍主持了本场论坛,景林投资董事总经理李德刚、同创伟业投资副总裁关博、金葵花资本副总裁、首席分析师戚博轩、领汇基金副总经理谭红、同系资本合伙人肖霁、中植资本高端制造产业投资部执行总经理杨森、虢盛投资董事总经理杨龑出席了会议。与会嘉宾就高端制造领域投资的新选择、人工智能的比重、节能环保趋势投资的关键、新材料面临的技术等热点话题进行了讨论。

 

以下为论坛嘉宾精彩观点分享(未经本人审阅):

 

许萍:制造业领域非常大,这两年比较火的军民融合、航空基金、航空员,有很多集合基地在建设。下面请各位基金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特色。

 

李德刚:我们包括传统的PE部分,也包括A股的二级市场部分,另外在也有海量的一级二级美元VC的投资。整个景林管理规模是80亿美金左右,做了十几年时间。高端装备制造是我们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细分市场,尤其是从这一两年以来,我们更加自在的去在这个领域投资。由于本身我们自己基金的配置,在这个板块里主要还是以二级相对偏多一些,一级市场也会有相关的配置。

 

关博:我是同创伟业的关博,我们从原来的PE到VC、美元、夹层、地产。但是一级市场还是我们的主要的业务,我来自科技组。同创到现在八家IPO,十几家项目,项目里过半数都是科技类的项目。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这是我们投资最核心的领域。我们也看好国内企业在这个领域的突破、创新和规模,希望伴随这个领域的企业家共同成长。

 

戚博轩:大家上午好我是金葵花资本的戚博轩。金葵花资本是比较年轻的投资机构,我们主要是直投+基金的投资方式。基金规模100亿以上,高端制造业是我们关注的领域。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市场很大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大概占到总GDP的30%左右,国家的2016、2017年GDP总额大概75万亿左右,乘以30%就是20万亿的市场。所以各个细分领域的机会很多的,我们也投了风能的发电机,还有高端包装的企业,它们利润、现金流都非常好的,一些企业准备IPO了。整体来说我们坚定的看好高端制造这个市场。

 

谭红:我是领汇基金的谭红。创设于2007年,10年的路程走过来也不容易,目前主要聚焦的是在智能装备、新材料、通讯技术板块、大健康以及消费升级。通过10年耕耘,如果说是讲特色的话,可能是我们合伙人团队的背景和基因。我们团队大部分来自于产业,我本人原来也是上市公司高管出来,合伙人的多元化决定了我们对接、投资过程中注重投后和产业资本的对接,以此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到目前为止主要的管理规模,包括海外并购基金那一块的话近100亿左右,国内的几个板块是50多亿左右。

 

肖霁:大家好,我是同系资本合伙人肖霁。相对于前面几家机构我们是年轻的一家机构,成立到现在2年多时间,赶在资本市场最火爆的2015年上半年成立。从成立就希望为中国的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精准医疗做自己的贡献。得益于我们的定位,我们在这样一个非常顶峰的资本市场情况下成立。成立之后经营还不错,2015年获得了锂电池和正极材料的一家公司,今年我们完全实现退出,实现了3倍左右的回报。尤其在近期,我们的重点放在智能制造领域里,我们认为中国的大数据尤其在工业里面基础很薄弱,中国那么多的制造行业里面的装备到现在,不要说数据的采集,连基本的连网和数据收集还没有做到,我们认为这里有很大的空间。具体到智能制造的产业链里,我们认为从装备整个控制系统到后面的减数机到传感器件,产业链里有很多的工作可以挖掘的。针对不同行业的需求,整个制造业需要有定制化的工作去有一些专业化的团队,有一些懂技术、懂产品的公司来把它完成。

 

杨森:大家好我是中植资本杨森,我们公司围绕五大行业开展,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今年上半年我们对制造这个行业非常看好。一方面符合国家的政策,另外一方面确实制造业里体现了制造业企业的优势包括海外的引进。去年我们公司的投资额107亿,今年按现在的情况可能会超过200亿,原因也是围绕着去年年底我们收购了香港一家上市公司中国中植资本国际,包括海外平台的搭建,现在有一些海外的项目在投。

 

说到制造业领域去年投了两家,一家公司作为它的三股东,另外一个标的是大数据公司,做安全系统的数据公司投资2亿。我们践行着对制造业的关注,进行了一单海外收购,收购NGP下面的半导体的器件企业,主要客户是汽车,我们参与其中投资1亿,占比金额不大,更多的是对分离器件对于国产化替代的思考。

 

杨龑:我是虢盛资本的杨龑。我们是资本市场的新兵,2013年6月份成立,截至目前累计投资金额超过了47亿,接近50亿,最高的时候同时是7家上市公司的前10大股东。我们做中后期的,除了VC不做,包括PE、一级半市场的定增、二级都有布局。前几年一级半市场比较火的时候我们定增做的比较多,最近几年侧重于PE和并购板块。二级市场我们一直有的,因为我们要保持对资本市场的敏锐。

 

许萍:高端制造究竟大家在投什么?另外差距在哪里,为什么我们要去海外?高新科技的芯片动辄上千亿,我们怎么投?每家公司在这些领域做了哪些努力和战略,得到一些什么样的收获,请大家分享一下。

 

李德刚:现在对于中国整个制造业,不管是高端装备制造还是节能环保,相对会跟传统的工业结合比较多的。现在是属于相对比较好的投资窗口,为什么?第一个本身在2014、2015年的时候大家在追风口,很多资金不想在这方面投入的,觉得成长性、上市之后的表现都不好,现在发现越来越多的资金回归传统在投资这方面。目前,从IPO的支持角度来讲,从装备制造的企业做海外并购、融资角度讲,监管机构都给了空前的支持。这些尤其是对于现在处于中等规模阶段的拟上市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加快速度进入资本市场,同时借助政策红利进行并购,包括上市之后把自己做大有很好的机会。

 

从融资机构来讲,这样的机会我们还是要参与的。我觉得做投资的核心还是要做产业链,至于这个公司本身是不是有IPO的投资机会,不是我们的核心战略。目前已有的A股上市公司来看,已经在很多的细分行业里都有了。尤其在制造业行业里也有一些,比如说类似于有些公司,在两三个、三四个细分行业里都做的非常大了,留给没有上市的中小企业不是特别多。我们的投资机构,如果所在的行业已经有非常大体量的公司,尤其是在境内的布局,我们就不太关注这个领域了,因为成功的概率就比较小。但是对于拟上市公司来讲可能是有一定的力量的,比如说销售收入一亿左右,细分领域里已经上市公司还没有花大的精力布局,因为他认为做一百亿的东西才值得做,所以机会蛮多的,资本市场给红利。

 

同时我赞同中植同行说的,海外并购的机会对于中小企业来讲,不亚于大的公司。因为外国人的逻辑跟中国人不一样的,中国人讲我有钱,出得起钱就并购你。海外并购非常看中基因、管理团队之间,除了金钱之外的东西。我们的理解在装备制造领域里,我们还是以体量相对比较大的、扩展性比较强的上市公司、二级、并购为主,同时也会看细分领域里确实具备本身自己市场规模,就能够在接下来的时间之内成长10倍这样的公司。这些公司目前也有2—3年的政策红利期。从我们的打法来讲,长期我们还是看产业链的,短期来看会规避已有的这些行业里面,已经有大多数在布局了,我不建议装备制造业公司还有太大的机会。这是我们基本总体的打法。

 

 

关博:同创的投资趋势是越来越淡化IPO,越来越重视企业的成长性。早期的资金都是五年期,现在基本的基金都是7年9年甚至更长,愿意陪企业走的更久。一个投了之后的老板问我你期待什么,我说期待不要死的太早。虽然同创现在有着国内机构里最高的上市比率,我们现在上市30多家。其实我们从2011年开始已经深耕在研究行业,更多的项目投资不是基于IPO了,而是基于产业的分析和梳理,自上而下的研究,找到这个行业里的机会点。比如说在新能源汽车,我们在轨道交通,在高端制造的领域,这些通过梳理出来找到的投资点。这个领域里产融结合是趋势,一定要深入的理解行业,抓住企业成长性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做二级套利。现在很多二级投资架构非常贵了,有些项目如果不能做长期的判断,简单的套利20几倍投进去,二级的估值在往下降,就不知道挣什么钱,只有陪企业走的更远,这个也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LP,更好的陪企业家一起成长。

 

 

戚博轩:从制造业角度跟国外从科研技术角度来看差异很多,机床技术依赖度达到95%左右,芯片对外依赖度达到80%,从制造业角度来说有比较明显的微笑曲线的现象,两头的利润会比较高。比如苹果,设计苹果的利润是很高的,销售利润也很高,中间是利润比较低的,比如组装,把所有的零部件拼装在一起。所以中国的制造业普遍存在分散度太高,集中度很低,做的事情又以拼装、组装为主,制造业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从我们投资的策略涉及到一些高科技领域的,在海外做了一些布局,比如说发过一些海外创投里的高科技基金,投资标的涉及到无人机芯片,国内很多大机构也跟我们投了同样的标的,包括新材料石墨烯的标的,我们马上要进行投资。从技术角度来说,我们愿意把它投到海外标的去。之后因为中国油巨大的市场空间,我们把它拿来在中国落地,把技术复制过来。

 

从制造领域来说,中国市场很大,20万亿的市场。我觉得国内的很多标的利润比较好,现金流比较稳定,也有稳定的客户,上下游产业链布局比较好的也不少。最近看到一些数据,三板智能制造板块,2017年一季度营收平均值是20%左右的增长,这个增长率是非常不错的。所以我们觉得在这个行业只要你踏踏实实深耕,踏踏实实找一些估值不是这么高、现金流、利润都很稳定,从投资收益的角度来说就不会很差。

 

从找标的的角度来说,应该说是国内外兼顾的。刚才其实关总也提到,我们现在要有耐心,以前5年现在要投7年8年都有,我们也愿意陪企业做深耕,因为制造业不是今天进去明天就能翻好几倍就出来的行业,行业有行业的特点,所以我们也愿意陪企业走的路更长。

 

 

谭红:每一个投资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慢慢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和逻辑。十年来我们也经常反问自己,看中某一个公司,接下来谈价格,甚至把它的预期压下来,压到我们接受的地步。我们有什么样的优势,除了出资之外还能够帮助企业在未来三到五年之内快速的成长。我们牢牢围绕的是平台策略和协同化的效应来做。投的过程中已经有的上市公司,我们一共到现在为止投了60多家企业,现在近20家通过并购IPO退出,包括新三板全部退出。命中率角度来说概率还可以,但是做的很勤苦。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拟投公司和未来投的公司中发现我们的企业理念和战略定位方面有很深的吻合度,包括我们跟创始人的交流达成一致的话,会平台化公司运作,围绕这个公司上下游资源整合产生协同化的效应。这个投资逻辑和策略形成之后,在做的过程中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这几年我们关注汽车零部件领域。我们有几个创始人也是汽车零部件公司出来,同时锁定摩托车领域和航空板块部分项目的铺垫。围绕几个领域做一些铺垫。汽车一万多个零部件一辆摩托车几千个零部件。我相信未来进口替代、智能制造方面还是会有成长的空间,这是我们在做的策略和具体的方案。

 

 

肖霁:同系资本是一家新的机构,我们的规模有限,关注的重点是在两大领域:一个是智能制造,这个是宽泛的领域。大家都在说智能制造,我们更关注的是智能制造究竟如何实现的。另外一个是大数据,我们想知道大数据如何落地,大家都在说大数据,数据从哪里来,大数据如何运用到生产当中去。

 

现在微信成为大家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但是这是在消费领域里。我们看到在工业运用领域里,现在的技术背景下,有很多的装备、很多的生产线都没有智能化,更不要说互联网化。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刚才提到的两点,智能装备、智能制造怎么实现?这个事情不是空泛的事情,我本人2010年进入投资行业,之前是做了10年的芯片,我所从事的公司里我负责量产纳米12英寸的精元。作为一个所谓的高级行业里工作了十年的人,我看到中国的产业链一点点起来,但是坦白讲我对中国的芯片在短期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我没有报太大信心的,这是我的内心话。

 

是不是中国企业就没有机会了呢?我们不这样看。回到这样一个领域,芯片的高端领域国内和国外有差距的。但是芯片的应用领域中国有很大的潜力,中国在应用问题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非常强的。基于这个原因中国致力于制造业的升级里面,如果我们踏踏实实做事情,把制造环节把问题逐一的解决好,这个空间就是非常大的。

 

同系资本非常理解、尊重踏踏实实做事情的企业家,我们的打法是怎么样呢?当我们发现这些环节上有我们认为真的有技术储备,有用心做事情企业和企业家的时候,我们希望跟他们同行。我们会派投资经理跟着他们具体的销售人员和产品经理去到全国所有的客户那边跑,基于这一点我们才会对中国所谓的制造业和制造业的状况有清晰的了解。而同系资本定位也是希望以此为契机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做出贡献。

 

 

杨森:作为一个投资人听了大家的分享很有感触,特别是谭总,肖总从行业里出来,也非常感激行业里的精英到投资这个行业来,把制造业企业更加的摸透,真正的把投资和企业结合在一起,非常感谢,特别是肖总关于制造业升级的思考,深入的思考,这点受益匪浅。

 

对于我们来说,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大家提到了是一个成长性;第二个是新材料的思考;第三个是海外收购,也是许总引领的谈话当中提到的关键词,如何看待海外收购这件事。

 

第一个成长性,很多投资机构都有这方面的思考,无论监管口径的变化也好,还是整个市场的变化也好,我们作为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看到企业的价值,还是看到企业的成长,这个和成长的时间,根据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行业也会给企业不同的成长时间。

 

第二个是新材料,新材料往前面看分三类:一类是新发明出来的材料,这类是传统意义上理解的新材料;第二类是原有材料应用到新的领域,这个在投资领域定义为新材料不为过;第三类新材料是和海外收购有相关性,海外一些加工制造业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内,从我们的出发点来看这是新材料的引入,并且我们需要把它作为升级和中国市场的对接。

 

 

杨龑:今天的主题是高端制造领域的投资趋势,我讲的宏观一点,高端制造其实我觉得核心词应该是“高端”,首先我觉得要给高端做一个定义。但其实业界目前对于高端制造或者说先进制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只要是技术壁垒比较多的,技术密集型的,或者产业链地位比较高的,产业链控制地位比较高的,或者附加值比较高的,LE比较高的,也是资本密集型的制造业都称得上是高端制造。从大类来看比较热的高大上的耳熟能详的,今天提到的智能制造、新型制造包括装备制造,肯定都属于高端制造了,我们都有在看。

 

我们看过的项目非常多,但是其实大家目前都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比较热的领域里面,大家都扎堆,估值都比较贵。其实理性的价值投资者对于价格和估值都有所顾忌的。所以我们没有放弃传统领域的机会。

 

我们投的时候对于退出关注比较少的,一方面我们觉得只要方向对了,我们投的是好企业,是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或者投的附加值比较高,毛利率比较高的,企业又比较规范,盈利稳定增长的企业就不担心退出。一个是投的好一个是退的好,但是退的好不如简化成投的好。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就是IPO的政策,昨天大家关注到证监会再次明确了IPO审核的提速以后的常态化。IPO提速常态化对于资产稳定的制造业企业是重大利好,只要企业经营规范,稳定增长,你都可以打。我们目前投的十几家高端制造企业里看,绝大部分目前都在申报或者已经报在IPO梯队里了。还是回到我说的那句话,关注退的好还不如关注投的好。谢谢!

 

 

许萍: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盘古。我们在2011年的时候开始投航空,那时候叫航空领域,还没有叫高端制造或者高端装备。我们在投一家制造业的时候也经过很多的思考,我们A轮投了以后,也介绍我认识的很多机构给企业,但是大家不敢碰他,因为他修工厂洼地就两三年,动辄就是几百斤的铁的结构,没有人敢说他可以成功。他都是中国一流的团队,都是清华大学做高端装备的一流人才。在看不清楚方向的时候,只能赌在人上,这是我们最近一直在延续这个方向。我们做项目的时候,这是判断的一个标志。

 

今年投了一个做发动机的。这帮高工也说我们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做发动机的,这个情怀已经很激励我的,他们积累的东西也很多,这个是一个工艺软件,给整机厂提供他们做发动机的效率。一个打磨出来需要几十个小时,它可以给你提升节省30%40%,让功效提升。接下来他们要拿到非常多的执照,航空行业要么第一要么唯一,军工执照、安全证,好几个三维证不拿完走不到制造行业。

 

现在,我们确实不担心他怎么退出,有没有真正创造价值,这是制造业投资策略的趋势。

 

机器人哪位嘉宾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杨龑:我简单说两句,我们也不能说投的比较多,但是我机器人领域里我看的案例不少,其实从目前国内的机器人领域来看,应该把机器人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做本体的制造包括零部件;一个是集成。国内更多的是集成应用。减速机到现在都没有突破,虽然齿轮方面一些公司已经有突破了。核心零部件这块,我们看了一些企业,是有突破但是希望不是特别大,未来我们也会紧盯这样的机会。更多的是细分行业里的应用,其实从集成角度来看大家都在讲应用,说汽车行业里有机器人集成,物流行业有机器人集成,但是目前看到的集成还是低端的集成,只能是实现部分功能、部分节奏的自动化。因为机器人就是实现自动化,但是对于整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我们国内的企业都还只能局限在极少部分的环节里面。所以跟大家提示一下,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点,当然不是很全面,我们看到一些风险点。

 

谭红:我们公司投了唯一的一个算搭上边的一个机器人,是自动安装轮毂的公司,现在挂牌新三板,也走的不错。我们聚焦汽车和汽车零部件,在轮毂安装有很多人力成本,安装的精准度跟工位的设计直接跟产品质量有关,所以投入了这么一家。当然它所有的技术、团队来自于国外,回归到国内。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是机器人整条生产线包括产品重新设计,牵扯到的主机厂整套的收入要符合我们的要求。所以说我们也担心,你一个系统改变,可能是系统工程。

 

补充一点投和退的问题,我有点不同的观点,基金管理角度募、投、管、退必不可少,很多对募资有很多的体验,很多公司也会把投作为主要的。但是做了十年过来,我觉得前面很好的企业包括到最后退的过程中不能给投资者丰盛的回报,原因跟时间节点有关系。

 

许萍:非常感谢大家宝贵的分享,既有投资各个领域的机会,也给我们披露了很多具体的课题和很多坑。谢谢大家!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