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红海中的挑战与应对

2019-07-12
来源:亿欧网
近期市场可谓“雷声滚滚”,一时间投资者风声鹤唳,前几年布局了大量消费金融资产的机构亦开始忧心忡忡。曾经消金资产小额分散的属性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但今年以来市场环境整体恶化导致违约率上升,消金业务的展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近期市场可谓“雷声滚滚”,一时间投资者风声鹤唳,前几年布局了大量消费金融资产的机构亦开始忧心忡忡。曾经消金资产小额分散的属性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但今年以来市场环境整体恶化导致违约率上升,消金业务的展业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强监管后的消费金融市场之变


(一)居民杠杆率不断增长


自2017年底141号文等一系列监管政策落地至今,国内整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最受关注的便是居民杠杆率的迅速增长,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注:隶属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9年3月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平均杠杆率达53.2%,2008年~2018年的十年期间居民杠杆率上升总量为35.3%,年均增速达3.5%,增速与美国在2000年~2007年期间相当。这还未包含同期向亲友借贷、民间借贷等无法统计到的数据,实际居民杠杆率将更高。


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


ä¸­å›½å±…æ°‘éƒ¨é—¨æ æ†çŽ‡

图1: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2008年~2018年)十年期间上涨35.3%


(二)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增强


2019年消金市场的基本面变化亦十分明显——行业马太效应正不断增强。不论是市场的资金流向还是各渠道的客群流量,都在进一步向头部机构聚拢。一季度以来,大量低成本银行资金开始不断涌向行业头部资产方,迫使信托等资金成本相对较高的机构不得不面对“优质资产荒”窘境。在此卖方市场背景之下,头部资产方开始不愿进行差补、回购、劣后跟投等操作,金融机构往往前脚庆幸“抢”到了优质资产,后脚便要开始愁劣后资金的募集。


(三)资产下沉迹象明显


马太效应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市场后来者不得不选择进行资产下沉。消金市场的资产形态也将更趋向于呈金字塔型分布。如果把资产分为ABC三个等级,那么BATJ等互联网巨头以及部分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一般会把A类资产留给自己,再将B、C类资产匹配给不同的合作机构,但随着想要在消金领域分得一杯羹的机构数量增多,行业红利加速透支,客群扩大的同时一定会带来资产下沉。


机构展业所面对的三点迷思


(一)消费金融市场是否进入红海?


时间回溯到2015年,当时的消金市场无疑是一片蓝海。短短三年时间,各路玩家涌入使得行业蓬勃发展,蓝海时代一去不复返,但是否已经进入红海也无法简单定论。


若从大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消费金融行业只是刚刚起步,短暂的高速发展还未经历完整经济周期,远没有进入红海。从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也可以看出,前海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达8.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9.77%,而这一数据在美国约为20%,相比之下国内消费金融市场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若从消金市场细分结构来看,目前市场上确实有一些头部机构及产品已出现过热现象。例如于信托机构而言,采用通道模式开展消金业务已进入红海。以往消金通道类产品的发行费率在1%左右,但如今的竞争白热化使得其发行费率被压低至千分之二或千分之三,如此低的利润空间导致业务模式难以为继。而对于消金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来说,经过近几年市场高速发展,沉淀洗礼后剩下的“残羹”,或许将成为不良处置机构的“盛宴”。


(二)现金类贷款还能不能做?


监管整顿给“现金类贷款”戴上了紧箍咒,但在实际展业中,现金类贷款凭借相对较高的利润空间一直受到投资机构青睐,那么眼下现金类资产到底还能不能投?


乐观派认为存在即合理,利润空间更高的现金类资产无疑能够带给投资机构更大的收益。以银行、信托等风险承受能力有限的投资机构为例,仍可以选择头部企业的线上小额分散的现金类资产进行布局,比如额度在5000元-8000元左右的资产。而对于线上大额的现金类资产则需要慎之又慎。从收益区间来划分,18%以下的战场依旧属于银行,18%-36%的战场信托可以考虑布局。


而谨慎派观点则认为,当前现金贷属于监管严控方向,一旦展业不规范极易触碰监管红线。现金类资产虽然直接针对C端市场,但随着资产下沉也面临优质资产稀缺的问题,后来者将不得不选择更差一些的流量资产,对投资机构的风控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挑战。


(三)场景类资产该如何布局?


尽管场景贷作为监管鼓励的方向,但也面临“优质资产荒”的困境,在风控层面也存在场景方与客户联合欺诈的道德风险,投资机构需对场景类资产保持敬畏之心。传统金融机构或没有线下渠道的头部资产方,在参与线下场景类资产投资时天然有劣势。一方面其不具备对线下场景大量铺人的风控条件,另一方面线下场景的贷后资金去向监控难以把握。


面对这些困难,资金方可在展业时选择跟“厂商”合作,即只为服务主营业务而开展消金业务的场景方。例如旅游场景中的携程、途牛等服务商,此类平台跨界布局消金业务,目的更多是为拓展其主业,因而联合C端客户进行欺诈的动机极小,对于资金方来说风险相对可控。


同时还要善于甄别“伪需求”场景。例如去年红极一时的租房分期场景,本质上就是C端客户的伪需求,实际上是B端需求(由场景方和资金方合作主导),甚至很多C端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了分期贷款协议,如今潮水褪去留下“哀鸿遍野”。


新形势下各方展业路径之变


(一)信托资金方的展业路径之变


从以往的通道模式变为真正的主动管理,才是信托布局消金业务的正道,这也要求信托机构要走出舒适区。首先在战场的选择上,除非打通了ABS等低成本的融资通道,否则从信托募资成本叠加消金展业中的各项综合成本来看,选择18%~36%甚至24%~36%区间的客群无疑更为合适。


其次,全面的资产管理能力将成为信托开展消金业务好坏的新标准,在贷前、贷中、贷后等各个环节都应该有相应的人员配备和业务流程制度建设。既能监测数据又要具有一定的催收能力,当然也可以通过与外部催收机构的合作来实现。


最后,具备核心风控能力正成为信托布局消金业务的必要条件。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信托机构的风控系统建设,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识别、重组能力,能够将客户进行精准分层,针对不同层级的客户适配不同的运营方式,并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但对于尚未搭建风控系统的信托来说,此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物力来自建系统已经不再合适,选择外采或与外部机构合作效率更高。


(二)资产方的展业路径之变


与资金方对应,业务链条的另一端资产方的展业路径也发生了变化。强监管下的审查力度加码,一时间合规展业成为资产方的生命线。以往资产方以规模、利润为核心发展要义的情况不复存在,随着市场流量成本上升、竞争越发激烈,以及行业整体共债风险上升等因素,保证资产质量成为资产方展业的新标准。


这首先要求资产方从粗放的跑马圈地模式转为精细化运营、管理现有客群,通过产品细分、充分授信、改善体验等措施保证好客户的各种融资需求,尽量让客户不被更多、更高利率的贷款产品“污染”。把现有客群进行分层,对于自己无法满足的客群进行外部输出,与风险偏好适配的资金方进行联合放款。


其次,在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学会利用股东独有资源或流量优势成为资产方发展拉开距离的关键。线上流量不断固化,也要求资产方不断开拓更多的流量渠道,如近期火热的社群电商模式,就是利用粉丝社群效应进行流量获客。


(三)消金不良资产处置机构的展业路径之变


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不论是资金方还是资产方,单纯靠自己处置显然不经济高效。因此需要寻找合适的处置机构进行合作,判断处置方是否专业,可以重点看对方的资源整合能力,比如其在各地的律所、法院等资源是否足够可靠,遇到问题是能否短时间内整合各种资源解决问题。


在催收层面,科技发展带来效率的提升。首先是智能催收机器人的介入,智能机器人与人工催收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催收效率。智信了解到,智能催收机器人还可以应用于通话录音的复核环节,极大地减少企业用工成本。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机器人催收只对7天内的逾期贷款有效,更多地是对借款人起到提醒作用,若已成为蓄意不还,则必须加入人工催收。


其次是互联网仲裁等新兴方式的兴起。当传统催收无效时,就需要法律手段的介入。相比法律诉讼、强执公证等方式,互联网仲裁更加方便快捷,只需要在网络提交相关资料便可立案,同时其各项公文通知采用电子邮箱送达的方式,减少了纸质文件邮寄的繁琐环节。在数据对接及流程顺畅的前提下,其处置周期甚至可缩短至15个工作日以内。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面对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消金布局者们唯有快速反应并调整战略,才能在如今兵荒马乱的市场中全身而退。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