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控科技郜春海: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领跑者

2019-11-25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安多
交控科技新增签订信号系统工程项目合同7个,总金额超过21亿元,新增中标信号系统工程项目数量8个,总金额超过23亿元。

1563154.png

交控科技郜春海


十一前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作为机场配套基础设施的大兴国际机场线也进入了试运营阶段。这条全长41公里的机场线路只需要19分钟即可直接由草桥站抵达大兴机场站,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首次达到了160公里的时速。这一突破意味着,未来轨道交通将可能实现高速通勤,而连接区域经济的交通模式或将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的模式呈现。


该线路背后的信号系统提供方,正是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控科技”)。


15469152.png


“很少有人知道我们,”郜春海笑着说,“我们所在的是一个很垂直的行业,数十年埋头做技术研究,产品也不是直接面对消费者的。”作为交控科技的掌门人,郜春海在轨道交通这一领域已深耕数十年。从2009年出发,交控科技在10岁这一年完成了龙门一跃。


7月22日,交控科技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首日开盘,交控科技大涨152%,截至目前,市值超过60亿人民币。


资本市场上收获成功,有赖于交控科技多年的技术积累。作为首批25家上市企业之一,交控科技也是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技术的先导者。目前为止,交控科技是国内十二家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总承包商之一。其自主研发的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简称“CBTC”)技术更是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上的空白,使中国成了继德、法、加三国之后掌控CBTC核心技术并顺利开通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第四个国家。


“领跑还是跟随?”郜春海选择了前者,“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持自己的节奏,还要比别人跑得更快才行”。


5代技术迭代 打破国内轨道交通“0信号”局面


想要领跑,先要与强敌站在同一个赛场上。


CBTC系统就是这场接力赛的第一棒。事实上,交控科技是国内首家成功研制并应用自主化CBTC核心技术的厂商,时至今日,国内拥有这项技术的企业也仅有几家。在交控科技成功突破这项“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之前,这一技术已经被国外垄断了几十年。


“在这一领域内,CBTC系统应该算是第三代产品,我们跳过了前两代,直接研发了这款产品。” 2009年,在北京地铁1号线52、53站间进行了CBTC系统运营线考核试验后,这项自主研发系统在次年通过了英国劳氏公司的国际独立第三方安全评估。即便到今天,我国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仍以第三代轨道交通信号系统“CBTC”为主。


从技术出发,郜春海一直将创新视为交控科技的基因。“任何一款产品,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卖20年。市场也是如此,光依靠守门是守不住的,一定要进攻,一定要创新。”


北京地铁线路繁杂,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每个不同线路下,车辆都是不能互通的。“1号线、2号线......不同的线路之间,车辆不能相互跑。”为了解决这种局面,交控科技研发出一款产品,让车辆能够在不同的线路中进行交叉使用。


郜春海将这款产品称为基于互联互通的CBTC系统(简称“I-CBTC”),在这款产品推出时,全世界也只有巴黎在做相同的研发,但因技术难度大,应用效果并不好。


2015年,交控科技中标并承担了重庆轨道交通环线一期和二期信号系统总包项目,采用的就是这款“3.5代”产品。“I-CBTC在重庆做了4条线,在4条线路中做互通,让车能够来回跑。”


没有停留多久,交控科技再次将技术升级迭代,在2017年推出了全自动运行系统(简称“FAO”,俗称无人驾驶),并在北京地铁燕房线示范工程应用,使其成为我国第一条采用全自主技术的全自动运行线路。


每项技术迭代的背后都存在风险,除了夜以继日的研发,还需要面对诸多的落地困难。要领跑,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阻。


无人驾驶技术在今天已经应用到汽车等行业中,但在6年前,在轨道交通系统中落地全自动运行还是个新鲜事。“第一个吃螃蟹”的郜春海,需要说服“保守派”,“不同于现在汽车行业中的无人驾驶,轨道交通采用无人驾驶技术是更为安全的,因为它是在既定、封闭的环境下行驶。安全性和可靠性也更强。”


在落地中,郜春海遇到了不少争议。“人命关天的问题,怎么落地?后来,支持我们的领导对我说,那你先在郊区的线路试一试吧。”反复的测试和验证,第四代产品FAO系统终于在北京燕房线落地开通。


这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地铁的运营保障,更是产业结构质的飞跃。当时,海外市场上,也仅有西门子等少数几家在研发这项技术。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FAO系统落地的企业后,交控科技把这项技术的价格降低了近30%。


郜春海透露,目前,交控科技正在研发第五代产品。“新的产品会将复杂的系统逐渐简化,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同时也会解决兼容性的问题。”


千亿蓝海的新旧之争


对于交控科技这类技术创新型企业,市场的关注并不多。听上去“晦涩难懂”,看上去“不苟言笑”,又总是隐藏在无形的信号之中。但伴随轨道交通的成熟和快速发展,这一行业开始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中。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人口近5年年均复合增速达3%。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率超过60%,城市轨道交通将实现高速发展以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这意味着我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爆发的前夜。


近5年来,我国新增运营城轨长度的年均复合增速高达22%。巨大的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截至2018年末,规划中的城轨建设市场以及现有项目工程改造等在内,国内信号系统的市场规模已经超千亿。巨大的市场蛋糕,谁能更早入局,或许就能分得更大的蛋糕。“在建设轨道交通上,中国后发制人,目前全球95%的市场几乎都在中国。”


3981673.png


2018年,交控科技中标8条正线线路,市场占有率达到30.77%,跃居成国内第一。凭借自主研发的CBTC系统,交控科技成功打破国外厂商在国内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核心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中,I-CBTC系统更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虽手握核心技术王牌,但也要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行业格局伴随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到来,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年前,这一赛道还是人烟罕至,时至如今,开始变得越来越拥挤。


同场竞技的,不仅是老对手,还有新玩家。


除了传统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研发的厂商,还有互联网新贵也在朝向这一领域进军。以人工智能为首的创新型企业开始瞄准这一赛道。面对不同纬度的竞争,郜春海保持开放的态度,“护城河的时代早就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开放和共享的时代。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提升技术,提高智能化程度。”对于某些需要技术型创新的应用上,郜春海乐于合作,但他并不认为会与这类企业有正面搏杀的机会。


“轨道交通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的,不同于现在的汽车,它跑在开放的公路上,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大。”


对于轨道交通系统而言,系统中所有的风险都是已知的,研发过程更像是“排雷”,将每个风险点逐个排除。而对于开放公路的交通而言,风险则是未知的。“轨道交通行业门槛相对较高,需要深厚的积淀,外行想要进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闯关科创板


核心技术和不断的创新,让交控科技迎来了高光时刻。郜春海回忆3个月前的种种,恍如昨日般的感慨:“太快了”。3个多月前,郜春海等一行人到达上交所,随着上市的锣声响起,交控科技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


从宣布设立到正式开板,科创板仅仅用了220天。此前中小企业板从筹划到设立用了五年时间,创业板更是历时十年才正式开板。从交控科技提交申请到鸣锣上市也不过100多天的时间。


97431632.png


2019年初,科创板的申报条件正式出台后,郜春海发现“太符合我们了,完全就是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一样。”郜春海没有多想,决定“就是它了!”


春节刚过,郜春海开始推进科创板上市申请事宜。交控科技组建了项目组,仔细研读文件并梳理了科创板各项制度规则后,立即开始筹备科创板IPO上市工作。


3月26日,交控科技提交了招股书,3天后,获得了上交所的受理通知。受理后,交控科技经历了3轮问询和反馈回复,6月17日,交控科技参加《科创板上市委2019年第4次审核会议》并获得首发通过。


7月22日,交控科技成为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之一,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对公司而言,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闯关科创板,需要绝对的实力。“企业要掌握核心技术,具备硬科技的实力。另外,技术和产品还要获得用户的认可,并不断保持持续的创新力,引领行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翻过山峰,交控科技仍在继续攀登。


一个月后,交控科技提交了上市后的首份成绩单。2019H1,交控科技营业收入达5.62亿元,同比增长24.58%,实现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大幅增加76.17%。财报显示,在报告期内,交控科技新增签订信号系统工程项目合同7个,总金额超过21亿元,新增中标信号系统工程项目数量8个,总金额超过23亿元。


盈利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行业新增需求的高速增长,更新换代需求的不断上升,竞争格局的稳定,加之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的光环,让交控科技的闯关路看上去更加坦荡。但脱下华服和包装,是国内轨道交通的艰难崛起,也是交控科技数年潜心研发的317项专利成果。


就像郜春海说的:“守是守不住的,一定要进攻,一定要创新。”这才是光环内的真相,也是科创企业的功夫内核。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