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胜:互联网医疗六大实战类型与核心模式

2020-04-19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融中财经
通过互联网的赋能,能提高医生、医院、药企、险企的发展,提升全价值链运行效率。

1587263421843158.jpg


陈宝胜:复旦大学金融博士后,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中国创投委副会长,复旦大学兼职导师,并购交易师。先后在大型国企、知名中外合资企业担任高管,主要负责并购投资及产业整合;具有10多年的并购投资及基金运作经验,累计管理基金规模已达百亿。在产业整合、并购重组、资本运作、基金投资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获评《融资中国》2018-2019年度“中国十佳并购投资人物”,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度创新并购投资人”等荣誉。


此次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一时导致医疗物资短缺,大量民众涌向线下医疗机构,大大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也增加了疫情的控制难度。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互联网医疗因为无接触化的诊疗方式获得各方认可和肯定,走向抗疫前线从而受到了关注。


2020年2月3日和2月7日,国家卫健委接连发布两份通知,充分肯定了互联网医疗健康在疫情期间发挥的重要作用。2020年3月2日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探索推进定点零售药店配药直接结算,按照统筹地区规定的医保政策和标准,分别由个人和医保基金进行结算,助力疫情防控。各地也纷纷出台多个互联网医疗政策,鼓励开展互联网诊疗进行疫情防控。2020年4月14日,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 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以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载体,在卫生健康领域探索推进互联网医疗医保首诊制和预约分诊制。”这是国家政策文件首提建议将首诊纳入互联网医疗、医保。


通过互联网的赋能,能提高医生、医院、药企、险企的发展,提升全价值链运行效率。梳理互联网医疗相关核心政策可以看出,2018年之前,国家对互联网医疗的态度由谨慎逐步开放,主要以推动建设远程诊疗、医联体、分级诊疗为主,逐步放开第三方机构参与互联网医疗服务;2018年以来,互联网医疗发展路径逐渐清晰,国家相继发布了互联网医疗的纲领性文件《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及互联网诊疗、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三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明确互联网医疗收费事项。2020年2月15日,浙江医保局率先在邵逸夫医院开展医保在线支付试点,标志着互联网医疗的支付瓶颈获得重大突破。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无论是从诊疗、药品、保险还是从健康管理切入,核心都是实现医疗资源的去中心化。在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演进过程中,政策起着重要作用。如医药电商准入、互联网医院收费标准规范、互联网医院对接医保支付、处方外流等政策,均推动了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


互联网医疗的核心商业模式,一般而言分为六类:(1)互联网医院(典型案例:微医);(2)医药电商(典型案例:京东健康);(3)互联网医疗保险(典型案例:平安好医生);(4)互联网健康服务(典型案例:春雨医生);(5)移动医疗(典型案例:阿里健康);(6)医疗大数据(典型案例:腾讯医疗)。以下分别对互联网医疗六大实战类型及核心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互联网医院


互联网医院是实体医院的线上模式。根据卫健委2018年9月印发的《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互联网医院必须有实体医疗机构作为线下支撑,互联网医院所能开展的科室设置和诊疗科目不得超出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的科目范围。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慢性病和常见病复诊,可以开具电子处方,但不能提供首诊。据统计,2019年全国107家互联网医院中,有44家是医院主导型互联网医院,占比41%;63家为企业主导型互联网医院,占比59%。


此次新冠疫情中,互联网医院受到各方青睐,迅速增长的居家问诊需求、国家医保局将其纳入医保支付、相关主管部门颁布的多重政策红利,使得互联网医院迎来了一个新高峰。


1、核心运作模式


互联网医院的诊疗流程包含线上分诊、线上问诊、线上处方、线上支付、线上配药和康复管理。相比线下就医,互联网医院省去了排队挂号、排队候诊、排队缴费、排队拿药等环节,大大提升了患病体验。对于需要进行检验和手术等线下医疗服务的患者,互联网医院可以提供线上预约。


互联网医院的意义在于方便患者、分散流量、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公平分配。对于政府来说,通过互联网远程会诊对基层医院的重症患者进行诊疗,起到了优化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医疗公平的作用。对于医院来说,通过互联网手段将慢病和轻症患者的需求高效解决,降低了线下实体医院的诊疗流量压力。对于患者来说,互联网诊疗方式大大节约了时间,就医体验得以提升。


(1)医院主导型模式


医院主导型即由实体医疗机构申请设置互联网医院。此类互联网医院本质上相当于实体医院的网络分院,将医疗服务由线下拓展到线上,侧重于信息化的连接与共享。互联网医院尚未设置单独牌照,而是由主管部门对符合条件的申请机构核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通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所载明的名称作为互联网医院的识别标志。


仅当实体医疗机构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时,实体医疗机构需按照《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设立及运作。实体医疗机构可以或应当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的情形具体如下:(1)实体医疗机构仅使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可以申请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2)如果使用了本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的,则应当申请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


除此之外,实体医疗机构仅使用在本机构注册的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不将互联网医院作为第二名称申请,仅就诊疗科目增加“互联网诊疗”项目,该种情形下,实体医疗机构应遵照《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设立。


(2)第三方机构主导型模式


第三方机构主导型即由第三方机构依托线下实体医疗机构,按照设置医疗机构程序申请设置的独立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互联网医院。此类互联网医院本质上是第三方机构通过与所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及其他实体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师协作,建立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


根据《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第三方机构主导独立设置的互联网医院必须依托线下实体医疗机构。该办法实施前各地已经批准设置或备案的互联网医院,应当在该办法施行之日起30天内重新提出设置和执业登记的申请。这意味着,前期成立的虚拟互联网医院都需要找到依托的实体医疗机构并重新申请执业登记。


2、核心盈利模式


2019年8月30日,国家医保局印发《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医疗服务定价的监管做出规范。意见旨在通过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价格、医保支付政策,支持“互联网+”在实现优质医疗资源跨区域流动、促进医疗服务降本增效和公平可及、改善患者就医体验、重构医疗市场竞争关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支持互联网+医疗服务有序发展。


(1)基础服务盈利模式


互联网医院最基础的盈利模式是提供以付费问诊、电子处方、在线购药为主的付费服务。在线问诊在本次疫情后会有可预期的增长,同样也会带来电子处方量的增长。此外,在国家药品零加成、控制药占比、分级诊疗、带量采购等政策影响下,互联网医疗将受益于处方外流。


与传统医院一样,互联网医院只凭诊疗费用将很难实现盈利。比起基层医院,网上药店的优势是药品种类更多更全,也能更高效率地完成药品配送,能把基层医院没有的药品配送到患者手中。还有一些进口药比较贵,由于招标等原因没有进入医院,但对于很多病人是有疗效的,互联网医院应该来提供药品销售这方面服务。


(2)健康管理盈利模式


健康管理不仅包括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也包括在没有生病的时候给人们的关怀或指导。国家层面推广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等政策,并不是单纯让大家看好病或及时看病,也在致力于传播健康知识、健康管理理念、方法等。互联网医院强化健康管理模块,推广至个人及其家庭,同时把病人的各种信息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和反馈,在此过程中能够产生诸多付费模式。


同时,消费医疗不是非伤即死的疾病问题,用户的需求不是延长生命,而是想要主动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最早从严肃医疗体系分离出来的消费医疗,如口腔、医美、体检等,这类更市场化的服务需求多样,有着较大盈利空间。


(3)应用拓展盈利模式


我国是全民医保制度,国家推进的带量采购、两票制、零差价等相关政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医保控费,未来医疗支出如何保障,商业保险是解决方案之一。我国商业保险支出占医疗总支出约4%,对比美国该数值超过30%。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险持续保持每年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互联网医疗因其操作便捷、服务多样化等优势,与保险公司结合,实现互联网医疗+保险,能够提高用户满意度,实现双赢。


互联网医院盈利模式还包括:通过远程诊疗实现边远地区和一线城市的医院或医生间互动并收费;通过导流为医院引导合适的高质量患者并收费;通过平台入驻向合作的医生或者医生集团收费;通过大数据分析向药厂或科研单位提供数据报告并收费;等等。


3、典型案例——微医


2015年12月7日,桐乡市政府与微医合作创建的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正式开业。其依托线下实体医院成立,提供在线复诊、远程会诊、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开创了在线预约、远程诊疗、在线处方、药品配送、在线医保等一系列融合式医疗服务的先河。截至2019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在线多点执业医生已超过32万名,超过中国执业医师总数的十分之一;日均接诊量超过8万人次,相当于3至4家大型三甲医院日门诊量之和。


微医互联网医院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医院、医生、药企、险企等产业链主体实现云化与智能化。微医的互联网医院主要包含三个层次,分别是互联网医院平台、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平台、微医分级诊疗平台,其共同点是通过互联网赋能实现医疗资源的配置,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微医互联网医院平台功能主要包括在线咨询问诊、远程会诊,并且能够提供影像、病理、心电等检查检验服务。该模式往往通过与三甲医院合作进行,由三甲医院医生和基层医疗力量合作。截至2020年1月,微医业务覆盖了中国31个省份和中国香港、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平台连接了逾36万名医生、3200家医院,实名注册用户2.1亿。


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则是由家庭医生提供咨询、慢病管理、诊后随访服务,此外 通过互联网平台,家庭医生能够实时监督患者,为患者提供精准预约,转诊,提供绿色通道等服务。


微医分级诊疗平台则提供了微医互联网医院与三甲医院合作,打造微医互联网医联体,为基层医疗机构赋能的平台,有助于将专家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给基层医生。同样提供了远程医疗的方式,实现患者的分级诊疗。截止2018年底,共有43家微医互联网医院落地运营,累计服务患者人次数超过7亿人次,日均问诊量超过6万人次。


医药电商


医药电商是指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医药生产商、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机构等以赢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主体,凭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主要是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医药产品交换及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为。医药电商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将传统医药和新兴互联网技术有机结合,为用户提供购药、送药等服务。其主要特点为便捷,用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购药、配送、用药等服务。


自2006年,国家食药监总局对医药电商实行准入制,并按经营性质的不同颁发A、B、C三种证书。因此,早期市场不同商业模式的企业需要申请不同级别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进行药品交易。而2017年国务院分别于1月、9月取消了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B类C类、和A类的审批,将事前审批制度改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互联网医药逐步放开。


2018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线上开具的常见病、慢性病处方,经药师审核后,医疗机构、药品经营企业可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配送。同时,探索医疗卫生机构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促进药品网络销售和医疗物流配送等规范发展。


2019年8月,新出台的《药品管理法》明确了以包容审慎的态度,对网售处方药开绿灯。规定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不得在网络上销售。这意味着,除上述列举的药品之外的处方药,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医药电商在严格遵守线上线下药品统一经营的标准下,可将处方药纳入销售范围。


201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21部委联合下发了《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纲要(2019-2022年)》,提出建立互联网诊疗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的渠道,支持在线开具处方药品的第三方配送。加快医药电商发展,向患者提供“网订(药)店取”、“网订(药)店送”等服务。


1、核心运作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国家卫健委多次发文,鼓励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引导患者网络购药,以避免外出就诊或购药引发交叉感染。药品和防疫用品成了需求最大的商品,医疗电商的销量不断增加,人们对医药电商认知度也有所提升。


此外,在医院严控药占比的背景下,除了医院外零售渠道,一部分药品势必流向医药电商,推动医药电商销量进一步提升,网售处方药将带来巨大增量。同时,传统零售药店服务模式单一,附加值低,随着房租增加和竞争加剧,生存堪忧。未来实体药店将依托医药电商,加速融合,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转型为以药品销售服务为基础,延伸至诊疗服务、健康管理、金融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构建“医+药”健康服务闭环生态。


(1)O2O模式


O2O模式是指有机融合线上“互联网+”平台和线下实体药店,实现药品区域内专业化即时配送,保证时效性。O2O模式下早期物流渠道建设投入大,因此已经拥有成熟配送渠道的企业在O2O模式中具有明显优势,可以运用互联网迅速抢占终端市场,吸引用户的同时培育用户线上支付、线下使用的购药习惯。


随着社会消费升级和行业发展,传统零售药店面临着单店服务半径小、缺乏有效服务工具等问题,不断受到线上渠道的冲击,亟待转型。O2O模式能够有效解决患者急需用药的时效性及网上药品信任度低的问题,又能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可以帮助医药企业完成从线下渠道向线上渠道的迁移,有效提升销量,增强行业竞争力。


在B2C模式下,线上线下更多的是竞争关系;而O2O模式下,线上线下相融合,两者是互补关系。线下实体门店的存在可以提高消费者信任,同时可以为顾客提供专业的药学服务,线上平台可以跟踪每笔交易数据,通过分析交易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从而提高客户粘度。


(2)B2C模式


B2C模式是指企业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消费者通过线上平台选购所需药品,可以直观的进行比较选择,然后再由物流企业进行配送。B2C模式下,消费者通过企业平台可以在线比较同一种药品不同厂家的价格,使消费者扩大选择种类。医药电商向患者售药的同时可以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提醒、资源共享等服务。从药品流通来看,B2C业务中占比最高的是西药类,其次是其他类(包括保健品类、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计划生育及成人用品等)、医疗器材类。


(3)B2B模式


B2B模式是指企业直接面对终端医院、经销商、药店等,提供综合性商务服务,从在线订货、付款,再到线下物流配送,方便快捷且具有一定价格优势。B2B模式下,企业利用两票制等医药政策落地契机,实现从医药厂商到流通企业的无缝对接,推进现代化医药分销,同时完成医疗机构与药企之间的信息对接。


医药B2B电商平台使得交易更加快捷稳定,能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医药订单交易准确率,保证客户与商品资料的准确性,提升现金流的周转速度,从而解决医药行业存在的痛点,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潜力。医药B2B电商平台将流通企业的竞争从单一的价格、配送能力迁移到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上,是传统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可以实现渠道下沉、精准营销、渠道优化、终端覆盖。


(4)处方流转模式(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


近年来伴随各项国家政策,如控制药占比、零差价、两票制、带量采购等措施的不断出台,实现医药分开是重点内容之一,而处方外流是医药分开政策背景下的必然产物,是药品零售的主要趋势。医药分开的目的,就是要把药品收入从医疗机构的收入当中剔除出去,切断医药招投标、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与药企和医药经销商之间直接的利益关联,建立诊疗和用药分开运行的体制机制,帮助医院从“卖药品”逐步向“卖服务”回归。


尽管国家大力推动处方外流,然而在政策落地执行的过程中,仍需要跨越处方来源、患者意愿、医保对接、服务能力、信息管理等一系列难题。因此,一个能有效实施监管、平衡各方利益、优化获取流程的处方流程平台就显得尤为关键。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处方流转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建设基础,以医院为建设主体,融合“互联网+医疗”的各类增值服务,为医疗机构搭建医院互联网及处方共享平台,可以保障当地政府对院外处方监管的实时性和可追溯性,解决了医院药占比,帮助医院从“卖药品”逐步向“卖服务”回归。


2、核心盈利模式


(1)平台化盈利模式


经历多年发展后医药电商已经进入成熟期,它已不仅仅是一个销售药品的渠道,更是提供大数据、物流、仓储、保险及供应链金融等综合服务的业态。其既为制药工业、医药商业企业、药店、医疗机构提供采销一体化平台,也是专注于为医药大健康产业提供完整的互联网+医药、大数据、物流的服务商。同时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帮助企业用系统化的方法追溯所有药物的来源和流向,包括物流、信息流、现金流,从而协助政府实现合规合法经营的有效监管。


不少医药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目前普遍采用自建电商平台或者选择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方式拓展市场,可以预见,未来医药电商行业将呈现大型企业自建平台与各个医药企业进驻第三方大型平台共存的局面。


(2)打造闭环盈利模式


医药电商企业打造“医+药”的闭环,其目的更多是想分食处方药这块巨大市场的蛋糕。对医药电商来说,目前可承接处方外流有三条通道:一是收购线下实体药店,且药店的选址靠近医疗机构并配备专业的销售人员来截留处方,店内则设立专业的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专业优质服务,以提高顾客粘性,比如DTP药房等;第二条通道,仍是与线下实体药店进行合作,采用“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模式,比如O2O模式等;第三,则是争取电子处方,通过网络医院等平台进行处方分流或承接处方外流“医+药”闭环就是其中一种模式。


在打造“医-患-药”闭环后,可以继续优化供应链、与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以及接入商业保险等,探索构建更为完整的“医-患-检-保-药”闭环,通过优化医疗、体检、药品、健康管理的闭环服务流程,增加患者粘性。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单纯靠线上,企业的发展空间较为有限,只有整合资源,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服务的覆盖面才会更广。更高效的互联网+医药健康的生态圈,可以形成良性循环,包括了线上和线下的融合、B端和C端业务的融合、自营和平台的融合,以及医和药的融合。


(3)新零售赋能


医药电商能够帮助更多的中小连锁药店快速切入新零售,一方面,以互联网技术重构上游供应链,依托大数据平台,帮助门店提升经营能力,控制上游入口资源;另一方面,以互联网等新技术赋能线下药店,提高其效益和效率,守住线下流量入口。


传统医药电商已经从单纯的“销售药品”向“提供大健康服务”方向转型,经营方向越来越多元化,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向基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领域拓展。医药电商应该为患者提供流程更优化的药事服务,这当中就包括更详尽、专业的用药咨询,及药品配送、慢病管理、诊后随访等服务内容,从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增加消费者粘性。


3、典型案例——京东健康


京东于2014年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A类证书,在医药方面目前已经推出O2O业务、B2C业务、B2B业务。京东健康是京东集团旗下专注于经营大健康相关业务的子集团,是继京东数科和京东物流之后,由京东集团打造的第三只巨型独角兽。京东健康于2019年5月开始独立运营,初步形成业内最完整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布局,覆盖药品全产业链、医疗全流程、健康全场景、用户全生命周期。2020年3月,京东健康App已经在App Store上线,一款集预约挂号、医生咨询、线上购药、健康科普、预约体检、健康管理等功能的健康产品,其Android版已于2月22日上线。


(1)O2O业务方面。京东的医药O2O主要通过京东到家APP提供,该服务于2015年8月初上线。在交易模式上,是吸引线下药店入驻,在线上进行药品信息展示,由线下消费者附近的药店提供货物。盈利方式包括销售扣点、平台服务费等。自2015年推出以来,京东健康到家在合作药店数量及与头部连锁药店的合作方面进展顺利,在药品销售额方面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


(2)B2C业务方面。2016年5月,京东大药房业务推出,为消费者提供自营非处方药(OTC)及健康保健产品。此外,京东还通过京东平台,为医药企业提供B2C相关的服务。2019年10月,据京东健康医药部总经理金恩林在2019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上透露,京东大药房的收入已超过一心堂、老百姓、大参林和益丰大药房四大零售连锁。根据公司披露数据,四大药房2018年总收入合计达到344亿元,2019年上半年合计总收入达到209亿元。


(3)B2B业务方面。京东依托线下物流网络的优势,积极对接医药商家资源。2015年以来,京东通过推进与B端的合作,不断探索全新的分销模式,并于2016年6月,正式整合推出“京东医药B2B分销平台”,该平台对接了上游药企、药批,及下游零售药店、诊所、民营医院。涉及产品包括化学制剂药、呼吸及消化系统用药、心脑血管用药、妇产科用药、中成药等品类。于2017年3 月上线的药京采,旨在成为药房全品类一站式采购平台,目前主要客户群体为零售药店、诊所等。此外,药京采还将服务延伸至营销、管理环节,实现价值链条的延伸。


互联网医疗保险


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范畴。随着国家层面对于互联网在线诊疗的进一步规范化,各省层面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将进入实质性阶段。2020年2月15日,浙江省医保局率先在邵逸夫医院进行医保在线支付试点,医保在线支付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医保在线支付一直是制约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难点所在,此前在深圳等地都有一些医保在线支付的试点,但其均是基于居民医保个人账户的支付,无法打通居民医保统筹账户支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医保在线支付。此次邵逸夫医院医保在线支付试点就是要真正实现医保统筹账户在线支付。


互联网+医疗保险的商业模式发展现在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医疗费用的支付方由社会医疗保险(包括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济等)、商业保险和个人三部分构成。我国当前的医疗费用支付方主要由基本医疗保险组成,医保基金设立目的是为患者提供社会健康保障,其运作是由政府部门下属机构实施,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缺乏控费的动力。此外,国内医保基金的运作相对封闭,缺乏对完整的医疗服务、医药流通过程的控费机制。


商业健康险有望在医疗费用支付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商业健康险的运行由市场主导,以盈利为目的,其对医疗费用支出的监控动力必然高于政府主导下、以保证账户不亏空为目标的社会医保。而且我国商业健康险人口覆盖率尚低,覆盖人口不到1%,保费规模尚小,对标发达国家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而言,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使基本医保面临巨大缺口。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中高端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目前在政策和市场的推动下,我国商业健康险持续保持每年3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已在医疗费用支付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以下着重分析介绍商业健康险的相关情况。


1、核心运作模式


在商业健康险领域,行业亏损是普遍状态。因为国内的医疗体系,保险公司无法通过介入医疗诊断过程,来达到控费的目的。所以保险公司通过参与患者的健康管理,为健康人群制定健康管理计划、为慢性疾病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就可以在源头上实现控费的目标,从而形成医疗+保险的健康管理闭环。


(1)自筹自建模式


自筹自建模式包含两种途径:互联网医疗公司自身成立健康保险公司,典型代表是阿里健康;或者保险公司布局互联网医疗,典型代表是平安好医生。健康险至少需要满足三个需求:给用户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预见性地为用户提供健康管理;为用户提供医疗费用保障。而目前我国健康险基本都只做到第三项。同时,高效的医疗服务应该是面向大规模用户,而不仅仅面向少数高端用户。只有真正面向大规模用户的健康险服务,才真正有可能提升整个健康服务水准。


(2)双方合作模式


互联网医疗企业和保险公司合作是更常见的方式。我国医疗服务产业链大体包括患者、医院、医生、生产企业(医药、医疗器械等)以及支付,从理论上讲,各个环节都能成为赢利点,但因为受限于我国医院、医生的垄断以及患者对在线医疗信赖的缺乏,无法从这三方入手完成支付。于是,和保险公司的合作成为互联网医疗公司打通支付环节的重要途径,也被看作是其探索商业模式的主流途径。


对于互联网医疗公司来说,是完成支付闭环。而对于保险公司,其初衷在于前文提到的介入健康管理,干预医疗行为,以及帮助保险公司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定制化保险产品。具体而言,如果用户支付同样的保费,通过互联网医疗的增值服务能够降低患病或加重病情的概率,在理赔金额下降的背后是利润空间的增加,这是互联网医疗对于保险的价值所在。


2、核心盈利模式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盈利模式之一是形成支付闭环后,引入健康险作为新增支付方打通商业闭环,包括合作成为健康保险公司的一项增值服务,帮助保险公司减少长期保费开支,或能进入其保险报销列表以及成为其采集用户数据的终端入口。


(1)健康险研发与销售


通过设计特定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然后与保险公司合作承保并销售保险产品。一般通过对接医院系统,获取实时的诊疗和支付信息,为参保用户提供快赔直赔服务,再按照核保用户数量及信息内容向保险公司收费。


互联网医疗作为保险的服务采购方是最常见的买卖,但是这个量级太小。保险公司的付费能力往往会直接和险种挂钩,比如慢病管理险往往每年保费在几百元,而高端险保费往往上万元,服务包会从简单的电话问诊提升到陪诊加挂号服务。互联网医疗当然不会仅满足这种薄利多销的做法,大多数都会寻求保险方以医疗服务作为保险的增值项目来实现共同盈利,即在用户购买保险产品后,享受由互联网医疗平台提供的医疗服务。


(2)综合控费收入


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为患者提供院后健康管理计划,为参保人群提供全方位的术后追踪、术后健康管理服务。由于和合作医疗机构提供一整套的康复服务体系,如果患者顺利康复,合作医疗机构会获得健康险控费收入,这让合作医疗机构更多的关注患者健康,获得更多的阳光保险收入。


3、典型案例——平安好医生


平安好医生是平安集团在医疗科技领域布局的重要成员,与平安智慧城市、平安医保科技等公司共同构成了平安集团医疗健康生态圈。2019年,平安好医生五大客户均为平安系公司,分别为平安寿险、平安产险、平安银行、平安健康险以及平安普惠,占平安好医生总收入约39.7%。


平安好医生自成立以来便受到来自平安集团在资金、渠道、业务等各个方面各种支持,并能够与平安生态内各公司产生协同效应。2015年7月,平安好医生与平安健康险联合推出了面向企业的中端医疗保险产品,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这是国内第一款管理式医疗保险产品。2016年,为吸引平安集团高质量用户,平安好医生与平安人寿保险订立服务协议,通过APP插件形式向平安金管家用户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平安人寿保险定期支付服务费,并于2017年10月向平安寿险客户试行“就医360”会员计划。2019年,平安好医生陆续与北大方正人寿、珠江人寿、民生保险等几家保险公司达成了战略合作。


截止2018年底,平安好医生与保险机构合作的会员产品累计贡献收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服务保险会员超过100万,营收占比接近6%。平安好医生强调将继续推进保险合作的升级创新,持续深耕保险合作。未来随着与保险公司展开合作带来的相关收入料将会持续快速提升,成为推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部分。


平安好医生与保险机构是存在天然的合作基础,除了因为好医生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用户群体或流量,其实还与平安好医生的产品创新及不断完善的生态系统不无关系。平安好医生私人医生旨在将健康管理前置,让医生与用户全方位互动、长期追踪用户健康状态,帮助用户“少生病、不生病”,这个出发点和保险公司的诉求一致,可以为用户(或患者)、保险公司大幅度减少医疗费用,最后实现多方的共赢。平安好医生通过持续产品创新和生态平台的完善,使其具备了与保险机构深化合作的空间,共同探索医疗健康和保险的场景结合和落地,为打造出“医疗健康+保险”创新生态打下了深厚基础。


互联网健康服务


互联网公司的基本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医疗的基本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这两个理念异曲同工。医疗行业里的用户是指除了患者以外,还有很多健康的人,它不仅仅包含疾病治疗,还包含健康管理。目前医院费用高,但服务质量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医患关系弱,服务周期短,服务碎片化,这些都是传统医院存在的问题。而互联网是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重要手段,利用互联网可以大大提升用户的医疗健康服务体验,让医生和患者建立起长期关系,在不增加费用前提下让患者得到更好服务。


2018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化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鼓励开展网上签约服务。按照《关于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的指导意见》(国卫基层发〔2018〕35号)要求,应细化、实化签约服务相关技术规范、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等制度,同时完善签约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将签约服务纳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考核,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考核中的作用,减轻基层填报数据、层层报材料的负担。


1、核心运作模式


(1)在线问诊


在线问诊与互联网医院有着本质区别,前者主要满足消费医疗需求,而后者是严肃医疗的延伸。在线问诊的盈利模式与互联网医院也有着很大不同,受限于政策约束,在线问诊只能提供健康咨询服务,而不能开展诊疗服务,不能开具处方。这也就造成在线问诊更多通过将流量引流至医药电商业务来实现创收。远程轻问诊需求是患者下载互联网在线问诊平台的核心驱动力,这一业务相当于是流量的入口,重要性不言而喻。


(2)互联网+家庭医生


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医疗资源利用率的问题,国家积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家庭为单位、以服务承诺为基础、以家庭医生为核心,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的一项创新保障制度,对于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有重要意义。


面对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着国内全科医生数量少,签约服务运行体制不完善、大众认知程度普遍偏低、考核体系不适用等种种阻碍因素。新形势下,传统医疗服务模式必须积极变革,互联网+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进行了重新定义,可以推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融合与重构。居民用户能够从互联网平台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产生粘性,提高满意度;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应用促进服务效率和品质的提升。


(3)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


在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的背景下,“互联网+”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将会为这些难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工具和思路。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有利于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交流的不通畅;有利于丰富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扩展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还有利于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率。


在生活照料服务方面,“互联网+”可以方便老年人获取诸如洗衣、送餐等基本服务,也可以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信息的提示和咨询服务。在医疗护理服务方面,针对其时效性和专业性的特征,可以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对老年人的健康信息进行采集与无线传输。同时,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将在线咨询、预约挂号、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网上购药、缴费报销、结果查看等功能统一集成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之中,可以方便老人看病就医并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在紧急救助服务方面,可以通过无线传感器和报警系统等信息技术,让老年人可以在紧急关头获得送医、送药、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利用相关监控设备进行联网监控和远程监护,能够及时发现老年人的身体异常和所处环境异常。


2、核心盈利模式


(1)HMO盈利模式


凯撒医疗(Kaiser Permanente)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市,是美国最大的健康维护组织(HMO),目前已有70多年的历史。从成立初期只有26名医生、201名雇员成长为拥有2万名签约医生、20万名雇员,有约30%的美国人参保。凯撒医疗的经营理念是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可负担的医疗服务并提高客户的健康水平,提高社区整体健康水平。凯撒医疗集合了医疗健康服务和保险保障,绝大多数健康管理服务由凯撒医疗体系内部提供,凯撒会员可以获得全科医疗照护服务。


凯撒医疗商业模式的核心特点是其保险、医疗一体化的组织架构与按人头付费的制度。在保险公司、医院、医生集团三位一体的封闭体系内,凯撒医疗实现了自负盈亏的高效运营,并通过预付费制度为医疗机构提供了成本控制的动机。凯撒模式推行预防式医疗与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健康管理手段促使参保人自我健康管理,从预防疾病发生入手,防止严重疾病及相关医护投入的发生,并通过对已病群体的随访和密集照护降低医疗费用。


在多年的实践中,凯撒医疗开发出了非常成熟的会员健康管理体系,可以实现对大规模人群的有效健康管理,在营养学、健身、心血管健康、预防癌症、戒烟、体重管理等方面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支持。同时,建立了健康管理体系KP HealthConnect,将860万凯撒会员的医疗记录全部电子化,为医护团队提供了为会员提供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的工具,实现了诊疗流程电子化并通过客户端对会员进行健康管理。


(2)社区居家养老盈利模式


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打造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基础的网络服务平台,为居家老人提供定位跟踪、紧急呼叫、日常生活照料等服务。同时,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可以整合线下的医疗健康机构、文化娱乐机构、生活服务机构等,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周边配套服务。社区居家养老网络服务平台可以把众多老年人的需求整合起来,形成大众化需求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


目前房地产商、房产物业公司都已围绕社区养老开始布局,而互联网+养老是重要转型方向。房地产商不仅要建设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个性化房地产项目,还必须建设具备医疗保健服务设施、养老保险等相关配套产品。社区周边的老年人设施的配置、内部养老专业设备的配置都有很高的要求。以地产为基础的社区居家养老产业,将会围绕老年人的各种服务需求展开,房产商、物业公司长期收益主要来源于运营的地产智能养老服务项目。


3、典型案例——春雨医生


2011年,春雨医生推出轻问诊服务,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帮助用户和医生进行快速便捷的交流。从最开始的APP产品,到现在的APP、WEB、微信端、开放平台并驾齐驱,移动问诊服务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线上互动和服务网络。2014年推出空中医院,帮助医生在互联网上对自己的医疗服务进行定价,面向互联网用户销售自己的服务。2015年开始探索私人医生,从医生和患者一对一交流出发,建立起医生和患者的长期强关系。2016年推出问诊开放平台,将春雨医生的问诊能力赋能给互联网上其他大健康用户服务平台。


(1)在线问诊服务


春雨医生采用轻问诊模式,利用问诊平台为患者提供服务,实现“咨询+自我诊断”。目前春雨医生在线问诊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在97%以上,整体用户付费率在70%以上,首先实现了商业化。在疾病不严重时,患者不需要去医院就诊。春雨医生通过图文、语音、电话等多种方式为患者进行免费健康咨询,由二甲、三甲公立医院主治医师以上资格的医生在3分钟内为患者进行专业解答。目前,在春雨线上注册的医生已有61万,其中38万可与患者深度互动。


春雨医生制定了在线问诊平台为用户服务的4A服务标准:第一个是Available,即3分钟急速响应,7·24小时不间断;第二个是Affable,即医生的线上服务态度要和蔼可亲;第三个是Able,即全科室服务能力个性化场景化;第四个A叫做Affordable,即高效共享经济,价格亲民。


春雨医生的自我诊断可以让用户通过“症状自查”功能来学习医学知识。自我诊断功能背后拥有强大的数据库,支持多种查询方式,用户可自行查询疾病、药品和不适症状。为确保查询结果的精准度,春雨医生还采用了智能革新算法。该算法支持多症状查询和查询疾病发生概率。


(2)家庭医生服务


春雨医生希望经过问诊以后能够获得用户初步信任,然后再通过建立起家庭医生关系获得长期信任,基于长期信任给用户做分级诊疗。面对用户简单的疾病健康问题,可以通过健康知识和科普内容来解决,若用户对服务的要求更高,就会为其推荐在线问诊服务。下一步才是社区诊所,最后才是医院。通过整个流程形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2017年,春雨医生开始构建家庭医生服务,希望通过互联网让用户真正获得有感服务,打造基于信任的用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产品。整个服务流程围绕用户和家庭构建,让健康顾问与用户和家庭进行直接交流,健康顾问背后再配备一个家庭医生。健康顾问不会给用户开药,不会做诊断,他只是一个连接者,可以进行医疗知识科普和慢病管理,给用户就医决策提供建议,在获得用户更多信息的同时,帮助用户建立起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当用户真正生病时,健康顾问为其提供就医决策,通过绿色通道帮用户找到合适医院。在患者进入到诊后康复阶段时,通过互联网对其进行康复指导。


家庭医生服务是咨询服务的拓展和优化,通过健康顾问和用户在线交流,得到用户信任,体现医疗服务里的人文关怀。健康顾问通过AI辅助诊断提升水平和管理能力,用完整的CRM系统记录每位患者情况。当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家庭医生服务有春雨的医生资源库做支持,可以继续联系专家对用户进行诊疗。除了线上服务,春雨医生也尝试走向线下,跟线下不同的医院、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互联网医院,将线上和线下进行融合,真正改善患者整体体验。


(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医疗业态有很多种,比如无人药店、社区诊所和健康小站,是用户从家往外走的第一个公共区域,可以承载很多医疗服务。春雨医生对家庭医生、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等比较基础的医疗服务机构进行赋能。在社区,可以提供常见病诊疗、术后康复和家庭医生服务;用户在家里可以通过家用医疗器械,进行慢病整体管理与自我管理。


春雨医生以互联网医院为核心开发了健康小站,可以进入社区、养老院、企业。健康小站可提供健康数据监测、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在线开方等服务,目前全国已落地300多个健康小站。医院医生连接能力是春雨核心能力,通过“互联网+”可以很大程度解决健康小站医疗资源供给问题。用户在健康小站里,可以体验到春雨线上提供的各种服务,包括在线问诊服务、家庭医生服务、专家服务、绿色通道等服务,这些服务可以在健康小站使用,也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进行。


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是指借由移动互联技术平台提供的医疗健康服务。当前的移动平台包括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和便携平板等。互联网医疗的两个重要渠道是PC端和移动端,互联网医疗完全采用移动端的越来越多,但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医疗平台来讲,则是兼顾PC端和移动端。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APP是移动医疗的一部分,但移动医疗并不局限于APP。


随着5G时代到来,智能手机和新型移动设备渗透率日渐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希望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来获得高质量的医疗健康信息服务,移动医疗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正成为关注热点。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快,人们对医疗健康需求上升,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快速增长。同时,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并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凭借低成本、高效率、方便快捷的优势,相关移动医疗APP一经推出便深受市场喜爱。


由于移动医疗与基于PC端的互联网医疗部分特征与模式类同,以下仅就移动医疗的独特部分进行分析探讨。


1、核心运作模式


(1)移动医疗APP


随着我国医疗健康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国内各类移动医疗APP不断涌现,已经渗透到医疗诊前、诊中与诊后全过程。诊前如挂号、建档、咨询、导诊。诊中包括诊断与治疗,诊断包括门诊诊断与医技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化疗、康复治疗等。诊后服务主要是诊后随访、评价、患者社区、电子病历等,这方面的移动医疗APP多从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入手。还有很多支持性的移动医疗APP应用,如健康档案、缴费与支付、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电子签名、大数据等等。


总体上,移动医疗APP已经基本涵盖了实体医疗的所有方面,可以用移动互联网将必须线下完成的手术、检查、化验这些医疗环节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移动互联网医疗流程。在此基础上,移动医疗APP可以对传统医疗流程进行再造,实现对资源的重配,从而提高医疗效率,改善就医体验。


成功的移动医疗APP必须精准定位用户需求,深耕垂直细分领域,通过线上线下各类资源与服务的有效融合,提供个性、专业、优质的问题解决方案,充分满足用户在医疗健康管理方面的各种资源与服务需求。


(2)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是指直接穿在用户身上或能够嵌入衣服或配件中的移动便携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个硬件终端,更是链接用户与软件服务、实现数据和云端交互的入口。人们对自身健康管理的重视以及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为可穿戴医疗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可穿戴设备可以对用户健康数据进行长期收集,并通过与健康人群的对比及时发现用户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从而及时进行预防或诊治。同时,可穿戴设备也能为医生提供患者病情变化及康复信息,从而针对性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可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分为体征数据和体外数据。体外数据是通过运动时所携带的GPS定位传感器等,获得运动的距离速度等数据;体征数据包括心率、呼吸和体温等,主要用来检测用户的身体健康状况。可穿戴设备可以用于对血糖等慢性病进行实时监测,也能帮助用户制定健康合理的生理活动规划,实现个人健康管理。


(3)慢病管理


我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且慢病在我国疾病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当前我国已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


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往往需要持续照护、长期服药、高频复检,同时主动参与程度、自我管理能力及依从性等因素都会影响疾病发展。因此,患者需要合理的慢病管理模式来帮助他们完成治疗方案、加强自我管理,而如此长期和密切的监护及管理并不适宜由集中化的医院来提供。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可穿戴设备、医疗大数据平台等新载体可随时记录、分析个人的健康数据,帮助预防慢性疾病发生或强化慢病管理。新技术还可以使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如通过智能手机实时互联、利用高清视频获得清晰快速的医生远程指导。


美国权威机构对全国范围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后发现,慢病管理可以减少40%以上的医疗支出。因此,针对慢病管理的健康检测、线上诊疗与咨询、药品依从性管理、日常生活指导等受到众多用户的青睐。


2、核心盈利模式


(1)移动医疗健康平台盈利模式


长期以来,患者就医挂号排队时间长、看病等候时间长、取药排队时间长、医生问诊时间短,这“三长一短”问题突出。对于患者,移动医疗可以打破就医“三长一短”和医疗资源不均困境。对于医生,考核制度催生庞大专业知识平台刚需可以通过移动医疗平台解决。对于医院,移动医疗可以助力盘活各级医疗资源,提高经营效益。对于付费方,移动医疗累积大量患者信息,可以为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宝贵的数据和用户来源。


移动医疗整体生态的不断优化成熟,为打造移动医疗盈利模式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移动医疗能够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力量对医疗管理方式、医患沟通模式、医生从业生态等多个方面进行再造,进而培养出新的医疗健康市场。包括为医生提供医疗数据库临床信息参考,为企业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为用户提供导医服务,为医院提供移动医疗服务系统,为患者提供慢病管理服务等。


(2)可穿戴医疗健康盈利模式


可穿戴医疗健康系统的最大价值是对用户健康数据的搜集,可应用于包括个人健康管理、多种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等领域。同时,各类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普及积累了大量与健康相关的数据信息,对这些健康数据信息进行深度整合分析,有利于推动移动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成熟,并产生可观的商业价值。


目前市场上有众多面向消费者的移动健康应用,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主要盈利模式是面向消费者的可穿戴设备硬件销售。而可穿戴设备硬件优势并不足以让移动医疗公司长期占据有利位置,只有推进系列产品快速地占据医疗保险、医院医生等专业渠道,并形成用户粘性,才是占领了移动医疗市场制高点。


3、典型案例——阿里健康


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集团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旗舰平台,2014年阿里巴巴联合云锋基金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并于当年10月更名为“阿里健康”,由此实现了借壳上市。阿里健康凭借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物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的优势,全渠道推进医药电商及新零售业务,并为大健康行业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面解决方案,推动社会医药健康资源实现跨区域共享配置,提高普通民众就医购药的便捷性。


阿里健康借助于阿里系强大的技术资源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快速拓展业务范围。一方面,阿里健康大力开展医药电商及新零售,开拓消费医疗和移动医疗等服务业务。另一方面,阿里健康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不断探索医疗产业的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发展,促进移动医疗落地,提升医疗行业效率。


2019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导则》和《药品追溯码编码要求》两项信息化标准公告。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基础,以实现“一物一码,物码同追”为方向,构建全品种全过程的药品追溯体系,药品信息的载体被称为药品追溯码。而阿里健康已推出药品安全识别功能,用户可以利用阿里健康APP,可以通过扫描电子监管码来快速查询每一盒药品的“身份”,其中包括使用方法、从出厂到流通各环节的流转情况。这势必成为阿里健康在移动医疗领域发力的一大利器。


(1)移动健康咨询。阿里健康已建立的执业医师和执业药师线上健康咨询服务平台,横向打通阿里集团其他事业群,使手机淘宝、天猫、支付宝和阿里健康APP上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在线健康咨询服务,便捷、实时地得到专业医师的健康指导。


(2)移动诊疗。阿里健康依托基层医疗机构、县市级医院、省级医院等线下医疗机构,搭建互联网医院在线诊疗平台,建立互联网分级诊疗体系,既方便跨机构、跨区域的远程医疗服务与医学专业交流,又能为不同地区的患者提供便捷的就医条件。


(3)移动健康管理。阿里健康拓展医疗健康服务网络,全力打造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和医疗智能分析引擎。2016年10月,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智能以及三诺、海尔医疗、掌上糖医、鱼跃、罗氏、拜安进、欧姆龙等近20家知名智能健康设备和服务厂商,面向消费者推出全领域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智能关爱计划,快速向智能化个人健康管理平台领域迈进。


(4)智慧医疗。阿里健康在智慧医疗创新领域快速推进,已与多地政府、医院、科研院校等外部机构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医疗平台和核心职能分析引擎,涉及领域包括医疗数据科研平台、人工智能医疗平台、电子病历、远程影像云平台、疾病诊断智能引擎等。


医疗大数据


2018年9月,国家卫健委在《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标准、安全和服务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健康医疗大数据,是指在人们疾病防治、健康管理等过程中产生的与健康医疗相关的数据。健康医疗大数据主要来自于健康医疗业务系统中的数据,包括中医药、基层医疗、医疗保障、综合管理、计划生育、卫生监督、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数据。该办法从医疗大数据标准、医疗大数据安全、医疗大数据服务、医疗大数据监督四个方面提出指导意见,旨在强化对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政策指引,对数据的统筹标准管理、落实安全责任、规范数据服务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大数据立足于医疗信息化基础,探索布局相关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为政府部门监管提供重要参考数据,从而更有效地对医疗健康行业进行管控以及实施流行病防治。同时,企业可以基于医疗大数据采取更加适宜的战略战术,借助医疗大数据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对用户而言,医疗大数据技术有利于形成健康闭环,实现对用户健康的全天候监控,从而可以进行个性化医疗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带来全新的医疗与健康管理体验。


1、核心运作模式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为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品质创造了机会,同时也为医疗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其核心运作模式如下。


(1)拓展辅助诊断服务模式


医疗大数据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掌握大量的患者信息,为医生诊断病情、治疗疾病提供重要支撑。同时,基于医疗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得到快速发展,数字化医生助理必然会成为未来临床医生的得力助手。


(2)拓展远程诊疗服务模式


在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下,诊疗过程是基于患者的主观描述和客观临床检验、检查数据进行的。随着大量医疗硬件设备的小型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让患者在居家、工作场所产生客观、真实的临床数据成为可能。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相比传统医疗手段提供了更连续、更客观真实的患者病情观察能力。在掌握足够患者数据的基础上,医生通过互联网对患者进行实时在线治疗成为现实。


(3)拓展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医疗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使患者通过移动终端对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实现对用户健康的全天候医疗与健康管理。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以及孕妇等高危人群而言,这种全天候实时监控的意义更为重要。医疗大数据重塑传统医疗与健康管理理念,人们将更加注重防患于未然,并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针对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市场空间巨大。


(4)拓展数据价值深度挖掘模式


在互联网医疗时代,数据规模呈指数级爆发式增长,从海量数据中通过数据挖掘可以发现大量相关性,如大量症状与症状、症状与药品、药品与药品的关联关系,对这些相关性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医药数字化营销、新药研发、保险险种的设计与销售提供客观依据。医疗大数据企业依托自身较强的技术优势,可以进行数据深度挖掘,以合作模式开展重大专科疾病课题研究,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


2、核心盈利模式


医疗大数据的价值取决于数据,从数据的采集、存储、治理、分析、用户应用,产业链中的每个步骤都能产生相应的盈利模式。医疗大数据产生价值需要完成收集、存储、分析及应用四个环节,而后两个环节尤为重要。目前,许多医疗大数据领域的创业公司,为争夺入口优势、培养用户并扩大市场份额,仅将重点放在医疗数据的收集与存储方面。而要打造满足患者需求的闭环生态,释放出医疗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就需要在分析及应用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建立起涵盖全产业链的平台,从而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个性化及定制化医疗服务。


(1)大数据平台盈利模式


医疗大数据平台价值链覆盖从数据源、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到数据应用的数据价值链全流程,可以从数据存储、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交换中实现收益。医疗大数据可以实现存量数据全部汇聚、增量数据实时汇聚,建成医疗大数据仓库,支撑大数据规模化开放,产生数据存储收入及数据资产运营收入。


同时,医疗大数据中心可以面向政府、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企业等提供各种租赁业务,包括机柜租用、主机托管、虚拟主机、端口批发、异地容灾备份、云存储、负载均衡和安全服务等,还可以提供应用系统云化产品,从而增加基础资源租用收入。


(2)大数据应用盈利模式


医疗大数据价值产生取决于使用者和应用场景,医疗大数据的应用者主要包含五个对象。一是为医生服务,提高诊疗行为,优化诊疗决策。二是为医疗机构管理者服务,帮助进行人员、物资管理,辅助管理决策。三是为个人服务,医疗大数据使得根据用户医疗数据,实现医疗健康的个性化及定制化服务具备了现实基础。四是为药企服务,降低医药研发成本,精准制定市场营销方案。五是为保险服务,通过医疗大数据、医疗费用大数据,建立保险模型,降低保费的同时提高利润率,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3、典型案例——腾讯医疗


2018年6月,腾讯推出医疗AI引擎,宣布开放旗下首款AI+医疗产品“腾讯觅影”AI辅诊引擎,这也是国内首个开放的医疗AI引擎。医院、医疗信息化厂商可以通过开放的接口使用“腾讯觅影”AI辅诊引擎,定制化打造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智能化医疗服务。目前其储备的医疗大数据,包括约50万医学术语库,超过20万医学标注数据库,超过100万术语关系规则库,超过1000万健康知识库,超过8000万高质量医疗知识库以及超过1亿的开放医疗百科数据,涵盖了绝大部分对外公开的权威医学知识库。


近几年,随着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以AI技术搭建的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具有精准分析、直达匹配、计算规律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解决困扰传统医疗垂直搜索行业的一系列问题。医疗大数据产业从垂直搜索时代,到搭建以AI技术为核心的医疗服务平台,获取用户数据的方式愈加精准。腾讯用AI打造医疗大数据流量端口,具有完成产业链闭环,完善腾讯医疗生态圈,构建医疗大数据网络的战略意义。


“腾讯觅影”AI辅诊引擎将成为医疗服务智慧化的工具箱。通过开放接口,医疗信息化厂商可以将“腾讯觅影”AI辅诊引擎与医院的HIS系统融合,让医院HIS系统具备AI辅诊能力,实现医院内部数据与应用的共享共通,实现医院HIS的智能化。其中,临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应用AI辅诊能力后,将辅助医生提升对常见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和效率,并为医生提供智能问诊、参考诊断、治疗方案参考、意图分析、辅助知识库和结构化电子病历等辅助决策服务。同时,使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更智能化的医疗垂直搜索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医患两端错配问题,使得患者可以精准匹配到合适的医生。


2020年2月21日,搭载腾讯AI医学影像和腾讯云技术的人工智能CT设备在湖北最大方舱医院成功部署。除拥有3690张床位的武汉日海方舱医院之外,首批设备也落地武汉协和西院和洪湖市人民医院。通过这套设备,AI算法可助力医生快速识别新冠肺炎。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