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月亮真的比国内圆?海外基金为何频频跑赢国内基金?

2017-05-02
来源:私募排排网 作者:杨柳

开曼群岛注册、全英文名称、环球投资策略……私募基金本身就自带神秘属性,而贴上这些标签的海外私募基金则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近年来,在港股、美股大涨、客户海外资产配置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私募基金布局海外的热情有增无减,越来越多的私募机构通过取得香港9号牌照、发行海外基金等形式扬帆出海,其业绩表现也不负重望,大有赶超国内基金的势头。

 

私募“出海”潮起

 

中国海外基金始于2003年的由“私募教父”赵丹阳创立的“赤子之心价值投资”。从2003开始,陆续有知名私募“试水”海外基金,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近两年海外基金发行数量开始有了质的提升。据私募排排网不完全统计,2015年海外基金发行总量达到25只,2016年发行总量达到16只。在面临人民币贬值压力、资产荒等大背景下,海外基金逐渐进入投资者的视野。

 

对于海外基金的“走红”现象,业内人士表示,私募行业在过去两三年的时间里面已经规模化、规范化、透明化,形成了大规模的增长。在这样大的市场里面,势必越来越会出现中国单一市场的投资品种、单一市场的策略是不足以满足投资者需求的,需要全球化的市场和全球化的金融产品的配合,这势必会让越来越多的私募走出去;其次,国人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势必会做全球化的投资、全球化的消费,主动去海外寻求投资机会,寻求资本的回报,这是另一个趋势。

 

业绩出众,各路人马纷纷布局

 

从业绩上看,海外基金的表现也不负众望。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2016年,在私募基金整体亏损的情况下,海外基金业绩取得了相对出色的投资业绩。2017年一季度,与国内私募基金相比,海外基金的表现仍旧略胜一筹。不论是单月业绩还是季度业绩,均领先于国内八大策略产品,并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

 

2017年一季度海外基金和国内私募基金业绩对比

 

 

对于海外基金为何近年来频频取得佳绩,业内人士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与行情有关。自2015年股灾之后,A股这一年多的时间一直保持比较疲软的状态,而港股则走出了非常好的行情,再加上美股,美国股市的牛市已经持续了8年的时间。行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业绩。

 

其次,国内基金的投资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的A股市场和债券、货币市场,而海外基金的选择则相对来说广泛和灵活很多,除了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这些传统的品种外,还有很多创新的品种可以投资,相对而言投资区域比较广泛,可选择的优质资产比较多样化。

 

最后一点是投资市场不同。国内基金现在基本上只能投资在国内的市场,但是国外基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投资,基金经理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表现最好的市场,通过投资不同地区、不同市场来规避市场风险,获得更高收益,结果当然不一样。

 

集中优势,方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随着能分散A股风险作用的全球化配置越来越受到投资者重视,私募出海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行业普遍现象。实际上,海外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而且跨越度极大,欧美、亚洲、港股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非常优秀的对冲基金。中国的私募扬帆出海,能够凭什么去打败别人呢?

 

盛世资产董事总经理刘晓俊认为,对国内私募来说,首先可以立足自身优势做一些和国内有关的策略,比如说可以做海内外的套利,A、H股的套利,或者说做一些农产品(行情9.30 -0.32%,买入) 、贵金属、国内有的产品和海外的产品的套利;第二方面,可以考虑立足于港股市场,因为港股离大陆比较近,而且里面有很多优秀的A股公司在港股上市,这一块也是可以考虑做的。

 

稳益投资总经理李明颖认为,海外的布局必须考虑三件事:第一,近的;第二,广的;第三,像的。

 

什么叫“近的”呢?李明颖表示,毕竟是出海做交易,一定要考量自身私募基金的竞争优势(爱基,净值,资讯)是什么。假设从中国发了一笔单子,经过香港到了芝加哥,一个来回速度快的话大概要150到200毫秒,而在芝加哥的当地的团队用时不到一两毫秒,这如何与人竞争呢?所以地理上的劣势就需要考虑到你的交易策略里面。因此,李明颖建议必须从近的开始,包括港交所、新加坡交易所等。

 

第二个,广的。李明颖认为,做投资一定要从比较大类的资产、指数的标的切入,这样能够避免犯错,这样对交易策略是比较有帮助的。

 

第三个,像的。李明颖表示,中国有一些商品跟国外的相似度是很高的,这些商品原本就是私募熟悉的,本来就应该透过这样的熟悉度介入到境外,包括看到的新加坡有A50,还有一些贵金属的交易等等,这些熟悉度高的行业,中国去布局和切入,相对来讲会是比较有优势的。

 

香港东英投资副总裁李炜则表示,国内私募基金在出海的时候,碰到一个问题就是互相不了解,所以很难形成信任。因此他建议在出海的时候,第一个是建立良好的信任,第二是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另外,私募出海需要考虑的很大一部分是成本问题,一方面全球的监管成本都在增加,如果在香港、美国独立发海外基金,需要5000~8000万美元的规模才能打平运营费用;另一方面私募本身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比较大,香港很多地段办公室租金贵,而且工作语言是英语,还需要配备相关人才。“现在有很多私募机构愿意跟我们合作,在建立海外基金业务初期、学习成本很高的时候,共享我们的经验和资源,降低他们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泓铭资本集团创始人许韬则表示,从资产管理公司的角度而言,私募出海最大的风险就是对海外投资的时候会不会踩到地雷。“我对风险的定义是认为,风险不是波动,也不是回撤,风险在于你投资投错了,你可能完全没有踩到雷。做港股做海外投资时间长了,多多少少都会踩到雷,怎么避免不踩到雷,怎么避免这种损失,一定需要团队,一定需要分工,一定需要协同作战,所以我们搭建投资团队,对基本面的研究要非常深入,而且要互相配合。同时一定需要很多的合作伙伴,把中后台的事情外包出去,我们大家全方位的合作,大家一起协同作战,才能争取出海能够航行得更远一些。”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