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PE上演内卷闹剧:禁止尽调,自备材料、回答问卷、自报估值

2021-04-21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安多
对于投资行业,二八分化已经成定局,但一级市场的“垄断”是否是个好现象?

投资人在内卷。压力来自内外双向。


2018年,在募资最困难的时刻,曾经倒下了一批投资机构。到了年底的各种活动上,即便是那些不爱“出门”的投资大佬也开始“社交”,一位业内大佬更笑言“不出来转转,大家以为我们倒了呢。”


这一年除了募资方面的困难,还有一个致命打击,不少基金从成立算起,开始进入密集的清算期。真正上交考卷的时刻到了。这导致了一个新的风潮,二手份额的兴起。


在经过了短暂的调整后,一级市场等来了科创板和注册制。在退出上拓宽渠道,从某种程度上让投资机构们回了一把血。


但更加激烈的项目争夺战下,投资机构也在内卷。在这场内卷中,那些手持更多子弹的、规模更大的机构,想当然更具优势。


01 VC/PE的“护城河”


上周一(4月12日),五源资本刚刚完成了规模为130亿的基金募集。该期美元及人民币募资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国内外新老投资人的全力支持和超额认购。其中,新一期美元规模超17亿美元,包括了早期基金与成长期基金。


在募资最困难的2018年时,还是晨兴资本的五源资本完成了10亿美元的基金。


如今,130亿人民币,相当于当初的2倍。业内的投资机构都在争取更大规模的募资。而就在更早的一周前,源码资本也刚刚完成10亿美元新基金的募集。


头部基金得到更多的筹码。


今年2月,高瓴创投在成立一周年之际,宣布完成美元和人民币合计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独立募资。背后LP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基金、主权基金、母基金以家族办公室等主流机构投资者。


不足10%的头部机构,拿走了市面上90%的钱。


小机构的生存空间变得越发逼仄。肖波是一家小型VC的合伙人,他毕业于北大,此后到海外深造,博士毕业后进入国际顶级药企,回国后开始接触到VC行业。


看上去光鲜亮丽,但已经是投资行业十分普遍的简历。


2015年,在一位同学的邀请下,肖波成为一家基金的合伙人。最初,该基金的LP结构为地方政府为主要出资人,再加上企业家朋友的支持。到了2018年,肖波开始筹备第二支基金的募资工作,但远远没有他想象的简单。


“我们敲了几十家LP的门,但没有一家出资。”虽然找钱的路上很坎坷,但最后另一位合伙人的关系,为基金找到了地产行业的出资人。虽然有了钱,但这支基金的投资方向从原本肖波擅长的医疗,扩展成了,医疗和地产产业园等项目。肖波对此也有些无奈。


2019年底,这支规模3亿的基金即将又要弹尽粮绝。肖波想了很久,还是决定跳槽。“小基金,尤其是只有1、2期基金且没有太多明星退出案例的,真的非常难找到钱。”


更残酷的现实是,除了钱的紧张,内卷正在因规模制约,引入到投资的战争中。


02 权利的天平


可以肯定地说,大规模基金才有投资底气。节衣缩食的小机构,是无法和不惜重金的大机构PK的。


“他们现在太有钱了,自己喜欢的项目就是砸钱进,比别人多2倍行不行?企业肯定选他们。”李亘所言的是业内一家知名大机构。近几年,在募资上,这家头部机构可以用鲸吞来形容。


兜里有钱,心里不慌。


2018年,所有机构都偃旗息鼓时,因粮草充足,头部基金仍然大肆抄底。这是小机构做不到的。


2020年以来,医疗领域、硬科技等领域项目估值水涨船高。没有资金支持,是无法投进去的。另外一方面,头部项目较为集中,对于优质项目,投资人都是用抢的。优质项目融资需求一旦露出,投资人们立刻蜂拥而至。


除夕当天,高瓴创投领投中美瑞康A轮融资,2月,高瓴创投保持了超高的战斗力,28天内累计投资21个项目,最多一天之内连投5家。正所谓“又有钱,还努力”,这样的“投资赢家”,是其他机构很难媲美的。


头部机构的优势越来越大,不仅能抢到好项目,更重要的是,有更强大的容错能力。红杉在A轮将字节跳动排除在外,但仍能在C轮投进去,没有足够的资本无法做到。


除了资本的原因,摆在台面上的优质项目变得更少,让投资行业的内卷加剧。树上容易采摘的好果子,如今早就被入局较早的投资机构抢夺一空。现在的投资,更像是海底捞针。想要找到深海鱼,不仅需要拥有船队的财力,还需要有分辨海浪的能力。


权利的天平正在向创业者身上倾倒。


“现在都是投资人跪舔创业者,什么时候需要就马上给钱。”朱啸虎在去年的某场活动上表示。


某头部医疗相关企业在募资时,要求投资机构竞价的传闻甚嚣尘上,如今又传来新晋美妆品牌要求投资人回答N个问题,且自报估值的消息。


一家头部消费项目在融资时,称“因希望跟进的投资人过多,希望投资人就XX问题准备书面材料。”


以前,不准许投资机构尽调已经被视作天方夜谭,如今更荒诞的现实越演越烈。投资人为了拿到项目卷得不行!想投资?那就写材料吧。


03 僵尸基金的再现


基金业协会显示,从今年1月1日起,已经注销的私募股权基金数量达到270家,其中包括主动撤回和协会注销。


僵尸基金的风潮似乎再起。


上一次,是2016年的PE+上市公司闹出的并购基金闹剧。自2011年以来,“PE+上市公司”并购基金模式席卷A股市场,并发展成为并购的主流模式之一。Choice数据统计显示,在2011-2015年,上市公司参与设立的并购基金达700多只。


在一波波的热潮之后,这一模式也给市场各方带来困惑,大量“僵尸基金”长时间没有实际运作,一二级联动套利模式暗藏利益输送风险,内幕交易时有曝出。


以“PE+上市公司”模式为主设立的产业并购基金规模一度呈现“井喷”状态,而经历市场大幅波动之后,如今这些并购基金的运作却陷入了“毫无进展”的尴尬境地。与成立之初掀起的资金狂潮相比,这类有外部投资机构深度介入的并购基金逐渐沦为“僵尸基金”。


宋清辉表示,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基金沦为“僵尸基金”,例如有的甚至连首期资金都无法完成募集,从而导致投资不达预期等风险凸显。


这样的现象,在今天仍然上演着。


去年开始,就有政府引导基金落地难的声音传出。作为主力出资方,政府引导基金吸引了大批GP的拜访,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异常骨感。


“我们现在不做政府引导基金管理了,很多地方政府都拿不出钱,我们曾经签了一个合同,100亿元的规模,名头也有了,最后因为政府拿不出钱,不了了之。其实就算政府拿得出来,募资也难。”一位基金管理公司经理表示。


事实上,各方财政基金已不像过去一样雄厚,各省要做三保,用于市场化投资的资金并不是那么充裕。另外,即便政府的钱到位了,社会募资难度也不小。


业内在募资时公认,拿不到政府的钱,基金就募不起来,拿到后,还需要搭配国企和金融机构,三方配置基本为1:1:1,才能较为顺利的募完。


从见面拍肩膀,到会上拍桌子。LP也有烦恼。募资仅仅是开始,越来越多的LP开始意识到,投资头部大白马也有风险。“我们投完没有话语权,平时完全找不到人,没人理我们。”董程飞表示,“近一年,我们开始关注那些有品牌的小规模基金,在甄选GP时,也会关注他们的服务态度。”


对于投资行业,二八分化已经成定局,但一级市场的“垄断”是否是个好现象?有人认为,GP赚得是认知的钱,少部分人赚钱才是正常的。但业内也出现新的声音,认为百花齐放才是好的投资生态。


在诸如红杉、高瓴这样超级投资独角兽壁垒高耸的当前,投资行业的内卷,每天都在上演着。


(应采访者要求,肖波、李亘、董程飞均为化名)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