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教授创立的独角兽,要IPO了

2024-05-09
来源:智药投 作者:子任
持续亏损

4月30日,港交所官网显示,上海细胞治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细胞”)递交上市申请。

根据招股书,上海细胞成立于2013年,深耕细胞医疗健康行业,据称是“中国首家且唯一覆盖细胞医疗健康全价值链的公司”,其业务覆盖细胞储存、肿瘤医疗、细胞药物及细胞充能四大板块,尤其是在免疫细胞储存领域,公司连续多年在国内排名第一。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钱其军博士在医学领域拥有约30年的经验,师承“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生物治疗科主任,现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获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精准医疗专项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及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等称号。

2021-2023年,上海细胞营业收入分别达4.98亿元、6.18亿元、7.39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65亿元、-5.34亿元、-4.87亿元,报告期内亏损总额超14.86亿元。

连年录得的巨额亏损和大举扩张为公司财务状况带来较大压力,自2022年以来,上海细胞流动负债持续大于流动资产,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流动负债为6.69亿元,超出流动资产2.24亿元。

信息显示,自2014年起,上海细胞先后完成8轮融资,投资者包括君联资本、太平洋保险、海尔集团、九洲创投、建银国际、盛石资本等,2021年12月最新一轮融资完成后,公司估值约71.1亿元。

4驾马车,有多大想象力?

成立之初,上海细胞主要从事细胞药物的研发,之后与2015年进入免疫细胞储存服务领域,2020年又扩展至肿瘤医疗服务领域,并在2023年进一步推出其细胞充能产品。

在细胞药物研发方面,公司的管线包括7种产品,其中6种用于治疗实体瘤,进展最快的是BZDS1901,这是一款自分泌PD1抗体靶向间皮素的CAR-T药物,于去年3月在中国获批I期和II期临床试验,并在之后获得了FDA针对恶性间皮瘤的孤儿药认定。

CAR-T疗法已经在血液瘤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前景,实体瘤成为下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目前国内尚无批准用于治疗实体瘤的CAR-T药物,进展最快的产品仍处于临床早期阶段(Ⅰ/Ⅱ期),其中BZDS1901是国内首款进入临床的自分泌纳米抗体CAR-T药物,用于治疗实体瘤、非小细胞肺癌、间皮组织肿瘤、结直肠癌和卵巢癌。

凭借其技术及平台,公司从提供细胞药物开发服务中产生了一小部分收入,主要包括面向企业客户的CDMO及CRO服务,但公司也直言:”由于我们的技术及平台主要用于满足自身,我们预期在不久的将来不会自该等产品及服务中产生任何可观的收入。”

目前,细胞储存及相关服务为公司贡献了最大的收入,2021-2023年,公司从中产生的收入分别为3.96亿元、3.57亿元和5.99亿元,分别占同年总收入的79.5%、57.7%及78.9%。

所谓“细胞储存”,就是从个体中采集细胞(主要为免疫细胞和干细胞)并在极低温度(例如-196°C)下进行冻存,以备未来用于移植、细胞治疗等应用,成为近年来兴起的健康管理方式。

目前,细胞储存服务的价格不菲。从下游渠道代理商提供的代表性套餐来看,保存时长均为20年,价格从6万元到17.6万元不等,颇为高昂的费用无疑劝退了不少消费者。

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免疫细胞细胞储存增量为3.19万份,占市场总份额近50%,这意味着整个中国只有不到7万人选择储存自己的免疫细胞,其中还包括不少已确诊恶性肿瘤的患者。

不过,公司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表示乐观,其预计2023年至2032年这个市场将以21.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32年规模将达到人民币122亿元,而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将保持快速发展。

肿瘤医疗服务业务则是指上海细胞建立的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公司表示这是“中国首家以细胞研究为特色的研究型民营肿瘤医院”。

据悉,该医院于2016年启动建设,2019年底建成,2020年投入运营,目前共设有22个科室/中心,注册床位410张,是2023年中国上海民营肿瘤医院就诊人次排名第二的医院。

2021-2023年,住院服务及门诊服务收入分别为1亿元、1.01亿元和1.43亿元,分别占上海细胞同期总收入的20.2%、16.4%及18.8%。

而所谓细胞充能产品,实际上则更是保健品业务,主要产品为NMN/PQQ口服保健补充剂。

公司表示,NMN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物质,对人体保持免疫力和精力具有重要作用。PQQ则作为一种氧化还原辅助因子,可以为心血管及认知功能健康带来益处。

NMN等成分是否真的有效仍存在较大争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规定,我国境内NMN不能作为食品进行生产和经营。

针对这种情况,上海细胞的应对方法是海外生产其NMN产品,并通过跨境电子商务途径(如通过有赞微信商城及京东)销售。

由于开展该业务的时间较短(2023年7月),目前公司细胞充能产品业务相当有限,仅贡献了970万元的收入。

扩张的另一面

10年时间,上海细胞逐渐成长为一家覆盖药物开发、细胞存储、医疗服务、保健品业务的综合性医药企业。

然而四处扩张的另一面,则是公司迫在眉睫的偿债压力。

资料显示,2021-2023年,公司仅用于购买物业、厂房及设备、无形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的资金就分别达到了2.83亿元、1.82亿元和1.47亿元。

如此大手笔,使得即便已经完成多轮融资上海细胞仍感到捉襟见肘,不得不向银行求助。

截至2021-2023年及2024年3月31日,公司借款分别为2.64亿元、3.39亿元、3.23亿元及3.57亿元,主要为用于业务扩张和公司运营的银行借款。

债务的快速扩张对公司偿债能力带来不小压力,报告期内流动比率(流动资产除以流动负债)从1.55降至0.71,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负债超出其流动资产2.29亿元。

与此同时,快速扩张也让公司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尴尬情况,报告期内始终处于大额亏损状态。

以上海大学附属孟超肿瘤医院为例,自该医院投入运营以来一直入不敷出。

2021-2023年,肿瘤医疗服务的成本分别为1.42亿元、1.53亿元和1.89亿元,大大超过其带来的收入,这还不包括其在费用上的开支。

此外,大额外债带来的利息开支,也成为不小的负担,报告期内,财务成本净额分别为2.01亿元、2.45亿元及1.27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40.5%、39.7%及16.7%。

对于上海细胞而言,借钱拓张是把双刃剑,在为公司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为其在经营和财务层面埋下隐患。

招股书中,公司表示,其将继续努力向银行及金融机构寻求及获得额外的银行借款及融资,为其业务扩张提供资金,从而扩大流动资金来源,以减轻对流动资产的影响。

很明显,此次赴港IPO,就是公司缓解自身资金压力的关键一步。

写在最后

财务压力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当下生物医药企业的普遍现象。

寒冬之下,节衣缩食是人之常情,但也有部分企业选择孤注一掷。

对于上海细胞而言,临床进了、网点铺了、医院盖了,再想收回自然不易,开弓没有回头箭。公司明确表示,除了研发支出可能会有所减少外,其余开支仍将继续大量产生。

激进的扩张步伐下,“何时实现盈利”成为灵魂拷问,短期内似乎看不到希望。

在投资逻辑越来越回归现实的当下,公司上市之路面临不小挑战。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