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共赢刘宇:进化投资观,迎接新时代——研发驱动下的生物科技投资

2020-02-17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融中财经
对于生物科技企业来说,IPO上市只是起点,远远未达到成功。据样本数据统计,有1/3的生物科技企业最终会消失,这些企业没有持续现金流,所有研发发展需要融资来支撑。

2020年1月8-10日,由融资中国融中财经主办的“融资中国2020(第九届)资本年会”在北京四季酒店举办。本届年会,融资中国携手重磅嘉宾对行业生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观点挖掘和问题探讨,一起奏响崭新时代的号角!


会上,华大共赢主管合伙人刘宇发表了名为《进化投资观,迎接新时代--研发驱动下的生物科技投资》的主题演讲。他表示,对于生物科技企业来说,IPO上市只是起点,远远未达到成功。据样本数据统计,有1/3的生物科技企业最终会消失,这些企业没有持续现金流,所有研发发展需要融资来支撑。


在刘宇看来,科创板+注册制会带来中国生物科技新的资本浪潮,这是华大共赢对市场的判断。生命科学领域接下来会有长足发展,会有很大进步的领域。“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归是属于活的长的人,我们需要做好生命健康的投资。”

 

以下为演讲实录,由融中财经(ID:thecapital)整理:

 

刘宇:非常感谢融中组织的2020第一场行业年会,这一定是我们接下来一年甚至十年的风向标。


这两天关注我们融中几位同事的朋友圈,看到了这次年会上各位嘉宾、圈内同仁们主要的观点,整体的感觉关键词或者“热词”就是“冬天”、“寒冬”。对于北方人来说,冬天的正确打开模式就是少干点活窝在房间里聊聊天,侃侃大山,就像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一样。


接下来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所谓的冬天,我们怎么看待创业投资的演化或是投资观,投资方法的进化。


先从整个生物科技行业趋势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经常被业内人士吐槽的说法,关于整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大时代,从农业到工业再到信息时代,接下来应该到生命经济或者说生命科技时代。业内特别是学生物的可能不认可这个,我上周在青岛开华大的研讨会,其中有一位研究院的副院长是北大的生物学博士毕业,跟我吐槽,说自己当年是被忽悠了。作为学霸、高考状元被忽悠进代表未来的生命科学行业。尽管被吐槽,但我认为趋势是确立的,生命经济时代一定已经在前方。


近几年来,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创新进步。国内生物科技领域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在顶级期刊论文的发表量都呈现出一个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这说明了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生命经济时代和生物技术创新的不断进步,中国跟上了这个节奏,从大国崛起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整个生物技术领域,生命科学领域接下来一定会长足发展,取得更大进步的。


在技术创新驱动下,另外一个行业最重要的驱动因素是资本驱动。首先我们看美国资本市场,从2010年至2020年整个生物科技指数、科技指数和S&P500指数表现,我们会看到,在美国资本市场,生物科技板块的表现在这十年里是非常优秀的。


我们对美国生物科技板块做过一个持续的跟踪研究,美国生物科技板块资本浪潮已经持续40年了,最早的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那一波浪潮带领领先的生物科技企业陆续挂牌上市,包括基因泰克、安进、健赞、新基等到今天已经成长为千亿美金或几百亿美金市值的明星巨头公司,而且美国生物科技板块的资本浪潮在持续的40年间每十年作为一个周期,每十年会有两到三年或者是三到四年持续的小高潮,表现在技术创新驱动下一批新的生物科技企业集中在纳斯达克或其他市场挂牌,代表了美国生物科技的发展势头。


美国生物科技板块在资本市场第二个表现特征,是资本浪潮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技术驱动,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从2017年开始,2017年美国生物科技板块的IPO的数量是40家,2018年是56家,2019年达到了54家,我们在这里对生命科技板块的定义是指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或者是新药创设公司,像2019年总共有一百多家医疗大健康的IPO公司,其中一部分是生物科技板块。


40年前的基因泰克核心技术是基因工程单抗,安进是用基因工程找到了对应的基因序列带来的核心产品促红细胞生成素,近10年来生物技术创新出现新的趋势,最近2017年新的技术创新是肿瘤新抗原带来一批公司IPO,2018年是小核酸药物,2019年以来,甚至到2020年我们看到的会是基因治疗,这两年大量的基因治疗科技公司会申请IPO,这是第二个美国生物科技板块的趋势。


    第三个趋势,生物科技的确是一个长周期的需要持续研发创新的,这些企业平均需要十年甚至到二十年的时间实现盈利,美国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板块,直到2009年才实现整个行业的盈利,这离行业起步已经32年了,所以生物科技整个创业、发展的确是比较艰难的过程,需要全程资本接力棒的持续支持。

第四个特征,我们会看到上市的这些生物科技企业,IPO上市只是起点,远远未达到成功,对样本数据统计下来有三分之一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最终会消失,或者是倒闭清算或者是被并购整合掉。


这些企业没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所有的研发发展是需要持续融资来进行支撑的,这是生物科技板的特征,所以上市也只是融资平台的一个切换。我们现在站在2020年,国内随着科创板、证券法修订后,注册制的全面实施也开放了对生物科技板块上市的路径,这个路径的变化一定对资本的投资观价值观有很大的改变。2018年到2019年底,我们也看到有23家生物科技企业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对整个国内特别是中国生物科技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支撑作用。


    站在2020年初,过去一年对整个市场、生物科技行业最大的利好一个是科创板成功的开设,对未盈利的创新药等生物科技企业真正的放开。另外一个就是修订后的证券法即将于3月1号实施,带来IPO注册制的全面铺开。中国的生物科技资本浪潮,我们认为至少是双轮驱动,资本市场的政策改革是一个轮,技术的创新革新是另外一个轮。不像美国,美国资本市场是成熟的市场,他们生物科技资本浪潮基本上是靠技术创新驱动的,比如最近的这次浪潮就是因为基因测序、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突破带来的。在中国市场,科创板+注册制特别是新修订的证券法一定会带来我们中国未来十年的生物科技资本化浪潮,这是我们的判断。


如何迎接2020年开始的未来十年我们的生物科技资本化浪潮,是摆在我们投资机构面前的挑战和机遇。怎么做,需要我们投资观的进化,通俗讲就是投资方法或者是观念的转换。


从投资观的角度,结合我自身实践,从2006年入行以来我自身会经历三个阶段:2006年至2012年,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投资机构会是一个投行的价值观,把能否上市,把IPO作为一个核心的价值判断逻辑;2012年、2013年投资观的转变是因为国内IPO政策的变化,大家投资阶段普遍前移,要做到VC、天使,阶段前移带来投资的专业观,即专业聚焦一个或几个行业来投资,用产业思维引导投资决策,这个时期我们靠研究驱动投资,做投资研究、绘制产业地图、按图索骥做主动性投资挖掘;2019年,我们更深层地思考国内投资环境的变化,变化也倒逼我们做更多硬核科技的投资,这个时候要更深入的进入产业端,我总结出来我们要变一个字,不仅是“研究驱动”,要“研发驱动”。从投资来说,要深入产品技术端,在投资过程中我们有团队成员自从离开产业公司、学校已经很多年没下过实验室了,但在去年进过两次实验室亲自做产品原型的验证。这个阶段,我认为就是所谓的3.0时代,需要“研究+实验室现场研发”结合起来,来保证我们真正有一个产业的前瞻性和足够的产业深度。


3.0时代的投资观怎样实施?首先是需要有一个核心产业方的锚定,锚定产业方,进行更深入更深度合作,把产业以及技术研发和资本能够真正融合、结合起来。


为什么会需要锚定产业方?举个例子,作为华大共赢来说,我们目前锚定生物科技、基因科技领域的龙头华大基因,我们在锚定合作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的确有非常丰富的科研资源,是一个科学家创业的企业,不管是在SCI的文章两千多,还有各种创新载体,在生物科技领域申请的专利,包括各种实验室,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在国内乃至国际的生物科技领域里是排在数一数二的,产业锚定方丰富的科研资源为我们的投资输送了大量的优质资源,是一片沃土。但同时,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需要明确,华大共赢不是一家CVC,我们与锚定的产业方是市场化的深度合作,这是第二个核心逻辑。因为跟产业方锚定,作为专业的投资团队来说一定还有一个所谓的二次验证,完全的产业方投资,我们看到CVC模式成功的并不太多,真正成功还是要把产业方的优势和投资团队的优势结合起来,对投资做二次验证,将投资的行研、财务法务尽调与产业方的产品技术检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形成一个成功的投资模式。


接下来是我们对3.0时代产业锚定、研发驱动新投资观的一些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我们原来把投资研究跟投资开拓结合在一起,由投资部门完成,从2019年开始,我们独立出来一个投资研究院,核心功能是一个三角形架构,三角形的一个角是专家资源的整合,除了开拓专家资源,还要找生物科技的专业实验室来合作做产品验证,比如对药品、器械相关的试验数据会找产业方的实验室或合作的第三方实验室做验证;三角形的第二个角是做相应的知识整理和输出,包括行研、专业沙龙、分享平台等的建设;第三个角是研发体系的构建,选择细分赛道、投资决策辅助、产品技术再验证。在实践中,在基因科技领域锚定产业龙头的基础上,在其他的生物医药领域、医疗器械领域我们也正在合作、锚定产业龙头方。


以上就是我们对所谓投资研发的定义和实践。在这个体系下简单跟大家分享两个案例,一个是我们在2017年跟踪的DNA存储项目,现在已经是大数据时代,数据存储量非常大,当时我们发现2016年DNA存储有一个新的大的技术突破,感觉走到了产业化的前期,优势特别明显,存储量比硬盘存储会有几何级数的增加,而能耗等成本也有几何级数的下降,所以我们跟产业方组成了一个二十人的团队,跨学科背景、跨技术商业、跨华大内外,结合华大自身在DNA测序、生物信息、合成生物学的优势及国家基因库大基础实施平台,经过6个月的研发验证,我们发现DNA存储虽然有很多理论、原理的进展,但产业化布局还是太早了,其中存储成本即合成成本就是目前DNA读取成本的1亿倍,而且读写速度也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所以我们最终在深入研发的基础上决定放弃这个看上去非常性感的细分赛道和项目。


第二个案例是我们最近在实施的,一个用基因编辑Crisper工具开发病原微生物检验的项目,刚接触时项目团队只有核心专利的基因编辑技术,怎么产品化也并无头绪,我们引导项目团队明确了参考Filmarray的成熟产品用巢式PCR技术结合crisper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设计产品;我们在产业方也成功地帮项目找到了成熟的数字微流控一体化解决方案,在这两个核心点上一个基于Crisper的诊断产品快速成型,并将产品原理在我们产业方实验室成功进行了验证。这是我们以研发为驱动的投资观、投资方法的两个实践案例,的确作为投资机构被动或主动地深入到了产品的研发设计和验证中。


时间原因,我就跟大家分享到这儿,最后引用一句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归是属于活的长的人,所以我们需要做好生命健康的投资!谢谢各位。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