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新机遇,看好硬科技的黄金十年,全力做多中国

2020-08-22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融中财经
展望未来20年中国的产业投资和发展,我们认为前进中必然有曲折,但是中国在长期主义渐进式改革的基础上,一定会实现更大的发展。

新基建,新机遇,看好硬科技的黄金十年,全力做多中国


新基建发力于科技端,新基建如何倒逼我国科技的自立和自主可控?5G进入商业化,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如何进行融合?投资如何以场景应用为导向来判断技术的落地能力?对于投资机构来说,新基建投资的着力点在哪里?各个机构如何布局新基建?


2020年8月19-20日,由融资中国主办,融中集团、融中母基金研究院、融中资本协办的“2020股权投资产业峰会”在上海隆重举行。


在19日的“新基建专场”中,国科嘉和董事总经理陆佳清、思岚科技创始人CEO陈士凯、国科投资合伙人金晓光、凯联资本CEO、创始合伙人李哂时、达泰资本合伙人姚承、华映资本主管合伙人章高男就“应运而生,如何布局新基建”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讨论。


以下为“新基建专场”论坛精彩实录,由融中财经(ID:thecapital)整理:


主持人(陆佳清):我作为主持人,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国科嘉和,国科嘉和是中科院嫡系的一个基金,是人民币全阶段基金,专投硬科技,已经投过一百多个项目。


新基建,新机遇,看好硬科技的黄金十年,全力做多中国


首先,我觉得新基建得放在总的经济环境当中来看。我上台前5分钟翻了一下7月份的经济数据。整个工业是4.8,进出口在复苏,但恢复比较慢。总的来说,还是靠投资在支撑,新基建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房地产依然是压舱石,所以我们的经济总体表现,无论是在全世界范围内,还是和中国往期比都是OK的。新基建在总的经济成分当中,它的角色扮演是确定的,新基建必须要搞。


第二,新基建有多火,不是看一级市场有多火,它跟二级市场比差距很大。二级市场上,科创板市值千亿有几家?5家,其中金山办公、沪硅、澜起、中微4家基本上都属于新基建范畴,IDC二级涨了2-3倍了,非常不性感的纯粹资金推动的模型都能涨3倍。


聚焦在一级市场的点上,新基建怎么做?我们分业务、技术、未来布局三个板块来聊。


陈士凯:大家好,我是思岚科技CEO陈士凯。


新基建,新机遇,看好硬科技的黄金十年,全力做多中国


先介绍一下我们思岚科技,我们致力于做机器人的眼睛和小脑。眼睛就是激光雷达传感器,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生产激光雷达。小脑负责做运动感知和运动规划,机器人的小脑,就是我们把对应的技术赋能给机器人。


这两个产品简而言之就是为各类机器人,甚至是在路上面跑的物流车等设备提供自主行动的能力。这是思岚科技一直关注的方面,也是国家提的新基建中的一个比较关键的范畴。


金晓光:我是金晓光,我来自国科投资。国科投资成立于1987年,联想、中科三环等都是国科投资早期扶持的企业。


新基建,新机遇,看好硬科技的黄金十年,全力做多中国


我们现在管理基金总规模超过百亿,投资方向主要是TMT、装备制造、IC和医疗,现在投了大概80多家企业,上市的企业有十几家。


李哂时:我是凯联资本的李哂时,我们这家机构非常幸运,跟着中国的经济一路成长,我们核心团队在国内的投资经验有接近20年的时间了。目前,凯联资本的人民币投资方向主要在硬科技和大消费两类。最近几年,我们科技板块占比比较高,大概占6-7成,消费板块,特别供应链消费板块占到3-4成的比例。


今天的主题跟我们现在投的方向确实非常接近。过去我们随着中国的成长一路走过来,投了大量的基础建设类,也投了很多工业领域的相关标的。随着新基建的成长,我们看到互联互通成为趋势,传统行业的技术化数字化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新基建这个概念实际上是把我们的新方向做了一个整体的集合。


新基建,新机遇,看好硬科技的黄金十年,全力做多中国


目前来说,我们从基础支撑服务体系,到中间平台层的服务体系,一直到应用场景都有所布局,稍后和各位嘉宾深度探讨一下我们的投资方向。


姚承:我是达泰资本的姚承。达泰资本今年正好成立十周年,我们是一家聚焦技术创新,聚焦成长期的VC机构。


新基建,新机遇,看好硬科技的黄金十年,全力做多中国


新基建的外延包括先进制作、芯片设计、数据科学等,这些领域我们其实一直都在陆续布局。我们是人民币和美元双币基金,总管理规模在50亿左右。非常高兴有机会参与到时代大潮中,参与新基建的建设,今天也很高兴能跟在场的嘉宾,还有在场的观众朋友一起探讨新基建所涉及的机会。


章高男:大家好,我是华映资本章高男。随着中国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很早就把投资重点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偏好细分领域平台型的机会。


目前,华映资本有两个大的投资方向,一个是To C领域,包括整个消费品牌以及消费平台、新的供应链2B2C产生的新机会。一个是2B领域,我们关注通用型的企业服务、智能制造的升级、IT管理的升级,以及技术驱动的数字化底层技术,包括存储、网络、AI算法和算力等。在物联网相关领域,我们偏重于有落地业务场景的标的。


新基建,新机遇,看好硬科技的黄金十年,全力做多中国


在新基建里特别看好的方向有哪些?


主持人(陆佳清):我们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阵容,有活跃在新基建领域的头部机构,也有头部的创业公司。


新基建非常火,同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回归产业逻辑,第一问题很简单,讲业务。在新基建业务方向里,有哪些特别看好的方向?我们产业方开个头,谈谈对行业理解吧。


姚承:今天我们是谈新基建,相对于老基建,我们理解的是,基于信息和数据的基础设施就叫新基建。


对于大数据,我们的定义是三个维度: 第一,数量。从视觉到OCR等这些都是感知技术,把数据给收集上来。 第二,维度丰富度。有很多以前我们不认为能够收集,或者不认为能够使用的数据,它会收集上来,并会辅助我们的决策。第三,5G速度非常重要。很多东西你这一秒钟把它拿到手里,跟每天晚上你把它拿到手里能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这三个维度,实际上都是我们未来新基建可以发展的方向。


我们把握两个大的方法论,一个是所有这些可以产生一些力量,以前算力不够、数据不够做不了的事,现在可以做了。另外,因为有了这些,对你的要求就不一样了。因此我们关注的方向也是沿着这两个思路来做,一个是基础数据的提供,像寒武纪、绿芯等公司。另一个就是怎么把数据做精做好。不光是温饱了,要小康,包括我们投资的多方安全计算的公司、做数据治理的公司,以及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平台等等,这些是我们未来会继续加持的方向。


主持人(陆佳清):在AI这块,我知道华映资本最近投了壁仞,咱们来分析一下这个事情。


章高男:整个GPU全球市场是美国垄断的,作为基础算力,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AI赛道内有一定竞合作用,燧原跟壁仞都是生态内的玩家。另一层面,国家在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作为资本,我们愿意跟企业一起成长,一起从早期开始熬。


引申一点我个人的感触,各行各业其实都在经历三个发展步骤: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些企业比较先进,已经走到智能化阶段,有些企业还在走数字化过程,有些企业甚至连网络化都没有。但是对于任何行业,这三个步骤都是企业的必经之路,是企业的发展规律。


基于这个基本逻辑,我们认为三个“化”目前都有机会。


首先,网络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包括现在AIOT已经这么成熟了,还有没有一些新投资机会呢?公有云格局已定了,但是我们觉得还有机会,比如我们看边缘计算和边缘网络,现在所有网络分配的是资源和带宽,未来的网络应该分配什么?应该分配的是计算力。


我们认为每一个手机或者每一个硬件设备,都是可以提供算力的,它可以根据我们对算力的要求进行动态分配。我觉得边缘计算包括未来发展到计算网络,是一个趋势和方向,现在才刚刚开始。


第二,数字化。以前是用友、金蝶,我们认为有了ERP和SaaS,企业就流程化、信息化了。其实这只是一个起点,因为流程只是一个企业内部各个组织间的交互和沟通。未来,随着数字化发展,设备互联、万物互联会产生什么结果呢?不但结果会被数字化,其实过程也在被数字化,怎样达到?可以非常颗粒化、非常深度地去量化每一个工作步骤,这样数据量大大增加,流程可以被不断优化。


所以各部门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比如营销就不是营销部门自己能决定的了,可能需要产品部门的介入,以及售后、质量甚至包括生产部门等等,它们都会进行约束和协同,最后形成一个统一决策,流程被大量再造。


第三,智能化。我们投了一些AI的PaaS平台,在智能化方面做一些基础性、跨行业的布局。它可以让企业流程不断的自我优化,甚至做很多企业决策,可以取代人的经验。当信息维度非常多的时候,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有限,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阻碍企业发展的。


无论从基础算力还是中间的PaaS平台,我觉得还有很多的布局机会。


陈士凯:前面大家都在讲AI的方向,其实AI还有一种划分,我们把AI类比人,有听说读和思考,其实还有一个维度就是运动,行走。机器人这个概念在行业内已经炒了几年了,在这次疫情期间,机器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隔离病房里面,人和人之间要保持社交距离,这个时候其实可以靠机器人给他送东西,或者是进行远程会诊。


这对于我们的国防或者探索来说都很重要,比如说今年国家发射的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火星车在火星上面,在那么远的距离下,就算是光传输也要来回一刻钟时间,这时候火星是不可能遥控的,必须得通过自主巡逻。


机器人对于我们现在每个行业都至关重要,一个用途就是在物流、安防领域。还有就是军事领域。当然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扫地机器人。在新基建当中,实际上机器人也是其中比较关注的一个环节。


机器人更像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当中,有很多更加底层的技术,它的本质是智能感知+物联网这两个技术的融合。实际上智能感知和物联网也是新基建当中很重要的一环。5G技术提倡的高带宽,低延迟,什么时候最需要用到低延迟呢?就是我们说的机器人,所以它带动了企业配套的发展。


另外机器人在现实中要扮演实际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玩具。它也需要像我们思岚做的一系列技术,思岚技术不单单用于机器人也可以用于其他行业,有很大应用空间和场景。


主持人(陆佳清):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个业内的数据,大概整个5G的投资期提前了一年到一年半,大部分主流运营商在今年的7、8月份已经完成了全年的建设任务。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这个行业。


李哂时:好,其实几位是从很细分的某一领域做的比较深入的探讨,我想换一个维度,我们现在把新基建分为三个层面,刚才大家讲到AI,讲到大数据,实际上它更像一个基础支撑的体系。今天在我们所有生活的应用场景里面有大量数据的沉淀,但是我们仍然看到有大量中小企业还没有完成数字化的改造。


今年我们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是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我们要去帮助很多的小微企业完成数字化,完成在一些枢纽的环节上,用数据去做整个网络化管理,最终和我们政府的一些政务体系相连,把这些碎片化数据能够真正的加以应用,把它的商业价值体现出来。


其实我特别想举一个例子,中国的医疗设备在端的层面已经发展的很好了。中国为什么能成为一个数字大国或者成为一个数字强国?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对于数据体系的保护和商业化应用的管理方式。


今天中国有14亿人口,我们的患者或者医疗行业数据的沉淀,可能在一个病种当中就有数亿人次。在欧洲或者美国,他们对于数据的保护非常严格,很多数据只能存储三个月的时间,并且不能被使用。但今天在我们国家,由于我们为了快速促进这方面的发展,很多数据是允许被授权使用的,而且是合法的,去进行脱敏和分析。在这个领域当中,某一个病种今天覆盖了3-5亿人,它所创造的AI解决方案就成为全球一个非常重量级的标的,甚至是全球第一的标的。所以我们在各个领域都能发现机会。


再加上我们看到的在芯片、IDC方面算力的基础架构,我们这种自主化的就能够把这部分数据基础打造的非常坚实。上面一层是我们看到的云计算服务的体系,今天是国家下重金在做的一个体系,很多基础建设都在朝这个方向做大量投入。基本上2020年是一个全面反馈的过程。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都有非常强劲的动力,把这些企业完全的云端化,去推进它们数字化工程的进程。


在应用场景上,我们分为智慧交通场景、智慧城市或者是智慧能源场景,还有刚刚讲到的智慧医疗。就智慧交通领域来说,在过去20年间,中国因为是个制造工厂,在一些零部件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前三大供应商,甚至马上赶超全球第二。在这些重要的部件当中,我们进行技术升级和迭代是非常自然的,所以这些部件加上传感器,加上一些核心数据收集的端口变得非常重要。目前,可能在传感器领域我们用到的芯片基本上还是国外的,但是今天我们正在寻找国产化替代方案。


金晓光:前面已经讲的很多了,最后从数据流的角度来看一下吧。从数据的角度来看新基建怎么投资。比如说从获取数据开始,到数据的传输,数据的运算,数据的存储,到最后分布式的PaaS,这都是新基建所涉及的一些领域。


国科投资因为投科技企业时间较长,所以对于新的应用,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客观看待。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特定的新场景应用落地,所以说回到产业,就是需求本身,到底哪些应用可能会成为新基建的刚需?这个才是我们投资的机会。


科技创新一定不能迈太大步,迈太大还是有问题的。对于我们来说领先半步到一步是我们一级市场更关注的方向和领域。对于新基建,我们还是拥抱,会有积极的布局。希望会有很好的结果。


技术是新基建绕不过去的重要一环


主持人(陆佳清):新基建绕不开的话题是技术,企业也可以谈谈对技术在未来的理解,投资机构可以谈谈咱们现在最看好新基建的什么技术?


金晓光:国产替代其实我们的目的有一半是为了所谓的自主可控,自主可控是在生产和研发中间,自己要有完全的控制权,不会被别人插入一些恶意的代码或者恶意的软件。另外,最近大家也都知道,比如华为这种供应商,供应体系,无论是平时或者是战时或特殊时期,我们还是要保证自己有正常的供应。


自主可控还有一个,技术本身不能受制于人,不能有命门把握在别人手里,我们需要有持续的迭代和再研发能力,这是实现自主可控必要的条件。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整体布局是这样的,在算力方面,我们投了AI芯片、服务器的CPU,包括边缘计算我们也在关注。数据本身运算完了需要存储,需要传输。存储我们也投了一些方面,传输我们是很早就开始关注第三代半导体,包括数模转换芯片等。


TMT方面,比如说在分布式计算,就是最底层的一些软件应用,SaaS层、PaaS,这些都是新基建的一部分。再往上就是终端,比如现在最热的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智能医疗,这些都是基于新基建,包括依靠数据的分析、获取,算力提升所带来的数据的附加值的领域。这些方面是我们在新基建里面比较关注的。


陈士凯:思岚的发展以及最近行业的发展,它的背后就是在进行不断国产替代的过程。为什么这样说呢?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靠技术,一方面靠成本价格,两者达到平衡以后就有对应的落地。


机器人这个行业在5、6年前的时候,实际上很多的产品和传感器是依赖进口的,比如激光传感器。我们当时在2013年创业的时候,做机器人激光雷达,基本就德国、日本的几家企业垄断。第二块就是算力,对于机器人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现在像PC行业里面,还有英特尔,其实到现在的局势说,很多核心底层还是依赖进口。像机器人核心处理器如果用英特尔或者高通,都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近两年,国内很多的芯片企业出现以后,在机器人行业中,无论是传感器用到的,还是控制系统,导航定位系统用到的处理器,基本已经实现国产化了。这个国产化的过程,实际上不是一句口号,它实实在在能给我们企业带来实际价值,最有效的就是成本的降低。而且这个成本降低是很大的,首先这个激光传感器,原先国外进口的用于工业商用的一种器件的成本要两三万以上,他们的毛利润很高,他就指望着你国内造不出来,他要保持垄断性。这两年在国内我们看到很多机器人场景落地,机器人当中都采用国产的传感器了,当然也包括我们思岚的。


当然,对应的是供货的安全性,供货的稳定性。这一方面你做好了以后,自然而然整个产业就会慢慢的,更加愿意去采用国产化。这个时候会产生一个闭环,整个产业无论从上游到下游,全部进行国产化,一旦进行国产化以后,我们说的这个新基建里面的国产化替代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的靠谱。

投资机构在新基建的布局


主持人(陆佳清):我非常同意,作为投资人都是伪技术专家,我们来请教一下创业公司CEO。我的理解是这样,第一个我们差的是底层核心的东西,第二个我们差的是什么呢?差的是波士顿那个能翻跟头的狗,确实还有几年才能搞出来。不知道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陈士凯:我认为差的是时间,差的不是技术,而是打磨,工程。


李哂时:刚才讲到了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领域,是“端”的层面。工业物联网是我们接下来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


端的层面看到了,场景看到了,核心部件有没有国产替代的可能性?我们确实看到国产替代的过程中成本不降反增,所以我们很饥渴的找到哪些国产替代能把我们综合成本降下来。我们仍然需要在全球供应链层面进行整合,最终才能真正实现在这些核心部件上的国产替代。


姚承: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谈一谈我们对新基建自主可控里面的反思,怎么避免去掉进坑里面?一、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能够有技术迭代能力,在这上面取得突破的公司。不是去关注某一个短期的技术突破,我们更关注它在这条赛道上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二、自主可控除了技术本身之外,还有跟场景的结合非常重要。我们怎么结合实际场景?甚至基于中国特有的国情把这个东西用起来,这是会推动底层技术的发展的。这方面能力也是我们要关注的,而不是说低下头只是闭门造车,一味的强调技术领先性。


主持人(陆佳清):非常真诚的建议。


章高男:技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底层基础性的技术,还有一类是应用技术。我个人比较偏喜好底层技术,底层技术我们现在还需要很多。基建也偏底层一些,比如存储、AI基础的算力,包括其实5G也是一种底层技术,因为它们不是直接跑应用场景的,包括一些高端材料,我们现在都没法生产,所以说还是有很大的空间。


应用技术里,我个人比较看好自动驾驶,它在未来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领域。还有一个是显示技术,未来的显示和交互方式会被更新——肯定不局限于现在的手机,那会是AR、VR还是裸眼?这里面有很多的技术空间。应用技术也是需要时间熬的,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和容易,也需要时间和耐心。


主持人(陆佳清):我总结一下,首先,整个技术大家应该有一个共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第二、水大鱼大,我也呼吁台下的同行都关注新基建背后的技术,因为这个才是最核心的,或者我们党中央最关心的。第三,借这个场合,我们也呼吁,靠投资,靠VC、PE不足以支持新基建所有新的技术,包括创业公司,大公司,大学,还有中科院,我们一起把中国科技发展起来。


给创业者的寄语


主持人(陆佳清):大家每人一句话,送给台下的创业者一个寄语。


章高男:我觉得企业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希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多考虑这个因素。

姚承:加油中国!加油新基建!


李哂时: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中国现阶段,全民都有非常高昂的创造力,非常期待未来在投资领域看到更多优秀的公司。

金晓光:新基建、新机遇,我们通力合作,共度时艰!


陈士凯:广大企业可以借助新基建的机遇,勇于面对挑战,广泛地顶住压力,修炼内功。


主持人(陆佳清):好,我最后收个尾。看好硬科技的黄金十年,全力做多中国!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