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文化投资,此消彼长,细分领域加速融合

2020-09-26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融中财经
后疫情时代,文化+教育领域它真正的机会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机会?

后疫情文化投资,此消彼长,细分领域加速融合


2020年,文化行业整体投资开始放缓,线下消费遭受巨大冲击,行业整体消费循环被破坏,行业生存遭受巨大挑战。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也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云直播、云展览等一系列的线上形式迅速填满人们的生活,基于技术的互联网文娱消费迎来了高涨的人气,技术引领型的新兴文化产业投资,将会是大文化投资的趋势。

9月24日,融资中国2020(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会议上,青松基金创始合伙人董占斌、彬复资本合伙人刘冉、广东文化产业基金执行合伙人李希、十二栋文化创始人兼CEO王彪、华侨城文创基金公司总经理杨闩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区域文化研究发展中心主任郑蕾、 南山资本董事总经理周宓等嘉宾围绕疫情之后,影视、综艺、旅游、线上教育、文化创意等产业后疫情的发展路径、受疫情推动后游戏、视频、直播的投资机会、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和趋势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以下为论坛精彩内容,由融中财经编辑整理:

主持人(董占斌):大家好,我是青松基金的创始合伙人董占斌。我们这场论坛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文化领域的机会”。青松基金从投资文化领域起家,在2012年移动互联网时代投资了比较多游戏公司,并实现了几笔比较短平快的退出,其中啪啪三国退出回报超60倍。2017年,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是线上游戏社交APP狼人杀,当时是现象级产品。今年疫情期间,它的利润较去年同期又有较大增长。

后疫情文化投资,此消彼长,细分领域加速融合


那么其他嘉宾,请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机构以及在文化领域关注什么方向?

刘冉:我是彬复资本的刘冉,我们2015年底看大文化产业,涵盖了文化、体育、教育和旅游。2015年时候,文化产业相对比较火热,特别在内容端,那时候我们也看了一些非常优秀的内容创作团队,考虑到价格因素,没有投太多终端产品,但是投了一些上游技术类公司。旅游方面,我们投了一个景区。希望借这个机会,跟各位多多交流,谢谢!

后疫情文化投资,此消彼长,细分领域加速融合


李希:我来自广东文化产业基金。广东文化产业基金2011年成立,专注于投资于文化产业领域中早期项目,重点投资A轮和B轮项目。我们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文化三个方向,叫做: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消费,概括来讲,我们投资文化新业态。

后疫情文化投资,此消彼长,细分领域加速融合


王彪:我是十二栋文化创始人,王彪。十二栋文化是一家从IP切入文化娱乐消费的公司,最早在2015、2016年的时候做了很多大家常用的一些形象,比如微博微信里头上长草的长草颜团子、“磕头谢谢老板”的制冷少女等。后面顺着IP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比如中游我们主要做产品和供应链整合。现在每年基本上原创开发生产1500个SKU。

后疫情文化投资,此消彼长,细分领域加速融合


2017年以后,我们走到产业最后的落地端,还开了一个,我们还开了一个LLJ夹机占是一个娱乐空间,第一家店在三里屯,现在全国一线城市A类一层好多我们都开了店。

所以,我们前端是中国原创形象的培养、运营,中间把它们做成多种多样的年轻人喜欢的产品,后端通过娱乐+消费的方式形成闭环,这是十二栋在做的事。

杨闩柱:我是来自华侨城文创基金的杨闩柱。华侨城是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央企,主营业务文化和旅游,过去十年业绩考核都是A类。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文化三十强和旅游20强,去年历史性挺进全球主题公园集团三强。2018年成立第一只文化产业基金,更多是想强化主业发展动能,聚焦在文化旅游融合,文化和科技、消费结合的一些业态。

后疫情文化投资,此消彼长,细分领域加速融合


郑蕾:中国文化传媒集团隶属于文化和旅游部。主要涉及几个部分:

第一,中国文化报等国家核心期刊的出版发行,包括传媒网。

第二,我们是中国文化规划设计领域权威机构,包括十四五期间全域旅游规划、文旅融合规划等。此外,也涉及中国旅游集团评选,比如中国各地方的文化产业博览会等。

第三,我们通过对全国各大产业园区、景区、街区做一些文化旅游前沿业态,我们统称为文化空间,打造非遗街区、创意村落,包括整合艺术家资源,旅游集团资源,做整体全产业链运营。

后疫情文化投资,此消彼长,细分领域加速融合


周宓:南山资本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聚焦文化科技产业的VC机构。我们始终相信,新人群、新技术的崛起会推动整个文娱产业不断出现新的平台、新的开发者团队。遵循这个投资理念和逻辑,我们投资了斗鱼直播,已经在美股上市;也投了笑果文化这样的、出品了《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爆款线上节目的公司。

后疫情文化投资,此消彼长,细分领域加速融合


主持人(董占斌):随着移动互联网起步到现在,游戏板块已经开始逐渐衰落,即使是云游戏,也受版号影响,腾讯、网易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行业内寡头效应非常明显。而其他领域,比如社交,似乎也已经出现衰落。随着资本寒冬,随着用户群变化,整体文化娱乐领域,包括影视剧、内容领域,商业模式都受到影响,变现能力较差,关注的投资人也变少。

现在,在后疫情时代,还有哪些细分方向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尤其今年疫情影响,线下出行减少。就华侨城而言,线下布局较多,今年有什么应对?有没有什么新的投资机会?

杨闩柱:华侨城去年整体服务接待游客人数1.5亿,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比较大,二季度快速复苏,很重要的是因为在积极打造活动,这是我们的传统方式,尤其疫情之下,节庆、店庆、IP的打造,跟动漫联系非常强。

现在18岁的年轻人和十年前18岁的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有很大不同。我们去年成立100亿科技母基金和100亿文化产业母基金,主要也是想要要强化文旅融合。

今年,很大的布局发力点会在大数据建设方面,因为数据背后蕴含的用户使用频率问题。最终想实现线上线下流量打通,解决低频用户问题。这是我们的目标。在这样的机会时点上,倒逼着与线上结合,用科技服务旅游。比如,过去主题公园是供给创造需求,打造一个完美世界让用户过来体验,但今天,我们需要更好的了解用户,围绕用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文化+旅游:在融合的空间里,有很多投资机会

主持人(董占斌):在文化旅游领域,还有没有一些新的机会呢?

郑蕾:对于文化旅游,每年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旅游部出台很多新的政策,它也有投资指导目录,包括每年的文化产业专项基金,投资方向等。

后疫情时代,线上看展览、看博物馆、看旅游景区逐渐成为新的方式。原来,大家可以通过去旅游度假,带孩子搞亲子活动;现在,不能在线下进行就会都搬到线上,所以催生出了数字展陈的发展。另外,我们看到还有两个比较大的趋势:

1、 文化和旅游融合。这是文化旅游部提了几年的政策导向。文化景区,街区、园区、美丽乡村,还包括一些城市文化产业园空间,都涉及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以旅游景区为例,它不仅仅是满足原来的消费需求、美食美景,未来竞争里它一定会是对文化属性的强烈深度挖掘。在这样一个文旅融合的趋势下,舞台剧、灯光秀,包括像为景区提供的一些深度融合内容的高新科技产品,都会成为一个急剧化、井喷化的增长点。

文旅融合的重心是强文化属性,注定了它不可能标准化,只有立足各个地域的深度文化,才可能成为一个能够让消费者真正把心交给你、反复来互动的景区特质。所以文旅融合是一个很大的趋势。

2、 文化跨界融合。按照国家统计局的门类,2018年分成九大门类146个小类,但投资人其实可以意识到文化跟国民经济的三大产业的融合性也很强。

疫情催生了什么样的产业跨界融合呢?比如,文化+中医药,今年中医药领域非常受关注,在文化部非遗评选目录里有一类就是传统医药非遗。其实一些很成型的中国民族医药精华、一些独特的技艺,完全可以进行产业化,这也是非常具有潜力的。

所以, 文化+中医药、文化+创意农业、文化+服装、文化+餐饮,包括+建筑,以及城市文化主流的产业园区,这些都是新兴方向。文化产业,其实是可以把国民经济传统行业的附加值提升、做产业升级。在文化融合的空间里,有很多投资机会。

主持人(董占斌):文化还有一个方向,叫科技方向。我们自己也有投一个公司叫OUTPUT,主要是用数字技术创作新媒体艺术装置作品,合作对象包括故宫,以及很多商业空间和品牌,取得了非常惊艳的效果。现在看来品牌方的需求也非常多,今年疫情下,也得到了快速增长。

文化跟科技的结合,李总有看到什么样的投资机会吗?

李希:对于每个消费者而言,最珍贵的不是资金,是时间。下完班之后,要打游戏,追剧、刷抖音,还要看直播买货,二次元还要看动漫追更,还要自我学习提升。所以,真正的竞争是跨界竞争,大家抢消费者每一分钟时间的竞争,好的项目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消费者最想要的目的,所以说科技跟文化的融合,就是在跨界的融合。

文化+教育:对时间的竞争不仅源于教育行业,还有娱乐行业

主持人(董占斌):今年疫情之下,全民线上教育,这个领域也产生了很多机会。各位嘉宾可以讲一讲,大家在教育领域有没有发现什么样系统性方向?有什么样的布局?

刘冉:今年疫情,在线教育企业普遍业绩都非常好,而且从内容衍生度来讲,原来K12领域比较多,但是今年一些素质教育,甚至一些职业教育等线上化内容的供给,都出现了非常快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这取自于在线企业自身的不断进化,包括提供一些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更好的产品。

另外,很多原来偏线下一些企业,在疫情中也倒逼自己加速了线上内容的布局,这样一个过程中,给到消费者而言,就是更加便利化、利用碎片化时间接受教育信息的更多机会。而且,以前偏线下业态的公司,未来可能也会在产品矩阵上更加完善,做线上产品+线下产品的结合模式。很多类似线下的企业,第一步未必是提供完整的付费,有的是以视频方式续课,储备客户,有的可能推出一些付费课,再逐渐增加线上产品的矩阵。

但整体而言,原来很多线下公司,日子比较好过,没有那么强的冲动布局线上内容,以及线上的客户体系。在这波疫情下,很多教育公司,会把一些内容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做深触达用户的完整链条。

主持人(董占斌):李总,文化+教育这个领域有什么机会吗?

李希:回到今天这个主题,后疫情时代,文化+教育领域它真正的机会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机会?就在线教育而言,我们认为:

第一个机会,疫情期间,市场教育时间提前了至少3年。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竞争都是用户时间的竞争。在线教育对于时间的竞争不仅是教育行业竞争,还会有娱乐行业在竞争。此外,疫情期间,在线教育渗透率增加了近10倍,这是一个突发情况,市场培育起来了。

第二个机会,疫情加速了市场重构,线下终端将会出现更多机会。从今年一月份到六月份,每个城市对线下终端的停课时间不一样,最早3-4月份恢复,最晚8月份恢复,对整个线下教育终端市场几乎是毁灭性打击。这半年带来的是市场构建,有构建就有市场缺口,有缺口就有机会,也会带来高昂增长,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给资本的机会。

第三个机会,5G时代,上传速度改变,会提升用户互动体验,也会增加用户碎片化时间的争夺。

第四个机会,在线教育会对更多传统行业渗透,触达更多细分行业。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每个人都在拥抱互联网,都在享受互联网红利,知识的传播会渗透到每个区域,提高这些人的生产效率和技能。

最后,用户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加大,教育水平提升,反过来又给在线教育提供更多机会。

文化+情感:人性最底层的需求除了吃喝外,还有被认同和被陪伴

主持人(董占斌):我们在教育领域也投了很多项目,像掌门教育、洋葱学院、松鼠AI等。我自己直观感受,今年的疫情直接加速了市场渗透,以前大家希望用大概五年的时间把市场渗透率做到50%,但今年一年可能就超过了50%,大大加速了这个进程。

首先受益的是大班课,学校开学影响了进程后,个性化需求出现;再就是小班课,一对一,逐渐渗透。我们看到用户基础增加了,但实际上,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些线下机构在这期间也改成了线上授课,很多是免费模式,所以最终谁在这个行业能立住脚,最终还要看产品,看用户体验。总之,还是有很多值得期待。

另外,文化领域还有一些比较成功的有潮牌。比如毒app,做的是高客单价产品,年轻人的生意。年轻人有炫耀性的需求,一双高客单价的鞋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创始人自称毒app不是鞋的交易平台,他们做的事叫贩卖装逼的需求。这非常确切。

所以我们发现,它从深层次满足了人们炫耀性的需求,这是他非常成功的地方。再比如泡泡玛特,做潮玩,解决的是年轻人内心孤独陪伴的需求。

实际上,这两家公司都是从人性角度,做了最基本的事情——陪伴。

比如直播领域,实际上也是一种陪伴。对此,南山资本投了斗鱼,从你们的角度看,斗鱼在直播上有哪些做的成功的地方?

周宓:我们始终相信“笑是生活的解药”。我们始终觉得,人性最底层的需求除了吃喝以外,可能还有被认同和被陪伴。这也是我们当时投斗鱼的很主要的原因。

其实斗鱼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大家在家里用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距离满足娱乐需求。我们也一直在继续寻找类似这样的平台,能给大家提供优质丰富内容的团队。

另外,从抓手来说,现在游戏虽然明确不是一个被大家特别认同或者追捧的品类,但我们注意到,在美国,VC已经开始重新投资游戏。

我们始终相信,在文娱介质中,游戏是相对比较先进的介质,相比电影、电视剧或者戏剧演出等这种固定成本消耗的模式,游戏的商业模式比较好,它以变动的成本就可以直接看到收益,所以它是收益和成本相对比较好衡量的一种介质或者一种商业模式。

游戏也给大家带来了非常多快乐,尤其是年轻的小朋友,游戏直播变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部分斗鱼一直做的非常好,这也成为斗鱼非常重要的内容抓手,让这个平台有了较长期的生命力。

文化+潮玩:细分品类叠加新玩法,产品更适合年轻人,也会出现新增长

主持人(董占斌):中国文化IP的变现,区域性还是较强,迪士尼进入中国也没有起到原来的效果,现在,90后对以前的IP形象不一定熟悉。王总,专门做原创IP,在这个领域做变现,有哪些经验和感受可以谈谈?

王彪:我们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女性相对占比较大,公司员工基本上也都是90后、95后为主,所以,我们在对90后用户群体,多多少少有些想法可以分享给大家。

第一点,契合今天的题目,从疫情来看,以前的年轻人经常在网上说一句话:给我个手机,点外卖,我可以天天在家呆着不出门。但是,疫情给所有年轻人很好的上了一课,我们不出门都很难受。吃、玩,买东西都可以线上解决,但是这种带有一定社交属性的事情其实是要通过线下完成的。这也是为什么疫情时,线下影响较大。

但是,我们认为,线下实体或者娱乐实体的价值还是被低估的,待经济复苏之后,这些线下娱乐的恢复速度也会特别快。

第二个,从2016年开始,年轻人市场出现“消费品娱乐化”,消费和娱乐高度融合。比如像毒app这样的用户,球鞋是消费品部分,它的二级市场动态价值,所有东西都做的很好。比如说,一双鞋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有些码数比较多的就会特别贵,或者这双鞋最近比较火也会特别贵,像女性39、40码,男性45码就会很便宜,这种动态价格一直在变,包括里面的晒图、社区等。所以 毒app这样的平台把球鞋消费品娱乐化做的很好。

而消费品出现了很多年,大家都在竞争,包括打价格战红海,但是我们看消费品娱乐化,其实从2016年左右开始出现新的年轻人趋势。像球鞋、盲盒,包括我们用娃娃机这样方式是落地,也是有这样的思考。我们从数据发现,日本IP产品大部分从娃娃机出去,我们也考虑是不是在国内用这样的方法叠加一个玩法进去,事实证明效率更高。

我们三里屯第一家店,第一个月被大家夹走四万个娃娃,如果开店销售是很难达到这样一个销量。我们发现,原来给消费品叠加娱乐属性以后,会迸发巨大价值。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能分得清,像抽盒、夹娃娃这种线下的玩法是不是游戏?

所以,我们可能从现在开始,市场慢慢的进入一个新的转换。现在有个词叫“潮玩”,就是潮流+玩法,所有细分品类的交互产品叠加新的玩法之后,更适合年轻人的喜好,更能直接带动年轻消费市场的增长。

主持人(董占斌):之前盛大游戏也有一些探索,比如把龙之谷专门建造一个主题公园。华侨城也有很多线下地产,跟IP结合,有做过什么样的探索吗?

杨闩柱:现在,全世界范围都处在一个产能过剩的周期,很多产品值得重新再做一遍,但是要注入新的情感和价值诉求,如此一来只要做成爆款,尤其在中国1%的人口基数也是很可观的市场,把这个人群锁定然后再扩圈,产品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为什么过去十年有很多创新业态?过去在美国做,现在在中国做,北欧国家没有机会做规模化实践,因为没办法落地。消费场景的变革是很重要的。不能简单拿一个IP直接贴在产品上面就是文化的消费化,要做文化消费化,一定要懂文化懂企业,如果还按照传统全国连锁店的模式,成本是非常高的。

文化+国粹:带有高文化的附加值的新品类,也是产业升级换代的机会

主持人(董占斌):王总提出来一个很好的概念,就是消费娱乐化。实际上年轻人很喜欢玩这些,本身要有游戏属性,更能打动他,这也是很多领域看到的趋势。从8090后女性的角度,周总有没有比较典型的想法,让消费者或者让投资人容易看到的一些趋势?

周宓:每一代人都会有新的品牌,但是聚焦于每代人人性的底部,需求都是一样的,就是用最合适的方式,获得最大的快乐,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

以前,很多消费方式会比较局限,比如线下娱乐,只能去看场演唱会,或者看一部电影。大家可能会觉得电影市场是相对落后的一个市场,但为什么还能持续增长,并且成为疫情过后最快复苏甚至出现爆发性增长的一个领域?因为电影票是ROI最高的一种方式,线下大家需要约会,或者需要一个可以共处机会的时候,大家可以算一下这个成本。

现在,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获得更多新鲜的乐趣,比如尝试娃娃机或者去笑果文化看一场演出,娱乐方式是多样的。

另外,金钱观念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带来了更多超级消费的方式,大家从物质上也在更进一步满足自己。所以,我们开始看到,新的品牌越来越多,品牌树立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品牌淘汰的速度也变得更快。年轻人的本性是会不断追求潮流,追求最有趣的东西。现在,所有电商渠道,所有信息渠道都满足这一切需求。如何在这样快速变化的市场中找到机会是值得投资人思考的。

郑蕾:这是一种情感表达,消费产品的娱乐化、文创化,可以是文化载体,包括新创的IP,体现在商业消费品里,究竟能引导社会人群有什么样的认知,这应该是投资人关注的。

作为中国人,我其实有强烈的文化元素来强化民族基因的情怀,用文化梳理国粹理念,用快速的消费品作为载体,像故宫文创,包括这一轮消费升级,它上面都是高文化的附加值,这也是产业升级产业换代的一个机会。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那么,在这个机会里,用什么样的文化元素引导消费,引导年轻人,这是行业和投资人都要关注的深刻问题。

主持人(董占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接受国内的一些设计,我们可以理解叫文化自信,这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现在潮玩类交易平台也有一些知名IP形象,在这个领域投资人看还有什么机会?

刘冉:文化的底层逻辑,从流量角度看,特别在消费领域,潮玩、文创IP这些商品从本质上是低成本获客的载体,可能有IP属性的商品会更容易获得一些流量支持。之前,商业化较好的一些业态,往往偏线上,数据化程度比较高,流量价值能够被充分挖掘。

但是,这两年,以淘系为主的线上流量价格越来越高,成本高居不下。从整个大文化讲,像景区、展会、赛事,这些线下流量其实没有得到充分的商业化。而这些流量的获得成本是极低的。所以,我们现在重点看能够提升这些流量数据价值的技术公司或者服务公司。它会支撑整个线下流量的商业化进程。

投资人说给创业者的话

主持人(董占斌):总结来讲,现在的年轻人即便是去旅游,住在酒店里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刷短视频,这是文化娱乐领域创业者们特别需要警惕的一个竞争对手。

如今来看,行业的上半场一片惨淡,但似乎又蕴含着很多机会。最后,请各位嘉宾给我们的创业者说两句话,说说你们看好什么领域?持续关注什么领域?

周宓:我们觉得永远有新机会在出现,笑对人生就好。

郑蕾:文化旅游产业的能量是无限的。我们希望大家可以研究好政策,把文化内容深度梳理挖掘,进而对接好产品和服务。

杨闩柱:有两句话:

第一句,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比较年轻,只因为2011、2016年两波资本热浪拉伸了流量,现在市场上特别优秀的企业并不多,我们还是要立足长期做布局。

第二句,对于文化产业创业者,要重视对产业的结合,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并且一定要跟现金流结合。做一个新物种也好、新公司也好,它一定要有生存能力。

王彪:2020年是特别魔幻的一年,对文化娱乐行业来说,有挑战也有机会。挑战主要在于因为疫情,我们线下娱乐消费受到影响,但是好处是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公司业务也在快速增长,比如泡泡玛特的上市,让大家对这个行业再次投以很大热情和目光。我想说,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空间还巨大,所以有意向的投资人也可以找我。

李希: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本身具有消费品属性,我们国家有一个庞大的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挡的,而且发展空间巨大。尽管疫情有很大的外部阻力,阻止了持续性快速的增长,但是我们坚信,我们有那么大的市场,那么大的消费群体,未来有相当长时间,文化产业会实现高速增长,也会有很强的增长回报。

刘冉:我们现在虽然说在疫情后时代,但是我觉得我们各行各业现在都在享受数字化的红利,文化产业其实以前一直是一个我们讲叫大产业但是小企业的一个产业格局,就是真正这个产业里面平台级的大公司还是太少了,所以当我们看到头条系、腾讯系生态公司出现的时候,对很多一些传统文化企业的影响是很大的。但是在未来的话,我相信随着数字化在整个产业链的延伸,我觉得未来大家如果要在新的行业继续胜出的话,一定要积极拥抱数字化,特别是数字化对于我们传统供给方式带来的一些改变,我们也会重点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投资。

董占斌:一句话送给创业者:大家要看到寒冬背后的春天,有些领域现在看上去,可能比较惨淡,但是竞争对手的减少也正预示着你有很多的机会。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