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革命:以认知度追求专业风口,围绕能力边界拓展投资领域

2021-02-02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融中财经
随着投资阶段的前移、注册制的放开,VC投资的重要性凸显。


随着投资阶段的前移、注册制的放开,VC投资的重要性凸显。


随着投资阶段的前移、注册制的放开,VC投资的重要性凸显。同时这一阶段的投资将出现竞争加剧的局面,那么创投对于新经济的着力点在哪里?VC如何自我革命?科技和消费赛道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哪些是新的投资风口?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制运行一段时间后的经验总结?面对机构头部化,投资领域集中化趋势在哪里?打造专业化投资还是做综合性投资?


2021年1月13-14日,由融资中国主办,融中财经融中母基金研究院协办的“融资中国2021(第十届)资本年会暨颁奖盛典”在上海·鲁能JW万豪侯爵酒店盛大开幕。此次会议以“平凡的荣耀——责任与创造”为主题,对股权投资行业的生态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观点挖掘和问题探讨!


在会议论坛讨论环节,同创伟业管理合伙人唐忠诚为主持,与曦域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晓黎、青域基金管理合伙人林霆、富坤创投管理合伙人彭程、金沙江联合资本主管合伙人潘晓峰、山行资本合伙人朱思行以“投资前移,VC如何自我革命”主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以下为演讲实录,由融中财经(ID:thecapital)整理:


主持人(唐忠诚):各位上午好!我们这个题目叫投资前移,VC如何自我革命?我们刚刚也讨论了这个议题之下的几个问题,请各位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黄晓黎:大家好,我是曦域资本的黄晓黎,我们专注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


林霆:大家好,青域基金是一家绿色投资机构,我们投资任何能够直接或间接带来环境改善效果的技术企业,所以我们主要覆盖的领域有环境治理、新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生活、清洁生产等,我们目的就是要能够改善环境,能够带来环境和财务双回报。


彭程:大家好,我来自富坤创投。富坤创投有十多年的创投经验,总部在深圳,我们在深圳、北京、苏州、成都、重庆、长沙都有成立基金,每个地方基金关注领域不太一样,但总体来说关注三个大方向,即高端制造、TMT以及大健康医疗


潘晓峰:大家好,我是金沙江联合资本的潘晓峰。过去15年一直都在从事高科技行业的早期风险投资,2009年开始组建了人民币基金——金沙江联合资本。目前我们主要关注三大块:第一块是先进制造、智能制造,包括汽车、无人驾驶等这些早期的创业投资机会;第二块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是微电子、软件、大数据、IOT;第三块,我们同时关注互联网创新机会。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在做早期投资,现在还在做,希望有机会和大家合作。


朱思行:感谢主办方邀请,我是来自山行资本的朱思行,我们是一个比较年轻的机构,成立5年时间。山行资本有自己的特色,三位合伙人均是来自于互联网公司、通讯研发等行业的内部人士。所以我们在看一些创新早期机会,会带有原来经验的视角,相对来说较易跟团队形成共鸣。我们现在的投资以TMT和消费类早期项目为主,兼顾一些成长期的机会。


主持人(唐忠诚):我也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来自同创伟业的管理合伙人唐忠诚,同创伟业是国内较早一批成立的创业投资机构,已有20多年历史,我们一直关注创新领域的投资,运气算不错,因为一直关注科技和新兴战略产业,所以这两年在创业板与科创板收获了较多上市公司,2019年是14家,2020年过会的也有15家。


我们本场主要题目是,VC面对新的变化,如何自我革命?怎么应对变化?现在的形势变化蛮大的,在新的变化下,我们投资的着力点在哪里?如何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变化?先请黄总开始?


以认知度追求专业风口


黄晓黎:我作为投资人的自我革命还是比较彻底的。之前作为金杜合伙人从业证券律师,比较擅长后端交易和二级市场。后来加入景林,我是股权投资基金业务的创始合伙人兼CEO,创建了团队,从后端一直往前投,Pre-IPO、成长期、VC,甚至还做了一个2亿规模的天使基金,覆盖了全阶段。在2015年的时候,我离开了景林,创立曦域资本。当时,我就在思考大家现在焦虑的问题,即未来的20、30年,怎样才能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后来我想清楚了,要抓住两个前提,一是投资要找到一个10年,甚至20年的大趋势,而且是刚刚开始的趋势;二是我认为投资的核心本质还是价值投资,我们赚的是认知的钱。所以,曦域从一开始就定位两条主线,一条是技术主线,如底层分布式云化、应用层数据智能等;另一条是业务主线,即在金融行业中的应用,这是一个既有发展、又高壁垒的赛道。


从阶段上来讲,我觉得并不太受限。一开始我们比较集中于AB轮,在每个细分趋势里,系统性地进行挖掘和投资,我们投的所有项目,基本都是领投或独家投,都有董事席位。现在C轮也投,天使也投过,是因为一方面团队的投资认知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基金规模和融资能力的增长。


主持人(唐忠诚):黄总的意思,我理解一是要根植于价值,第二聚焦自己熟悉的领域,以认知度来追求专业专门的风口。


优化、精进投资策略,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


林霆:这个问题很好,也是我们在做基金这十多年,一直思考、不断优化的方面,其实就是变和不变的问题,因为想长期做一件事,一定要想好变与不变。对我们来说,不变的是我们坚持环境改善这个主题,坚持绿色投资这个方向,坚持研究驱动方法不会变。但也有变的东西,投资策略要根据每只基金设立期、设立时点、面临的产业环境的变化、面临的资本市场的变化,来优化和精进。


举个简单例子,在注册制之前,IPO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那时做早期投资,退出主要是通过后轮出售老股或者并购的方式退出。我们前面两三期基金很少有IPO的,事实也证明我们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2018年之后,国家开始注册制,IPO确定性变高,2018年之后的基金,我们就肯定要配置一些以IPO退出为主要方式的一些项目。这是在退出策略上的变化。


在赛道上,最早开始做环境投资的时候,其实是非常窄的,我们就是做一些环境治理、水、大气、固废,后来我们又逐渐增加新能源、气侯变化、新能源汽车,一直到现在,我们又增加了像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这样一些赛道。其实也是因为绿色理念越来越多的渗透到各行各业,所以在一些跨界的领域,你都会找到绿色的投资机会,所以要根据你每一期基金所面临的产业环境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变化,去优化、精进你的投资策略,但是中间你最擅长、最本质的东西是不变的。


主持人(唐忠诚):彭总?


彭程:我很同意李总说的,这里是变与不变的问题。其实富坤创投在投资领域也有十多年的经验,我们成立有多只基金并且每只基金关注的投资方向、领域以及阶段各有不同。无论在哪个领域或者阶段,行业的变化与更新迭代对投资机构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关注的首要方向。


富坤创投关注的高端制造、TMT以及在大健康医疗领域,十多年来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大健康医疗行业,4+7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从药延伸至高值耗材、互联网诊疗加处方外流结合医保支付等,整个行业处在巨大的变化当中,而机会往往来源于这样的变化,我们需要在前序投资与研究的基础上,去适应并拥抱新变化,找到新的切入口,在增量中寻觅确定性高的潜力标的。


其实在高端制造领域也存在上述同样的机会,目前从中国经济体量看已经超过美国的三分之二,借鉴历史发展的经验特别是美日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中国经济总量达到目前的规模,中美之间的关系必定会持续发生微妙变化,而随着美国大选的尘埃落定,目前中美关系在其战略层面变化不会太大,可能变在其战术层面,这也对中国相关产业链持续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坚定不移地实现自主可控,实现进口替代,实现降本增效、实现引领全球。在上述进程中,对于投资来说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会是非常好的切入点、带来很多新的投资机会。此外,包括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TMT行业的改造,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投资机遇。


所以在目前产业不断变化的格局当中,不变的是始终专注机构自身投资的领域,用前序投资形成的成熟体系与经验案例以及积累的行业资源,更好地去思索、适应行业新的变化与趋势,我觉得这是机构内部需要一直关注并思考的方向,也是平衡变与不变的出发点。


用全球视野关注中国实践,注重机构长期能力建设


主持人(唐忠诚):谢谢,潘总?


潘晓峰:回想起过去15年,其实很有意思,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一次是从美元基金转向人民币,大家当下在谈的投资前置VC化,我们实际上是恰恰相反的,我们开始做美元的时候,周期很长,12年,还可以+1年再+1年到14年,所以我们追求的是颠覆性的创新技术,从创新这个角度,我们在技术层面开始布局,北美和境外的并购退出机会比较成熟,这种策略在国外是成功的,而且LP也相对成熟。


2009年之后开始转向人民币,我们联合国内投资人做了一只基金进行尝试,其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坦率说,我们一开始完全按美元的打法在中国市场做投资,碰到了很多挫折。我们基金投的第一个项目是微电子,我们也做了很多创新颠覆技术的投资,其实现在来看,团队依然不错,他们的技术也是正确的,我们的判断也没错,但确确实实在我们美元的早期硬科技投资里没有挣到太多钱,或者跟我们投入的配重不相适应。


很有意思的是,我后来在做人民币一期的后半段有一些思考,在中国做这个事情应该要有改变。很朴素的想法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视野下,一定要尊重中国的实践,一是产业特点、市场状况、市场格局、技术发展水平,尤其我们必须睁着另外半只眼,看着资本市场的退出,所以我们经历了这样一种VC前置。我们还稍稍往后退了半步,我们原来是典型的A轮融资,现在定义了A+轮,就是这么个意思。


同时,做后几期人民币基金时,我们也是看到资本市场逐渐优化逐渐完善,市场红利给你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拒绝它,所以我们现在重仓早期,但一定会在我们自己关注的阵地战略性配置中后期机会,这也是不能错过的。一方面是优化回报时间,更重要的是也要借助行业头部资源打通产业链,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再也不是单打独斗的时候了。


其实对创投人来说,我们根本不是什么金融人士,我们是企业家,媒体有时候理解可能不太准确。看一个人是什么人,就看他跟谁花的时间最多,我们可能90%的时间都跟企业家在一起,我们离金融、离二级市场相当远,二级市场我们会关注,但不是那么的紧密。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全球视野看趋势,更多关注中国的实践。


第二,要更多关注机构的长期能力建设,大家希望我们的LP是长钱,前提是我们要活的足够长。GP机构累积的能力和机制、机构的长期建设,是所有GP一定要考虑的,而不仅是一两只基金,一两个项目的火爆。荣誉排名会激励基金往前走,但要有将其做成几十年机构的想法、认知以及相适应的措施。需要强调的是,建设长期机构的能力是机构如何变革、演进一个很重要的点,否则这种机制也可能是断崖式的。


朱思行:我们是一个新机构,过去一直在反思自己,同时观察行业。VC行业本质来讲是挣认知差的钱,认知差不能固化,要不断精进这个过程。所以自我反思、自我革新可能是这个行业长期不变的永恒主题。我们机构最开始是从早期投资开始做的,我们发现每个机构的着眼点、对行业的观察、对标的的管理识别能力其实是参差不齐的,特别在项目到中后期,甚至二级市场上市以后。


我们很幸运,去年开始有标的IPO,如果按照现在的步骤,今年也会有一些企业登录二级市场。我们也面临挑战,现在二级市场门槛降低,企业登陆二级市场的能力在提高,所以如果单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在企业并没有发育到非常成熟的阶段就已登陆二级市场,如果我们对这个企业、对这个赛道非常看好,我们最佳退出时点可能并不是上市那几年,我们原来并不擅长这个事,这对我们来说是新的挑战,需要重新审视自己。


不懂的东西不去做,围绕能力边界拓展投资领域


主持人(唐忠诚):刚刚几位嘉宾表达的变与不变,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黄总提到专业、专注做研究型投资机构,要加强平台建设、系统建设。我们都提到投资机构的2.0、3.0这些建设必不可少,这才是投资机构革命所要关注的内容,这是第一个话题。第二个话题,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所在的机构,将关注哪些投资热点?以及这些热点的投资逻辑是什么?请朱总开始。


朱思行:我们现在管理的基金美元和人民币都有,所以我们也在学习。我们比较熟悉美元的逻辑,现在也在学习人民币市场的特点,我们发现目前人民币市场大家比较关注硬科技方面的投资,刚好我们几个创始人都有这方面的科技背景。我们仔细分析了一下,其实如果从全世界范围看,我们现在所谓的硬科技绝大多数其实并不是人类层面上的创新,严格意义上,科学方面的创新不太多,但是技术方面或功能方面的创新比较多。我觉得这方面中国有很大机会,一个方面我们有产业链积累、有技术积累,包括一优秀华人回国创业,第二我们有产业链条件、有市场条件。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认为一定会出现非常多的好标的和好赛道,我们也在关注一些领域,我们也在学习,我们觉得不专业没法出手,比如医药、AI驱动研发领域,包括航空领域的总体设计方面我们也在看,这些都是非常垂直细分的领域,但是我们相信在这些领域如果出现一家成功公司,这家公司的经济价值是非常可观的。


潘晓峰:我们一直比较关注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互联网,尤其新能源相关的各项技术,无论是从技术发展水平还是规模来看,都带来了二次布局的好机会。新能源电动汽车是一个无穷大的板块,具有引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与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同时发生。电动化才刚刚开始,远没有完成,目前无人驾驶、智能网约同步发展,我们预测5年或者10年后,整个业态会发生巨大变化。


我们看到目前所有汽车整车厂没人说自己是汽车制造企业,早在10年前就提出是出行服务提供商,以前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已经出现了融合。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对现在很多新创企业,尤其特斯拉这种企业的估值持谨慎态度,不是说它不能承受现在的高估值,但是它背后有很多逻辑支撑是我们要去思考的,它会彻底颠覆我们原来的传统行业。我个人对此非常关注。


至于风口不风口,我们还是坚持不懂的东西不做,如讲改变,我们可能会重新将半导体这块捡起来,会专注在Fabless Design、材料,但目前这个行业也有高估值陷井,就是把金子推起来,垃圾也推起来,这要考验投资人的眼光和判断。


另外,我们不懂医药也不懂生物,很少去做这方面的投资,但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医疗自动化是我们可以关注的,因为我们有足够的积累在工业,在自动化,在硬件这几块,都有相通的地方,我们会从这个角度去看这些投资机会,拓展机构能力和知识图谱,但不会盲目,所以我们基本上围绕集中的能力边界去做这些事。


结合产业新变化,进一步挖掘投资机会


主持人(唐忠诚):好,彭总关注哪些领域?


彭程:我想从产业链出发,结合政策来讲讲我们的投资框架、投资赛道及投资逻辑。


在富坤专注的高端制造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TMT领域,无论是对产业链实现降本增效或是国产替代、自主可控等,关注新技术、新科技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是我们的投资逻辑,能为整个产业链带来新变化、新气象、带来更好的客户体验,真正体现其价值、发挥其潜力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例如我们在投资的过程中发掘出的很多机会,不管是出于产业链上下游安全考虑,还是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进口替代的机会非常明显;另外提到降本增效,光伏行业是非常好的例子,由于产业链成本控制的拐点已至,结合碳中和的提出以及新技术的持续改进,光伏整个产业都处在快速提升自有产能并不断适用新技术持续降本提效的进程中,包括其中部分工艺环节国内厂商相较国外竞品可以提供更好的技术方案与产品加速替代,上述这些都提供了非常值得挖掘的投资机会。


同时,我们在大健康和医疗领域同样具备良好且扎实的投资基础,投出了很多行业优秀案例,例如从事医院建设及医疗专业工程的尚荣医疗已上市,体检机构慈铭体检被上市公司美年大健康收购,主攻first-in-class级新分子实体原创药的微芯生物已科创板上市,精准医疗领域头部企业泛生子已于美国上市,另外还有复医天健、凯复制药等一系列优秀的行业企业。就是说,我们在具备行业丰富投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整个产业的新格局,进一步挖掘好的标的提前布局。我们也希望在接下来的投资中,进一步结合自身优势,发掘潜在机会并培养至其壮大。


林霆:投资热点的问题很有意思,因为绿色投资在一级市场本身就是冷门方向,专注于绿色投资的PEVC机构5个手指能数过来,所以我们基本不去关注其他投资机构的投资热点,基本就是自己闷头做。当然我们很专注于产业研究,我刚才也提到,我们每一只基金会配置不同细分赛道,目的就是希望产业发展周期和我们基金的投资期、退出期能够匹配起来。这样的话,我们投进去的时候,大家都还没有认识到,等到大家都认识到这个产业有机会,都来抢着投的时候,我们可以卖一些老股退出,这个整体策略在我们前面几期基金实现的不错。当然接我们盘的大多数是产业资本,因为一级市场的金融资本关注这个赛道的很少,所以如果说热点,就是我们自己的热点。


今年过完春节,我们会募集新一期基金,新基金募集方向也可以跟大家分享,我们看到非常多的新科技,像物联网、传感器、AI以及很多网络通信科技,都在绿色产业里找到了应用场景,所以我们内部把它叫绿色产业3.0,现在也朝着科技化的方向在演变,所以我们现在看很多具备绿色应用场景的这些新科技。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目前在看做遥感技术的科技,遥感卫星网拿到遥感数据,应用在气象监测、能源基础设施监测等方面,像这种技术,这种细分赛道在之前绿色投资里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绝对不会投这些,但是随着绿色产业的发展,这些新技术的应用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所以我们未来会投很多科技和绿色产业融合的一些企业或赛道,我们把它叫做新绿色科技。


主持人(唐忠诚):谢谢林总!


黄晓黎:曦域自身也是技术派,五个合伙人都写过代码,我们把自己的边界还是分得比较清楚的。我们的投研、尽调、投后等工作都是通过系统APP来工作的,从创立以来,5年多的时间,一直按照系统化、智能化的投资方法论在做,并不断深入地进行数据分析与研究。


我们投的项目,总结一句话就是“用数据去做生意”的项目。近期重点:一类是基础技术的项目,例如分布式云化里的容器及多云管理、网络安全,数据智能方面的知识图谱,NLP等;另一类是金融科技的项目,核心也是技术比较强,可以深入到金融业务中去,也会有技术服务牌照或者互联网经纪牌照,例如保险科技中的MGA、基础设施,还有2B2C的金融产品交易的隐性平台等。


大消费仍是2021投资大风口


主持人(唐忠诚):各位谈到了投资,我理解主要还是以技术驱动、技术创新为主的投资,哪怕金融科技也是偏重于科技,这是我们投资的最大逻辑。第二我们讲延伸,比如智能制造延伸到医疗领域,总的逻辑是创新,其次是进口替代、自主可控,这是跟国家战略相配套的。


大家都以专业投资机构为主,我说说消费,消费可能是今年仍然大热的风口,消费总的来说有三个问题,一个是人,第二是货,第三个是场,人货场要连接好。


人是新人,95后跟90后消费概念不同,要定义好是服务哪类人?第二货,做什么样的货?比如美妆产品,95后跟90后消费比例是不一样的,95后是35%,90后是25%,这个情况下做什么样的货?是不是物美价廉,性价比最好的?95后是学生党和新的职业者。场是消费场景,在哪里消费?比如说疫情一来,我们在家里消费,就要有线上。还有通过这个场进行推销营销,数字化营销,带货也好,直播也好,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消费这个赛道最主要的逻辑是新。


基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疫情以后,中国经济恢复很明显。从外贸出口来看,2020下半年外贸出口创新高,据预测2021年GDP增长大概率在10%左右,不低于8%。所以。所以,基于我们新消费人口及新经济增长,消费还是未来的投资大风口,还是值得期待的。


投资也是创业,不能让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我们最后一个问题简单点说,这里有专业机构,有综合机构,我们的问题是专业机构好还是综合机构好,还是各有各的好?


黄晓黎:每个机构的基因都不一样。我五年多的创业,就完全说明了我的观点。我希望做的足够长久,所以会自己来开发APP系统,做非常细致的趋势研究,持续积累,不浪费认知。我觉得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吧。


林霆:我们选择专业机构这条路,十多年前我们创立青域品牌时,考虑到差异化定位,所以选择了比较冷门的绿色投资方向,十年做下来,让我们再变,让我们去投医疗,投互联网,我们也不懂,所以我们就一直在这条路走下去,说实话走的还不错。


彭程:其实综合型还是专项,跟团队包括创始人基因有关,对于富坤来说,过往的投资经验、投资经历,包括这些年团队的架构可以支撑我们在不同的赛道进行相关布局,所以这跟机构的发展历程,团队基因紧密相连。但综合并不代表不专业,我们是相对综合,不是说所有行业都去布局,我们还是专注在自己看得懂的、能够深入去进行下去的赛道进行布局。


潘晓峰:我们一直专注于几个细分领域,市场一直在变,机构体系建设如果完备到一定程度,有把握扩张时候,覆盖新领域不是难事,难是的基金固有体系和机制能否吸引类似型的这些新的合伙人,因为最终这些事情都要落到团队身上去。


朱思行:过去这两年,我们内部恰好也在讨论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在很多领域都非常专业,那综合就是一个结果,但如果不能在这些领域做到专业,综合定位的策略其实是实现不了的。所以最后我们还是要从团队的长处出发,来看我们能做什么样的事。


主持人(唐忠诚):我赞成各位的观点,因为本身这是不能纠结的事,实际上综合不等于不专业,综合一定是在每个领域都专业的。追求专业,能不能做到专业是另外一回事,一个投资机构我们也分成20个小组,不能让不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是专注的领域窄一点或者少一点,综合的只是说它专注的领域多一点广一点,差别在于综合机构可能中后台配置更强大一点,但是专业机构对所在领域更专业一点。投资也是创业,大家在创业路上选择做大做重什么都投,还是专投一些领域,这些意见供大家参考。我们这一趴到此结束,请把掌声给各位嘉宾。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