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专场:大数据、生物基因,引领大健康的技术和模式

2017-11-17
来源:融资中国

1510903758712138.jpg


2017年11月16日,《融资中国医疗健康论坛:探寻健康产业10万亿投资机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融资中国和全球创业周联合主办,聚焦大健康产业,关注产业中的创业企业、众创载体、投资机构等主题,从创业突破、孵化加速、资本对接等方面,解读双创新局面,探讨双创新趋势。


在本次大会上,进行了 《大健康专场:大数据、生物基因,引领大健康的技术和模式》 的圆桌论坛。数据在医疗产业中越来越重要,表现在医疗器械、新药和生物技术方面,相应的专业化投资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大健康产业中的基因、生物技术、移动诊疗也发生了变化,都在寻找新的商业模式。针对这种变化,大健康行业的机会在哪里?大数据、基因技术、移动医疗的投资机会和投资逻辑?行业并购整合的趋势?上市公司和并购基金如何互动?就此问题,长江国弘投资合伙人梅江华、盛宇投资合伙人沈琴、稼沃资本合伙人佘静、硕昱资本合伙人武光明参加了讨论,普华资本合伙人李杨任论坛主持 。

 

QQ图片20171117153525.png


李杨:大家好,非常荣幸应主办方邀请主持此次论坛。我是普华资本李杨,今天非常荣幸和4位非常资深的医疗投资人来探讨近期比较有争议,同时又有开拓性的话题。先请四位投资人每个人做一段介绍,包括基金正在关注的领域。

    

梅江华: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长江国弘的梅江华,长江国弘是上海的一家机构,医疗是我们很重要的投资方向。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都是新兴事物,我们也在不断探求这样的投资机会,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互动。

 

沈琴:大家上午好,我来自盛宇投资的沈琴,盛宇投资成立已有十多年,从2011年开始践行专业化投资,主要聚焦医疗大健康、TMT及新能源新材料三大行业,基金规模50亿元。医疗大健康主要关注具有进口替代逻辑的器械设备、高值耗材、IVD以及专科医疗服务,而时下热门的领域如以基因测序、液态活检等为关键词的精准医疗以及人工智能医疗等我们早已配置团队在做产业趋势研究和投资逻辑研究,但还没有非常大的布局,今天也借这个机会和大家做一些这方面的探讨,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医疗健康投资大浪潮当中斩获些优质的项目。

       

佘静:我来自稼沃资本的佘静,稼沃资本是2015年成立的基金,目前有基金管理规模15亿左右,聚焦两个领域,TMT企业服务和健康医疗,健康医疗主要关注的细分领域包括,IVD、精准医疗等,希望接下来和在座各位有进一步的分享。

 

武光明:大家好,我叫武光明,来自硕昱资本,硕昱资本投资的领域有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与医疗有关的大数据、人工智能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领域,现正在着手布局,今天有幸过来跟大家学习与分享,谢谢。

医疗行业投资趋势

 

李杨:我发现每个基金都有自己关注的特定领域,包括器械、高值耗材、IVD等等,大家也关注AI和机器人领域,我也想介绍一下普华资本,普华资本在医疗方面的管理规模在30亿左右,医疗机器人我们在2015、2016年有所布局,即将有神经外科方向的手术机器人和大家见面,接受很多医院的检查和检阅。进入正题,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梅总,因为之前做了一些小调研,梅江华总有非常多的药和医药流通的项目,梅总对现在整个国际、国内的医药研发还要医药流通的规范性接轨能不能谈一下您的看法和趋势?


QQ图片20171117153649.png


梅江华:这是个很大的问题。长江国弘在医疗健康大行业中关注了很多投资机会,前期很大一部分比例是投在药这块,这是因为和中国整个产业发展有关系,还有和我们团队的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我谈谈行业以及我对当下的一些看法,在一年之前融资中国在北京举办的一个论坛上面,主题也是在谈医疗布局的投资方向,有五六个嘉宾,但是似乎很多人都是不太看好药这块,认为医药行业完了。我认为从整个大的医疗行业来看,医药还是核心部分,很多产业链和细分行业都在为医药服务。可能中国医药前期走过一段比较粗放的阶段,中间也有一些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能有一些不适应,但是我觉得前景还是很好的,起码现在我们已经走在比较正确的道路上,所以我对这个产业是有信心的。

    

这里面一个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医药越来越和国际接轨,无论从监管还是从企业的生产、研发、流通等,我们认为分销体系也会越来越集中,越来越跟国际接轨了,原来粗放型的阶段已经结束了,这种变化让创业企业,包括很多的医药上市公司都面临行业挑战。


对医药行业而言一个大的主题是创新品质。流通领域,对一些创业者来讲机会不是太多。

   

李杨:其实我们在一些项目调研当中也深有体会,包括两票制的出现之后和药企交流当中也发现了这些现象。下一个问题提给沈总,您之前有很多产业和资本并购的项目,您从产业的合并和后期的投资角度能不能给一些方向和趋势性建议。

    

QQ图片20171117153559.png


沈琴:很惭愧,我做的后期项目从比例来讲只占三分之一,从并购角度来讲,我们和上市公司合作相对比较多。我现在主管的基金投资,主要是针对高值耗材、医疗器械、IVD,每个细分领域背后都有和一到两家上市公司在合作,我把他们当做我的导师,因为上市公司的产业战略对我们投资方向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二他们在专业产业上面的判断,对我们选项目有比较大的帮助,而且后期退出方面有天然的通道,也就是你刚才讲的并购,盛宇投资产业加金融的投资模式已有较长的历史,每个产业领域都有一到二支与上市公司合作的产业基金,并不狭隘地理解为是一个并购基金。

    

从上市公司并购逻辑分析,要么并购利润,要么并购产品、渠道、技术等与上市公司互补的资源。而我们选项目的时候,更多的是技术偏好。技术附着在团队身上,所以首先看团队,而团队是一个综合因素的集合,技术与市场双驱动是我们关注的核心,核心的核心是技术创新性要强,也就是说一定要有非常强的技术特点,不是单个标志物,而是技术平台。比如说我们投的一家分子诊断类企业,它的探针溶解曲线是PCR技术平台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PCR,既有测序高通量的优势,又比测序成本低很多,用它的平台可以不断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疾病及肿瘤疾病方面开发很多项目出来,从我们投资它到现在,每年都有2-3个新产品获得CFDA的批件,业绩成长超过50%,这就是技术平台的价值。


医疗创业很难,因为医疗产品研发创新需要非常综合的能力,要求团队要有专业背景、产业背景、跨学科的团队背景。我们自己所投的项目,大量项目的创始人都是有5-10年以上的产业化背景,团队在国内外同类知名公司或实验室里有研发产业化的经验,这是我们的投资逻辑,谢谢主持人。

    

李杨:下一个问题就问佘总,您之前操作过像分子诊断的公司投资,同时稼沃资本是2015年成立,与现在的分子诊断、生物信息学等等有比较强的挂钩。我这个问题比较细,因为今年我们的很多企业也和詹其敏院士做天梯计划,力求肿瘤精准领域将数据多维打通,从biomarker到表观数据等方面,整体将肿瘤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这个问题想问您,您觉得现在从诊断的角度,整体的投资思路是什么,您现在正在关注哪些比较好的领域?同时你觉得团队应该是什么样的状态?

    

QQ图片20171117153445.png


佘静:刚刚主持人问到我们之前投过的案例,比较好的今年才上市的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我们在IVD这个领域也是因为团队之前2013年投了基蛋生物,他们增长非常快,业绩翻番增长。在IVD领域目前来看,我们看好未来成长性最高的是分子诊断,所以我们在分子诊断里面投了几个标的,一个是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方法学PCR,我们投了圣湘生物,是在感染性疾病的PCR企业里目前还没有上市的龙头企业,这个公司目前从技术领先性罗氏的同类产品一致性达到99.9%,目前三甲医院进入了大概一千家,获得行业客户很高的使用率。对于基因测序这块,我们现在有投一个企业是在二代测序仪上开发了一套自己的技术平台,可以达到低频多热点高精度多位点的检测效果,所以在突变较少的情况下,可以捕获到有效信号,今早了解到肿瘤早期的情况,在有些癌症配合影像学的前期判断就有可能确诊。比如说我们投的这个公司和南京军区总医院合作了肺癌100的项目,有望结合影像学判断出无法确定的肺部阴影是否属于癌症早期,基于该公司技术和创新产品的领先性,未来会有一些文章会发出来,希望能够获得行业的关注,谢谢。

    

李杨:谢谢佘总,下一个问题抛给武总,您除了有投资管理很多案例之外,与地方的孵化器也有常规的合作,我们知道现在有很多的创业云或者是创业孵化,从您的角度来看,目前医疗领域对于创业的扶持,包括从投资+创业服务方面,是什么样的一个现象或者是一个状况?从基金的角度,除了投资之外,基金还应该给创业企业带来哪些帮助?

    

QQ图片20171117153620.png


武光明:谢谢主持人,这个问题蛮大的,以前我在张江创业服务中心工作过,负责张江孵化器的建设。张江有许多孵化器,包括生物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晟唐孵化器,其中的一些管理工作我也参加过,对医疗类企业孵化也比较了解。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创业来讲,因为这些企业一开始往往没有什么资产和资金,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投资,但是,医药企业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对于一般市场投资人来说,是很难介入的,中国成熟的职业天使投资人还没完全培育起来。这时候需要政府的财政扶持,可能需要政府的产业基金,企业在这方面要多考虑。各位专家讲生物医药领域创业非常难,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沉淀,我认为创业可以开始从医疗服务领域开始,先做外围获得现金流,不要一开始就要研发新药,多注意利用政府与社会资源。行业方面,如果是药企,肯定需要很多外围服务型的企业,比如做CRO、CDMO、临床服务的等等,相对周期短一些,现金流来的快。比如说我们近期看到这样一个CDMO的企业,我们认为他很有发展的空间,创新能力也蛮强,我们很看好。

医疗投资和服务如何结合

 

李杨:武总已经讲的比较明确了,从基金角度讲,医疗行业基金和互联网行业不一样,真正选择基金的前提条件对于医疗来说更加苛刻,之前也有案例,大家每支基金现在在投资以及服务结合的角度上面是怎么做的?

   

沈琴:医疗产业基金其实相对别的基金来讲要难做很多,我从2011年做到现在6年投了10多个医疗项目,不算多,但越到后面投后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


实际上,医疗投资,尤其是中早期医疗项目投资,每个方面都需要跟踪,由于盛宇投资在医疗大健康领域的投资非常看重技术平台的价值,而技术型创业的团队大多数很缺管理和市场的能力,对于投资背后的增值服务要求很高,我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再做已投项目的投后管理服务,只要企业、团队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引进急需的人才,临床实验、注册申的资源引见,产品上市后的渠道资源对接等,企业创业及成长过程中会随时随地发生意想不到的困难,所以我们把自己定义为被投企业的“泛团队”和他们一起去克服并解决困难。当然,这些对于产业投资基金来讲,不可能养这么庞大的队伍去做被投企业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基于盛宇投资专业化投资所需要的产业生态圈的构建,所以更需要聚焦,才有更高的专业化累加值。

    

李杨:谢谢沈总,我们医疗投资人士起的比创业人士早,睡的比创业人士晚,关于投资与生态的一些看法不知道有哪些老师再补充一下?

    

武光明:我以前管过很多项目,尤其医疗类的项目的投后管理,压力比较大,因为它的周期很长这是第一点,还没到收获时基金可能就到期了;第二是专业性太强,不只是看商业模式;第三就是跟相关机构的处理难度也大,你方方面面要沟通,而且你沟通的前提是你得懂;后续的融资也不太容易,因为看不懂的人不敢投,医疗领域的投资额度都比较大,轻的上千万,多的几个亿很正常。我们有一个团队,为加强投后管理,开始我们分的投前、投后,后来发现投前、投后也是有问题,分开以后会形成断层,所以后来在投资经理负责的基础上,配上投后管理人员,在投管上做一些对接。

    

佘静:我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的一些想法,我们因为是技术偏好型的基金,所以我们对我们投资标的技术领先性有一定的要求,创业团队有技术领先性就必然有很强的技术团队,医疗领域的技术团队在对外沟通、渠道拓展方面一般都是短板,我们之前投过的企业在渠道方面的优势,包括团队本身也有丰富的资本运营经验,我在上市公司工作过十年,我们的大合伙人在券商投行工作过,我们团队对于公司股权架构的设置到产业链的整合,都会给企业很多的建议,我们同时发现在技术上面有一定想法的人相对来说比较有个性,可能过多干涉公司的经营也会导致沟通的不愉快,我们尽量不插手公司的重大决策,公司需要我们,我们就出现,也是希望陪伴公司的成长,一起分享公司发展的收益。

    

梅江华:三位嘉宾讲了很多,我稍微补充一点,对于早期和中后期项目的投后管理肯定不一样的,原来投资行业里面经常有句话叫三分投七分赚,但这么多年实践来讲,我认为决定投资的那一刻,基本上80%已经决定你这个项目成功不成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核心还是在这个企业的创业者。我们很乐意帮助大家,但是企业要走出来还是要靠团队自己,这个是核心。

    

李杨:其实从我个人观察角度,我也发现很多基金有不同打法,特别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人比较多,有的机构在初期做了严格的筛选,尊重团队的基因,也有机构在早期攒出项目,不断给与帮助,但是资本运作,很多项目是不太明白怎么用小部分资源和资金去撬动更大的东西,中国的很多企业现在不明白投贷联动,我们作为投资人、投资基金,因为我们跟很多金融机构打交道会更为清楚,其实从医疗的投资角度来讲,因为同样是有很大的挑战性,投资整个领域当中,我是觉得可能也比较有情怀的领域,接下来想讨论的一个话题可能就更偏想象力一些,在新的一些领域,我们知道移动互联网到大数据到AI,其实一个周期性的非常疯狂的变化,比如说2015-2016年,腾讯阿里的介入让我们看到很多基金砸到移动互联网上面,到后面就到了大数据,到现在AR、VR、AI都被炒的非常凶,我想问一下,在座投资人专注医疗,想问大家有没有比较关注的一些现象和领域?

 

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梅江华:其实你刚刚讲的大数据、移动医疗我们也有涉及,大数据方面我们原来投资过杭州的创业软件,已经上市。移动医疗领域我们A轮投资了七乐康,就移动医疗我谈一点体会,医疗确实是不同于其他的行业,有很多的政策上面的限制,从而限制这个领域的创新不像互联网在其他行业这么突飞猛进,对于创业者来讲,一是他能否在创业过程当中针对一些政策的变化、包括市场的变化,能够不断的去做迭代,不要太沉迷于简单的医药电商。七乐康在这个过程当中构建了互联网医院,形成了医-药-患三者之间的连通,另外对创业者来讲,资金问题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你除了业务模式、商业模式要往现金流这方面考虑,确实需要去面对融资比较难的问题,这个是我们走到现在还可以的一种感受。

    

我们认为大的创新浪潮还是要关注的,你不可能逆潮流,我们也在密集关注人工智能、移动医疗包括大数据等领域的机会,这是一个方面,但是我们觉得对于投资人而言进入的时点非常重要。

    

另外一个观点,我们要求我们已投的要去关注这些变化,因为对我们已投的一些比较传统的企业来讲,面临产业迭代或者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被颠覆的风险,他们需要去关注这些浪潮,这是我们大的逻辑。


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观察这些领域,可能我们现在整个医疗创业环境,确实不同于7、8年前,我觉得浪潮到来的时候,其实投资策略大家很清晰,对每家具体的投资机构来讲,重要的你是不是坚信这种方向,然后何时下单。

    

沈琴:我觉得在医疗领域有两个观点我自己一直牢牢告诫自己,首先临床医学的进步是非常缓慢的,不像大TMT领域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一项新技术想要大规模运用到临床领域是非常长期的过程,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我们医疗的消费不是普通的消费,日常消费我们消费者可以自主决定消费行为,但医疗消费行为的决策最终是由专业的医生决定的,还有政策的因素,如医保等,如果抛开这两个观点去看移动医疗或者AI也好,就技术谈技术,我觉得有点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感觉。所以在我们医疗投资团队非常禁忌盲目追热点,我们相信谋定而后动,先研究清楚方向和趋势,明确投资逻辑和可投资标的产业树后我们再正式纳入投资方向。比如2年前很热的互联网医疗到后来的移动医疗,一定是个趋势,但投资逻辑不清晰,或者说盈利模式不清晰,剥去健康管理的外衣,2C的移动医疗能做的就是买个药,挂个号,轻问诊等,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现金流的商业模式非常少,只能说是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再讲AI大数据,毫无疑问是一个方向,这里面已经有技术的巨大价值了,可以把人的学习转化成机器的深度学习,解决人的局限性,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有非常迫切的临床需求痛点,趋势非常明确。这是需要我们投资人有长期投资的理念共同扶持和培育的。医疗领域里的投资,永远需要保持一个敬畏之心,从学术和临床或缺投资灵感是我最愿意去做的事情。刚刘涛总关于AI的PPT非常好,都是干货,功课做得很深,刘总是我八年前的同事,希望会后能给我分享这份研究成果。我们非常看好以影像大数据为核心的医疗项目,国内影像科、病理科医生很缺,水平参差不齐,这一领域的AI应用,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临床的痛点。


我们还非常关注分级诊疗,现在像大城市,北上广深可能没有这方面紧迫的困扰,但是跑到中西部地区,一个病人看病离他最近的医院可能一天之内也未必到达,而医院又未必能解决问题,分级诊疗从国家到地方都在大力在推。目前这个领域从上市公司到创业项目都在尝试,区域型的分级诊疗基础设施在建的项目不少,概念为主,实质运营的很少,事实上没有专业化团队运营,把区域一层一层落实下去,分级诊疗最后还是很难实现,所以我们考察分级诊疗项目时最关注的还是有没有实质性的运营能力,而不是纯追热点。

 

佘静:我们其实关注的无外乎前几位嘉宾提到的这几个大方面,我们更多看到是医院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复星刚刚在深圳收入了三级专科医院,花了9.08亿人民币,专科医院还是有一定的价值的,但三级医院我觉得在未来可能会慢慢失去它现有的光辉,因为从去年年底国家发布的政策,可以给第三方影像中心、第三方检验中心、第三方血透中心与第三方病理中心单独发放牌照,我们未来就医再加上分级诊疗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医院的医生可以多点执业,把大医院的医资力量松绑了,你未来可能想求诊的医生,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就可以见到了。要做到这些,首先信息化是当中最大的基础工程,信息化除了系统工程的搭建,一些数据的整合再利用也很关键,这一块的布局我们也有在关注,但是现在没有做得特别好的公司。再比如说数据量,刚刚在刘涛总的PPT讲到信息化的数据量现在提升非常快,某些细分领域的数据现在是爆发式增长,比如说基因测序的数据,现在一个月翻一番。我们投的一家公司就帮助测序公司在数据存储上节省80%-90%的成本,这也是未来这个领域的公司都需要的服务。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未来的消费升级以及我们整个居民收入的提升和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每个人对自己的健康需求和个性化诊疗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精准医疗的付费方式也会慢慢打通,以前大家觉得更精准的诊疗方式会会偏贵,比如浙江省把高敏PCR乙肝试剂价格定到80块,以前在其他城市几百块的诊断试剂如今在浙江80块进医保,对病人来说,产品的价格差异已经没有感知了,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人受益于现在的精准医疗。

    

武光明:先说医疗大数据这块,我之前也参与投过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专门把一些医院的HIS系统对接起来,把数据进行收集、筛选、清洗、整合,然后应用。当时我们投了一千万,但是有两年下来发现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他这个商业模式始终没有打开,就是卖数据或者卖数据服务,主要卖给医院、药厂,我感觉只这样的话前景不是很好。刚才刘总讲过,医疗影像是个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我感觉从这块打开一点方向,就是说做大数据服务,同时加上医疗影像、人工智能,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人工智能这块因为是医疗的领域,是高度监管性、高度专业性、高度壁垒性的行业,移动医疗应该说第一波风潮有点削弱,原因可能大概有几点,第一就是国家的监管比较严,有很多限制;第二就是移动医疗的数据有点太粗糙,而且不完整,临床价值不大;第三就是医生的问题,现在尽管国家允许医生现在可以多点执业,配套措施还不到位,医生还是被束缚在公立医院。一般的互联网公司做诊断,国家的政策是不允许的,只能做医疗咨询,这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现在也在看,不管创业还是投资,可能考虑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数据,不光是硬件方面怎么提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一定要精细化、精确;第二就是渠道化,应该和医院医生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说可以跟医院合建一些设施和场景这是必须要有的。第三就是移动医疗更加时尚一点,更加让大家感觉用你的东西更有意思,更有意义。如果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或者是某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这是可以突破的方向,还有人工智能这一块,至于我们是人工智能+医疗,而是医疗+人工智能,我认可医疗+人工智能更有现实意义,必须从医院和医生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而不是从我做IT和做硬件看这个问题。  

  

李杨:谢谢武总,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最后再做一下总结,因为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有很明确的体会,对于先进的技术怎么应用到临床,之前我们投机器人的时候就遇到一个很大的障碍,临床医生问的是这个东西我每次都要消毒怎么办,这是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团队一直秉承见到新技术或者新领域的时候尊崇四个原则,第一是临床获益,临床获益决定这个产品本身能不能给病人和医生带来价值;第二就是政策监管,因为临床获益与政策决定你的采购方是谁;第三和第四就是我们真正判断项目本身的团队、自身的一些商业模式、延展性。我相信大部分的基金都会将重要的临床实战的因素考虑到最前面,今天非常感谢四位资深的投资人给大家做这样一个分享,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同时感谢这次的主办方给大家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这次的圆桌到这里结束了。   

    

主持人: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期待2018年有更多的医疗好项目的出现,同时期望这些好项目可以顺利拿到机构的投资,本次论坛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嘉宾!谢谢大家的莅临。融中集团将于1月31日至2月2日在北京四季酒店举行一年一度资本年会,欢迎各位的到来!我们北京见。

                        

—结束—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