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将是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元年;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VC投资如何主动出击发掘和引领创新?如何扶持创业文化,培养企业家精神?如何把握新一年的投资趋势?在投后管理中,是做“保姆”还是做“带头大哥”?如何用投后服务帮助企业放大价值?如何处理资本和企业创始人之间的关系?】
亚商资本合伙人于伟霞(论坛主持人):
我们这一场论坛的主题叫生态培育,2018年创投制高点,这是很大的题目。大概我们会按照两个方向来做。第一,讲一下过往的投资的方式和方法。我先提出第一个问题,先请在座的各位嘉宾分别介绍一下自己机构的特点、背景以及主要的投资方向。
第二个问题,这样的主要投资方向,我们各个机构分别都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寻找项目的。投资的项目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服务的。
华威国际投资集团合伙人桑琳:
我来自与华威国际投资集团,我们是典型的美元基金,到现在已经20周年了,我们活跃中国大陆以A、B轮投资为主的美元基金,投资规模在300-500美金大概一个项目大概投1500美金左右。
我们在消费布局是从教育开始的,我们在教育里边布局陆续10年有很多并购的退出,包括很火热的幼儿园,大家在投,我们是在卖,从我自己的理解,这样产业的生态布局,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基本上有十天的根基扎下来才能够实现的。包括大健康领域,经过了四五年摸索开始对行里边核心的团队有了把握之后。我们甚至愿意用GP自己的人民币做早期的孵化,到合作伙伴投资的时候,我们几乎跟他们一起创立企业。
易津资本合伙人陈方明:
我来自易资本的陈方明,易津资本是09年创办的,08年开始做新能源产业投资。那时候新能源大家理解是风电光复,我们目前管了三支基金,40%资金是股东自有的,所以做的是长期的配置。我们投了30多个企业,将近三分之一我们跟创始人一起创办。到现在来看,我们2018年已经有两个IPO,我们回报应该是三四十倍。今年我们会退出,主要以并购为主,IPO应该还有三个,所以我们这个基金比较简单,就是产业做核心装备和核心材料核心零配件投资,我们2015年时间做了装备的投资和售后。2015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所有的精力80%资金都放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我们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大概做了七八个项目的产业投资七八个项目几乎都是我们跟创始人共同创办的。
达泰资本合伙人方元:
我是达泰资本的方元,达泰是最早一波VC、PE出来创办的,到目前为止是外资的PE创办最早的。后来陆陆续续有这样的趋势最近几年冒出来了。由于这样的历史因缘,我们一开始是双币结构,人民币美元都有。人民币有两期综合性基金,从2015年开始尝试做一些行业专项基金,大数据、医疗健康消费等等。其实从之前运作人民币基金感觉来看,国内人民币出资人LP有很强的行业是偏好,跟我们出资人结构有关系,很多是上市公司,产业集团,家族成功的企业家,这些人都有很强的行业偏好行业梦想。我们尝试着做一些行业性的基金对出资人是很好的契合。
分享投资联合创始人黄反之:
我们完全是深圳本土的人民币基金,我们从十年前开始做VC,这十多年以来,始终是专注在VC领域,我们投的是非常早期的阶段。从大天使到A轮是我们主要的投资阶段,但是像C轮我们基本就不参与了。
我分享有两点,我认为可以跟其他VC能够区别的。我们是非常清楚的,我们投资逻辑就是关注医疗领域前沿的,能对5-10年发生重大影响的,真正有创新价值的,而且能够跟高端人群相结合的这样的产品和服务,说到关键词是前沿和创新的。
另外一点跟其他VC区别的还有两点,他们有两个观点我很认同,现在VC、PE分两大类,一类绝大多数过去老牌的善于做交易,也可能投到很多好的项目。另外一类认为更有发展前景,这类PE不是只会做交易,它授予做好投后和善于做好给企业做增值服务,他们就认为我们是一家交易的基金。首先一个是生态是非常关键的,建生态大家各自方法不同,我认为市场上还有102%VC有自己的清晰的逻辑和策略,但是市场上善于建生态的VC和PE在我看来在全中国不超过20%,这个也是分享一个非常跟其他VC差异化的标志。
国宏嘉信创始合伙人马志强:
我们国宏嘉信成立只有两年时间,所以我来做投资也有我的角度和我的特点。我之前是创业一家手机游戏公司,在十几年前,花了五六年时间,我们是第一家在美国上市的手机游戏企业。2015年完全私有化,与此同时成立了国宏嘉信资本,我们前面几位嘉宾都干过我是没有坩埚的,募资没有干过,资金来源很简单,包括我自己和我们合伙人,我们之前创业公司的股东主要来源是这些。
文化娱乐在整个产业链里边大家都在讲一个概念IP,我们有很好的业务资源服务我们被投的企业。各位嘉宾也在讲,建立自己投资的生态,我觉得建生态这件事情就像做业务一样,其实很多公司在策略上我不认为会有多大的差别。就像机构大家讲的概念也是一样的,每家机构都会讲我要做投后服务或者什么,最终能体现差别的还在执行层。
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聂丽霞:
我们公司顾名思义是创业大街投资的公司,我们属于是最年轻的。我们去年年初才正式完全完成所有手续的设立,去年我们发起第一支基金。如果大家有投资的方式做,用做业务的方式做投资,我们前几年一直做服务,我们孵化出来的项目拿到融资的是730家,我们在这里投资专注的阶段是偏早期的,在PRA阶段,对技术型的公司,前面越来越模糊,说一我们专注于早期的投资。投资方向我们专注于跟人工智能相关应用的项目,也会用到一些互联网的技术,智能的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综合集成的应用。
从未来来讲,今年我们还会发两支基金,一支基金偏重于做成果转化,另外一支是跟产业类资本结合做基金,更多的是偏重于产业应用。
海银金融控股集团总裁谭强:非常高兴有机会主办方邀请我们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分享,海银控股成立于1989年,我们做投资还是比较早的,我们早年投资以基金的方式为主,海银我们一个是财务管理,一个是资本管理,我们从地产基金慢慢过度到现在地产基金下降,投到其他的科技领域,我们除了地产基金以外,我们在3-4个领域有比较大的兴趣。第一个技术领域,人工智能、新科技投了不少的项目。然后是医疗领域,我们对医疗领域也是很感兴趣,我们对药不是特别清楚,药的方面投的比较少主要是医疗器械,这个稍微多一些。因为我们看这个阶段稍微的成熟一些。另外是应用场景非常好。第三个就是消费升级,我们看到很好的消费升级的项目也会投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