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3:【退出专场】IPO\并购\新三板,PE的进取性退出

2018-03-08
来源:融资中国

【2018的机构退出之道将作何改变?如何利用新三板IPO机会?互联网金融公司正在掀起海外上市潮,部分教育机构境外上市,跨境退出成风口?如何利用新三板的并购机会进行退出?阶段性退出怎么灵活处置?如何从退出倒推项目的投资选择?】

 

 

东北证券投资银行管理总部融资创新部总经理张博(论坛主持人):

在退出方面,募资的时候应该找有耐心人的钱,有资源人的钱,我们投的时候要投好项目,投行业龙头、投高成长性,投产业链上有业务协同或者资本合作可能的项目,等退出的时候在市场上慢慢正在形成的第一梯队的生态圈里面。基于新三板股转的共识,我觉得很快和港股市场同时上市或者同时挂牌的政策,我们梳理自己的公司,发现有些公司即使IPO速度上去了,可能他现在的条件和过去的情况虽然收入利润各方面比较高,但是可能因为业务的问题,IPO可能性确实不大,不如三板+港股是一个好的选择,2018年上半年可能会有这种可能性出来。  

 

 

天星资本执行总裁蔡志明:

市场对天星资本挺关注的,早几年天星资本在三板上投的企业特别多,这两年来,三板的流动性是越来越差,大家期待着2018年1月15号三项政策,一是改变交易制度,二是细化分层、完善分层制度,三是完善信息。谁知道政策出来之后,市场继续下跌,下跌的速度来得更快了,这也是符合逻辑的。确实在三板这样一个市场,主动性没有起来,制度不够完备,显然就要制约到我们股权投资机构在这方面的实践。在对退出问题上,我们在投资的时候,显然对退出就要有一定的谋划,这个谋划未必那么具体,因为市场环境在变化,企业自身的情况也随之在改变。到目前为止,主流的退出方式还是通过IPO来退出,然后是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并购。中国资本市场20多年,IPO的制度有很多变化,有时候快一点、有时候慢一点,有时候干脆停掉。去年上交所、深交所上市的企业400多家,创历史记录。很多人欢欣鼓舞,认为黄金时代到来了,其实我们很担心在这样的发展制度下,IPO的节奏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状态,因为还有市场环境问题、市场接受度问题。

 

 

新鼎荣盛资本董事长张驰:

作为私募基金管理人,时时刻刻都在考虑退出,到底如何退出,这是核心的问题。所以我们给自己定的方向,第一,投行业龙头企业或者细分行业前三,可以投贵了,不能投错。第二,投高成长的,要么现在细分行业龙头,要么能看到很明显的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增长。投的时候也涉及到到底需不需要跟风,如何做产业研究,如何找到龙头企业,如何去发现标的,在别人都去抢项目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去判断分析,甚至有些项目能不能抢或者说再往前走一点?这些不管是投新三板还是投Pro IPO项目都是放在投资人的面前的问题,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用最大的精力找到最好的标的,至少能看得到团队和产业的发展。至于并购重组,包括产业整合、回购退出,我们就是随缘,能有最好,好的标的永远有人要,就看如何抓到好的标的,确实细分行业前几位企业估值在1.5倍到2倍以上,同样一个行业估值都差很大。

 

 

北拓资本创始合伙人黄少东:

每个项目退出的时候,所有的投资机构都会问一个问题,怎么退出?对于退出观察和思考:第一点,通过这几年的实践,直观感受就是多层次资本市场里面股权投融资明显的趋于和回归价值化,2018年IPO趋紧,上市公司进一步回归价值产业的整合以及前阶段投资并购退出的策略。在价值的导向下,退出的策略很朴素:优中选优;第拉长期限。第二,在价值投融资的趋势和理念下,整个股权投融资一级市场越来越明显成为第一梯队的生态,最好的企业会越来越频繁的、持续的和最好的中介机构,包括券商、财务顾问、精品投行、做市商、研究机构以及最好的第一梯队投资机构展开一轮又一轮合作,形成第一梯队的生态。第三,投后管理和退出已经成为精品投行一个巨大的机会,投后管理需要更精细的去做,去推动企业价值。

 

 

凯联资本总经理李哂时:

中国从2006年开始整个市场出现了投资热潮,紧接着出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IPO的关闸,当时包括我们自己参与在内的很多项目,几乎是憋死的状态,没有退出的通道。从历史看现在,相比于2006年的那个时间点,股权投资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有希望、非常有活力的资本市场环境当中。回到这样的投资市场当中来,我们对退的过程热切期盼,因为退的方式也在升级、做多元化,传统企业的退出方式只有IPO一条道,到了现在,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有非常明显的收购、并购的需求,所以在这样一个市场并购非常活跃,好处在于大家可以更多的选择和自己产业链条最匹配的资源。 凯联资本现在也是腾讯的战略合作伙伴,和阿里体系建立了非常紧密的互动联系,而且凯联资本有一个企业家集群,我们在投资的时候都考虑到标的在未来在产业生态当中的发展。利用这些资源,我们用不同的链条不断的做跨纬度整合,给我们的项目带来最佳的发展,最终实现比较顺畅的退出。

 

 

君创资本管理合伙人杨桓:

关于退出的问题,如果要想退的好,第一就是在投的时候做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们自己的理解比较好的选择,首先是估值的合理性。回归到价值投资的逻辑上来,要寻求一个合理的估值,企业有一定的溢价,但是相对要更合理。第二,要想退得好,在投资过程中必须要保持一定的专注度。君创资本从2014年到现在专注两个行业,一是医疗服务;一个是在2014、2015年做得比较多的TMT行业。专注的好处在于,踩雷的概率相对低,这个行业上下游是什么情况、链条上基本都投过了。第二,我们做到真正的来帮助被投企业做投后管理,尤其在PE阶段,相对投的都是净利润比较高的企业,到现在为止,君创资本只有一家企业净利润是3000万,其余的被投企业净利润都是高于5000万的水平。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可以做一些产业协同,做一些业务往来,做一些合作或者探讨。这样其实我们在被投的企业里面,除了带来以前讲的一二级套利获利之外,也能获得整个产业的收益。第三,对于专业机构来讲,就是在海的并购、海外Pro IPO的探讨。

 

 

协同资本合伙人兼总经理王牧:

协同资本坚持并购退出的思路。在过去的一年里,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其他各个领域的资金都很多,而且都是长线资金。但是大部分的资金还是短信资金,三年就想看结果,所以Pro MA是我们的方向。Pro MA有一个先天的优势,就是时间周期长了,这个可以给我们预判风口的机会,我们就预判三年之内一定会发生的趋势或者说风口,这个时候很多的机构开始去投所谓的猪,而我们投猪饲料,让猪吃了能变成鹰的饲料,所以我们Pro MA的思路非常明确,等着猪上天也好,或者后期的大的产业投资也好,能把我们的东西买走就OK。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在把自己角色扮演好的前提下,大家都能赚钱,而不要把利润留在其中某一个阶段。也不要把估值拉的太高,如果整个市场把估值一次性拉到天价上,后面没法玩儿,对企业也好、对整个资本链条都不好。我们做VC的希望各自把各自的工作做好,始终发现社会里面的优质企业,让资本在整个行业中扮演有力的推手,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助燃剂。

 

 

大唐元一母基金董事总经理夏信:

我们母基金投资会从退出的角度打造整个能力圈,比如说,你是早期的基金或者说天使、VC,投的比较早,我希望你有专业的投资能力,去发现或者创造价值,把企业原先创始人做得不靠谱的项目,真正能够变成价值,作为有益的东西,被社会所接受。创造价值逐步长大,中早期的基金能够扩大。第二个是在其他的退出上,多层级资本市场上,我们偏向PE基金,我们会去考虑它的新三板基金程度、MA主要机构基金程度,这种资源的整合能力,我们会非常看重。总结几点:第一,退出最终要看买单的人对价格的认同,第一要务还是要投资的项目价值挖掘出来,第二,退出渠道的布局,最后收益是不会漏空的。现在资本市场的政策变化,你只要投出有价值的项目,真正产生价值或者创造价值的企业,在后续肯定会有人为这个买单。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