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大佬的新烦恼:“我们要不要投早期?”

2022-01-24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融中财经
未来,投资机构要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拥抱监管、合规运营。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监管和改革都会对某些行业带来底层逻辑的颠覆。今天,我们正站在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重要转折点上。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以及交互科技的自主可控等所带来的机遇正在敞开。习近平主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讲话给投资行业新的指引,高端制造国产替代的投资机会正在展现,来自于消费升级的新消费和新商业正在崛起,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将是投资行业的真正风口,同时也有万物数字化和能源清洁化,碳中和和ESG概念也值得投资挖掘机会。

在2022年的起点上,融资中国举办2022(第11届)资本年会暨颁奖盛典,会上,由华软资本执行总裁王赓宇主持的《锚定产业,打通投资最后一公里》论坛上,国海创新资本副总经理陈亮,天风天睿管理合伙人顾熙,京铭资本董事长兼CEO、国铸资本副董事长刘翔,联新资本合伙人吴宗鹤,华新投资CEO、创始合伙人赵福,以及华泰紫金投资管理合伙人周毓围绕目前监管政策所带来的PE投资退出挑战如何解决,一系列政策影响下,投资策略的转变,以及随着部分行业红利褪去,PE投资如何寻觅新的行业“风口”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以下为现场论坛精彩实录,由融中财经整理:

01

2021,回顾与总结


王赓宇:2021年是很重要的年份,也是很不平凡的年份,宏观政策都发生了特别重大的变化。第一个问题就从宏观层面,请各位嘉宾就机构的特点、个人情况讲一讲我们2022年在战略制定或者业务布局上有没有一些新的变化和创新?

陈亮:大家下午好!我是国海创新资本的陈亮,国海创新资本是国海证券从事私募的唯一平台。公司走到今年第十个年头,这十个年头也经历了好几个波段。截至目前为止,公司资金管理规模超过185亿,业务覆盖股权投资业务和一级半市场的业务。投资行业聚焦两个板块。第一个是医疗健康,第二个是科技制造,目前,我们整个基金其实分布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和领域都有,整个管理基金截止目前累计超过21支。

顾熙:天风天睿是天风证券的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也属于券商私募,聚焦在高端制造和医疗健康赛道,目前我们在管24支基金,投了166个项目。我们沿着这两大赛道,2021年投资了全国口腔诊疗连锁美维口腔、植物源蛋白药研发禾元生物、光伏玻璃制造亿钧耀能、MaPU研发思朗科技等等“隐形冠军”企业。我们之前投资的做分子诊断试剂的之江生物在2021年初完成了科创板IPO,还有做企业管理培训的行动教育也完成了主板的IPO。


目前,我们的策略是希望整合发挥券商背景优势,打造从研究到投资,再到投行的闭环。我们希望能提供的不仅是资金,并且能够真的给我们客户提供到价值。简单来说两点,一个是把投行能力前置化,在完成投资之后就帮助企业落实上市需要的合规性、财务性规范和规划;另外一点把研究能力前置化,提前为企业对接上市公司集团的产业资源。总体来说,我们希望提高我们所投企业上市的确定性,这是我们想做的一些事情,谢谢。

刘翔:大家好!我是京铭资本的创始人刘翔,感谢融中邀请参加本届年会。京铭资本以致力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力量”为使命,以“引领人类健康未来和提高人类科技生活进步”为投资事业目标,深入布局医疗健康和科技创新两大领域,在细分赛道里投资过近百家优质企业,像天岳先进、国林科技等龙头企业已成功上市。截止目前,公司旗下管理各类基金规模累计超过80亿元。


我们成立于2019年,目前发展势头强劲,得到了业界同行的广泛认可。自创立之初我们就坚持深耕自己所熟悉擅长的领域,专注于医疗健康和科技创新投资。

吴宗鹤:谢谢融中的邀请,非常有幸参加论坛。我们联新资本成立于2008年,专注两个赛道,TMT和生命健康,目前管理规模超过百亿,一直以来我们都追求和伟大的企业一起成长。过去几年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我们也加大了跟科学家们的合作,帮助科学家们把科研院所很多早期的成果进一步产业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在这方面结合我们自己的优势,跟在座各位机构一起努力共同发展。

赵福:感谢融中的邀请,我是华新投资的创始人赵福。华新投资创立于2016年底,创始团队来自KKR、大摩等国际顶级PE机构。目前总管理规模接近200亿人民币。历史上我们一共投出超过十个过千亿市值的公司,其中有五个是华新过往五年投资出来的。如早期职业生涯时投资的平安、蒙牛、百丽的A轮,到后来华新投资的贝壳、京东物流等,都是国内重要领域的龙头企业。多年的投资经验让我们看到科技创新能够创造更大回报。


在当下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命科技这几个重要硬科技产业,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变革当中,我们布局投资了一批优秀龙头企业。历史上我们团队成员投过的企业有超过80%都成功实现了IPO。


做投资这么多年,真正回归到科技创新的初心,是让我们特别开心的一件事情。这也是主持人所问到2022年这样的大变局时代,未来什么是让我们最看好的领域,我的回答是科技创新这是我们最看重的领域。

周毓:我是来自华泰证券直投的华泰紫金投资管理合伙人,关注大健康和科技创新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对这两个领域的认知会更多一点,我们认为无论是宏观政策还是国际形势变化,对于我们的投资影响会有一些微微的调整,但不会涉及到原则性的调整,这些行业的属性也决定了某些时间是想追求快也快不起来的,所以我们一直坚持我们认为正确的价值在这个领域做投资。

02

坚守与创新


王赓宇:2022年新的一年开始,在新的时间我想针对各位请教一下,今年或者近两三年大家在基金策略、投资策略上有什么新的思考或者新的重心?

周毓:从医疗领域看,策略有调整,但本质上不会改变。我们核心是创造解决临床需求的产品。变化是因为政策调整,比如医保、集采对我们布局的领域以及布局领域的市场区域有调整。


另外,我们的投资阶段更倾向于向前走一点,尤其是生物医药。这几年由于疫情影响,生物医药比较火爆。有些项目甚至没机会投进去,但从去年开始香港生物医药冷下来,对项目估值、产业发展,都提供了一个冷静思考期。

赵福:非常好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对投资本质的认识、价值投资的理念、及我们关注赛道行业巨大的需求这些东西没有变。我们为什么能投出千亿市值的公司?


核心原因之一:我们通过深度的行业研究,发现代表未来的投资方向在哪。无论是商业模式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本质上看,都要从需求端思考未来最好的创新方向在哪里,这是不变的东西。


核心原因之二:引用马斯克讲的话,我们有生之年会看到中国GDP有生之年会超过美国,甚至会达到超过两倍、三倍的水平,这是巨大经济的增量。中国的创业者是非常聪明、非常勤奋。比如说在半导体、新能源、生命科技这些领域里,很多最顶尖的华人科技精英在不断的回流,这样的人才优势叠加上宏观经济的巨大红利,未来自然会产生很多千亿市值的公司甚至更大体量的公司。


对于资本市场周期变化,我们要逆周期而行,市场过度疯狂时就是我们退出和特别谨慎时。市场遇冷时,反而是很多极具前景的创新领域更好的投资机会。

吴宗鹤:联新从2008年成立以来经历过几个周期,我们一直坚持投具有科技属性的企业。未来,我们会继续坚持走这条路。作为一家拥有早期和成长期平台的基金,我们越来越聚焦于所投资企业的赋能,我们希望通过赋能帮助被投资企业克服成长过程当中的障碍,最终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是一致的,不过,每家企业面临的问题不同,需要的助力也不同。对于我们而言,与科技驱动型企业共同发展,是我们一直的追求。

刘翔:无论VC还是PE,亘古不变的投资策略就是“陪伴”。科技创新,面临的是巨大的风险与挑战,所以投资机构需要有更多的耐心,要拥抱创新、拥抱挑战,陪伴企业成长。


投资策略上,今年赛道上会做减法,在我们擅长的医疗健康和硬科技创新方向上再聚焦。以医疗健康为例,就是以巨大的临床刚需为导向,更聚焦在心脑血管、慢性病、肿瘤早筛诊断这些领域的全球首创或者国内首创,或国产替代趋势非常迫切的创新药械细分龙头。

顾熙:天风天睿未来大的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因为我们现在三支团队聚焦的赛道是非常细的,一支看先进制造、精密零件、新材料、新能源、军工等高端制造类项目,另两支都在投医疗健康产业,我们在上海主要看口腔诊疗、肿瘤治疗、医疗器械这些产业终端的后期项目,另外我们的控股子公司光谷创投,从2011年成立起就专注看创新药研发、生命科学研究等生物医药类的早期项目。细分赛道中的需求还是真实存在的,我个人关注的几条赛道增速每年有30%左右,所以在赛道选择策略上不会有变化,如果一定有变化的话,会在赛道配合权重上。


随着注册制的推进和北交所的设立,资本市场向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一步打开,必然会导致上市公司市值产生分化,所以我们在细分赛道选择标的时,希望它最终能到500亿左右的市值,这是我们内部的一条线,类似这样的企业我们仓位会加重一点,这是一点微调。

陈亮:我在券商时间相对比较长一点,从2008年到现在,像前面几位老总说的,也是经历过蛮多的周期。回过头来说,从投资策略上面来看,过去两三年我们公司策略变化还是比较明显,从一开始主要集中在PE业务,现在已经开始逐渐往前端走,目前更多的是追求平衡。比如说这两年前端数量上在加大,但金额上更多的还是后端。在估值合理的情况下做布局,总体来说我们确实往前移了,这两年这个逻辑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

03

2022,酝酿与展望


王赓宇:谢谢。第一位讲产业聚焦,第二位讲价值投资,第三位是赋能式投资,第四位讲陪伴,后面两位讲的是一二级联动加上产业链投资往前移。这会是整个行业可以适用的投资性原则。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说是2021年十大新闻,有一个新闻肯定能排得上号就是北交所的开市,有些机构或者有些基金不一定非要瞄准北交所,我把这个问题延伸一点,想问一下各位机构大佬对一级市场退出的思考和建议或者想法。

周毓:我这边主要聚焦在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相对来说退出渠道赶上了好时候,港股和科创板都提供了很好的退出渠道。目前来看,北交所的话我们还在观望状态。

赵福:华新投资的企业大量退出还是集中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和美股市场。北交所开启,我觉得也是非常利好的一件事情,它是给相对来说规模没有那么大的公司提供了非常好的公开市场直接融资渠道,是一个非常好的里程碑事件。我们也寄希望于北交所之后,未来在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可以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出更多的创新改革举措。

吴宗鹤:大家知道人民币基金目前退出主要途径还是IPO,我们联新每一期基金的存续期还是比较长的,我们追求的是精品基金,投资企业的数量每一期也不是很多,对于我们来说希望投的每一家企业能够发展顺利。中国目前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通道,会对我们这一类型的人民币基金带来更多投资动力,谢谢。

刘翔:北交所正式开市交易那天,我们投资的十余家精选层企业都成功登陆北交所,其中一家企业的市值位居北交所上市企业首位。作为一家PE投资机构,对于是否“投早”这个问题,我认为这跟基金背后的资金属性有一定关系,其实在PE阶段,也有偏中早期和偏中后期的区分。我们一直以来所投资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如果我们投的这个企业,他说他的目标是以北交所上市为退出,我们到底怎么看?我们自己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北交所上市也不是最终的终点,因为北交所最近出台的转板政策明确提到,符合条件的北交所上市企业仍然可以转板至其他交易板块。所以北交所上市不一定是退出的终点,我们依然可以选择继续陪伴企业走的更远和做更有价值的投资。


总体来说,北交所、科创板的出现,给予我们专注投科技创新的机构非常好的开始,也更坚定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前行,致力于发现并成就真正在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伟大企业家和创业者,谢谢。

顾熙:北交所在2021年度推出的时点非常好,市场相较于5、6年前已经更加成熟、理性了,北交所以“专精特新”为核心筛选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把资金集中到给社会创造价值的企业中。另外,北交所有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利好,对于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挂牌北交所的政策,是比较宽容的,比如对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的自由度很高。这个政策有利于上市公司内部的再创业,可以给上市公司内部团队提供激励,有助于目前行业头部的上市公司进一步集中化,市值会做大,有利于现有行业巨头进一步自我优化。

陈亮: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尤其是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规模体量并不是特别大。北交所设立后,所有机构都有了可以接触到这些“小”项目的机会,不仅投资周期被缩短,IRR提升,还可以选择不同阶段的退出逻辑,再也不像以前投天使VC项目,投资周期要达到5年甚至10年。

王赓宇:谢谢陈总,北交所的开市则体现出了监管部门完善多层次市场的决心。未来,投资机构要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拥抱监管、合规运营。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