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企业目标:未来能成长得比投资人更优秀

2022-08-25
来源:融中财经 作者:融中财经
对初创硬科技公司来说,资本的助力作用不可或缺。

2021的中国,在一场熔旧铸新的脉动中,国民整体向心力空前高涨。同时,在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国际经贸摩擦加剧,疫情依然肆虐的严峻形势下实现了8.1%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依然担当世界经济复苏“领跑者”的角色。


2022年8月17日——18日,由融中传媒主办,融资中国融中财经融中母基金研究院协办的2022(第八届)中国产业投资峰会隆重召开。峰会围绕产业投资、芯片半导体、集成电路、企业服务、专精特新、生物医药、高端制造、新消费医疗大健康等领域展开探讨。峰会将汇聚众多创投机构、产业资本、政府相关,共同剖析产业纵深,探讨产业投资趋势。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提出中国产业的变革与发展之道。


硬科技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者的涌入和资本布局,助力了硬科技各细分赛道的加速发展,催生硬科技创新的黄金时代。硬科技企业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利用其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于资本市场硬科技企业如何利用资本上市?同时硬科技发展过程中,因为商业转化的问题,技术制约问题,资本的约束等问题,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同时硬科技的发展前景,技术迭代对于硬科技的作用?


针对以上关键问题,会议来到硬科技企业对话环节,珞石机器CFO唐圣添、国星宇航CEO王磊、神策数据副总裁杨岚钦以“自强自立,创新驱动”为主题进行议题分享,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为此环节主持人。


以下为现场嘉宾精彩演讲实录,由融中财经整理:


01

硬科技迎来新春天


陈蜀杰:我们知道现在硬科技的春天终于来了,曾经消费、零售、互联网非常喧闹的时候,硬科技的创业者一直在默默地潜伏,在迭代,在发展。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会把目光关注到硬科技。


首先,我们先讨论一下整体的发展情况,也借机和各位介绍一下我们各自公司从0到1,从1到100的过程中,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先请唐总开始。


唐圣添:珞石机器人2015年成立,一开始做机器人最核心的控制系统,后面慢慢顺着往前把整个机器人做出来,到现在拥有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两条产品线,同时在前端的应用也覆盖了非常多领域。早期从2015年甚至到2017、2018年,硬科技赛道受关注还是比较少,然后确实经历过很漫长的时间。但这一两年可以深切感受到,“硬科技”这个词确实不一样了。


所以,回过头来讲,做硬科技的企业怎么能够发展好?核心的第一条就是得有耐心,确实要沉得住气,从头开始把自己的技术打磨好,终归硬科技也能够迎来新春天。


王磊:国星宇航2018年5月份创立,在过去50个月的时间,我们选择所从事的行业赛道是商业航天。在此过程中,重点切入的是从卫星的设计、卫星的制造以及卫星发射入轨之后,做地面的与行业相结合的应用,也持续产出了我们自己的产品。目前,公司先后完成了11次太空任务、15颗卫星和载荷,,卫星在功能设计、性能指标、稳定性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并结合地面上的商业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商业闭环。


关于从0到1这个话题,我们认为一个创业公司实现从0到1的跨越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所从事的这个行业,具有足够的认知深度和商业思考,特别是行业经验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基础,在此基础上团队也需保持持续的技术创新。这也应是所有硬核科技企业共性的基础。同时,创业公司适时获得资本助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杨岚钦:神策数据2015年4月份成立,目前已服务了2000多家大型的企业客户,帮客户结构化的行为数据日处理新增数据量超过 2500 亿条。今天,数字化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了,尤其是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神策就是本土生长起来的数字产业化代表之一,神策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化技术和解决方案,帮助中国各行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目前神策所服务的客户包括大型金融机构、汽车、商超、快消品、航空、旅游、房地产、医药、传媒、互联网等企业。从硬科技的角度来看,合规数据采集与数据应用是神策的核心技术之一。国家在监管侧持续在强化数据安全的立法和标准制定,神策作为国家信创工委成员单位之一,一方面全力配合监管机构进行数据合规采集和应用的技术标准落地;另一方面神策也秉承技术先行的理念,持续突破、不断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新领域、新行业的合规应用。


陈蜀杰:我也简单介绍一下芯驰,是一家“全场景、平台化”的车规级芯片创业公司,产品覆盖智能座舱、智能网关、高性能MCU芯片等。


关于硬科技公司的成长发展,一是脚踏实地,二是厚积薄发。芯驰成立于2018年,但是成立之前,我们的核心研发团队其实已经在汽车芯片耕耘20年时间,做出过上亿片的车规级芯片。越是高峰,越是需要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所以不管是资本的冷热,硬科技公司都应该专注好自己,练好自己的内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穿越周期。资本是助力,但是核心要靠自己的硬实力。


02

硬科技企业第一大关

如何从技术迈向商业化?


陈蜀杰:刚刚聊过过往的发展,今天也会坦诚看一下挑战。高科技公司有很多的挑战,比如说从技术到真正的产品,到商业化的挑战,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包括人员、资金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像很多消费领域,做出来的产品马上可以卖出去,其实硬科技企业的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


唐圣添:从我们的体会来讲,珞石机器人成立前面三四年专心打磨技术和产品,其实在这个方面,肯定会遇到困难,但是作为一个技术背景的创业者来讲,其实这种问题是相对比较得心应手的,是有办法解决的。硬科技企业第一大关是从技术产品迈向商业化。这个时候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要更多地去到市场中,理解我们客户的需求。很多时候有很多企业有非常好的技术,但是它开发出的产品不一定是客户想要的,所以团队一定要站到市场一线理解客户的需求,真正把我们的技术转化为解决客户痛点的产品,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点。


迈过商业化第一道坎儿之后,由于硬科技企业的业务模式往往是TO B。TO B和TO C天然不一样,很难通过资本的加持快速去烧钱,快速推广或者促销,来达成业绩的快速增长,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硬科技企业本身会有一个周期,管理层或者核心团队需要有定力,找到商业化路径、种子客户,以及适合自己的垂直行业之后,先稳扎稳打,先扎根,然后再横向去拓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再往前,公司到一定的规模,进入快车道,更多会面临在管理上的挑战。比如企业业务的快速增长和公司整体的管理体制出现矛盾,这实际上可能也是一个很共性的问题。我们自己也经历过前端的节奏和后端的能力建设不匹配的阶段。


硬科技的创业类企业,因为大家的背景是技术出身,所以技术或者研发比较强,但是往往整体的内部管理能力需要提升上来,才能使得团队具备平衡好业务发展和后端管理的能力。现金流、制度建设、人才梯队、员工的激励,整体上是企业从成长型迈向规模化增长非常大的挑战。这是科技类企业需要共同面临的课题。


王磊:硬科技公司,大家的感悟是相通的。不管是我们做商业航天,还是做机器人、大数据、芯片,硬核科技公司的商业化进程一定相对长一点。为什么叫“硬科技”?本身就是“硬骨头”不好啃,如果很容易就能够实现复制或超越,也就很难成为真正的硬科技。


对于硬科技创业公司而言,从创业之初开始就要秉持一个理念,一定要避免技术定义产品。因为不管是商业机器人,还是商业航天,本身是“商业”二字,商业的基本逻辑是如何解决市场需求痛点、保障自身的现金流问题。短期内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总要有一个期限,而且这个期限不应该太长。


从我们的经验来说,做一项新的技术,我们公司内部有很多技术团队,有非常多的奇思妙想,想法也有一定的超前。但是要思考市场是否需要这个东西,如果市场端没有得到响应和买单的话,技术是可以的,但是还称不上是好的产品。


二是战略定力。如何穿越周期?对这个行业要有基本的战略性判断,判断之后特别是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下,要勇于做困难但正确的事。从我们的经验或者感受来说,不管4年也好,8年也好,甚至20年的企业也好,保持一定的战略定力,穿越周期才有可能。这个时候对创业公司而言,特别是硬科技的创业公司,都将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大考。如何穿越周期,战略定力一定要有。


第三,面对挑战的时候,创业团队在不同的成长周期和发展阶段,可能面临团队的执行力、组织力的问题。从我们的经验来说,团队的执行力永远是非常重要的。有着非常强大组织执行力的话,才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如果只仰望星空不脚踏实地,不解决实际的商业闭环的话,就偏离了创业初衷。


杨岚钦:神策的四位创始人都是技术背景,商业化从0到1、再到现在的规模,都是一步步扎实走过来的。以下分享下硬科技公司商业化容易踩的坑:


第一,技术导向、而非需求导向。硬科技公司的技术优势很强。但往往在技术为先的导向下,容易忽视客户的真实需求,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这对于硬科技公司商业化、或者寻找第二增长曲线都是很危险的。神策的经验是——PMF(Product-Market Fit),对M的研究要走在P之前。文锋在我们内部是要求产研侧、经营侧都要去做用户的需求研究、市场研究。所以,神策每年在进行产品规划和战略规划迭代的时候,都会系统性地审视包括行业环境、目标市场、目标客户、差异化价值定位等研究。硬科技企业商业化首先要思考能不能对企业的核心业务产生价值,这是企业衡量是否采用某硬科技公司产品很核心的判断逻辑。


第二,硬科技企业在组织文化建设方面容易出现短板。对于商业化而言,不单单靠一个人完成,是需要靠一个组织、一个体系来完成的。不同阶段的商业化目标,同一个组织落地的时候,也会面临创业阶段不同,客群不同、商业模式不同、业务流程细节不同等问题,一方面持续内部迭代、一方面引入高阶人才加入,因此依靠组织文化价值的落地,建立好基本的做事原则和决策逻辑就很重要。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观察一个硬科技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得好不好、是不是跟着商业模式调整而迭代的,也是很重要的,这是判断这个企业是否可以长大的基本点。


第三,是否保持迭代的节奏或者说创新的内生动力。迭代这件事情对于硬科技公司来讲,就是基因里面的东西,组织、技术能力、商业模式、业务流程,都应该是在持续迭代、持续创新的,这是中国硬科技创业公司非常鲜明的特点。我们在很多方面的迭代速度远超于海外的创业公司的,因为中国的创业土壤很丰富、市场需求也很旺盛、这批心怀梦想的创业者也都非常优秀。所以,我个人对于中国企业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和时间,还是保持乐观心态的。


陈蜀杰:其实直面国际巨头,最艰难的战场,大概是最“卡脖子”的芯片。我经常发现,好的产品做出来非常有信心,但是卖出去的时候,因为是车规级的芯片,以前中国汽车芯片的占有率都是比较低端的芯片,而且总的占有率只占到2.5%。中国的汽车出口占到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汽车半导体芯片只占2.5%。


在这个赛道上,我们现在面对的就是高通、英伟达这样的对手。当你给到客户,让客户使用产品的时候,最初找到第一个客户最难,直接进行灵魂拷问,谁用过你的产品?出了问题怎么办……所以,在一开始是最难的,但是如果能够咬紧牙关,并且核心是把自己的产品做得绝对够硬,同时抓住在大趋势上面很好的窗口,比如国产化,缺芯的浪潮。从0到1,我们目前已经拿到100多个量产定点,覆盖90%汽车的客户,包括长城、一汽、上汽这样国产巨头,到蔚小理这样的造车新势力,以及奔驰、宝马这样的国际巨头都在和我们合作。整个过程非常艰难,但是越过山丘之后,风景还是非常美的。


03

投资人和企业

交相辉映,彼此坦诚


陈蜀杰:其实在从0到1再到100的过程中,我们既有发展,也有自己的自我迭代。最后两个问题,一是大家对于技术迭代、技术领先性的看法?二是对于资本助力,如何很好地把资本这个助力工具用好?


唐圣添:先说资本,在座的投资机构有很多。我们2015年到现在,每一年都会有一次融资,到现在已经是第7次融资。通过这么多年的融资以及和投资机构打交道,我有两点看法。一方面,资本是非常重要的伙伴,不仅是提供资金,还有认知、对行业的判断、管理和人才的赋能,甚至BD。另一方面,资本对于我们的业务规划、战略落地、执行,也是非常好的鞭策。


关于技术的迭代,自己要勇于革自己的命,才会有很好的底层技术的积累。


我们是基于市场去定义产品,而不是基于我们的技术去定义产品。结合市场需求的时候,我们箱子里的这些技术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可能眼界需要再打开一下,看向外面有没有更好技术的方向、架构,甚至可以跨行业,有更好的选择和合作方式。对科技类企业来讲,一是要保持对科技或者技术的基本敬畏,二是保持非常开放的心态。用开放的心态去看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开放地去看同行甚至跨行业,或者国外同行的一些进展和前沿研究。只有不停关注前沿的状态,站在客户的角度,用最好的技术、最高性价比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也就是最好的技术。


所以,回归到本原上来讲,我们站在客户的角度去发现技术,迭代技术,从资本获得资源,最终促使我们的客户成功,企业才能成功。


王磊:关于技术创新有两点是高度共识,第一点对技术保持敬畏,二是基于对技术的敬畏以及战略基础之下,大胆尝试。为什么中国公司的创新能力存在一些不足?虽然我们是硬科技公司,我们认为是能力创新,但同时认识到有不足。很多的时候容易进入到一种思维怪圈,美国人做得怎么样,我在同样的技术框架之下,尽管达到80%,90%甚至200%,但是也只是在别人划定的曲线之上,做二次生长而已。


凡事和发达国家做简单硬性对比,这是某些特定角度上比较好理解的事情,但是如果谈到技术创新,为什么一定要在别人给树立的工业标准、工业体系甚至科技标准体系之下,来做同样的一件事情?为什么这么做?首先敢于这么思考,将其作为思考原点,同时真正执行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技术敬畏之心。


回到资本,国星宇航成立至今,已经融资5轮,其中包括深创投、广东恒建、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投资机构,经过几轮的发展到现在为止,从估值的角度来说大概将近40倍增长。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与资本之间更多是合作伙伴关系。


硬核科技起步阶段一定离不开资本的助力,如果没有融资的话,很多工作展不开。但是同时也肩负着对所有的股东予以回报的责任。在过去4年多的时间上,我们对所有股东的承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在资本上我们应该是继续有这种信心、理念,也有这种勇气,在未来的时间里有更多的开放式合作。


杨岚钦:其实大部分硬科技企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都会稍微长一些,尤其是一些我们国家“卡脖子”技术的领域。神策算商业化进程相对较快的创业公司,目前已经完成D轮融资了。无论是面对投资人、还是客户,我们一直禀承着神策文化价值观里所说的三大信念之一——追求卓越,我们希望与卓越同行。从我个人视角而言,投资人跟我们的关系,一方面是“教学相长”,每一次我们选择一个投资人,也许就是拉升我们天花板的时候,投资人在不同的领域和短板上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青出于蓝”,在神策所在的赛道里面,我们相信我们可以成长得比我们的投资人更优秀。


中国的大数据行业是硬科技领域起跑比较快的行业之一。我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普及速度更快、普及范围更广,受益于此,中国的商业环境也比海外发展更快速。因此,神策所在的大数据和营销科技赛道,在商业化方面是相对稳步前行状态。在当下中国经济环境下,也许有可能跑出更多、更新的东西,远超海外的发展速度,中国的创业公司要相信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商业化能力。


陈蜀杰:大家其实讲得非常好,对于科技既要保持敬畏,因为很多的技术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有些时候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学习别人。同时也要勇于创新。因为技术就是用来创新打破的,天花板就是用来打破的。所以,中国的企业还是要对自己有一种技术上的自信,但是又不能过度自信,应该脚踏实地。


另外,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很有意思。我加入芯驰之前,是芯驰的投资人,因为太喜欢这个企业,换了一个角色,把自己投进来了。其实我有非常深刻的体会,投资人和企业最好的关系就与人和人的关系一样,它应该是一种交相辉映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信任,并且看向同一个方向的关系,真正好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促进,彼此坦诚,大家核心的目的应该是一样的。谢谢各位!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