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下行周期是大趋势,金融资产配置将上升

2023-01-15
来源:融中财经
美国“去中国化”已经非常明显。2023,全球经济整体放缓,有回落,但不会大幅回落。

2022年以来,随着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总体不振,国内资本市场也遭遇周期性危机,股权投资市场随之受到影响,退出端估值压力依然存在;经年累积的投资资本亟需寻找流动性,同时LP信心不足募资端吃紧,募资压力大大增加。

对于股权投资行业来说,2022年可能是最坏的一个时间节点,但其中也蕴藏着机遇与挑战。大浪淘沙,留下的才是坚强的“孤勇者”;千帆过尽,再出发当是行业的“价值派”。

2023年1月10日-11日,由融中传媒主办,融资中国、融中咨询、融中母基金研究院协办的融中2023(第12届)资本年会盛大举行。此次会议以“勇者·大道不孤”为题,此次峰会集聚政府主管部门、投资机构、经济学家、热点企业对新形势下的行业生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观点挖掘和问题探讨!

会议期间,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李迅雷发表《2023年经济走向、政策特征与投资机会》主题演讲。

李迅雷表示,全球经济步入低增长、高震荡阶段,中国经济面临大变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房地产的上行周期已经基本结束。2023年,外需走弱,内需扩张,居民财富配置转向,为财富管理行业带来增量资金,险资有望增加对权益资产的持有比例。

以下为李迅雷演讲实录,由融中财经编辑整理:

李迅雷:谢谢融资中国的邀请。在目前疫情好转的情况下,大家集聚一堂,这也代表着2023年新年有新的希望。今天的演讲,主要讲三部分问题:

01、全球经济疲弱,美欧面临衰退和滞胀

全球经济为什么疲弱?

我们不能单纯的只去想:今年怎么样、明年怎么样、后年怎么样,我们应该看到更长期的问题。不要讲过去三年如何,这是不可逆的,像老龄化一样。全球经济也是一样。

实际上,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全球经济已经步入疲弱态势,各项指标都在往下走,包括中国,中国政府对于企业的减税降费就是从2019年开始,没想到这个政策持续时间这么长,说明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一直比较大。2019年,中国出口已经出现明显回落。到2020年,反而反转,原本认为2020年,中国的出口会很差,没想到那么好,原因是因为主要经济体对居民和企业部门出台了大规模补贴政策,拉动了需求。

为此,我们需要复盘,反思一下全球经济到底怎么看?

全球经济的上升周期需要有力量推动,要么是技术进步,要么是有一个引领者。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拉动了全球劳动生产力急剧上升,改变了人类的增长曲线。二战之后,全球经济推倒重来,动力十足,美国引领全球经济增长,到了1970年以后,美国出现滞胀,那时候日本崛起,日本引领全球经济增长。90年代初,日本经济金融泡沫破灭,中国崛起。中国崛起的时候,体量还不够,但增长很快。

其实,全球经济就是此消彼涨。中国的崛起,改变了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现在,全球经济缺乏“领头羊”,当中国经济从2010年之后往下走的时候,全球再也找不到一个能够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经济体。

就全球经济而言,到现在为止,老年基础病越来越多,表现为三大方面:

(1)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二战刚结束的时候,全球25亿人口,现在80多亿人口,人类的地盘越来越大,自然界其他生物的地盘越来越小,病毒要找到新的宿主,我们只能选择跟病毒共存,而不能征服。目前为止,人类只征服了两个病毒:牛瘟和天花。由于病毒的传播蔓延,使得产业链、供应链、人口流、物流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由此减缓了全球经济增速。

(2)国与国之间关系紧张:地缘政治纷争加剧。二战之后,两大阵营,一是苏联华沙、一是美国阵营,后来苏联解体,两大阵营破坏之后,新的中国崛起。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

过去30年,中国GDP的全球份额增加15%,从2%提高到现在18.5%,已经对美国构成了挑战。美国减少2%,欧盟减少近一半,所以,美国的“去中国化”已经非常明显。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扭曲犹如老年性特征,如血管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都出来,年轻人躺平,失业率上升等问题都出现,阶层固化,社会矛盾加剧这就阻碍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步伐。因为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使得经济结构扭曲。

另一方面,就短期来看,美国为了应对疫情,拼命“撒钱”,但撒钱完了之后,后遗症逐渐出现。比如,从美国个人储蓄存款来看,已回落到疫情前水平,撒钱后遗症似乎接近尾声;美国房地产市场在不断加息下也明显降温,新屋开工数出现明显回调。

总体来说,美国通胀已经过了拐点,回落的速度可能慢一些(逆全球化造成的供应链问题对通胀具有长期影响)。美联储加息这一压制全球风险资产的最大因素开始缓解了。

我想,2023,全球经济整体放缓,会有所回落,但不会大幅度回落。

02、中国经济:长期压力为内需,短期压力是外需

中国内需的拉动,对于全球外需是一个贡献力量。反过来讲,全球经济走弱,对中国外需是负面贡献,所以,中国要促进内需,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美国经济会下降,但是2023年不会有太大危机。我们去年预测,欧洲可能过不了这个冬天,事实上没有,天然气跟原油价格都在往下走。我想,人类的韧性还是非常强的。

中国的问题,更多体现为长期问题。

短期问题,主要表现为外需不足,中国每当出口出现负增长,我们的刺激政策就会非常强烈,过去讲“六稳六保”,都是在出口不行的时候提出的。这次拉动内需,可能更多是拉动消费。短期问题容易解决。

长期问题,则由人口结构决定。从去年开始,我国就步入第二次“婴儿潮”的退潮阶段,人口减少、老龄化率上升,幅度快于欧洲,甚至快于日本。到2030年,中国会从现在的深度老龄化社会步入到超老龄化社会。这个时间只有9年。德国用了36年,法国用了28年,日本12年,中国的这个过程过快,导致我们需求快速下行。这是未来经济的长期挑战。

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很多人偏乐观。在我看来,潜在增速,今后可能在4%左右,不足5%,更到不了6%。因为过去几年,为了稳增长,采取了大量逆周期的刺激政策,社会债务率水平快速上升。从数据来看,效果不佳。

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于2011年开启下行周期。2016年起小幅回升后,于2021年下半年再次快速回落,目前进入负增长区间。房地产加基建投资在经济体量中占比也已在2017年底见顶。所以,今后,基建投资哪怕再多,也弥补不了整体投资增速占GDP比重的下降,这是无法改变的。

面临短期的现实问题,我们要重视内需。因为这一轮外需下行,不仅是西方经济增速下行,需求下降,更是美国为了打压中国,采取的多种举措,金融脱钩、贸易脱钩、科技脱钩,在这样多重脱钩的情况下,要重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这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03、2023,经济政策的走向与资产配置

2023年,我们提出“三稳”,即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我个人判断,通胀基本没压力,但就业有压力,且比较大。因为每轮外需下降,都会对就业带来较大冲击。

从政策上看,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2022年12月是非常充满戏剧性的一个月,我们从疫情的严防死守到突然开放,转向非常大。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12月召开,也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政治局会议提到“四敢”,让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种提法在过去没有,说明高层希望全社会提高风险偏好。过去过于注重安全,包括疫情的防控,要求动态清零,现在放开了,跟全世界同步,这就要求提高风险偏好。

做股权投资,决定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风险偏好度”。当风险偏好上升的时候,估值就可以提升,当风险偏好下行的时候,估值下移。2021年以后,中国市场上风险偏好显然下降,二级市场估值水平大幅下移,A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主要股市当中估值水平偏低的市场。30年前,A股是全球估值水平最高的市场,没有之一,换手率全球第一。那时候,估值高就是因为风险偏好高,我们对未来发展前景看好。现在,估值水平持续下移。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预期转弱”,此前还有“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针对这三大问题,会议提出来,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一提法以前从有过,以前讲扩大内需主要是讲扩大投资,现在是要把消费放在优先位置。

最近,二级市场上大消费类股权表现非常强劲,说明市场反应还是比较敏感的。

另外,财政政策跟货币政策,用了两个“力”字。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两个“力”,说明今年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力度都会非常大。大到什么程度?应该会超预期。目前,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债务又到了上限,今后几年压力非常大,能否增加发行特别国债,是值得期待的。要扭转预期转弱局面,只有超预期才能稳预期。

大家可以认真学习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中着重提到对于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提到要建设法治社会,提到“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为一个标准”,这些都给未来的政策提供了发展空间,让我们不至于过于保守。

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讲,现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中国居民家庭配置资产都以房地产为主,房地产占到整个居民家庭资产的60%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房地产的上行周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年,房地产或许会反弹,明年房地产可能又会走弱。

所以,下行周期一旦形成,那就是一个大的趋势,是比较长期的,但是上山路上有下坡路,下山路也有上坡路,我们不要因为上坡或者下坡就对趋势产生动摇,趋势是可持续的。

未来,金融资产的配置比重应该上升。

现在,中国居民对权益类资产和基金配置大约占居民总资产配置的6%左右,美国大概是35%。如果今年能够上升4个百分点到10%,那对于整个资本市场的繁荣就会带来明显改观。

中国居民存款数据显示,2022年比2021年增长了17万亿。存款的增长,一方面来自于防御性需求,另一方面,来自于购房额大幅下降,比2021年要增加8万多亿。这笔存款的增加,今年会流向哪里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整体来讲,市场还是存在结构性的机会。这些机会主要来自于三条线索:

(1)经济转型相关的,与项目的投向相关,比如新旧动能转换、高科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IT等,这些高增长值得期待。

(2)与国有股权相关,因为土地财政的时代在慢慢减弱,股权财政与大家息息相关。中国目前国有资产的总规模超过300万亿,如何提质增效,增加国有资产对于财政的贡献?这是值得期待的。

(3)探索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这个过程中,哪些被低估,哪些被高估?

比如港股估值过去长期低于其他主要股票市场,与其相对宽松的发行制度、上市公司来源以及投资者结构等有关。但港股科技股经过一年多调整,估值回归到较安全的水平。随着市场情绪的企稳和南下资金的不断流入,港股整体配置价值将得到体现。

另外,随着防控放开,2023年,经济产出和信用扩展也有望出现明显复苏,故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相应不大。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