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中国大模型市场招投标市场非常活跃。
据不完全统计,1-8月,国内大模型中标项目公告就已超过400个,远超2023全年水平。仅8月份国内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量127个,创下新高,其中84个中标项目披露金额达到3.9亿元。其中明显的趋势就是:央国企相关采购招标数量持续上涨,金额占比约40%,应用类项目数量占比高达70%左右。
去年至今,各式各样的通用及行业大模型层出不穷,诸多大模型获得备案许可,仅在国内通过备案许可的就达近200款。但无论如何宣传自身技术领先,群雄逐鹿之后,最终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围绕大模型的商业化进程也进一步提速。
国内头部科技公司纷纷开始加快大模型落地应用布局,第一步就是降价,紧随其后在金融、汽车、运营商、政务等多个领域率先开始实践。大模型必须深入落地到具体应用之中才能发挥优势,这已经成为市场共识。但ToB还是ToC两个方向的选择截然不同且充满争议。
如今,大模型确实在加速狂飙,但AI商业化也始终面临巨大鸿沟。一方面,传统企业不知道怎么将AI融入原始业务,另一方面,AI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变现方式。如此之后,各地国资央企确认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为独角兽们的商业化落地买单,大量采购;一方面还担负着发展AI大模型的重任,代替PE/VC,一轮接一轮地给独角兽们融资。
央国企疯狂采购大模型
未来5年总投资超30000亿
数据显示,2023年招投标市场对大模型技术的需求显著,全年共发起190次采购,总交易额达到5.95亿元。市场上有135家采购商和131家供应商参与,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采购商年度采购次数在两次。其中,百万元以上级别采购方多为央国企。进入2024年,招投标市场的大模型相关招标活动更加活跃,仅上半年就已发起498次招标,涉及金额超过13.4亿元,超越了去年全年总和。
为什么央国企如此热切,一窝蜂采买大模型?国资央企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承担着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战略任务。
2023年以来,国资委多次对中央企业发展人工智能提出要求。在2024年2月的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上,提出中央企业要“开展AI+专项行动,强化需求牵引,加快重点行业赋能,构建一批产业多模态优质数据集,打造从基础设施、算法工具、智能平台到解决方案的大模型赋能产业生态”。会上就有10家央企签署倡议书,表示将主动向社会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7月,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提出未来五年,中央企业预计安排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总投资超3万亿元,更新部署一批高技术、高效率、高可靠性的先进设备,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同时,要求中央企业在采购设备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坚持买技术水平最好、性价比最高的装备,让质价双优的装备供应商脱颖而出。
目前,产线升级改造的需求是部分央企计划采买大模型的动力。比如中国稀土集团,其党委书记、董事长敖宏在今年1月前往华为调研,主要交流产业数字化、稀土大模型等事宜。稀土产业中已经有AI大模型质检机器人等产品落地,解决了小模型时代,稀土质检导入新规格时搜集缺陷样本难、标注样本工作量大、训练周期长等一系列难题。
有行业人士指出,一方面,国资委要求央企要担起发展大模型的重任。另一方面,央企得为各类大模型的落地买单。所以央国企中,既有自己“重复造轮子”的,也有积极与市场上的大模型企业合作做应用开发的。但其实央国企没有必要从头再打造一个大模型,正如百度李彦宏在多个场合所呼吁:“卷大模型没有意义,卷应用机会才更大”。
谁在中标?
科大讯飞遥遥领先,智谱AI排行前三
从地域分布来看,2024年上半年的大模型技术采购需求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其中,贵州东数西算大模型建设工程项目以1.76736亿元的中标金额脱颖而出,成为金额最高的项目。云上鲲鹏公司成功中标,其背后的控股股东拓维信息,作为华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展现了其在大模型技术应用方面的实力。
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等数据梳理,从中标方情况看,上半年拿单最多的企业是主流大模型厂商。其中中国电信、科大讯飞、智谱AI、百度、中国移动,位列前五。不过中国电信中标的16个大模型相关项目有9个属于“本集团体系内的项目”。所以科大讯飞今年的大模型技术招投标市场表现可谓卓越。
从公开消息看,科大讯飞成为上半年大模型中标数最多的市场化玩家,而后7-8月份又分别中标项目112个和127个,且8月份单月中标金额突破1.5个亿,行业排名第一。采购商包括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一汽、交通银行、华润等央国企是其典型代表客户,其中不乏多个百万级甚至千万级大单。业务覆盖金融、教育、能源、通信和司法等多个关键领域,不仅包含基础设施建设,如国家能源集团的“AI基础大模型及数据训练平台”,涵盖了具体应用开发;北京开放大学的“基于大模型的数字助手创新项目”,多个项目中集成了讯飞的硬件产品。
简而言之,讯飞星火正在领跑央国企市场。比如由科大讯飞、中国石油、中国移动、华为公司共同发布的330亿参数的昆仑大模型,不仅体现了“国字号”能源集团与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通用大模型+专业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还印证了全国产算力通用大模型成为中央企业解决大模型应用落地的首选方案。
此外,商汤科技、阿里云、腾讯云等厂商也都有中标项目,不管是中标项目数量,还是中标金额,均远不及科大讯飞。从行业视角审视,大模型商业化落地,科大讯飞遥遥领先。
独角兽方面,智谱AI位列前三甲,上半年成功中标18个大模型项目,覆盖金融、教育、能源、通信和医疗等多个关键领域。采购方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国有企业如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金融机构如招商银行,以及教育机构和研究院所。项目投资额度跨度也是很大,从8万元的小规模项目到高达499万元的大规模投资。MiniMax今年鲜少出现公开招投标信息,但去年曾中标招商银行项目。月之暗面专注于To C应用,而创始人杨植麟的另一家公司循环智能,专注于To B市场,已与北京银行多次合作,提供金融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
大模型企业“活得久”
地方国资“有钱又出力”
从前面的各则数据来看,大模型厂商的中标项目中有超过六成都来自央国企。也就是说,央国企的需求,支撑了大模型企业的商业落地。但毋庸置疑ToG市场竞争激烈,利润有限,政府和企业更倾向于整体解决方案。这也是许多独角兽企业选择ToC作为切入点的因素之一。
但商业化问题,不论是面向B端还是C端,核心还是收益能否覆盖成本的经济问题。李开复说过,短期看大模型在中国ToC的应用更有机会,但挑战在于推理成本高,在考虑产品市场匹配度时,还要考虑技术需求、技术难度和成本等因素,而且还需要把握时间窗口。
自阿里在5月率先开始“卷价格”之后,字节旗下火山引擎、百度智能云、腾讯云、科大讯飞等均官宣旗下大模型大幅下调价格,行业降价幅度达到了90%左右。而且不仅国内大模型厂商跟进价格战,行业风向标OpenAI也在7月推出GPT-4o mini,商用价格较GPT-3.5 Turbo 便宜60%以上。这样的趋势下,大模型企业还能盈利吗?
大模型“贵”众所皆知,数千万元一次的训练成本注定了这是少数人的游戏。“大模型投不起,小模型看不到赚钱能力”这也是投资圈对当下大模型现状的共识,叠加当前美元基金的黄金时代落幕,整个资本市场下行,VC愈发谨慎,天量融资越来越难。朱啸虎说过大模型打起价格战,本质是大家的产品性能没有差别,同质化严重,行业进入了淘汰赛。“五年后不会有独立的大模型公司,卖给大厂是最好选择。”
但大模型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事实,最终胜出者大概率是巨头。逻辑很简单:巨头钱多、数据多、技术强、组织大团队作战能力强。从国外看,大模型实际也是巨头的游戏,微软、谷歌、Meta、马斯克等几家万亿美金的公司在支持。那么在国内,现在还有谁有能力有意愿真金白银的大笔钱投进去?地方国资。从去年开始,AI大模型不仅成为国与国之间,更是不同地区政府之间竞争的焦点。
前几天,中关村科学城以投前200亿估值领投智谱AI新一轮融资,中关村科学城公司是海淀区政府设立的市场化投资平台。此前,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亦在今年初参与了对智谱的投资,而且自2023年年底成立以来,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至少已投资智谱、面壁智能、瑞莱智慧、生数科技、深势科技、百川智能等6家大模型公司。
时间再往前一个月,大模型软硬件一体化方案商“无问芯穹”一次性新增15家股东,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地方国资,阵容豪华。这家成立不足2年的新锐企业,此前近5亿A轮融资还创下国内AI Infra(大模型基础设施)最大单笔融资纪录。而作为崛起于上海徐汇区的AI黑马,无问芯穹在2023年曾连续收获了来自徐汇资本——上海徐汇区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国有投资公司的两轮投资。
几乎同一时间,人工智能大模型公司“卓世科技”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背后投资方中青岛国资平台青岛海发跟投。青岛是较早发力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一批城市。今年5月“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发布,在计算效率方面极大地节省了计算时间和能源消耗。入资卓世科技背后,体现的也正是青岛政府对于大模型产业的重视。据青岛高科园管委数据,目前青岛重点研发的大模型产品超过20个,人工智能产业园集聚AI类相关企业200余家,年内产业规模将达350亿元,算力规模达到1900P。尤其今年上半年,园区吸引翊蓝科技、英泰斯特等23个人工智能产业链项目落地。
此外,大模型应用公司“壹沓科技”B+轮融资背后也出现一家地方国资——跟投方新尚资本背靠无锡太湖新城发展集团,股权穿透显示,大股东是无锡市国资委。
对于创业者来说,技术投入是一场“马拉松”,加上错综复杂的内外经济环境影响,资金压力、市场开拓、技术研发等都是长期难题。因此这些标榜“耐心资本”的地方国资必然最受青睐。何况还有23%的地方国资央企在自研/合作建设大模型,服务于企业内部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为外部千行百业赋能。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毋庸置疑,地方国资已经成为支撑国内大模型公司成长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