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任务锚定现代化产业体系,哪些基础设施已经“准备好了”?

2024-12-27
来源:福田产投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明确了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其中,“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 等关键部署,已锚定为2025年经济发展路线图上的核心任务坐标。

在一揽子工作目标下,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强基础设施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等等抓手举措,则将宏观目标落实到产学研各个领域当中。多个领域的同时发力,则对相应的生产资料和产业场景这类“前置条件”提出了较为严苛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在2025年这个时间节点,一些“产业支点”已然准备就绪,正要撬动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庞然大物。

1

/ AI涌向下游企业 /

对于深圳福田区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始终处于“广筑桥基,静待合龙”的进程之中。

福田区汇聚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及创新平台,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发、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经聚集了500多家科技企业、1.5万名科研人才,推进和落地高端科创项目超200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 “世界百强” 高校超20个重点科研项目也在此落地发展,研发实力雄厚。

福田在“总部研发+生产制造”“本地+异地”模式框架下,同时具备区域协同发展、生产力升级的双重赋能窗口。作为福田区在博罗县开展“总部研发+生产制造”先行先试的基地——深博(福田)产业园,既纾解企业工业用地资源的拓展需求,又起着凝聚产业链体系、聚焦新质生产力对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对于以AI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而言,在此体系中,产学研兼备的硬件实力已经描摹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雏形。

与此同时,AI也形成了高位势能,亟待对下游“放水”。12月11日,“模力福地”行动方案发布会暨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核心区高质量推进大会成功举行,会上福田区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AI赋能产业从此拥有“指挥部”;会议期间即产生了第一批落地成果:在千模应用加速器企业集中入驻仪式上,来自北京、香港等地11家人工智能企业,现场签订入驻深圳天使荟•千模应用加速器意向协议,AI成果集中、批量落地企业。在福田区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的指导作用下,此后AI的应用进程将呈现规模化、高效化加速。

这也是产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议题:如何切实走完AI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

/ AI:应用为王 /

当AI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也意味着产业可以规模化向现代化体系迈进,已经拥有充足的技术下沉经验以及算力积累。依托福田辖区“一中心,两平台”的算力供给体系,智算算力规模将达1700P,可调度算力规模超10000P,位居全市第一。在数据方面,福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依托深圳数据交易所,汇聚1500个数据集,打造人工智能训练数据供给高地。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交易规模和跨境交易额实现全国双“第一”。

算力的充沛是开启AI规模化赋能产业大门的钥匙,因为人工智能的角逐已经进入广谱化、多点开花的态势。由人民网财经研究院、至顶科技联合发布的《开启智能新时代:2024年中国AI大模型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了AI未来发展的4个趋势,AI的落地指向了服务多种场景:

——云侧与端侧大模型满足不同需求,其中C端用户将成为端侧的主要用户。而云侧能力强、适用性强,可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云侧强大的适应性可大幅降低企业应用门槛,造成了AI可广谱化赋能企业运作。

——通用大模型与垂直大模型并重,垂直行业将成为大模型应用的主战场。这一点将加速大模型的分化,之前产业数字化转型经历过从通用大模型逐渐聚焦到专用大模型的历程,继而向“小模型”转化,揭示了其不断“瘦身”以实现充分下沉的渗透过程。

——大模型将广泛开源。大模型的广泛开源是由自身需要快速扩大市场份额、提升迭代速度的属性所决定,这种趋势从客观上加速了大模型研发、进而走向定制的进程,使下游企业拥有了丰富的赋能方案。

——高性能芯片推动产业生态完善。AI之“卷”,硬件领域首当其冲,如今的硬件如芯片已经开启了“面向AI”设计的技术路线。在此基础上,终端也朝着“工具迭代”的方向发展,如AI的产品化衍生出智能体、具身智能、工业机器人等,组成了丰富的AI产业生态。

时下,算力资源供给的体系已经建立,AI大模型已经出现通用、专用并存模式,并已经进入了充分适应生产端的小型化迭代,针对各个赛道的AI大模型也已蓄势待发,2025年AI将进入“应用为王”时代。此时需要的仅仅是上下游的牵引匹配、以及产业化落地流程从成果到标准化而已。

/ 投融资“智慧化” /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大集合。在此体系中,各式各样的AI大模型、AI智能体将成为螺丝钉一样常见且无处不在的零件。

将AI“零件化”的过程也是无数个应用场景的数据资产“资源化”的过程,这一进程与金融领域紧密相关。

AI除了直接作用于产业升级,“最后一公里”的路径还包括广泛赋能数字经济、数字金融领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AI在金融领域恰恰大有可为:在传统金融产业中,创业投融资普遍存在“大企业不缺投资,小企业无人问津”怪圈,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需要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的根源所在。

AI的加入,在资本和创业者之间起到了“牵引”作用——最为显著的颠覆在于两点:更容易得出企业发展潜力的泛化评价,辅助投资决策;企业的数据资产本身亦可作为贷款抵押物。算力与AI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投资逻辑与企业的估值逻辑,投融资“智慧化”也让更多具备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因的后发中小企业得以充分“被发掘”,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石。

正是由于算力资源化、AI工具多样化、投融资“智慧化”,2025年时间节点已初步具备产业全面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条件,新质生产力发展即将翻开新的篇章。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