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领域曾经的明星企业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从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独角兽,到如今的欠薪、停摆、被执行,达闼机器人的困境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危机始末
公开资料显示,达闼机器人成立于 2015 年,由通信领域资深专家黄晓庆创立。凭借“云端大脑 + 5G 网络 + 终端身体”的技术路线,达闼机器人在医疗、教育、智慧城市等领域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然而,自 2024 年初起,达闼机器人陆续出现欠薪、裁员现象。员工透露,公司采取“万元以上工资折半发放”等临时方案拖延支付,最终演变为全面停薪、停缴社保。部分员工被迫签署分期支付协议,却分文未获。
天眼查数据显示,公司在 2025 年 3 月 24 日新增 2176 万元执行标的,涉及司法案件 20 余起,主要围绕供应链纠纷与知识产权诉讼。
2025 年 3 月,达闼机器人的困境进一步加剧。广州黄埔区知识城凤桐横街 4 号分公司大门紧闭,空无一人,水电供应已中断多日;上海总部及北京、深圳等分支机构数百名员工卷入长达一年的讨薪纠纷。
尽管公司在 3 月 17 日与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但其内部早已千疮百孔,资金链断裂的阴影笼罩着这家曾被视为行业领军者的企业。
已融至C轮,估值超过200亿元
达闼机器人成立至今已完成 5 轮融资。在 A 轮、B 轮与 B + 轮融资中,其融资额均达到或超过 1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软银中国资本、启明星辰、深创投、中关村发展集团、金地集团、富士康等。
2023 年 7 月,达闼机器人又进行了 C 轮融资,再度融资超 10 亿元,由上海国资平台上海国盛集团领投,宁波国资宁波通商基金等跟投。截至目前,达闼机器人的估值已超过 200 亿元。
尽管达闼机器人在融资路上一帆风顺,但是其IPO之路却是另一番光景。
早在 2019 年,达闼科技曾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书,计划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 5 亿美元。然而,因美国商务部的技术限制令,赴美上市计划搁浅。
2023 年,港股上市计划同样未果,南京产业基金因“技术商业化进度不达标”暂缓审批。尽管公司在 2023 年 7 月完成 C 轮融资,金额超 10 亿元,但不到半年后,资金链问题再度爆发。
创业10年,有些可惜
达闼机器人的创始人黄晓庆,曾任职 UT 斯达康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2015 年,他毅然放弃央企高管“金饭碗”,下海创业,研制“人形机器人”。
经8年潜心耕耘,迎来 AI 大爆发,人形机器人受追捧。在 2023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达闼的机器人“小姜”现场表演着“千手观音”,跟着律动扭动的舞姿展现了技术的神奇。
达闼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围绕“云端大脑 + 5G 网络 + 终端身体”展开。其研发的 GingerXR 人形机器人具备了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迅捷的反应速度,使得其在执行复杂任务时表现出色。
具体来说,该款机器人可通过学习和模仿来优化行为,在医疗护理、教育辅导等领域的应用有潜在价值。2023 年,科技部批准其建设“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然而,达闼机器人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公司的人形机器人项目因核心部件成本高昂陷入困境。公司单台机器人柔性关节成本占比超 60%,量产机型 GingerXR 售价超 20 万元,难以打开 C 端市场。
尽管公司宣称与 300 余家合作伙伴共建技能模型库,但开发者活跃度远低于预期,生态布局滞后于竞争对手优必选、宇树科技。
此外,达闼长期依赖政府和企业采购试点工程,未能形成可持续的规模化收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