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抽佣”等综合费用最高达28% 东营商家自曝与外卖平台博弈困境

2025-05-23
来源:西西新闻
对于中小规模的餐饮商家来说,美团的抽佣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而这抽佣的部分成本则变相加到了消费者身上。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下,外卖已然成为众多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习惯性选择,如此巨大的市场之下,也就不难理解商业巨头们为何纷纷下场“开卷”的原因。

然而,即便各大平台之间竞争如此激烈,近日也不少商家向本报反映,佣金比例高、入驻其他商家实行差别化抽佣,以及算法背后的流量内卷仍是他们与外卖平台绕不开的痛点。

记者调查发现,“美团”凭借颇高的市场占有率稳坐东营市“外卖一哥” 之位,绝大多数外卖商家都选择入驻该平台,相比之下,其他平台在当地“话语权”较弱,政策相对宽松。


平台高抽成倒逼商家线上大幅提价

“经过计算,美团平台从我们店收取的佣金、外送服务费等综合费用最高达到了28%,我实在有些承受不住了。”某炒鸡店主李想(应受访者要求化名)话语中满是无奈,他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我店里一份炒鸡成本是 60元,堂食定价 98 元,这样能赚30多元。但因为外卖抽佣比例高,我只能把外卖价格提到118 元。扣完佣金,再减去配送费,才能赚到30元左右。而且配送费会根据距离远近有所不同,有时候还赚不到30元。”

对于中小规模的餐饮商家来说,美团的抽佣无疑是个沉重的负担,而这抽佣的部分成本则变相加到了消费者身上。

“我们网上卖21.8元每份,外加配送费2元,实际到手才16.8元,比店里还少挣几毛钱。”东营区运河路一家开了十多年的餐饮店店主告诉记者,日常经营主要靠周围社区多年的老主顾,在网上涨价也是无奈之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9年美团在东营自配送抽佣比例为13%到18%,到了近些年,美团已不允许自配送,抽佣+配送费等综合费用普遍涨至23% - 28%。炒鸡店主李想掏出手机为记者展示了一单的收入,客户支付了280多元,最后到手210多元,各项费用加在一起,这一单扣除了25%。

为了应对高比例的抽佣,店主在线上大幅提价的应对办法也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质疑声不断,进而影响到总体销售量。曾有消费者给李想的店铺打了差评,留言质问:“为什么外卖价格比店里高?” 李想倍感无奈,“如果我们按照店内堂食价格卖给消费者,刨去美团平台抽佣、打包盒费用、配送费等成本,那每卖一单就得亏一单。”

自配送成无奈之选平台规则遭“软抵抗”

一边是高抽佣,一边是消费者差评,有的店主开始精打细算,从配送费上抠利润。

“现在我们都悄悄自己配送,能省一点是一点。尽管美团不允许自配送,但是为了减少成本也只能‘铤而走险’。” 李想解释道。原本配送费应由顾客支付,可众多商家为吸引客流,纷纷采取减免配送费的方式,这无疑又大幅提高了成本。“当所有商家都减免配送费,要是咱们不减免,那些对价格敏感的顾客就不会下单。”

暗藏“二选一”条款?独家合作佣金直降7%

外卖利润被平台“蚕食” 如此之多,让一些店主陷入两难困境。若撤掉外卖业务,每日订单量将大幅减少;继续保留,却只能赚取微薄利润。

不过,降低佣金也是有渠道的。

“签订美团独家的话综合费用是18%,要是同时签订其他平台的话,美团(只算)抽佣就提高到25%。”东城一家面店店主告诉记者,“顾客支付的钱和商家收到的钱差距很大。”

当记者问到上述餐饮店加入了哪几家外卖平台时,店主显得格外警惕,“是孩子帮着加的,具体不清楚。”随后指着旁边的一个蓝色订单提示设备说,这是一个平台(工作人员)自己放这里的,有订单才送一下。

上述面店店主的说法得到了不少其他店主的印证,但大多数店主认为,消费者有自己的下单习惯,单从一个平台开店毕竟有局限性,会损失一些订单,不会轻易选择放弃其他平台。

记者注意到,2021年10月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发布了对美团“二选一”垄断行为的处罚决定,其中提到美团通过差别费率、算法监控、保证金扣罚等手段强制商家签订独家协议,构成《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禁止的“限定交易”行为。

美团在处罚当日通过公司发布公告,表示“诚恳接受处罚,坚决落实整改,杜绝‘二选一’行为”,并表示“全面整改佣金机制、算法规则,保障商家和骑手权益”。

“通过提高非独家商家的佣金比例,美团实质上挤压了商家在其他平台的利润空间,削弱了其他平台的竞争力。这种行为不仅限制了商家的选择自由,也阻碍了外卖市场的公平竞争,已经涉嫌变相‘二选一’。”接受记者采访的某资深律师表示,美团若主张佣金差异是基于“成本差异”或“服务优化”,需提供充分证据。

被“算法”挟持的流量

东城一家米粉店店主王华(应受访者要求化名),曾在东营外卖市场做到排名前三的成绩。据王华讲述,2020年他的店铺外卖月销量可达5000单。王华透露,起初他专注于外卖业务,并未设置堂食。“新店刚上线时,美团给予的流量较高,消费者反馈也很好,生意十分火爆。但时间一长,流量逐渐下降,订单量也随之减少。” 无奈之下,王华开始钻研美团流量规则,不定期开展促销活动,只为增加店铺曝光度。

据了解,商户后台有“三率公式”—— 曝光量→入店率→转化率,是大数据“算法”之下商家需要过的三道坎。

经过这三重漏斗筛选,不少商户被过滤掉。王华告诉记者,要想增加曝光,商家就要刷好评、刷客单、刷霸王餐。此外,还可以购买“点金推广”。总体来说,就是想要高曝光就需要真金白金的投入。

如果是一家新店,没有花钱增加曝光,后期无法持续做起来。

“2020年我刚开始做的时候,新店期每天可以有150单到200单,新店期过了之后,这个单量直接‘腰斩’到70、80单。”王华说,“如果后期再不买‘点金推广’或者做活动,单量逐渐下降到可能每天只有10几单。当时不了解情况,按照前一天的销售量准备了大量蔬菜类材料,订单突然腰斩造成了一定损失。”

关于曝光度的说法,同样在上述疏于线上经营的运河路一餐饮店得到验证。记者在该店内就餐时,打开美团App“外卖”端口,翻了几页都没有看到该店的入口,推送的多是汉堡、砂锅米线及其他水饺快餐店,定向搜索后才看到该店。

可见,商家们不仅要承受高佣金带来的成本压力,还得为获取流量支付额外费用。这种被流量“裹挟” 的现象,使得商家失去了诸多自主性,只能完全依照平台规则和市场导向来调整经营策略,而疏于钻研自身产品特色和如何提高品质。

破局自救:从“被流量裹挟”到回归线下

2023年,王华毅然决定开设实体店,将外卖业务置于次要位置。王华解释道,若一直过度依赖外卖,店铺客单量就会始终被美团平台掌控,“店铺曝光度高时,订单量就多;一旦没有曝光,订单量便会骤降。人工、原料等成本,每天最好能保持相对稳定,这样才有利于店铺发展。要是订单量忽多忽少,我们连原材料该进多少都难以把握,进多了卖不出去,就只能白白损失。”

王华坦言,之前订单量高的时候,他一个人忙不过来,本打算再招聘一名员工。但就在招聘期间,店铺曝光度骤减,订单量大幅下降,这让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幸好当时没招人,不然就凭这不稳定的订单量,根本无法负担员工工资,更别说维持店铺运营了。”

深思熟虑之后,王华果断筹划开设实体店。经过一系列宣传推广,加之店铺菜品口味绝佳,成功吸引了一批忠实顾客。“现在我的客源稳定,订单量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起伏不定。” 尽管王华并未下架外卖业务,但此时他已将外卖视为额外收入,不再为每日订单量而焦虑。

记者手记:

外卖平台已经成为众多商家离不开的营销渠道,其平台政策和佣金结构对商家影响深远。商家作为市场经营主体,需要在合理成本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并获取利润。期望外卖平台能够重视商家诉求,优化佣金政策以及降低商家获取高流量的成本,营造更为公平、健康的商业生态环境,实现商家与平台的双赢局面,推动整个外卖行业以及餐饮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这更是为老百姓提高消费体验出一份力。

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在平台商业利益与商家经营需求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外卖平台亟待深入思考并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