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掀起港股上市热潮。今年以来多家AI公司递表,并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作为这股浪潮的重要力量之一——特斯联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特斯联”)近期正式递交港交所主板上市申请,并宣布全面升级空间智能战略。
成立于2015年的特斯联,凭借其公域操作系统型AIoT产品的研发能力,已迅速成长为中国前五的公域AIoT产品提供商。此次IPO不仅标志着公司发展迈入全新阶段,更是其空间智能战略深化落地、加速全球拓展的关键里程碑。
营收高增长领跑行业,年复合增长率、经营效率优于同行业
招股书显示,特斯联在2022-2024年间实现了营收“三级跳”:2022年营收7.38亿元、2023年营收10.06亿元,2024年营收更是同比增长83.2%至18.43亿元。由此测算,2022-2024年特斯联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58%,领跑AIoT行业。
对比其他营收在10亿元以上的已上市AI公司,特斯联的增长势头亦十分突出。2024年,商汤科技、地平线、优必选、第四范式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0.8%、53.6%、23.6%、25.1%。对比来看,特斯联已然成为AI行业营收增长最快的企业之一。
目前,特斯联已形成覆盖公域空间全域的四大AIoT场景应用,包括AI产业数智化、AI城市智能化、AI智慧生活及AI智慧能源。2024年,特斯联AI产业数智化业务表现最为亮眼,收入从2023年的6.24亿元爆发式增长162.9%至16.4亿元,这主要得益公司精准把握AI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的市场机遇,其自主研发的绿色智算体已全面支持华为昇腾、昆仑芯等国产信创芯片,适配DeepSeek-R1/V3系列、Qwen系列等前沿大模型。
有观点认为,特斯联营收高增长的背后,其仍处于小幅亏损状态的事实为其盈利前景蒙上了阴影。事实上,AI企业早期亏损是行业普遍现象,这主要源于技术研发的高投入和商业化落地的爬坡期。以头部AI企业为例,商汤科技、优必选等上市企业至今仍处于亏损状态,这恰恰反映了AI行业“先投入后产出”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特斯联的亏损中相当部分来自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等非现金项目,这类“纸面亏损”反而侧面印证了资本市场对其估值提升的认可。且从财务质量来看,特斯联的实际经营效益正在快速改善。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特斯联经调整净亏损率已大幅收窄至52.5%(同期商汤科技、优必选、地平线的经调整净亏损率分别为112.8%、70.1%、70.5%),较2022年的133.1%下降超80个百分点。这一显著改善既源于收入端的规模扩张,更得益于公司对运营效率的深度重构。具体来看,2024年,特斯联三费费用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研发费用率)由2023年的76.9%下降至45.1%。同时,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238天、2023年的180天进一步缩短至104天,资金效率提升显著。
若保持这一改善趋势,特斯联有望在港股上市后加速实现盈利拐点。
客户与研发双驱动,构筑商业护城河
营收高速增长的背后,特斯联近年来新签约客户及客户总规模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基于技术水平、AIoT产品及交付能力,特斯联已建立起显著的品牌认知度和稳定的客户基础。
客户规模方面,特斯联总客户数量从2022年的224家增长至2023年的330家,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342家,市场拓展成效显著。从新签约情况看,按销售合约执行情况计,特斯联于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的新签约客户数量分别为175家、193家及194家,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4年底,特斯联已在全球逾160座城市落地近万个空间智能项目,服务超800家客户,覆盖中东、东南亚、澳洲等广阔市场。
另外,截至2024年12月31日,特斯联在手订单金额达23亿元,为未来业绩提供了坚实保障。
不过,有市场声音关注到特斯联前五大客户贡献约70%收入的客户结构,担忧其可能带来经营风险。事实上,在AIoT、云计算等ToB领域,大客户战略是行业通行的商业模式。以年内炙手可热的AI算力服务商CoreWeave为例,其营收结构中前两大客户贡献占比达77%(其中微软单家客户占比62%),这种深度绑定的合作模式不仅没有制约其发展,反而推动公司年度营收飙升至19.15亿美元,实现同比737%的爆发式增长,并助力其估值一度突破600亿美元。
市场对客户集中度的担忧往往源于对业务稳定性的考量,但全球科技行业的发展经验表明,只要企业具备核心技术壁垒和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适度的客户集中反而能够强化商业护城河。以半导体巨头台积电为例,其前三大客户(包括苹果、英伟达等)贡献了超过40%的营收,但这并未影响其持续提升盈利能力,反而证明了其在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
与全球领先的ToB科技企业类似,特斯联持续扩大的客户池以及充足的在手订单,都预示着公司未来业绩具有良好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潜力。
就研发实力而言,特斯联的研发团队由三位IEEE Fellow领导,分别是首席技术官华先胜博士、首席科学家邵岭博士和首席科学家杨旸博士。这三位专家均入选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终身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双榜。截至招股书披露日,公司研发团队规模达287人,占员工总数的46.9%。
技术创新成果方面,特斯联拥有专利超1800项,共发布500余篇顶会顶刊论文,深度参与了超30项国内外权威行业标准制定。
216亿估值“锁定”2025港股AI最大IPO
据招股书介绍,特斯联由艾渝于2015年创立,凭借深刻的行业洞察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艾渝成功预见了物联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
自2015年成立以来,特斯联已完成11轮融资,融资历程颇为亮眼,吸引了地方国资、产业资本、央企投资平台及市场化投资机构等多元化资本力量,AL Capital、IDG资本、商汤科技、京东、科大讯飞、福田资本等均在其投资者名单之列,融资总规模超过5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D++轮融资进账6.5亿元,此轮融资完成后,特斯联投后估值达216.19亿元。
对比年内赴港IPO的AI企业,如云知声、极智嘉、群核科技等,特斯联以超过200亿元的估值,或将成为今年港股市场最大的AI公司IPO。
此次IPO,特斯联募资主要用于增强研发能力,尤其是投资于TacOS、绿色智算体以及领域大模型的研发;助力商业化及市场扩展,包括增强AIoT产品服务AI产业数智化、AI城市智能化、AI智慧生活及AI智慧能源等领域的各种应用场景的能力,扩大国内销售队伍及提高市场渗透率,扩大海外布局,并加强生态系统。
对于特斯联等优质科技企业赴港上市的前景,中信证券海外策略研究首席分析师徐广鸿持积极看法。他指出,中国科技资产仍处于价值重估的早期,长期向上的产业趋势并未发生变化,而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料将进一步提升港股在全球主要市场中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