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一幕!
据媒体报道,近日,3家香港券商计划赴美IPO。
7月18日,香港贝塔金融在美国SEC公开披露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IPO上市,股票代码为BTFT。实际上,去年12月13日贝塔金融就已经在美国SEC秘密递表,后于今年6月初公开披露了招股书。
8月4日,港资券商浤博资本,在美国SEC公开披露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IPO上市,股票代码为RNBW。浤博资本是去年12月16日秘密递表的,比贝塔金融晚3天。今年2月14日,浤博资本也公开披露招股书。
8月5日,香港思博控股,在美国SEC公开披露招股书,拟在纳斯达克IPO上市,股票代码为SIBO。比前两家稍晚一些,思博控股是在今年3月25日,才在美国SEC秘密递表书。
通过比对,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家公司都是券商、都来自香港属于港资、且IPO地点都选在了纳斯达克。
香港券商满血复活,经纪与投行业务“旱地拔葱”
3家港资券商集体“出海”,本来就是不多见的。这首先要归功于港股IPO从冰点回到沸点。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发售44只新股,共募资1071亿港元,同比暴涨701%。这资金量相当于美股的纳斯达克+纽交所同期总和的1.5倍。
1071亿港元的募资额,足以让港交所傲视全球,纳斯达克、纽交所连争议的机会都没有。没办法,差距太大了。
这其中,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三家合计募资 718亿港元,三大巨头占港股新股总募资额67%。截至8月初,港交所门口排队企业仍有约200家,后续需求强劲。
水涨船高,与之对应的是,香港券商旗下的经纪与投行业务也跟着一波肥,简直就是“旱地拔葱”。
据香港证监会统计,截至2025年7月底,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629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7%。其中,2025年前七个月的日均成交额为2,437亿港元,同比增幅达124%。
即便剔除数据暴涨的7月份。2025年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额也高达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创2010年以来同期新高。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行业马太效应依旧明显,其中前20名券商仍占据绝大多数的承销保荐收入,中小券商只能靠价格战抢项目。
此外,香港证监会在2024年将最低资本充足率由100万港元提高到300万港元,并要求2026年前完成整改。而中小券商平均净资产不足1亿港元,增资需求迫切,因此IPO融资成了他们“补血”的最快通道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的刺激了香港券商整体的“冲劲”。
舍近求远,为什么不选港股,而选纳斯达克?
眼下,港股正是“当红炸子鸡”。
有网友不禁要问了,港股IPO这么火爆,身为香港本地券商的他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纳斯达克IPO?
其实原因很简单。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冲刺IPO时,其实首选要考虑的是估值问题。
很简单,谁给的估值高,就去谁那里上市。在这一点上,美过股市由于发展较早,他们其实愿意给“故事”溢价 ,尤其是纳思达克。券商也是一门生意,“价高者得”同样适用于IPO目的地的选择上。
以贝塔金融为例。招股书显示,其2024年净利润为34万美元,若在港股主板IPO,按10-12倍PE定价,市值仅300–400万美元。但是到了纳斯达克,可比公司Up Fintech、Interactive Brokers平均PE 28-35倍,贝塔金融能拿到1亿美元市值 。二者差距今近30倍。
其次,既然是要IPO,拟IPO公司就要考虑日后股票的流动性问题。在这一点上,港股“散户”多偏向于打新,而美股的“机构”们则相对于偏向长线 。
数据显示, 港股90%的中小市值券商上市后日换手不足0.3%,缺乏持续流动性;纳斯达克中小券商ETF多达6只,总规模为180亿美元。相比而言,纳斯达克能够提供稳定买盘。
最后说两句
从数据上看,从2024年开始,香港券商整体盈利已回到2018年高点,但“赚大钱”的仍是头部。中小券商若不能在窗口期内完成资本扩张,未来3-5年则大概率会被并购或出清。
赴美上市不仅带来美元资金,更带来品牌、流动性与并购筹码。按市场行情预测,贝塔金融、浤博资本、思博控股,这3家可能只是第一波。有统计显示,目前还有至少5家港资券商可能在筹备SEC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