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间,比亚迪储能告别了“尹小强时代”。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近日,比亚迪(SZ:002594)内部发布重大人事调整公告,尹小强卸任储能及新型电池事业部总经理,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尹雪芹女士接棒。
熟悉尹小强的人都知道,他的做事风格可以用“强悍”来形容。2000年尹小强加入比亚迪,从基层实验员做起,历任品质体系经理、生产部经理等职。2016年,尹小强履新青海地区总经理,在这片还未被比亚迪开发的“处女地”上,尹小强带领团队克服恶劣环境,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建厂任务。
2022年,尹小强接手比亚迪的储能业务后,依旧是雷厉风行、作风强硬,短短三年半不仅让比亚迪储能完成了从“电芯供应商”到“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转变,还在出货量方面稳居行业头部。
此次突然“换帅”,外界颇多疑问:尹小强去向不明,下一步会接管什么业务?“后尹小强时代”比亚迪储能又将走向何方?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待时间回答。只是对匆匆离任的尹小强来讲,留下的是“壮志未酬”的三大遗憾。
遗憾一:储能还未支撑起比亚迪的“三大梦想”
比亚迪成立于1994年,是在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的世界500强企业,业务横跨汽车、电子、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产业。比亚迪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再到应用,全方位构建起了零排放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
其中,比亚迪所谓的能源的获取、存储和应用,分别对应的是太阳能电站、储能电站和电动车,这正是王传福在2008年提出的比亚迪“三大梦想”。
也就是在2008年,比亚迪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后并入储能事业部),涉足储能相关技术研究。尹小强曾介绍,“比亚迪干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先把这个行业、产业所有的技术链条打通,把所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都掌握。所以,比亚迪进入每一个行业的时候都会成立一个研究院。”
电力科学研究院成立后,就开始在比亚迪内部做示范项目,建自己的储能电站。例如,在零碳示范项目“未来村”中,比亚迪利用储能电池来为整个“未来村”储电、供电,为储能业务积累丰富经验。
2022年,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储能行业迎来大爆发,比亚迪也将储能业务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并让尹小强正式接管该业务板块。
对于储能行业,尹小强十分看好,他曾表示,“储能行业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底层逻辑既是光伏价格下降严重,也是因为电动车发展迅猛。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储能行业一定会高速发展。”
一边是比亚迪储能技术的厚积薄发,一边是储能行业高速发展的“东风”,叠加尹小强强悍作风的推动,比亚迪储能业务扶摇直上。仅用一年时间,比亚迪储能便打造了“魔方”储能系统,成为行业的爆款。在储能系统出货量全球排名中,比亚迪也长年稳居TOP3。InfoLink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位居全球储能系统出货量第三位。
尽管比亚迪储能已经发展的很好,但相比宁德时代依然差距明显。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最新发布的上半年储能行业数据中,宁德时代以超过50GWh的出货量稳居第一,比亚迪则在20-50GWh的范围内屈居身后。这样的“江湖座次”,比亚迪很显然是不服气的。
在比亚迪内部,储能业绩与其他业务板块相比也并不突出,甚至未能作为一个独立业务板块列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尤其是与电动车业务相差悬殊。“我们希望把比亚迪储能打造成一块儿金字招牌,就像比亚迪汽车一样,不能拖后腿。”尹小强告诉媒体说。
从发展空间上讲,储能业务才刚刚冒头。相信如果再给尹小强几年时间,比亚迪的储能业务一定会做到更高的高度。
遗憾二:没能等到储能“按吨卖”的时代来临
国家能源局在对《“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进行解读时明确,随着电力系统对调节能力需求提升、新能源开发消纳规模不断加大,尤其是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集中建设的背景下,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更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
早在2022年,中国就已成为全球新增投运新型储能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新增项目的36%,远高于欧洲(26%)和美国(24%);2023年,中国新型储能建设规模开始爆发式增长,建成投运装机31390MW/66870MWh,同比增长超260%。
储能装机虽然快速增长,但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价值还没显现出来。此前,刘吉臻院士曾表示,在大规模新能源消纳的过程当中,新型储能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显著的作用,就像用几个矿泉水桶装长江水。
2023年8月,时任南方电网专家委员会专职委员的郑耀东也表示,对于电力系统而言,储能只是一种调节手段,永远不会成为电力系统的第四只脚,因为它与三足鼎立的“源网荷”体量相差悬殊。
对此,尹小强应该是有不同意见的。在去年底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他明确指出,“储能的地位、价值没有被认可”,“储能未来的发展,就是要大规模普及储能,让储能走进千家万户。”
“要达成上面的目标,储能用瓦时做单位去卖可能太贵了。我们提出一个倡议,储能未来按吨卖,像建房子一样建储能电站。只有这样,储能行业才能和能源挂上钩,才能和新型电力系统挂上钩。”尹小强表示。
尹小强认为,储能的价格一定会越来越便宜,一定是一种基建产品。如今,储能价格正在朝着他所判断的方向一步步发展。在刚刚过去的第四届EESA储能展上,有企业已经将标准配置的储能系统价格降到了0.498元/Wh。而该企业的负责人告诉华夏能源网,这一价格下依然有利润可赚。
虽然提倡降价,但尹小强反对恶性“价格战”。他表示,储能企业不应该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去争抢市场,而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去降本,“我们认为(降本)还是要靠全产业链的创新,尤其是极致创新。”
随着价格的下降,储能装机规模必然还将继续快速增长,比亚迪储能“从瓦时到吨,铸造百年储能”愿景的实现只是时间早晚问题。遗憾的是,尹小强已不再掌舵比亚迪储能。
遗憾三:未能等到储能内卷硝烟散尽时
当前,储能行业火爆发展的同时,极度“内卷”是备受诟病的大问题。
对此,尹小强认为,“光伏和风电要配储,这是地方政府的要求,但配储之后成本就增加了。因此,有些企业在电源侧配了很便宜的储能。但便宜的储能电站肯定存在问题,所以调的人不敢调,用的人不敢用,于是便出现了问题。”
身处内卷的行业,比亚迪也免不了成为“卷王”。在储能市场招标中,比亚迪储能多次在集采中以低价中标。
例如,在今年8月2日,山东高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2025年磷酸铁锂储能设备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显示,共3家企业预中标,其中比亚迪为第二中标候选人,并以0.490元/Wh单价在三者中成为3家企业中最低的。
“自从我负责储能业务以来,我们就一直在打仗,2022年-2023年都是,因为行业太卷了。这也引起了大家的一些议论。”尹小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道。
对所有储能企业来说,是不想卷但又不得不卷。好在是,政府部门已经看到了问题并从政策上做了纠偏。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136 号文”明确提出,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并要求新能源项目全电量入市,通过竞价形成电价。该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储能行业正在从政策引导向市场化转变,储能产业也开始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
“136号文”叫停强制配储后,行业普遍认为,那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储能企业将被淘汰,而那些有技术护城河的储能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良机。这对于以工程师文化见长,在研发投入上有优势的比亚迪来说,给了新的发展机会。
“比亚迪就是制造业的标杆。我们干了快30年的制造业,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制造能力、工程技术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在成本控制上,大概没有谁比我们做得更好。”尹小强对媒体强调说。
然而,未能等到内卷硝烟散尽时,尹小强已卸任了总经理。未来,反内卷成功的储能行业或许会更加良性,充分市场竞争下比亚迪储能或许会发展的更好,但对尹小强来说已经可以不留遗憾了,因为“功成不必在我”,更因为“功成必定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