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4月起,中金前任总裁吴波因工作变动辞职,此后公司董事长陈亮一直代为履行总裁职责。
而在历经16个月的空缺后,中金总裁一职终于尘埃落定。
前不久,中金公司正式公告,任命51岁的王曙光为新任总裁,这位在中金体系内成长27年的“老将”从基层投行岗位一路晋升,最终执掌这家中国顶级投资银行。与此同时,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不再代为履行总裁职责,标志着公司新一轮领导班子的全面落地。
王曙光的职业生涯是一部“中金奋斗史”。
1998年,这位清华大学工学硕士毕业后便加入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从基层岗位起步,逐步成长为核心管理层成员。2010年,36岁的他晋升董事总经理,先后担任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负责人、中金资本管理部联席负责人、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等关键职务。2022年,他进入公司最高决策层——管理委员会,并于今年8月正式出任总裁,完成了从中金“新生”到“掌门人”的蜕变。
此次人事变动发生于中金业绩显著回升的关键时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同比暴涨94.35%,投行、投资等业务板块全面复苏。王曙光的上任,被视为中金巩固投行龙头地位、深化新经济领域服务的重要战略布局。
这位兼具本土经验与国际视野的新总裁,将如何引领中金在全球化竞争中再攀高峰,市场正拭目以待。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中金公司创始元老之一的丁玮纪检部门带走调查,一起失联的还有中金资本多名业务骨干。
此次王曙光升任总裁,而元老丁玮被查,形成鲜明对比,也引发了市场对于中金公司未来发展的关注。
和之前的几位总裁一样,王曙光是名副其实的老“中金人”。
从1998年在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并加入中今后,王曙光用27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中金式蜕变”。
如今,这位50岁的“老中金人”,如今正式成为该公司新任总裁,也成为证券行业高管梯队中又一位脱颖而出的“70后”领军者。
在现有券商掌门人队伍中,王曙光属于相对年轻者。随着多位“60后”高管陆续退休,像他这样一批“70后”“80后”正逐渐走向行业舞台的中央。
王曙光1974年11月出生,1996年获得清华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及经济学学士学位,1998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加入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
从投行部基层岗位起步,他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丰富的投行实务经验。
在中金公司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成立之初,王曙光便担任该部门负责人,长期服务于中国新经济领域和新兴企业的发展,助力了包括宁德时代、金山办公、君实生物、小鹏汽车、联影医疗等多个新经济企业的境内外上市项目。他凭借着对新经济企业的深刻理解,带领团队在新经济领域的投行业务中取得了突出成绩。
2010年,36岁的王曙光晋升为董事总经理,开始担任领导职务,此后出任多个重要部门负责人,包括成长企业投资银行部负责人以及中金资本管理部联席负责人等,主导中金资本的国际化业务以及并购投资等相关业务,推动中金资本在跨境并购领域不断积累经验。
2022年是王曙光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7月他接过中金投资银行部负责人的重任,全面掌管公司核心业务板块。
在他主导投行业务期间,中金在科技企业IPO、跨境融资等领域持续领跑,尤其是在科创板、港股市场的项目储备与完成质量上,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同年12月,王曙光成为党委委员,2023年1月进入中金公司最高决策层——管理委员会,参与公司整体战略规划与决策,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出谋划策。
在中金公司的27年里,王曙光参与了众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本市场交易,项目涵盖A股IPO、再融资、兼并收购、境外IPO等多个领域。比如,他牵头完成了建设银行、中国北车、中国西电、陕鼓动力、彩虹集团、金风科技等超千亿元A股及H股股本融资项目。
在并购业务方面,王曙光参与了建设银行12亿美元收购美银亚洲、北京控股116亿元收购北京燃气资产、国家电监会180亿元电力资产出售、华为与3COM公司合资项目、美国艾默生公司60亿元收购深圳华为公司安圣电气公司项目等超过500亿元的兼并收购项目。此外,他还在中国联通A股配股、金风科技首家中小板公司ATOH、泰格医药AtoH等累计超过200亿元募集资金规模的再融资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曙光的晋升,充分体现了中金在人才自主培养与梯队建设方面的系统战略。自朱云来以来,中金公司20多年历任总裁多数来自内部提拔,且大多具备深厚的投行背景,王曙光正是这一传统的延续。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公司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在王曙光看来,国内投行要想将自身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投资银行,须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围绕中国客户“走出去”以及全球客户“走进来”提供专业化、全流程的跨境投融资服务。近年来,他在推动中金业务多元化、国际化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在财富管理和跨境业务布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王曙光此次出任总裁,正值中金公司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进入深水区,证券行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如何保持中金在高端投行业务领域的传统优势,同时在新兴业务领域实现突破,将成为他面临的重要课题。
基于他二十七年来对公司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业内普遍预期他将推动中金在保持稳健经营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创新转型步伐。
2024年4月,中金公司总裁吴波辞职,此后该职位一度空缺长达16个月,期间由董事长陈亮代为履行相关职责。随着王曙光就任,他将与来自银河证券的“空降”董事长陈亮组成新搭档,共同引领中金公司下一阶段的发展。
中金公司成立三十年来,先后有十余位高管担任总裁一职。早年阶段,总裁多由摩根士丹利委派,且以外籍人士为主。自2002年朱云来出任总裁起,中金公司逐渐转为以内部提拔为主要遴选方式。这些总裁大多具备深厚的投行业务背景,这与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将投行业务作为发展重点,并致力于建设国际一流投行的战略定位密切相关。
朱云来被视为中金内部培养的标杆人物,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确立了在中国投行领域的领先地位。其后接任的毕明建、黄朝晖,同样是通过内部晋升、具有丰富投行经验的专业人士。而此次新任总裁王曙光,更是在中金投行部门拥有超过二十年的深厚积累。
纵观中金公司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核心管理层多数源自内部晋升,这一人才战略不仅形成了稳定的领导梯队,更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和战略延续性。从首任总裁到最新接任者,中金公司的领导权交接始终保持着对内部经验的倚重和对企业基因的传承。
内部选拔机制在中金的实践中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其业务特性的深思熟虑。
投资银行业务高度复杂,需要管理者既精通专业技艺,又深刻理解中国市场特质与国际业务标准之间的平衡。如同王曙光这样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管理者,往往历经多个市场周期的考验,在处理复杂项目与风险管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他们在公司内部经过系统培养和多重历练,对中金的运营模式、风险文化和客户网络有着极为深入的理解,这种深度融入的特质是外部空降高管难以在短期内具备的。
中金公司的内部晋升体系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阶梯性。
以王曙光为例,其职业生涯跨越了分析员、项目负责人、部门主管到公司管理层等多个阶段,几乎经历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所有关键岗位。
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模式使得内部管理者能够全面把握公司各项业务的运作细节,建立起跨部门的协调能力,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自己的管理哲学和领导风格。与此同时,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都会为潜力人才设计有针对性的历练机会,包括重大项目管理、跨境业务拓展和创新业务试点等,为他们未来承担更大职责做好准备。
投资银行业作为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行业,企业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内部培养的管理者往往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他们通过言传身教将中金的核心价值观——专业主义、客户至上和稳健经营——代代相传。这种文化连续性在保持团队稳定性、维护客户关系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市场波动时期,内部晋升的领导层更能凝聚团队共识,稳定军心,带领公司渡过难关。
从王曙光的成长路径也可以看出,中金的内部培养机制特别注重实践历练与战略视野的结合。管理者在晋升过程中不仅需要展示出色的业务能力,还要表现出战略思维和领导潜力。
此次升迁,不仅印证了王曙光个人实力,也体现了中金公司持续推进干部专业化的人才战略。
在王曙光的带领下,中金公司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国际化投融资与资本市场服务方面的优势,尤其在科技企业IPO、跨境并购和投行出海等领域或迎来新布局。
如今,正值中金30周年生日。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公司已经从一家专注于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的投行,成长为业务多元、国际领先的综合性金融机构。中金公司的成长史,在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
中金公司自诞生之初就肩负着连接中国与全球资本市场的使命。1997年,成立仅两年的中金公司便在香港设立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并完成了中国电信(香港)(现为中国移动)的海外首次公开发行,开创了大型央企改制并于海外上市的先河。
此举不仅是中金公司的里程碑,更是中国金融开放的重要一步。此后,中金公司深度参与了众多关乎国计民生的特大型企业的融资改制,在中国企业海外IPO总承销金额中长期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中金公司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2025年5月,其阿联酋迪拜国际金融中心(DIFC)分公司正式开业,成为中资券商在海湾地区设立的首家持牌分支机构。此举标志着中金公司的国际网络进一步拓展,已覆盖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法兰克福、东京、越南、迪拜等全球重要金融中心。
2025年上半年,公司境外业务收入占比已高达31.37%,显示出其强大的跨境服务能力。通过加强全球资源整合,中金公司已覆盖境外央行及主权类机构超90家,上半年合计引入外资规模约1300亿元,切实服务于“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资本流动。
中金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28.3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归母净利润人民币43.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达4.2%,公司总资产达人民币6998亿元,归母净资产为人民币1188亿元。这份亮眼的业绩,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提升,特别是港股市场的大幅升温,更离不开中金自身多元业务的均衡发展和战略定力。
作为长期以来的投行业务巨头,中金公司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巩固了其领先优势。报告期内,投行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149.70%,在境内外股本融资领域继续保持领先,中资企业全球IPO及港股IPO承销家数均位居市场首位。公司成功完成多个标杆项目,包括宁德时代、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知名企业的发行上市。尤其在宁德时代H股IPO项目中,中金创新引入长线基金,成功打破港股市场对“A+H股”发行折价的传统格局,有力维护了中国资产的定价权。
私募股权业务方面,中金继续夯实市场龙头地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通过多元方式管理的私募股权资产规模达4898亿元,依然位居券商私募子公司首位。2025年上半年,中金与多地政府、国内外产业集团及金融机构合作,共同设立多支直投基金和母基金,为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注入长期风险资本。凭借专业投资能力,公司系统性地布局高新技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绿色金融方面,中金公司境内绿色及其他ESG债券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二,并协助财政部发行首笔离岸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普惠金融领域,公司对早期企业的投资笔数占比接近30%,同时成功协助发行大规模“三农”专项债券。上半年,中金围绕科技创新主题设立超过10支基金,对科创企业完成直接投资超70笔。
展望未来,中金公司表示将继续发挥连接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功能,深入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公司仍将秉持“植根中国,融通世界”的理念,稳步推进国际化布局,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
随着王曙光的上任,这位在公司拥有27年丰富经验、深度理解投行和国际业务的老将,有望引领中金公司巩固其核心竞争优势,拓宽业务护城河,朝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投资银行”的目标稳步迈进。
中金公司的发展史,是一部中国投资银行业的进化史,也是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缩影。从助力中国企业勇闯全球资本市场,到今日自身国际化网络遍布世界;从最初的股权承销独秀,到如今多元业务引擎共同驱动,中金公司不断超越自我。面向未来的新征程,依托中国经济的沃土,凭借其深厚的积淀和清晰的战略,中金公司正展现出更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增长潜力。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