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沙银行正式公布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
表现怎么样呢?中规中矩。
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实现营收132.49亿元,同比增长1.59%,对应的去年同期增速为3.32%;归属净利润43.29亿元,同比增长5.05%,较去年同期的4.01%也没有太大改善,整体成长性继续承压。
至于最关键的资产质量方面,同期,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上年末一样,都为1.17%,虽然没有发生新的变化,但问题是,这个表现本身就和一些头部的城商行们相差甚远。
比如说江苏银行,今年上半年对应的不良贷款率为0.84%,苏州银行为0.83%,杭州银行为0.76%,双方差距显而易见……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资产质量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尤其是在当前宏观经济承压、银行业利率下行的市场大背景下,长沙银行想要逆势增长无疑就更难了。
不过越是如此,有投资者也就越发好奇,长沙银行是不是需要重新定一下发展目标了?
毕竟,在董事长赵小中的带领下,长沙银行曾在2023年提出并发布了《长沙银行十年(2024–2033年)战略暨三年(2024–2026年)发展规划》,其中2024-2026年将聚焦“业务突破、能力提升、风险出清”三大重点方向,全力推进公司业务转型、零售业务精进、 县域业务突围等十大重点工程。
但如今,三年规划时间已经过半,可长沙银行却交出了这一份半年报,这无论是对连任的赵小中,还是对去年才上任的新行长张曼来说,都一定的目标压力,当然,后续业绩层面快马加鞭也能彻底扭转。
三年规划,如何才能不“打折”实现?
其实从半年报来看,投资者们对长沙银行的猜测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甚至说,哪怕由于完成难度太大而需要修改目标,可能会让长沙银行的管理层们在面子上有点过不去,但无可奈何的是,现在长沙银行还真有点形势逼人的意思。
比如说天眼查APP显示: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在资产总额达到12473.8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78%;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6026.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56%;吸收存款本金总额7591.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1%的大背景下,对应的利息净收入却逆势下滑了。

实现收入96.59亿元,同比下滑1.74%。
对应的净息差为1.87%,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净利差为1.97%,同比下降0.30个百分点。
原因是什么?按长沙银行的解释,一是资产端,2024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重定价和存量贷款降价的影响仍在释放,叠加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生息资产收益率整体下行;二是负债端,存款定期化和长期化趋势仍在延续,一定程度上削弱存款利率市场化下调的效果。
这就导致,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的生息资产平均利率为3.72%,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计息负债平均利率为1.75%,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
即,生息资产平均利率的降幅大于了计息负债平均利率的降幅。
如此一来,即便长沙银行的贷款规模已经增长的很快了,但是在外部市场和利率变化的影响下,对应的利息净收入还是出现了不涨反跌……
再来看“风险出清”,这个恐怕也是新行长张曼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了。
一方面,前边提到,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17%,和上年末持平。
但其实把时间线拉长来看,2021年至2024年长沙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分别为1.20%、1.16%、1.15%和1.17%,整体波动明显,但又始终处于风险高位。
这就说明,即便在过去高速增长期,长沙银行的资产质量改善难度也相当大,是顽疾,而不是急性病。
那么在当前整体承压的市场环境下,长沙银行又如何能快速改善资产质量,甚至是实现风险出清呢?
另一方面再来说现在和未来,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的关注类贷款规模较上年末直接增长了56.54亿元,增幅高达39.49%,关注类贷款迁徙率也从上年末的25.16%飙升至了57.45%。
同时,增长的还有次级类贷款迁徙率,从77.30%增长至了89.44%。
熟悉银行的投资者都知道,所谓的关注类贷款,就是指虽然借款人有能力偿还本息,但仍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贷款。所以在贷款五级分类中,关注类贷款是最有可能向下转化为不良贷款的。
至于贷款迁徙率,反映的则是期初贷款向下迁徙的比例。所以通常情况下,不良率与关注类贷款迁徙率的变化也应该是正相关的。
这就意味着,长沙银行未来的不良贷款率可能还将面临着不小的上升压力,对应的风险出清难度可能存在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不过好在,长沙银行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今年上半年,其“贷款损失准备”金额便达到了218.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了9.29%。
因而,在总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大幅增长10.56%,不良贷款余额攀升至70.46亿元的背景下,同期,长沙银行的拨贷比仅下滑了0.04个百分点至3.62%;拨备覆盖率也只是从312.8%微降至了309.71%。
如此一来,长远的风险出清也许很难,但是对于短期的潜在坏账损失增加,长沙银行已经做好了应对之策……
县域金融+零售,如何成长为一门好生意?
其实从业务突破的角度看,现在长沙银行也只能算是完成了一半。
先说对公业务,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在实现公司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6.87%的同时,还逐渐实现了贷款投放结构的调整。
投放占比前三位的行业变成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2024年,制造业排名第三,占比13.6%),且占公司贷款的比重达到了24.39%、16.15%、13.00%,整体向稳健类业务倾斜的信号非常明显。
毕竟,上述三大行业的贷款不良率常年都维持在极低的水平上,今年上半年甚至只有0.07%、0.04%和0.43%。
与之对比的是制造业,不良率常年居高不下,同期更是达到了2.34%。
这么调整的好处是“公司贷款”不良率的进一步改善,从上年末的0.69%变成了0.59%;但弊端在于,制造业贷款高风险的背后是高收益,基建类的背面则是低收益,现在去做贷款结构上的转换,就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成长性的大幅放缓……
这一转变,既可以说是稳健,也可以说是无奈。
从前董事长朱玉国开始,长沙银行就尤为重视零售和县域金融为代表的的小微金融,加码本地制造业。2022年更是直接将县域金融确立为了全行发展的“一号工程”,向下沉市场寻找新的增长想象力。
其实,长沙银行战略上选择的零售、县区等方向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就是,由于县域中小微客户的抗风险能力有限,所以也不得不对银行的服务、客户获取、风险控制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如果银行做得好,这就一块业绩肥肉,但如果做不好,就可能会成为不良资产的温床。
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从规模增长的角度来看,现在长沙银行的表现非常不错。县域贷款余额2291.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7.97亿元,增长13.80%;个人贷款余额1920.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5.19亿元,增长1.33%。零售客户资产管理规模(AUM)达到4913.3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1.22亿元,增长7.94%。
但可惜,这部分贷款增长的背后,也伴随着长沙银行个贷不良率的飙升。
2024年为1.87%,今年上半年则进一步达到了2.20%。
当然,这里长沙银行的票据及贴现不良率更高,甚至达到了7.82%。
不过,财报中并没详细披露票据贴现的具体客户名单,但是考虑到同期公司贷款和个贷之间的不良率表现,所以这组数据反映出的,可能还是更接近长沙银行以中小微客户为主的真实资产质量。
但说实话,即便过去两年的外部经济环境影响确实明显,可就算如此,对于在零售和小微金融领域深耕多年的长沙银行来说,这份个贷“成绩单”有待进一步提升。
而且说起来,现在长沙银行的营收结构还是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非息业务表现并不算亮眼。特别是今年上半年,长沙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仅为9.683亿元。
这多少也有点浪费长沙银行自身的零售资源禀赋了。
毕竟,身处长三角地带,且长沙还作为网红消费城市,各项金融需求本就旺盛。再加上长沙银行本身的“中国最快乐银行”的品牌价值又颇具特色,整体也与财富管理业务较为契合,所以理论上是可以做深零售客群,提高客群粘性,大幅提升中间业务收入的。
但现在,长沙银行却并未培育出太多金租、基金、理财子公司等业务。至于旗下的子公司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今年上半年营收也仅为10.47亿元,同比下滑22.73%;净利润2468万元,2024年同期为1.5亿元,整体表现一年不如一年。
所以很明显,长沙银行的零售市场优势和增长潜力绝对是有的,但如何将其转化成业绩增长,或者说实现对财富管理等中收业务的新突破,这会是长沙银行未来最大的业绩爆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