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次,为合成生物立法!押注下一个万亿产业,已集聚130家企业,创造超400亿估值

2025-09-03
来源:智药局
政策准入、首购目录、人工智能

立法上的“全市首次“,深圳选择押在合成生物。

8月29日,深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上,《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发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获通过,共32条,不分章节,也是深圳首次以“小切口”形式立法。

这个概念最早在2020年由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

“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

如今,“小切口”已成为我国立法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杭州就在无人驾驶领域出台了《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测试与应用促进条例》。

深圳为什么如此看重合成生物领域?这次立法中又有哪些突破和痛点?

40%聚集深圳总估值超400亿元

简单的理解合成生物学,就是像搭建积木一样创造生命。

研究人员将基因片段、蛋白质等“零部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从而设计出新的物质、生命形式。

根据麦肯锡研究,到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产值将达1000亿美元,2030至2040年间,其年度经济贡献有望达到1.8万亿至3.6万亿美元。

这项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成为世界各国布局抢滩的产业要道,而深圳是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的生力军。

近3年全国新增的合成生物企业,40%集聚在深圳,其中八成落户在光明。截至目前,深圳光明区已经集聚了超130家合成生物企业,总估值超400亿元,其中估值10亿元(含)以上企业达16家。

从去年开始,各家合成生物龙头企业也用实际行动为深圳投下了认可的一票。

2024年5月,世界500强广新集团旗下的星湖科技和广东省广新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投资1.5亿元设立的广新生物就落地深圳。

今年7月,合成生物上市龙头华熙生物旗下企业华熙唐安也落在了深圳,旨在建立全球首个非动物源肝素全产业链平台。

深圳还设立了两大合成生物领域基金,包括规模15亿元、100%投资于合成生物领域的深圳市合成生物产业基金,以及规模2亿元的星博生辉合成生物基金。

可以发现,合成生物正在成为深圳参与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

而立法的意义在于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将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灌溉到“产业农田”里。

政策准入、首购目录、人工智能 这些信号值得关注

聚集到这份《若干规定》,困扰业界多年的政策与准入问题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回应。

例如在生物医药领域,《若干规定》中提到该赛道的就有第十七条、第十八条与第二十七条,分别聚焦了临床研发、创新药上市许可、分段生产试点工作、出入境卫生检疫等具体问题。

并直接表示道“支持药品生产企业使用合成生物技术替代动植物提取法生产药品”,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将大幅降低申请药品审批时的沟通成本。

食品领域则有十三条与十五条,不仅提到了新食品原料评估,还关注到了“食品中使用目录外原料”的情况,要求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分析且积极应对。

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和其他专供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也给予了相关鼓励和支持。

此外十四条关注到化妆品技术审批与原料备案,十六条聚焦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十九条提及生物基材料落地评审……

曾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当下在合成生物领域市场转化、准入非常难。对于科学创新材料、产品审批规则和标准的不明确,使得创新无法转化为生产力。”

作为一门前沿技术,合成生物学领域能产出很多新产品、新突破,部分产品涉及食品、药品等多个领域,申请流程辗转农业部、药监部门等多部门,可能耗时2~3年仍无法完成审批。

对企业而言,无法获批就无法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部分产品只能以“白菜价”作为原料出口海外,将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的一环拱手让人。

另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条目是第二十条,在便利化采购、供需对接方面给予了支持,尤其是编制合成生物创新产品首购目录,通过政策支持打通采购堵点。

此外在第十二条中,还提到了对企业产品测试、分析验证、检验检测、智能算力、人工智能大模型服务等研发资源共享服务予以资助。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