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剥离、高瓴入局CRO,28亿值不值?

2025-10-28
来源:深蓝观 作者:韦晓宁
一进一退,资源再分配

今年,在减持百济、接盘BMS上海公司60%的股权后,亚洲规模最大的私募机构高瓴资本,似乎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动作。

这一次,高瓴瞄准的是国内的CRO业务。昨日,高瓴宣布以28亿元买下了药明康德旗下康德弘翼、津石医药两家公司100%的股权。

此次交易分四期付款,皆有支付条件,其中第一期支付比例为55%,或在今年底完成;第四期支付比例20%,设置2026年-2028年的业绩对赌条款,业绩完成率未达到80%或以上,将按协议进行价格调整。

药明出售的这两个CRO项目,被投资者看好。一位曾经的潜在买家表示,因为其任职的公司并没有投资CRO业务,所以并未对药明的这个资产多作评估考虑。但高瓴有高博医疗等医院业务,还有创新药、医药流通等一系列布局,对于这两家CRO公司的收购,是战略布局里的一块,“应该是有复利的”。

这位潜在买家则称,最后有好几个买家在竞争药明的这项资产,“最后价格应该是比他们预期的高一些”。

在CRO这个体系中,津石医药为其中细分的SMO(Si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临床试验现场管理组织)企业,且为国内龙头。药明津石在国内150多座城市有5300余人的团队。

虽为细分赛道龙头,但两家公司在药明康德的收入中占比并不高。2025年前三季度,两家公司收入合计约人民币11.6亿元,约占药明康德当期收入的3.5%,净利润则占0.7%。“28亿买0.9亿利润一些机构应该是觉得贵的。”一位业内人士称。但综合多家投资机构争抢、加上高瓴的战略布局,考虑“复利”的因素,这个价格不能以简单的贵或者便宜来衡量。

“本土特色浓厚,不太可能嵌入到全球化的服务链。”一位从业者如此评价两家公司业务。

这也许是药明近几年战略聚焦的一步,收缩国内,着眼海外。药明康德称,将通过剥离临床研究服务业务(如SMO),进一步聚焦CRDMO(临床研究与生产)核心业务;而对于高瓴来说,这次交易则有助其全面布局CRO,并在本土医院落地具体项目。

宣布售出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交易的10月26日当天,药明康德同步发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营收与净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并上调了2025年全年业绩指引。10月27日,药明康德A股开盘上涨逾6%,收涨2.73%;H股开盘上涨逾7%,收涨4.07%。

-01-

高瓴为何加注CRO

高瓴向来有Buyout(买断)并亲自下场、做产业管理的传统,在“鞋王”百丽等案例身上有过辉煌的战绩。这一次,高瓴对于康德弘翼、津石医药100%控股的交易,再次延续了Buyout的传统。

“就是要收龙头、切入产业,然后去优化经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把龙头继续做得更大更强。”一位投资人分析。

高瓴的另一个投资特点是投赛道,也就是批量收购一个领域的公司。近年,高瓴多次出手收购CXO资产,对于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康龙化成、泰格医药、凯莱英等国内知名CXO企业皆有投资,覆盖CRO、CDMO等领域。

2022年底,高瓴还收购了一家澳洲的CRO乔治临床,其强项是在亚太区做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由此可以看出高瓴在全球布局CRO的野心。

如果说收购乔治临床,以及投资其他全球业务占比过半以上的国内CXO,是一种“星辰大海”式的战略;那么这次收购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两家国内CRO,可以说是注重本地落地执行“最后一公里”。

“在高瓴布局全球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生态里,拥有一个自己可控的CRO体系,从这个视角来看是不错的。”一位投资人评价。

对于早期收购的一些CDMO业务,高瓴也开始退出兑现。今年4月,高瓴将金斯瑞蓬勃生物13.37%的股权出售给金斯瑞全资附属公司,价格17亿港元,4年赚了5亿港元。结合这次收购龙头SMO资产,此举也可以看出高瓴在CXO领域的一些业务转向。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此次用于收购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的子公司,上海世和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为此次交易新设立的外资公司。

业内因而认为,高瓴有整合相关资源进行资本运作的意图,“有可能方便整合境外资源、可以独立到港股上市”。但也有从业者指出,因为地缘政治与国际监管、市场认可范围等原因,此类本土业务公司上市“看起来并不是个性感的项目”,高瓴此次收购,可能更多是出于战略布局的考虑。

-02-

药明为何剥离资产

“这两家公司是赚钱的业务,药明很快把它卖掉了,应该是想提高CXO的资产效率。”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成为全球医药产业链联动的受益者代表,近年又在地缘政治的敏感阶段调整着市场预期,药明康德战略调整动作频频,“既做减法也做加法”。

聚焦CRDMO、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叙事是调整的主线。“药明近年一直在剥离业务套现,慢慢把国内的很多业务都卖掉了。这部分业务虽然能赚一些钱,但本土色彩比较强。”一位业界人士称。

除了此次出售本地资产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去年底,药明康德还将CGT(细胞与基因治疗)WuXi ATU业务的美国和英国两大运营主体的全部股权,出售给了美国基金Altaris。

2025年1月,药明康德出售了美国的两个医疗器械测试工厂,交易方为美国NAMSA公司。

这些剥离出去的资产,在药明康德的收入板块中占比都小于5%,属于非核心业务。

部分业务被放弃,也反映出了某些行业走向。比如卖出WuXi ATU的股权,这已不是近年药明第一次剥离CGT业务。2023年3月,药明康德旗下的CGT公司药明生基关闭了在上海的临港生产基地。这和近年CGT行业的研发成本上升、研发与商业化进展却不尽如人意有关。以及涉及敏感的人体细胞数据,相关的海外业务未来可能存在风险。

另一方面,药明康德也在加注一些潜力赛道,将业务重心调整到更有前景的位置上。根据药明康德最新的2025年Q3财报,公司的多肽和寡核苷酸板块TIDES业务收入78.4亿元,同比增长121.1%,在化学业务板块中占比约‌30%‌。

近年,在降糖与减肥药GLP-1等多肽药物的高需求下,TIDES业务实现爆发式增长。对于该业务药明康德也下了重注,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泰兴多肽产能建设,今年三季度公司多肽固相合成反应釜已超10WL。

在一系列调整下,从2024年Q4开始,药明康德在财报中,将旗下业务板块重新划分为化学业务、测试业务、生物学业务和其他业务,不再单列高端治疗和和国内新药研发服务业务。

宣布售出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交易的当天,药明康德同步发布了2025年前三季度财报。当期,公司实现营收328.57亿元,同比增长18.61%,归母净利润120.76亿元,同比增长84.84%。

值得注意的是,药明康德在2025年还通过多次出售药明合联股票,累计获得约43.51亿元投资收益,显著提升了当期利润。

药明康德表示,基于客户需求、CRDMO业务模式和管理执行的确定性,将进一步上调2025年全年业绩指引,预计2025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重回双位数增长,增速从13-17%上调至17-18%,公司整体收入从425-435亿上调至435-440亿。

-03-

资本入局产业的幸与不幸

对于药明康德来说,高瓴资本是一个不错的好买家:出价不菲,在医疗医药领域深耕多年,具有做产业投后管理的经验,而且是一个可以提高市场关注度的知名买家。

只是在100%入股后,高瓴对于CRO公司的投后运作能力,也引起了一些行业人士的怀疑,“他们收了CRO资产以后能运营好吗?因为这种资产需要很强的运营能力。”按照以往经验,高瓴对收购的这类资产,会在市场上寻找职业经理人下场运营。

在行业的认知中,高瓴资本与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已经形成一种关联,尤其对于百济神州等国内头部biotech,高瓴从其创立之初陪伴多年,虽然近年有所减仓,但在业内看来也是其收获回报、调整投资一批新公司的自然结果。

只不过,高瓴对于国内生物医药公司的投资与管理,并不都是以成功为结尾。

2018年,高瓴从沃森手里接盘了嘉和生物成为第一大股东,而后力捧嘉和助其上市。然而公司研发进度不尽如人意,而后股价下跌,一度垫底港股biotech。最终,高瓴在今年4月不再作为嘉和的控股股东,后者与CSO公司亿腾医药合并。

据悉,高瓴入驻之后,嘉和经历了三次CEO撤换和数次战略调整,有投资人认为其“并没有把合适的人放在最擅长的岗位上”。

除了嘉和,在创新药的投资寒冬里,一批高瓴在二级市场上持有创新药股票也经历了腰斩大跌。高瓴一度减持了凯莱英、泰格医药、恒瑞医药、爱尔眼科等重仓药企,一度引起争议。

在二级市场的起伏中,投资机构的回收与调整是常见的,明星机构高瓴也不会例外。如今在生物医药逐渐走出寒冬、实现价值回归的资本市场中,高瓴再次开始大手笔出资,对于需要实现战略瘦身的产业公司是个好消息,也助力了行业资源的健康流动配置。

在经历了一个从热到冷的周期后,曾经的资本“捧杀”恐怕会少一批跟随的拥趸,市场开始变得理性。对于高瓴自身而言,曾经的“错捧”也许是一种教训和经验。

参考文献:

[1]GEM. “收编”康德弘翼与津石医药,临研领域“高字辈”以身入局的长期主义(高博|高济|高津|高乔)[EB/OL]. https://mp.weixin.qq.com/s/WlYAPa-9Oxlhz5BWvu1SWw, 2025-10-2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