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r反手给了荣昌生物一拳

2025-11-12
来源:医曜
股价才是核心指标

通过BD荣昌生物核心产品泰它西普的海外权益,濒临退市的美股公司Vor Biopharma(简称Vor公司)凤凰涅槃,股价直接从4美元左右飙升至50美元左右(前复权,经历20比1反向拆分)。

在BD交易中,荣昌生物获得了8000万美元对价的增发股份,以23%的持股比例成为Vor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就当所有投资者都认为,荣昌生物与Vor公司将上演一出相互成就的“大圆满”故事时,意外却悄然发生。

11月10日,Vor公司宣布开始进行1亿美元普通的承销公开发行,摩根大通、杰富瑞、花旗和TD Cowen担任此次拟议发行的联合账簿管理人。对于账面现金资产仅2.01亿美元的Vor公司来说,增发融资本该是一件好事,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增发的预计定价仅为10美元,较前一日收盘价18.8美元折价近45%。消息传出后,Vor公司股价在盘后立马暴跌26.6%,利益相关的荣昌生物股价也随之下跌近4%。

还记得荣昌生物刚官宣BD的时候,很多人将其定义为下一个“康方生物”,认为Vor公司将像当初Summit公司一样大幅提升海外预期。以合作形式来看,两者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其中的巨大差异:其一是明显差异的首付款,其二是少了一个名叫杜根的灵魂。

股价才是核心指标

为了能够搞到泰它西普的海外权益,Vor公司几乎把见过的饼都给画出来了。

按照当时双方的交易条款,虽然协议总金额高达42.3亿美元,但其实Vor公司却仅付出了0.45亿美元的首付款,增发价值0.8亿美元的Vor公司股份,剩下41.05亿美元都为里程碑付款,需要根据泰它西普后续上市进程来解锁。

且不论泰它西普临床中存在的风险,即使产品一帆风顺,那么Vor公司又该如何支付41.05亿美元的后续里程碑付款呢?增发融资无疑是最直接的道路。当然,这是建立在Vor公司独立孵化泰它西普的基础上,它其实存在二次BD套利的可能,但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实在是太大了。因此,Vor公司继续增发融资就是一种必然,甚至可能成为一种高频率的常规操作。

导致Vor公司暴跌的问题不在于增发,而是增发的价格太低了。要知道Vor股价最猛的时候一度冲到65.8美元,而如今的增发价仅为高点的15%,甚至即使股价突然盘后暴跌26.6%至13.8美元,可Vor的股价依然较增发价溢价38%,几乎所有因为看好荣昌生物而买入的投资者都陷入巨亏。

如果不能保证较高的增发价格,那么荣昌生物将无疑悄然陷入一个巨坑之中。后续增发将稀释荣昌生物23%的Vor股权,而如果追加资金保持持股比例的话,那么就可能严重削减41.05亿美元的到手金额。想要依靠融资获得40亿+的美元,这对于Vor公司来说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大概率后续荣昌生物将通过追加认购的方式稳固在Vor公司的持股。

更加通俗的讲,荣昌生物与Vor公司的合作虽然名义上价值42.5亿美元,但实际上相当于一次基于泰它西普远期预期的对赌,而Vor的股价就是核心指标。如果42.5亿美元都按股权计算,那么相当于只需要将Vor公司的市值提升至185亿美元即可达成目标,这才是双方更实际的诉求。

可是,想要完成这一系列操作,就必须建立在股价持续攀升的基础上。目前Vor公司的市值仅为1.29亿美元,距离目标存在143倍的上涨空间。当下可以说是最关键的打地基阶段,或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市场预期,但就是这么重要的阶段,Vor公司却选择大幅折价增发,再加上此前主要股东的连续减持,其中的割裂不言自明。

显而易见,荣昌生物被不讲武德的Vor公司摆了一道。

杜根只有一个

Vor公司想要成为第二个Summit概率极低,因为“传奇捕手”Robert Duggan(简称杜根)只有一个。

在Summit公司的架构中,杜根持有约78.2%的股权,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与话语权。可以说Summit公司的价值,与杜根本人深度绑定,相当于这盘大棋的“操盘手”。当年Summit能够一下子拿出5亿美元首付款给康方生物,主要是通过向股东融资及贷款方式实现,几乎都是杜根个人来兜底。

反观Vor公司,则是一家典型由资本机构驱动的生物制药公司。此前,Vor公司的CEO为Robert Ang,但其已经在今年6月辞职,并连续减持公司股票。后续公司占股较多的股东,都是通过增发而来的资本机构。

Vor公司的话语权基本被定增资本所掌控,新任CEO为Jean-Paul Kress博士,是一名拥有丰富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此前曾担任MorphoSys公司和MorphoSys公司CEO职位,而这两家公司均先后被大药企收购。从这些蛛丝马迹看,Kress博士极其善于资本运作,Vor公司谋划二次BD的意图昭然若揭。

一家是由“老炮”操盘,另一家则是被资本控制。曾经在伊布替尼身上大赚特赚的杜根有耐心等待绝佳的收获时机,而资本机构则需要提前计算盈利周期,并找机会降低成本。无论是初衷,还是诉求,Vor公司与Summit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投资者看到Summit的成功后,路径依赖的将这个逻辑套用到Vor身上,这无疑存在巨大的风险。

中国创新药BD为王,但其实BD交易也是存在等级差异的。T1级别为能够直接高价格卖给MNC的交易,如三生制药与辉瑞,百利天恒与BMS;T2级别为能够高首付款授出的交易,如康方生物与Summit;而首付款较低的BD交易其实只能算在T3级别。

当然,与无人问津相比,能够顺利完成BD交易就算是一种进步。可不靠谱队友还是会让BD交易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单纯贩卖梦想的行为终究是需要落地的。在梦想没有落地之前,投资者还是要保持理性。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