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亿,江西宜春新首富诞生了

2025-09-18
来源:融中财经
“要相信光。”

9月11日,A股光通信板块上演了“狂欢时刻”。

“易中天”(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三家公司股价齐刷刷暴涨逾13%,合计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关口,其中新易盛市值约3800亿元,中际旭创约4900亿元,天孚通信约1550亿元。

这场盛宴的导火索,竟来自大洋彼岸的一只“蝴蝶”——美国软件巨头甲骨文因云基础设施业务签下大额合同,业绩指引超预期,股价一夜暴涨35%,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甚至短暂超越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

蝴蝶振翅,A股跟风。作为数据中心算力互联的核心器件,光模块被瞬间推上风口,当日CPO概念板块大涨6.64%,主力资金净流入197.6亿元,“你要相信光”的戏谑口号再度应验,光通信赛道一夕之间站上聚光灯。

在万亿市值的喧嚣背后,57岁的天孚通信董事长邹支农,或许比任何人都清醒。这位生长于江西农村的创业者,早年间曾尝遍生活的艰辛——田间地头的劳作让他养成了“踏实做事”的性子,也让他对“技术改变命运”有着格外强烈的执念。

从农村走出来的邹支农,大学攻读机械设计专业,毕业后在制造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直到2005年,37岁的他才在苏州创办了天孚通信;此后,他又依托家乡江西宜春的产业基础,逐步布局相关生产基地,形成“研发扎根苏州、制造辐射江西”的发展格局,也让这位从江西走出的企业家,既深耕了光通信产业前沿,又反哺了家乡的经济发展。

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公司会跻身AI时代的聚光灯下。截至9月17日收盘,天孚通信的市值约为1415亿元。而他本人,也凭借天孚通信的市值体量,身价对应持股市值约537亿元,成为了江西宜春高安当之无愧的首富。

邹支农的 “小镇逆袭”,是江西本土企业家深耕实业的生动缩影。在江西富豪版图中,民营经济的活力并非单点绽放——除了扎根宜春、聚焦光器件赛道的邹支农,还涌现出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深耕AI芯片)、木林森创始人孙清焕(立足LED照明)、江西赣锋锂业创始人李良彬(聚焦新能源锂电赛道)等不同领域的领军者。这些企业家虽赛道各异,却均以“技术突围”和“长期主义”为底色,勾勒出江西民营经济的蓬勃图景,而邹支农与天孚通信的故事,正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小镇突围”样本。

一颗陶瓷套管,破局垄断

2005年,机械设计专业出身的邹支农,在苏州创办了天孚通信。彼时的他,瞄准的是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被“卡脖子”的领域——光通信中的陶瓷套管。

这种用于光纤连接的氧化锆陶瓷套管,是光信号传输的“关键接口”。当时全球市场几乎被日本京瓷等企业垄断,国内厂商想用上它,只能花高价进口,不仅成本高,还随时面临供应风险。

邹支农的创业目标很明确:啃下这块“硬骨头”,做中国自己的陶瓷套管。

可真正上手才知道,这块骨头有多硬。纳米级陶瓷烧结工艺是最大的难点——温度控制差一点就会开裂,原料配比偏差一丝就会密度不均,而日企对技术严防死守,连参考资料都难寻。

为了突破,邹支农带着团队扎进实验室,白天调试设备,晚上分析数据,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烧结温度从1200℃到1350℃反复试错,原料配比精确到万分之一,最终摸索出独特的工艺路线,不仅解决了开裂、密度不均的问题,还将成本直接压减了30%。

这一突破,直接改写了行业格局。

性价比更高的天孚陶瓷套管快速替代进口产品,日本企业逐渐退出这一细分市场。天孚通信,用一颗“米粒大小”的器件,撕开了日企垄断的口子,也为中国光通信器件的自主化埋下了第一颗种子。

2010年,邹支农带着在苏州积累的光通信技术经验回到家乡高安。彼时,他将苏州研发的陶瓷套管等核心技术引入家乡生产,开启了"技术反哺故土"的历程。

2015年,天孚通信登陆深交所创业板,邹支农的“破局之路”从此迈入全球化的新阶段。

他没有止步于单一产品,而是通过“并购+整合”加速技术布局——2016年,收购日本Tsuois Mold株式会社,拿下纳米级精密光学透镜技术;2018年,收购AWG(阵列波导光栅)产线,完善数据中心光模块解决方案;2020年,并购北极光电,掌握高端光学镀膜工艺。

一步步下来,天孚通信从“单一陶瓷套管厂商”,成长为覆盖“精密陶瓷、光学玻璃、超精密加工、封装测试”的综合光器件服务商,手握超过200项专利,八大核心工艺平台构筑起深厚的技术护城河。

在核心细分领域,天孚优势显著——陶瓷套管全球市占率超40%,光模块组件在英伟达供应链中市占率达70%。

如今,它不仅是中际旭创、新易盛等头部光模块厂商的核心供应商,更是华为光通信供应链的重要一员,为华为提供光收发接口组件、隔离器等关键器件,深度绑定国内科技巨头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全球光器件市场占据约3.6%的份额,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光通信最具竞争力企业10强”,摘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的称号。

从“器件供应商”到“算力互联伙伴”

天孚通信的底气,不仅来自技术积累,更来自其独特的“垂直整合”模式。

从精密陶瓷、工程塑料等基础材料,到光器件的超精密加工、封装测试,天孚实现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这种“一条龙”模式,让它的高速光引擎产品成本比同行低15~20%,综合毛利率常年稳定在57%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4年,天孚的净利率更是达到了41.3%,相当于每赚100元营收,就有41元净利润,赚钱能力堪比“印钞机”。

更关键的是,天孚对业务重心的动态调整,正是对行业需求变化的直接响应。

早年,天孚的收入85%以上来自陶瓷套管、光纤适配器等“无源器件”(无需通电,靠物理结构保障光信号传输的基础部件);但随着AI对高速光互联的需求爆发,它果断向“有源器件”(需通电驱动,能处理/转换光信号的核心部件)延伸,为高速光模块提供光收发一体组件、TOSA/ROSA封装代工。到2023年上半年,其“有源”业务收入占比已达34.4%,成功形成“无源+有源”双轮驱动的格局。

在有源业务打开增长空间的同时,天孚更着眼长远,在下一代光通信技术CPO(共封装光学)上提前布局。

作为800G/1.6T时代突破算力瓶颈的关键技术,CPO通过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封装在一起,能大幅降低互联功耗和延迟。天孚早早研发出高密度光纤连接器、硅光耦合器件等CPO核心组件,送样测试进展顺利,更深度参与全球领先GPU厂商英伟达的CPO方案供应链,目前已成为英伟达CPO交换机光引擎的核心供应商之一。

对于自身在产业链中的角色,天孚管理层定位清晰:“我们不主导终端产品,而是做‘配套角色’提供基础光封装服务。”

这一定位意味着,无论英伟达、博通还是英特尔选择何种技术路线,天孚都能提供适配的核心器件。这种“灵活卡位”让它在AI光通信的技术迭代中牢牢站稳脚跟。

那么,为什么天孚能精准抓住这次机遇?核心原因在于市场对AI算力的爆发式需求。

如今一个AI超级算力集群,往往包含数万颗GPU,这些GPU之间需要实时交换海量数据;而传统铜缆在速率、能耗上已触及物理极限,“光进铜退”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800G光模块需求激增、1.6T光模块加速落地,CPO、LPO等新技术也提上日程——天孚的垂直整合能力,恰好能满足这种“高精密、高稳定、低成本”的需求,最终成为AI算力互联背后的“隐形基建者”。

“易中天”中的“稳压器”,全球算力网络的“中国接口”

AI浪潮的加持下,天孚通信的业绩在近两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2024年度,天孚通信全年营收达32.52亿元,同比增长67.74%;净利润为13.44亿元,同比增幅达84.07%。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达24.56亿元,同比增长57.84%;净利润8.99亿元,同比增长37.46%。其中,光“有源”器件营收15.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0.95%,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更难得的是“稳”——2024年销售、管理、研发三项费用率合计仅12.5%(分别为2.1%、3.2%、7.2%),不到营收的一成,成本控制能力堪称行业标杆。

同时,公司资产负债率低,现金流充沛,还在泰国建成新工厂,2025年二期投产后,海外业务占比有望突破30%,既贴近国际客户,又分散地缘风险。

在“易中天”组合中,天孚通信虽体量最小(市值不及中际旭创的三分之一),却是产业链的“稳压器”。

新易盛、中际旭创是光模块整机龙头,直接给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云巨头供货,相当于“光高速公路”的搭建者;而天孚是上游“收费站”,负责光信号的收发、传输和转换——新易盛、中际旭创的800G光模块里,几乎都离不开天孚的高速光收发接口组件和光纤阵列(FAU)。

这种分工,让“易中天”成为了利益共同体。2025年初至今,新易盛股价涨335%,中际旭创涨243%,天孚通信涨186%,三者共享AI算力的行业景气。

更值得关注的是,天孚还敲开了国际巨头的大门:它是全球仅有的三家能向英伟达供应800G光模块的厂商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中国厂商,2023年拿下了英伟达2亿美元的订单。

国内方面,除了华为,浪潮等厂商打造AI训练集群时,也依赖天孚的器件支持。

从硅谷的英伟达数据中心,到深圳的华为算力集群,天孚通信成了全球AI算力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中国接口”。

有人把它比作“AI淘金潮中的卖水人”——当所有企业都在追逐AI大模型时,天孚这样的光器件厂商,正在为“淘金者”提供最关键的“水和工具”。

光通信的黄金十年

天孚通信的逆袭,背后是光通信行业的“黄金时代”。

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12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178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235亿美元,五年翻了一倍多。

需求端,云巨头们正在为AI算力基建“疯狂砸钱”——微软2025财年预计1000亿美元、Meta 660-720亿美元、谷歌850亿美元,核心用于AI数据中心、GPU集群及配套互联,光模块是其中的关键器件;

供给端,“东数西算”政策推动了国内数据中心的建设,800G/1.6T光模块产能加速释放,CPO渗透率从当前的10%向未来的50%冲刺。

机遇之下,资本市场对光器件企业的预期持续走高——天孚通信动态市盈率约70-85倍,新易盛约30-45倍,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投资者核心押注CPO技术落地后,企业能在AI算力需求爆发中兑现业绩增量。

而天孚通信的发展节奏始终锚定工艺本质,公司生产线入口常年悬挂“如履薄冰”的牌匾,董事长邹支农也多次强调“天孚是高工艺要求的超精密加工企业,而非单纯依赖概念的高科技公司”。

这种对工艺打磨的坚守,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天孚陶瓷套管全球市占率超40%,光模块组件在英伟达供应链中市占率达70%,这些靠长期技术沉淀筑起的壁垒,正是资本市场敢于给出高估值的底层逻辑。

从行业趋势看,现在还远未到光通信行业的天花板——未来3.2T/6.4T超高速光互联、6G通信、卫星互联网,都会带来新需求。花旗、高盛等投行纷纷上调天孚的目标价,认为AI算力驱动下的光通信长期需求明确,阶段性回调反而给投资者提供了布局机会。

结语:从“小镇陶瓷”到“光速未来”

天孚通信的故事,是中国高端制造业“厚积薄发”的缩影。

从小镇作坊,到全球AI算力网络的核心供应商;从一颗陶瓷套管打破日企垄断,到成为华为、英伟达的合作伙伴——邹支农用十余年的“稳”,接住了AI时代的“快”,也让“小镇光器件之王”的名号实至名归。

如今,全球AI浪潮方兴未艾,6G蓝图正在绘制,光通信行业的“黄金十年”才刚刚开启。

对于天孚通信来说,不变的是“稳”的底色——垂直整合的模式、深厚的技术积累、精益求精的运营;“变”的则是主动破局的策略——紧跟CPO、硅光等新技术,拓展全球市场。

一颗米粒大小的陶瓷套管,最终长成了承载万亿AI数据的核心光器件。

邹支农在研发岁月中熬白的双鬓,见证着公司从小镇作坊到市值千亿企业的逆袭——天孚通信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制造的突围,不是靠“风口投机”,而是靠“十年磨一剑”的匠心。

当AI的光速未来到来时,那些曾经耐住寂寞的“小镇创业者”们,终将成为照亮时代的“光”。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