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医疗科技与高端制造融合发展的浪潮中,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专精特新”企业的典型代表。
自2016年创立以来,汇健科技便致力于高通量质谱与气体传感器领域的技术突破,凭借跨学科团队协作与产学研深度融合,成功将纳米材料工程化、临床质谱技术转化等难题攻克,其首台套用于肿瘤液体活检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更于2024年获NMPA注册证。
当前,面对全球技术迭代与国产替代加速的行业机遇,以及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重点关注,汇健科技以“3T”技术平台、多中心临床数据库等构筑竞争壁垒,同步推进国际化布局与数字化转型。
本次,融中财经与汇健科技对话,围绕“专精特新”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展开讨论,以下内容由融中财经整理。
融中财经:成立至今,汇健科技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性难题?又是如何攻克难关的?
邬建敏:杭州汇健科技有限公司自2016年创立以来确实经历了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多个阶段难题,但幸运的是,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帮扶,我们都一一克服了。
初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实验室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并确保这些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能够满足市场需求。
比如公司在技术研发阶段曾面临纳米材料工程化、临床质谱技术转化等难题,通过组建跨学科团队(材料学+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攻克核心工艺。
在产品落地时,公司作为First in class技术平台,没有成熟的行业经验可借鉴,临床验证周期长、注册报证复杂。
随后,我们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积累上万例样本数据,并与行业内上市公司合作提升仪器稳定性。最终,公司首台(套)用于血清多肽和蛋白指纹图谱检测的ClinMS-Plat®I飞行时间质谱仪,于2024年4月正式获得NMPA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该质谱系统是国际上首台套用于肿瘤液体活检的飞行时间质谱仪,也是国内首台套经过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后获批的高通量临床质谱仪。
目前公司产品管线储备丰富,已开发高通量质谱检测平台及超灵敏人工嗅觉传感平台两大产品矩阵,专注于未被满足的细分市场,可为生命科学、医疗及工业领域提供硬件、软件、试剂盒及耗材产品与解决方案。
融中财经:汇健处于高通量质谱与气体传感器细分赛道,现阶段,该行业细分赛道发展如何?
邬建敏:整体来看,行业发展速度迅猛,但技术门槛高,因此正处于技术迭代与国产替代加速期。当前,全球质谱市场年均增速超10%,但高端市场仍被欧美等大型外企垄断;气体传感器领域,国内企业虽占据中低端市场,但工业级、医疗级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融中财经:在这一市场环境下,汇健科技的护城河在哪?又是如何应对市场竞争的?
邬建敏:十年里,汇建确实建立了自己的竞争壁垒和护城河,主要体现在:
1)技术壁垒:运用微纳材料技术(MT)、高通量生物检测技术(BT)、数据库及AI算法(IT),开发了基于“3T"的技术平台(MT/BT/IT),实现从样本处理、高通量检测到AI分析的全链条自主可控。自主研发的纳米增强激光解吸电离(NELDI)技术,将质谱检测灵敏度提升至飞克级;
2)数据壁垒:已构建国内最大的多中心临床多肽组学数据库(覆盖3万+常见高发肿瘤肿瘤样本),覆盖近200种肿瘤的多肽组学特征,支撑模型迭代;
3)场景壁垒:基于多年的研发积累及丰富的产学研合作资源,公司科研团队在相关领域已领衔发表国际知名期刊论文100余篇,具备了基于多样本、多组学及满足多场景需求的场景探索及储备能力;
4)行业准入及标准壁垒:汇健已经获得了国内首张用于多肽指纹图谱检测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并参与制定了行业应用的专家共识,主导技术规范,公司将继续通过技术迭代巩固优势;
5)知识产权壁垒:截至2024年12月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61余项,已授权45项,其中发明专利已授权26项,实用新型专利已授权12项,外观设计专利已授权7项。
此外,公司累计已授权软著20项;PCT专利累计申请9项,授权7项。公司已初步实现全球知识产权布局。
融中财经:公司在哪些发展阶段寻求的资本支持?
邬建敏:截止目前,公司已获多家知名创投机构的天使轮、种子轮及A轮投资,股东背景包括产业资本、国资机构及专业投资机构等,股东背景比较互补。
融中财经:汇建是如何选择投资机构的?最看重机构的哪些方面?
邬建敏:在选择投资机构时,我们主要看重投资机构的行业经验、资源网络和投后管理能力。
有行业经验的投资机构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发展战略,提供有价值的建议;资源网络丰富的投资机构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市场渠道、对接上下游企业;投后管理能力强的投资机构可以协助我们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运营效率。
融中财经:对于2025年的投融资市场,汇建感受了哪些资本变化?是否有新一轮融资计划?
邬建敏:2025年,虽然一级市场的资本寒冬仍在持续,但是我们感受到对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关注度和投资热情明显提高,投融资市场资本更加注重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更加注重投资的长期价值和产业协同效应。
目前我们正在考虑新一轮融资计划,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研发投入以及拓展市场。
融中财经:汇建对于未来登陆资本市场有怎样的规划?如何看待从新三板、注册制到科创板,再到这次北交所,中国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企业带来的机会?
邬建敏: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登陆资本市场,我们对上市地点持开放态度,具体板块将根据企业规模、发展阶段与市场情况选择。
从新三板、注册制到科创板,再到这次北交所,中国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新三板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和规范治理的平台,注册制的实施降低了上市门槛,提高了上市效率;科创板则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了更高的估值和更便捷的融资渠道;北交所的设立更是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定制,提供了更加精准的资本市场服务。
这些举措为我们的上市之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也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融中财经:从产业上下游看,公司选择的注册地在地方产业的“强链、补链”中具备哪些优势?
邬建敏:公司注册地在杭州,地方产业基础好,政策支持力度大,有助于“强链、补链”。
面对全国各地的招商热潮,我们在扩建产能时主要考虑产业配套、人才资源、政策优惠和市场辐射范围等因素。我们希望在扩建产能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产业生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产业链中处于中游,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如与原材料供应商共同研发新材料,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产品。
融中财经:汇建是否有延伸产业链的计划或国际化战略规划?具体会通过自主研发、并购还是战略合作来实现?
邬建敏:我们确实有延伸产业链的计划,并将通过自主研发与战略合作实现。同时,国际化战略也在规划中,目前已经启动美国医疗器械产品的Breakthrough申报工作。
关于通过自主研发、并购还是战略合作,公司也持开放态度,包括公司也在积极推动通过Lisence out拓展国际市场的机会,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携手推动行业发展。
融中财经:目前数字化转型是发展趋势,贵公司在智能制造或运用方面有哪些投入和实践?是否有面临数字化转型的难题,是如何克服的?
邬建敏: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也投入了不少资源,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及数字化运营等。
在智能制造方面,公司先后投入资源开发了自动化微纳颗粒、微纳芯片两条生产线的生产设备,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
在数字化运营方面,我们引进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等,并根据自身业务需求自主开发了数据中台、项目管理系统及汇健智云等数据管理平台。
在产品智能化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难题,比如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等,为了克服这些难题,我们加强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设,采用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数据安全。
融中财经:国家出台了诸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公司获得了哪些政策红利?这些政策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
邬建敏:公司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受益于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红利。
人才政策方面,公司已享受多项地方政府的人才政策支持,包括创业人才补贴、研发补贴、场地减免补贴等多项政策资助;在财政支持方面,获得了各级政府包括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及专精特新等多项专项补贴支持;课题转化支持方面,公司先后入选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产品工程化攻关重点项目、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指标清单、工信部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项目、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十余项省级及省部共建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的支持。
资金和政策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实力,更是帮助我们加大了人才引进、研发投入和设备更新改造力度,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加速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融中财经: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加,行业竞争可能加剧,贵公司如何在政策环境下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邬建敏:首先,我们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保持技术领先优势。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机制,不断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响应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
其次,我们会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推进产品的商业转化。根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产品布局,重点发展高精度、高性能、智能化的高通量质谱及人工嗅觉传感器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提高产品毛利率和市场竞争力。
再次,我们会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参加国内外行业展会、举办技术交流会、开展品牌宣传活动等方式,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和市场区域,实现市场份额的稳步增长。
最后,我们会强化内部管理,提升运营效率。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优化企业内部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融中财经:中美关税战下,对国内高端制造整体产业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贵公司自身发展,您认为中国创新企业走“国产替代”之路还面临哪些问题?
邬建敏:我们认为中美关税战对国内高端制造产业影响主要体现在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受限等方面。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关税战也是机遇,会倒逼我们国内企业的供应链重组进程,比如质谱仪离子源等核心部件转向国产供应商,在供应链的稳定性大幅提升的同时,反而迎来较大的成本优化空间。
对于中国创新企业来说,走“国产替代”之路不仅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融中财经:AI大模型等技术持续创新,目前公司AI方面的布局和规划有哪些具体动作?
邬建敏: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产品创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目前,我们也是采用积极拥抱AI大模型的策略,探索如何将AI大模型应用于肿瘤诊断领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比如公司基于DeepSeek R1大模型开发了DeepLungScreen应用,该应用是一款专注于肺结节恶性风险预测的人工智能系统,平台由公司独家专利技术(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2411487082.7)和DeepSeek R1深度思考大语言模型融合后,打造的基于CT自然语言诊断结果实现AI精准预测肺结节良恶性风险,且DeepLungScreen还可无缝对接汇健科技LungScr血清肽谱风险评估模型,结合而成的多模态大模型可进一步提升对磨玻璃结节、小结节等疑难结节的判断准确率,肺结节良恶性判别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已达95%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未来,我们也欢迎与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AI技术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开发基于AI大模型赋能的高通量质谱及人工嗅觉传感器产品和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