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LED行业概述
OLED全称为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又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LED技术是继LCD以后新一代平板显示技术,相对LCD技术,OLED技术具备省电、轻薄、可视角度大、柔性等优点,逐渐成为中小尺寸显示面板的主流方案。目前,OLED行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同时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随着近年全球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显示屏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伴随着的是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显示技术也从最初的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CRT)发展到平板显示技术(FPD),后来又延伸出等离子显示(PDP)、液晶显示(LC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等技术路线。OLED技术是在1979年由美籍华裔材料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邓青云教授偶然发现,在此之后随着信息化产业的高速发展,OLED技术的商业应用化趋势也愈发明显。自2015年开始,各面板厂商纷纷投资研究OLED,使得OLED替代LCD进程开始加速。而由于OLED技术的轻薄、柔性等特点,使得其在商业应用当中有了实现曲面、折叠、卷芒等显示方式的可能性。
图表1:OLED技术发展重要节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2
OLED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及出口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提供了广大的终端应用市场,这也成了我国OLED产业发展最大的推动力量。根据《2019年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综合发展指数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分别占到全球总产量的90%、90%和70%以上,均稳居全球首位,下游终端应用场景需求旺盛,但OLED面板供应商主要集中在韩国及日本,国内OLED面板产业乃至终端应用产业依然受到国外供应商的掣肘。
因此,为加快我国OLED产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推进OLED技术研发及配套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加速推进了OLED产业的规模化投资及配套产业本土化供应的进程,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与良好契机。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各层级积极鼓励和支持OLED技术在材料、面板以及工艺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发展,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中提出“将柔性显示等新型显示材料作为发展重点”;2016年《“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提出要自主发展有机半导体显示新材料;2019年6月6日,发改委印发的《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中“重点突破柔性OLED显示技术”,“柔性面板量产”被着重提出;2019年9月,工信部印发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建设,加强关键性技术攻关,积极推进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
所属行业主要法规、政策情况如下:
图表2:OLED显示技术相关重要政策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发布各项国家发展政策,发展OLED蒸镀工艺单元设备部件、蒸镀设备自动化移载系统,布局柔性显示已成为未来趋势。这也就意味着,OLED显示技术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重视,政策上的利好将加速市场发展。已有不少企业已经充当排头兵,在OLED技术的路上发展迅猛。大屏显示、手机终端等企业对OLED显示屏的推广已经不再停留在单纯的口头上,而是已经在技术研发和行业应用上积极投入。如今,有了政策上的利好,从业企业的热情会更加高涨,特别是对国内大屏显示、手机终端等企业而言,这或将成为打破液晶时代的“跟随”模式,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契机。
为推动中国OLED产业进入世界先进水平,整合国内产学研各方面资源,聚集材料、装备、器件、整机全产业链优势,在政府的组织引导带动下,2011年中国OLED产业联盟在广东惠州正式宣布成立。它是由彩虹、长虹、京东方、南京第壹有机光电等国内19家从事OLED产品及应用研究、开发、制造、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及有关机构自愿组成的全国性社会组织。
2018年,为加快北京市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高端硬技术创新和前端原始创新,促进适合首都定位的高端科研成果在京落地转化,北京市政府主导设立了北京科创股权投资母基金,总规模为300亿元,首期规模200亿元,存续期限15年。重点投资领域涵盖了蒸镀OLED及印刷OLED用发光材料、柔性OLED基材、薄膜封装材料、量子点发光材料等先进电子材料的产业化应用;OLED蒸镀设备、喷墨打印设备、薄膜封装设备等核心装备的产业化应用。
2020年,广东省为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广州市引进建设乐金显示光电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第8.5代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件项目给予奖励,并下达2020年支持广州市建设重大项目(乐金显示第8.5代OLED项目)计划。奖励将资金以贴息方式用于支持乐金显示第8.5代OLED项目,具体额度为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项目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40%,上限不超过34653万元。
显示材料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显示技术也从最初的阴极射线管显示技术(CRT)发展到平板显示技术(FPD),后来又延伸出等离子显示(PDP)、液晶显示(LC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等技术路线,各种触摸显示屏、柔性显示屏在数码产品的应用上大放光彩。
第一阶段:1897年,世界上第一台CRT诞生,实现了电信号向光输出的转换。随着技术工艺完善,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CRT技术的产业化,黑白CRT电视和彩色CRT电视成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显示设备。
第二阶段:20世界90年代,等离子技术、液晶技术并行。2000年后,随着液晶技术的完善,其在显示效果、成本等诸多方面均显著超越等离子技术,等离子显示逐步退出市场。目前液晶显示技术已是全球最主流的显示技术。
第三阶段:随着材料技术的发展,OLED技术出现并实现产业化。2006年之前,OLED面板多为PMOLED面板,主要针对小尺寸显示器件。2008年诺基亚推出了第一台应用AMOLED面板的手机,随后索尼、LG推出小尺寸OLED电视;2010年,三星大举推进AMOLED技术,并在其高端手机中广泛使用AMOLED面板,OLED的商业化进程得到了实质性进展。
第四阶段:随着OLED技术的逐渐进步,OLED的技术应用在电视等大屏幕产品上也逐渐开始体现。2014年LG推出了全球首批4K OLED电视,并于2015年在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览会(CES)上推出了多款OLED电视产品;2019年,LG发布了全球首款8K OLED电视,三星、华为、小米等多家厂商争相发布搭载了OLED柔性屏的折叠屏手机,引发市场高度关注。而柔性OLED面板是折叠手机的核心部件,未来折叠手机屏幕所占成本将高达七成,至此OLED的技术应用已进入新的阶段。
OLED面板发光是通过在两层电极材料之间沉淀通用材料,形成一个由多层材料排序重叠后的夹心结构,将其放置于基板材料之上。当OLED接通电源后,由阴极注入的电子和阳极注入的空穴将在发光层中相结合,同时释放出能量,最终的呈现效果就是光的形式。发光层材料的不同能呈现出不同的光,因此通过不同的发光材料相结合,可获得红、蓝、绿三原色,从而实现全彩显示。按照功能分类大致可以将结构中的材料分为电极材料、基板材料和通用材料:电极材料以金属及其氧化物为主;基板材料一般为ITO玻璃或PI膜;OLED通用材料层又可以区分为发光层(EML)和通用层,通用层包括电子注入层(EIL)、电子传输层(ETL)、空穴传输层(HTL)、空穴注入层(HIL)等。OLED面板结构图大致如下:
图表3:OLED显示面板内部结构图
数据来源:瑞联新材招股书,融中研究整理
由于OLED通电后可以自发光,与当前流行的TFT LCD从结构上来看省略了背光模块。这意味着OLED不仅能在重量、体积、生产成本及耗电量上获得极大的优势,更是赋予了其轻薄、可弯曲、反应时间短、构造简单、色彩更鲜艳等特性,还可以实现柔性显示和透明显示。作为朝阳产业,OLED发展迅速、潜力巨大,未来有望成为主流显示技术。
图表4:OLED与LCD相关技术参数对比
数据来源:瑞联新材招股说明书、西南证券
3
OLED产业链及相关行业分析
OLED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制造设备(显影、蚀刻、镀膜、封装等)、材料制造(OLED通用材料、基板、电极等)和组装零件(驱动IC、电路板和被动元件)。
OLED行业中游主要包括:面板制造、模组组装。
OLED行业下游主要包括:OLED的终端应用如手机、电视、AR/VR设备等显示领域。
图表5:OLED产业链结构图概览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OLED行业的上游主要是由制造设备(显影、蚀刻、镀膜、封装等)、制造材料(OLED通用材料、基板、电极等)和组装零件(驱动IC、电路板和被动元件)组成。其中制造设备和制造材料才是保证OLED面板良率、品质和产量的关键核心。
OLED是以多种有机材料为基础制造的将电能直接转换成光能的有机发光器件,是上游配套的核心所在。OLED材料基本结构包括阴极、阳极、辅助层和发光层,OLED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从阴极注入,空穴从阳极注入,注入的电子和空穴分别从电子辅助层和空穴辅助层向发光层迁移;电子和空穴注入到发光层后,形成电子空穴对,即激子,激子辐射跃迁退激,发出光子而使OLED发光。由此可见,OLED材料直接决定了面板的发光特性,包括发光效率、寿命等等,因此是OLED上游制造的核心关键材料。OLED有机发光材料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之一,AMOLED面板需蒸镀十余层有机材料,蒸镀厚度和均匀度是核心指标,每层厚度从几纳米到上百纳米不等,用料虽少但其成本在面板生产总成本占比高达10%左右,仅次于设备制造。由于技术限制,我国企业主要集中在中间体和粗单体上,在高利润的有机发光材料(通用材料)领域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资料显示,2019年,中国OLED通用材料市场占电致发光材料总量的83%,主要由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的企业垄断。这些厂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基本上都有对口合作的、稳定的OLED前端材料供应商。
OLED通用材料包括空穴层注入、传输材料。而电子层注入、传输材料的供应量约占国内市场的12%,而发光层材料的供应量不到5%,关键材料严重依赖进口。
图表6:全球OLED通用材料厂商一览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有机发光材料是OLED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红色发光材料领域,2017年陶氏化学占据74%市场份额;蓝色发光材料领域,出光兴产占据65.4%市场份额;绿色发光材料领域,三星SDI占据51%市场份额,新日铁化学占据21%市场份额,德国默克占据21%市场份额。
图表7:OLED有机发光材料厂商一览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柔性PI膜是OLED面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材料,PI基板材料以其优良性质成为当前最佳的柔性基板材料。OLED面板当中柔性基板材料取代传统刚性玻璃基板是实现柔性特质的关键点之一,聚酰亚胺PI基板材料以其优良的耐高温特性、力学性能及耐化学稳定性成为柔性基板材料的最佳选择。而全柔性面板对盖板材料有着严格要求,高透光率、低雾度、耐摩擦、高稳定性、柔韧性好、不易破碎等。而无色透明PI(CPI)成为柔性盖板材料的关键所在。聚酰亚胺制造工艺复杂,技术难度较高,核心技术掌握在全球少数企业中,OLED发展初期,日本企业几乎垄断了PI膜市场。我国PI膜产品大都集中在低端的电工级PI膜,而高端的电子级PI膜则依赖进口。
图表8:全球柔性PI膜主要厂商列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精细金属掩膜版(Fine Metal Mask, FMM)是OLED蒸镀工艺中的消耗性核心零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在OLED生产过程中沉积RGB有机物质并形成像素,在需要的地方准确和精细地沉淀有机物质,提高分辨率和良率。由于蒸镀工艺中对FMM材料的热膨胀性能要求较高,因此每种组分的材料亦有所不同。FMM材料目前主要供应商是DNP,此前DNP与SamsungDisplay签署垄断性合约,至2018年合约方才到期,BOE能够顺利与DNP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WQHD级手机用的FMM材料。
柔性显示为趋势,OLED薄膜封装逐渐取代传统玻璃封装方式。对于需要柔性显示的OLED而言,薄膜封装逐渐取代不可弯折的传统封装。薄膜封装一般都是以塑料为基材,将无机氧化物沉积在衬底上形成水汽阻隔膜。OLED发光层的多数有机材料对水、氧气及其他污染物极为敏感,这对OLED封装材料的水汽阻隔性能和耐冲击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OLED封装材料在WVTR和OTR的标准远高于LCD和LED。目前全球主要的薄膜封装材料的供应商为韩国的Samsung SDI、LG Chem,美国3M,日本的MitsuiChem等企业。国内企业以康得新、万顺股份和乐凯光华为主。
蒸镀设备又可分为金属掩膜板(FMM)和蒸镀机设备。在中小尺寸AMOLED面板产线中采用最多的蒸镀机是日本Canon Kokki生产的,这归功于Kokki的稳定量产与技术成熟的优势,加之Kokki积极扩充产线,已将每年的产能从4~5台提升至12台(2018年)左右,使其生产的蒸镀设备仍受青睐。目前国内使用的蒸镀设备除了TOKKI,还有SFA和ULVAC。这也是目前全球主要的AMOLED量产线的设备企业。但是主要是G6以下的线,国内都用爱发科和SNU、sunic的,这较严重地影响了良率。
喷墨打印(ink-jet printing, DP)是蒸镀工艺制程的替代技术,通过微米级的打印喷头将空穴传输材料,以及红、绿、蓝三色发光材料的溶液分别喷涂在预先已经图案化了的ITO衬底上的子像素坑中,形成红绿蓝三基色发光像素单元。比起传统真空蒸镀制程,喷墨打印材料使用效率提升,可大幅提升良率,喷墨打印设备在OLED制造领域已被确认为向产业化发展的主流技术设备,原材料和器件制造工艺等在近几年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有机发光层蒸镀和封装设备在2017年分别创造22亿美元和12亿美元的营收。AMOLED需要高性能封装以防止敏感的有机发光材料出现环境降解。封装层通常由金属、玻璃或薄膜堆叠制成。然而,目前大部分正在建设中的新AMOLED工厂都把目光瞄准柔性塑料显示器上,而这依赖于成本密集的多层薄膜封装(TFE)。特别是提供蒸镀和封装解决方案的设备制造商将会迎来历史性的营销机会。
OLED检测设备和AOI检测设备经测算都将在2018-2020年引来发展的高峰期,OLED检测设备市场需求在这四年间分别为71、104、137亿元,OLED的AOI检测设备市场需求则是30、43、57亿元。目前面板检测设备主要由海外企业主导,尤其在技术壁垒很高的Array、Cell段,如Array段检测设备生产厂商主要是日本企业V-Technology和以色列奥宝科技;Cell段设备则主要以台企为主要供应商,如均豪、由田新技、致茂电子等。但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在积极研发,对于价值体量仅占5%的module制程的检测设备,国内企业已经基本实现国产替代。如国内的精测电子成立于200年,在国内平板显示测试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产品包括模组检测系统、面板检测系统、OLED检测系统、AOI光学检测系统、Touch Panel检测系统和平板显示自动化设备。精测电子的产品已在京东方、三星、LG、夏普、松下、苹果等知名企业批量应用,并且其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OLED激光设备生产持续发展,大族激光是国内激光设备生产的领头羊。
图表9:国内激光设备龙头企业列表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在中游领域,从全球来看,量产的OLED显示面板地区主要以韩国为主,其中,三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小型OLED面板生产商。LG显示最先主攻方向为大尺寸OLED,鉴于小屏电子产品的发展态势,LGD逐步加码中小尺寸OLED。中国国内则是以京东方为代表的企业奋起直追,中国OLED行业已经初步形成一批比较优秀的企业。其中,京东方在行业内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其次是和辉光电、深天马、维信诺等。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前身是一家老牌国企-北京电子管厂,目前定位为“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能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公司主营业务包括端口器件、智慧物联和智慧医工三大领域,其中端口器件业务是公司核心业务。在目前中国液晶产业中,京东方在资产、利润、产量、生产线数量、技术水平等各个方面都是国内第一,在全国拥有12条液晶生产线,总投资额超过3000亿元,是中国工业史上单个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投资额。京东方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领先、全球首发、价值共创”创新理念,不断加强专利攻防体系建设,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保持技术和产品的前瞻性和领先性,全面提升全球竞争力。
2019年,BOE(京东方)新增专利申请量9657件,其中发明专利超90%,累计可使用专利超7万件,覆盖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美国专利服务机构IFI Claims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BOE(京东方)全球排名跃升至第13位,美国专利授权量达2177件,同比增长33%,连续4年在IFI TOP50榜单中实现排名与美国专利授权量双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19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PCT)情况,BOE(京东方)以1864件PCT申请位列全球第六。京东方是继三星、LG之后全球第三家,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实现柔性OLED量产的企业,通过在过去的发展道路中砥砺前行,在不断进行巨额投资的影响下顺利成为国内OLED龙头企业。京东方更是早在2001年就建立了首个AMOLED实验室,开始了OLED新兴显示技术研究。2011年投资建设了中国首条、全球第二条5.5代AMOLED生产线。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与1981年,是全球化的智能产品制造及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集团。TCL集团正通过产业重组、非核心资产剥离或出售等方式持续优化产业架构,聚焦主导产业。2018年重组后的上市公司以华星光电为主体,将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作为核心主业,形成主业突出、发展战略明确、业务结构清晰及运营高效的科技产业集团。TCL持有华星光电86.8%的股权,实现了对华星光电的实际全资控股。
目前华星光电共有6条面板产线,产品布局完善,战略定位清晰,全产业链布局以及下游终端客户绑定不断加深。其中2条主做电视面板的8.5代AMOLED产线,2条主做高端智能手机和移动PC显示面板的6代AMOLED产线,以及2条主做新型高端TV面板和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的11代AMOLED产线。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3年,1995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简称:深天马A,证券代码:000050),是一家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全方位的客制化显示解决方案和快速服务支持的创新型科技企业。深天马聚焦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高阶笔电为代表的移动智能终端显示市场和以车载、医疗、POS、HMI等为代表的专业显示市场,并持续开发IoT/新应用,包括智能家居、智能穿戴、传感器等新兴市场,为客户提供最佳的产品体验。
2018年深天马的营业总收入达到289.1亿元,同比增长21.4%,继2016年和2017年49.4%和51.5%的同比增长率后有了较大下降,但整体而言仍维持着较快增长;深天马2018年的归母净利润达到9.3亿元,相较2017年的10.9亿元同比下降了15.2%,盈利水平有所下降。
深天马经营管理的产业基地分布在深圳、上海、成都、武汉、厦门、日本等六地,拥有或正在建设第2代至第6代TFT-LCD产线、第5.5代AMOLED产线、第6代LTPS-AMOLED产线。天马有机发光5.5代AMOLED量产线及扩产线合计产能为3万张/月的蒸镀基板,其中量产线已从2016年起开始量产出货。
维信诺是新型显示整体解决方案创新型供应商。公司成立于2001年,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清华大学OLED(有机发光显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项目组。公司以“拓展视界,提升人类视觉享受”为愿景,“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OLED产业”为使命,专注OLED事业20余年,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球OLED产业领军企业。依托已有的技术优势,同时瞄准产业发展新趋势,维信诺在柔性AMOLED技术等代表产业未来方向的技术前沿地带积极布局,成功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包括全球首款AMOLED全卷曲显示屏、任意弯折柔性屏全模组等柔性产品,最小弯折半径可达到1.6mm,屡次突破柔性显示折叠技术边界。并成为2项柔性显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柔性OLED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维信诺OLED产线为3条生产线与一条模组线。昆山5.5代AMOLED生产线设计产能15K/月,分两期投建,一期项目2015年初点火,二期项目于2017年底点火,目前均已批量供货。二期项目产能突破顺利,经过2018年全年的试运行,2019年5.5代产线有了更好的表现。固安的6代AMOLED生产线设计产能30K/月,目前处于产能突破阶段;合肥的6代AMOLED生产线设计产能30K/月,已于2018年启动。
OLED技术逐渐成为下游终端流行趋势,市场增速巨大。自iPhone X采用了OLED面板,这给整个智能手机板块带来强大的示范效应。而LG、三星、华为、OPPO、TCL等国内外电子产品厂商在2017年加紧布局OLED相关产业。除此之外,OLED在电视、汽车和航天、可穿戴设备以及工业应用等方面依然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发展前景广阔。新一代显示OLED前景广阔,国内国际机会众多。国内目前是全球最大的OLED应用市场,其中45%以上的IT 产品与显示器件有关;国内的手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AMOLED面板出货量不断攀升,智能手机面板技术迭代趋势愈加明显。根据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出货约17.8亿片,同比下降4.9%,而在智能手机面板整体出货量处于下滑趋势的状况下,AMOLED面板凭借显示性能和外观优势,市场需求强劲,逆势而上,出货量稳步提升,2019年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达到4.7亿片,同比增长8%,占整体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的比重由2018年同期的23%上升至27%。2018年受制于面板生产商AMOLED面板产能和良率,智能手机厂商AMOLED面板渗透率有较大差距,因而市场整体渗透率并不高。2018年,三星、苹果的高端智能手机品牌厂商的旗舰机型均采用AMOLED面板,该两家公司手机的AMOLED渗透率也分别达到了63.2%和65.7%,而其他主要手机品牌AMOLED渗透率则普遍不到20%。但到2019年,其他各大智能手机厂商都已在各自高端机型的标配中采用了AMOLED面板,智能手机AMOLED面板的渗透进一步显现。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搭载AMOLED面板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超6亿部,同比增幅高达46%。其中三星手机的AMOLED渗透率提升至71%、OPPO超过51%、Vivo约45%、小米和华为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也达到30%以上。由于智能手机厂商在更多机型中采用了AMOLED面板,未来中端智能手机将成为AMOLED面板出货量增加的最主要驱动力。
自2014年三星首次推出智能手表以来,智能手表的出货量迅速增加,根据UBI Research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出货量达79.1百万台,相比2014年增长近80倍。随着AppleWatch以及来自其他电子产品厂商的各种智能手表越来越受追捧,智能手表在整个可穿戴设备市场的份额将持续增长。而搭载了柔性OLED面板的电子产品对于硬屏产品而言,更加轻薄、耐撞击、不易破损、便于携带,能够更好地适应穿戴设备的特殊设计要求。柔性OLED面板的触控显示模组在智能穿戴设备上的应用也将不断增多。
随着汽车辅助驾驶、信息化和智能化概念不断升温,车载像是成为人车交互的入口,用于向驾驶、乘坐者反馈更多、更直观的实时信息,并能够提供导航、倒车影像、车辆状况、多媒体影音等功能。显示屏车载应用日益多元化,主要包括仪表盘、中控屏、后视镜以及HUD抬头显示、娱乐系统等。柔性显示技术在车载领域的应用,将使汽车产业的进化更加符合用户的智能化需求。
图表10:车载显示应用OLED技术情况
数据来源:智能汽车俱乐部,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4
OLED行业市场表现分析
得益于当前国内战略性发展新兴产业指导方向,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大力帮扶重点技术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OLED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受国际贸易战的影响,供应链中“卡脖子”类型高端技术也就成了未来关注焦点,品牌厂商也意识到了有战略性目标的主动培养、打造拥有自主产权全方位供应链的重要性。而OLED面板除了作为手机、电视、车载显示、AR/VR发展的核心部件,在未来5G、物联网等创新技术领域也将占有一席之地。日韩的LG Display(LGD)和Samsung Mobile Display(SMD)是当前全球范围内OLED产业中的龙头厂商,而国内的华为、小米、OPPO、中兴等品牌已从新技术合作、高端机型战略供应等方面与国内OLED面板厂商展开深度合作,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研究发展的体系。目前全球范围内OLED产能正在逐步提升,国内OLED产业正同步奋力崛起。
目前OLED产业发展的主流产品为主动矩阵OLED(AMOLED)和被动矩阵(PMOLED)。PMOLED技术当前已然十分成熟,但受限于模块型态和发光材料特性,难以做到大型化和全彩化。AMOLED则是在2009年由于韩国厂商在AMOLED技术方向的大力投资,更是随着SMD在自有品牌旗下的手机机型中大量采用AMOLED面板,借助品牌优势的东风大幅度提高了AMOLED面板厂商的出货量及营收表现。OLED技术的独有特性使得智能手机变得更轻、更薄、可折叠,甚至对未来的柔性显示、穿戴显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OLED显示屏受到众多手机厂商的热烈追捧已是大势所趋。
图表11:全球整体OLED面板市占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UBI Research整理的数据显示,全球OLED显示面板的出货量每年都在持续上升,虽然今年1月以来在全球蔓延的COVID-19也对OLED产业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致使同比速率下降,但就出货量而言,在疫情肆虐的这一年出货量依然远高于去年同期。另外,从2017年苹果推出的iPhone X全面搭载OLED显示屏开始,OLED市场开始进入了快速爆发期,而目前OLED面板已然成为各品牌手机厂商高端机型的基本配置。2019年,华为、三星、小米等知名厂商陆续推出折叠屏、柔性屏等新型手机形态,柔性AMOLED技术引爆热点,OLED面板市场在热度未退的形势下再增快速增长点。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OLED行业内难题正被逐步攻克,从而影响着面板产能和良率的提升,同时OLED面板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有望逐渐向中低端手机市场渗透。
图表12:2016-2020年全球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及速率(单位:百万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国内OLED产线建设主要包括Panel段建设和MDL段建设。2018-2022年,中国大陆共有6家公司投入OLED面板Panel段建设,总设计产能达46.05万片/月,目前已采购产能16.35万片/月。2018年-2022年计划总投资MDL产线200条,目前已采购MDL产线47条,剩余153条将在2022年之前完成。随着OLED应用的普及,预计国内OLED产线建设将会加快。这也意味着国内OLED面板出货量大幅增长,在全球市场的占有比重将逐渐增大。从2019年开始,随着以京东方为首的国内面板厂商及上游供应商陆续攻克技术难题,使得国产OLED面板出货量从2018年的3200万片增长至1.05亿片。
图表13:2018-2019年国产OLED面板出货量(亿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OLED面板技术根据发光驱动方式可分为AMOLED(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和PMOLED(被动矩阵有机发光二级体)。由于AMOLED面板是通过其背后的像素寻址技术使得面板在有电流通过的时候会激发有机物发光体发光并成像,使得AMOLED面板在低功耗、低成本、大尺寸、宽视角、高刷新率和轻薄等特性上尤为突出。因此AMOLED面板也成为了各终端厂商产品未来的配置标准。
过去国内AMOLED面板厂商尚在起步阶段,与手机终端厂商经常采用国际上一贯的合作研发产品方式(如苹果与Samsung共同研发独属于iPhone使用的AMOLED面板)。然而国内AMOLED面板厂商的产能和良率由于技术壁垒的原因尚不稳定,又因为国内终端厂商当时搭载了AMOLED面板的高端定位终端,出货量有限,因此为了符合成本效益,仅选择以单一面板厂商作为主要供应商。2019年国内AMOLED智能手机面板的出货量约为5500万片,同比增长约165%,市场占比也同步提升至12%。国内AMOLED面板产能持续提升,逐渐满足对中、高端终端机型的供给需求,对智能手机、智能穿戴以及其他创新领域的AMOLED面板渗透率的提升开始显现,市场占比也进一步提升。
图表14:2018-2019年中韩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出货量占比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从生产线的建设来看,国内诸多企业共投入约4400亿元资金用来建设4-6世代AMOLED生产线,目前已建及在建的6世代产线共有12条,若是全部满负荷生产,产能可达到每月50万片。国内产能开始加速放量,对市场的占有率也将进一步提升。
图表15:OLED厂商生产线布局情况(不完全统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在国际上,由于三星显示在OLED面板的研究投入较早,成熟的AMOLED技术和充足的产能已经具有绝对的优势,在2019年与品牌的战略合作更深入。其AMOLED智能手机的面板的出货量高达4亿片,出货量引领全球。
而京东方(BOE)作为国内OLED面板厂商中绝对的龙头,在2019年AMOLED智能手机面板的出货量虽然仅有1700万片,但是同比增长约286%。进入2020年,随着新产品订单的交付及在客户结构方面进行了丰富,不再单一供应华为,而是开拓了各个其他品牌的客户。与此同时,包括和辉光电(EDO)、TCL华星(CSOT)等均有良好的表现。和辉光电(EDO)是现阶段国内已有产能规划中硬屏产能最大的厂商,未来将持续在硬屏领域发力,力争为更多的品牌客户提供硬屏产品。TCL华星(CSOT)2019年年底宣布量产,2020年致力于柔性AMOLED产品,与品牌客户展开合作。
目前来看,韩国企业(三星)无疑是OLED市场的绝对霸主,拿其OLED面板的全球供给来看,目前拥有最高的市占率。由于国内在CRT和LCD的发展早期没有能够及时进入市场,使其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因此只能依靠低廉劳动力及强大的代工等方式参与产业链上利润较低的组装及测试。而OLED的出现,为国内显示产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虽然三星在国际OLED市场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是伴随LCD向OLED、OLED向柔性OLED升级的变革,近年来国内厂商抓住时机纷纷布局OLED产业链,开始挑战韩国三星的OLED市场霸主地位。
同时,国内目前是全球最大的OLED应用市场,其中45%以上的IT产品与显示器件有关,而手机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以上。随着OLED面板技术的成熟,OLED面板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下降,以及产能也会进一步提升,未来在其他消费电子产品的应用水平也会有所提升。因此国内发展OLED产业潜力巨大。
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OLED产业链。根据上文提到的产业链上中下游分析,国内OLED产业链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5
OLED行业投融资现状及趋势
OLED是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且关系到国内信息产业未来数十年的发展。但OLED技术起源于欧美国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如日本、韩国等。目前全球OLED产业还处于产业化初期,全球涉足OLED产业的企业产品主要是小尺寸OLED面板。就目前而言,OLED相关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中,国内虽然具有一定的OLED产业基础,但产业链尚不完善,尤其是上游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不强。关键设备以及整套设备的系统化技术等大都掌握在日本、韩国和欧洲企业手中。
近年,国家鼓励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从政策、金融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中共中央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要求核心材料自主可控,包括:半导体材料、显示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响应,并于多地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以国有资本撬动民间资本投向高科技产业,效果显著。
随着眼下OLED技术的逐步成熟,OLED显示功能正逐渐在各终端显示领域体现出独特且强大的应用功能。而新材料领域涵盖了OLED行业上游的核心材料,包括通用材料、有机发光材料、面板制造材料、阵列段材料、掩膜板、PI膜等。从整理的数据上看,OLED行业核心材料所属的新材料领域投资事件数和投资金额均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也间接反映了金融市场上对OLED相关领域优质企业的看好。
图表16:2017-2020年新材料领域投融资情况汇总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融中研究整理
“十三五”期间,我国OLED显示产业取得显著成就,从2018年开始OLED显示面板出货量持续攀爬。相比其他制造行业,OLED显示的诸多产业特性,让行业内企业对得到资本助力的意愿更加强烈。一般来说,OLED显示面板产线投资额巨大,一般在数亿元至几百亿元之间。此外,OLED面板产线投产时间相对较长,真正实现投产要经过产品点亮、试生产、正式投产、良率提升、产能爬坡提升等一系列过程,要经历1~3年的周期。投资回报周期长也是显示企业需要闯过的难关,面板产线投产之初,产能良率需要经过逐步爬坡的过程,此时产值不高,单位制造成本却很高,且要计提高昂的厂房、设备折旧等成本,短暂营业性亏损的出现在所难免。随着产能满产,良率提升至高位,实现稳定供货,面板企业才能渐入佳境。
深圳柔宇科技是全球柔性科技行业的领航者,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柔性技术生产全柔性显示屏和全柔性传感器,以及包括柔性屏折叠手机和其他智能设备在内的全系列新一代人机互动产品。自2012年由深创投和松禾资本投资数千万人民币开始,后续不断有著名投资机构如IDG、中信产业基金、基石资本、招商证券等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柔宇科技融资总金额近百亿人民币。
总体来看,虽然OLED显示面板有着投资高、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但2020年OLED面板产业的扩产、投资及并购仍旧达到了千亿级别。
2020年12月7日,维信诺(合肥)G6全柔AMOLED生产线点亮仪式举行。该产线于2018年12月27日启动建设,基板尺寸为1500mm*1850mm,设计产能为30K/月。该生产线着眼量产前瞻技术布局,具备全产能高端技术对接能力,可面向高端市场和客户提供高端产品定制化服务,整体产线技术规划水平全球领先,、未来将推动维信诺整体产能柔性产品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充,并作为安徽省首条全柔AMOLED生产线,以规模优势加码合肥整体柔性AMOLED产能。
2020年8月26日,上交所正式受理了和辉光电科创板上市申请。招股说明书显示,和辉光电拟募资100亿元投建于第六代AMOLED生产线产能扩充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其中,第六代AMOLED生产线产能扩充项目主要是提高产能。项目以和辉光电为实施主体,建设周期为18个月,总投资800,000万元,主要用于购置生产设备和动力配套系统,不涉及新取得土地或厂房的情形。项目达产后,公司新增15K片/月的第6代AMOLED生产线产能。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司产能水平、强化产品技术先进性,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盈利能力。
2020年10月,由小米集团领投,挚信资本、湖杉资本、中航资本等金融机构跟投的卢米蓝新材料完成了B轮融资。据了解,卢米蓝新材料专业从事新型OLED材料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整套材料、期间、面板服务与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电荷传输材料、发光材料、主题材料、电荷阻挡材料等20余种量产材料。
从政策上来看,“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型显示产业取得显著成就,面板产线建设投资近8000亿元,从2018年开始显示面板出货量位居世界首位。相比其他制造行业,OLED显示的诸多产业特性,让行业内企业对得到资本助力的意愿更加强烈。如今在“十四五”开局首年,国内的各项政策文件中也将OLED技术及相关材料列为未来五年的重点发展行业。在此利好消息下,各级政府及国控单位将会纷纷响应,起到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向OLED产业投入,从而提升行业集中度。
从前文中可以看出,扼制国内OLED产业发展的核心在于上游端制造材料和制造设备等“卡脖子”技术大部分还掌握在欧、美、日、韩等国手中。在“十三五”期间OLED行业受到了大量资本的投入。虽各大OLED行业内企业经过努力研究、资本助力,取得了不断的技术突破,但由于该行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技术门槛高等特点,依然离完全实现国产技术替代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随着下游端消费层的需求越来越广,OLED技术由于其特性,在未来的移动终端、车载、穿戴、照明等应用场景也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资本的介入从企业方来看,可以帮助企业形成规模优势、加速攻克技术难关、扩大产线、提升良率以及通过投后管理整合资源。站在投资人的角度来看,OLED行业,特别是上游材料、设备端,当前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并未饱和,可预见的投资回报比较大,具有早期投资布局的可行性。在此趋势下,OLED技术领域相关企业也将走上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