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消费股来了。
5月16日,绿茶集团(06831.HK,下称“绿茶”)顺利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上市首日开报7.19港元,总市值约50亿港元。
作为2025年第一个饭馆IPO,同时也是半年时间内,继小菜园、古茗、蜜雪集团、霸王茶姬、沪上阿姨后又一家登陆二级市场的消费股,同样有不少投资者在绿茶IPO路上为其保驾护航。
招股书显示,绿茶此次招股共引入了8家基石投资者,累计认购约8733万美元。其中,紫燕食品、正大食品、华宝股份分别认购3500万美元、709万美元和624万美元;招垦资本管理的安吉两山基金、银泰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沈国军旗下商业投资公司Action Chain分别认购1300万美元;另有数家绿茶身后的供应商参与基石认购。
如今随着港交所上市钟声响起,一众投资机构与绿茶站在一起的投资者,也有望从中获得一笔不错的回报收益。
相映成趣的是,绿茶这家连锁餐饮企业,竟是来自有着“美食荒漠”之称的杭州。
还记得2008年,绿茶创始人王勤松和路长梅这对夫妇在西子湖湖畔开设的旅舍餐厅,这正是绿茶的首家门店。
时过境迁,十七载年月眨眼而过,从杭州一路走到港交所,从当初的旅舍餐厅发展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的489家门店的连锁餐饮品牌。绿茶身上在近年来也多了不少标签,有人说其是“初代网红餐厅”,也有人说它是“过气网红餐厅”,但在今日,挥起上市宝槌的绿茶,是一家上市公司。
绿茶的故事,先从一对夫妻联手创业说起。
据招股书记载,今年53岁的王勤松和44岁的路长梅作为绿茶的联合创始人,共同持有公司65.8%的股份,也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在创办绿茶前,学厨出身的王勤松涉猎许多行业,干过很多工作,既做过外贸和煤炭生意,还走出国门远赴德国经商。一直到2004年,“行遍万里路”的浙江绍兴人王勤松回到了浙江杭州,与妻子路长梅在杭州西湖附近,开了一家“绿茶青年旅舍”。因旅舍地理位置优越,旅舍生意极好,常年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背包客入住。
起初,王勤松夫妻只是和很多青年旅舍老板一样,为客户提供住宿服务之余顺带提供餐饮服务。而正是在与全国各地背包客日常相处中,他们逐渐意识到融合菜最适合广泛的顾客。因此,有着厨艺背景的王勤松开始尝试钻研融合菜,并开发了广受顾客青睐的几款菜品。
绿茶日后的招牌菜烤鸡和火焰虾,便是王勤松夫妻俩在经营旅舍期间所开发出的。而直至今日,王勤松仍是绿茶菜单设计团队的直接领导人。
菜品丰富、价格亲民、环境优越,绿茶青年旅舍的餐厅大受欢迎,也因此成为日后绿茶餐厅的雏形。可以说,创办绿茶的想法,最早便萌生于他们在杭州创办的这家“绿茶青年旅舍”。
2007年,因杭州规划征地,绿茶青年旅舍被拆。夫妇二人本就有意重新择址开店,但又想到过去几年间,来餐厅吃饭的人与日俱增,甚至都赶上来住宿的人。于是,王勤松和路长梅决定将旅舍和餐厅“分门别户”。
2008年,王勤松和路长梅在原旅舍不远之处的西子湖畔开设了第一家绿茶餐厅。后来的故事便是绿茶餐厅招牌一经打响便火速成为一代“网红”,同期也逐渐建立了全国餐厅网络;2010年,绿茶走出浙江落地北京,并成为北京“初代网红餐厅”,一到饭点门庭若市;此后,绿茶乘胜追击,将商业版图拓展到了上海、苏州、宁波、广州等地。
招股书显示,绿茶的餐厅网络于往绩记录期经历大幅增长。公司的餐厅总数由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276家增至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465家,复合年增长率为29.8%。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营业中的餐厅数目进一步增加至489家。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于2024年,在中国内地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绿茶按餐厅数目计排名第三,按收入计排名第四。与此同时,根据同一资料,在高度分散且市场参与者众多的休闲中式餐厅市场中,绿茶在2024年占据0.7%的市场份额,于重点提供融合菜的休闲中式餐厅品牌中,就收入而言,绿茶为最大的餐厅品牌。
现如今被称为“初代网红餐厅”的绿茶,也曾一度辉煌。
毕竟,绿茶在餐饮界驰骋的那些年,业内还不见“后浪”文和友、哥老官等人的影子。首家绿茶餐厅在2008年所创下的14次/日翻台率纪录,至今仍让一众餐饮品牌望尘莫及。
十年前报道中的一句表述,能直观看到当年的绿茶有多“火”——2014年绿茶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单店客流量能到日均1500人,人均排队两小时。”同一年,创始人王勤松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一天翻台率4次是保本,最高是7次。4次应该是大众餐饮的一道门槛,如果达不到,那可能就要考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网红餐厅”头衔,十年前的绿茶当之无愧。
而更有意思的是,当年消费者趋之若鹜的绿茶的诞生地,恰是被打上“美食荒漠”标签的杭州。
美食荒漠跑出一个“网红餐厅”的信息量,实在耐人寻味。
回头看,从杭州到港交所,这条路绿茶走了十余年。四年五递表,足以展现绿茶推开二级市场大门的不易。
2021年起,绿茶便踏上了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寻求主板挂牌上市的征程。分别在2021年3月、2021年10月、2022年4月、2024年6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申请,但四次均未通过聆讯。后于2024年12月20日第五次提交申请,才最终成功通过聆讯。
餐饮界对于绿茶自然不陌生,而在创投圈,成立于2008年的绿茶则略显低调。
总体看来,绿茶的股权架构并不复杂。招股书显示,IPO前,绿茶的控股股东为王勤松、路长梅夫妇,其透过家族信托等方式合计持有约65.8%的股份;合众集团(Partners Group)通过旗下基金Partners Gourmet持有28.2%的股份;另受限制股份单位代名人(截至2024年12月10日,已有71名受限制股份单位参与者,其中包括两名董事于丽影女士、王佳伟先生,1名附属公司董事王丹丹女士),持有公司6%的股份。
值得注意的是,合众集团也是绿茶唯一的机构投资者。
或许也有很多人没听说过“合众集团”,但在资本市场,众合集团绝非无名之辈。作为全球顶尖私募母基金,众合集团早在2006年于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其最新管理资产规模为1470亿美元,除了是鼎晖、弘毅、IDG等多家知名PE身后的LP外,众合集团也做直投,主要涉足地产、基建等领域。在中国除了投资绿茶外,众合集团还投了爱婴室、东久新宜等项目,但总的来看,其出手频次的确不算频繁。
2015年,绿茶通过合众集团私募股权投资团队的专业网络介绍而认识合众集团。经2015年对中国餐饮行业进行评估及与绿茶董事两年来进行的多次会议,合众集团于2017年决定投资绿茶,出资4.5亿元拿下了绿茶近30%的股份。按照彼时投前估值计算,绿茶在2017年的估值约合15亿元。
此次绿茶集团此次IPO全球发售1.7亿股,最高募资12.1亿港元。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展餐厅网络,设立中央食材加工设施,升级信息技术系统及相关基础设施,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财务数据方面,绿茶的表现可圈可点。2021年—2024年,绿茶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2.93亿元、23.75亿元、35.89亿元、38.38亿元,期内利润分别为1.14亿元、1657.9万元、2.96亿元、3.5亿元。
只不过,在关键指标上,绿茶却亮起了红灯。2024年,绿茶同店销售额增长率从2023年的26.2%暴跌至-10.3%,整体翻台率从3.3次/日下滑至3次/日,人均消费更是从61.8元缩水至56.2元。其中,对于餐饮企业尤为重要的“翻台率”指标表现上,受新冠疫情影响,绿茶的整体翻台率由2021年的3.23次下降至2022年的2.81次,在2023年,绿茶的翻台率恢复至3.3次,但如今却又有低头迹象。
对于翻台率及人均消费下降,绿茶方面表示,主要由于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普遍改变,以减少外出用餐的支出及次数。
尽管经营指标不尽如人意,但绿茶在过去一年门店规模大肆扩张。2024年,绿茶开设了120家新餐厅,并计划于2025—2027年分别开设150家、200家及213家新餐厅。
一个“千店目标”,跃然纸上。
与此同时,尽管绿茶门店扩展计划在有序进行中,但绿茶背后的问题除了经营指标上,还有同样明显的“菜品”问题。
“菜品新颖”是绿茶在此前十年得以成为“网红餐厅”的关键所在,但十年后,其“人气菜品”所列示的“面包诱惑”“绿茶烤鸡”“绿茶烤肉”,依旧是多年前招牌菜。
图/绿茶“人气菜品”
来源/招股书
而实际情况是,绿茶一直没停下菜品研发的脚步,内部对产品和菜单研发也十分重视。如其所言,“受惠于中式融合菜灵活多变的特色,我们定期更新菜单,为顾客提供新颖的用餐体验,并紧贴最新饮食潮流。我们能够不断推出新的人气菜品,令顾客热衷光顾我们的餐厅,使我们有别于其他休闲餐厅。”
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绿茶分别推出了178道、172道、168道及203道新菜品。粗略算来,每隔两日便有一款新菜品推出,但可惜新品无一成功“上位”,广受欢迎的仍是“老面孔”。
可想而知,绿茶要摆脱“过气网红餐厅”标签,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绿茶四年五递表IPO征程的背后,也是餐饮行业资本化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比来看,相对于审慎的A股市场,香港资本市场的审核周期较短、上市标准明确且门槛较低、程序相对简单且更趋于国际化,因此包括餐饮在内的消费企业更容易满足港股上市的条件。
因此,较之更欢迎科技创新企业的A股,港股一直以来就是消费企业IPO的最优选择。
港股餐饮龙头代表海底捞在2018年赴港上市后,便引领了一波餐饮企业港股上市潮。如旗下拥有太二酸菜鱼和怂火锅等品牌的“九毛九”;旗下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黄记煌、小肥羊等连锁餐饮品牌的“百胜中国”;“奶茶第一股”奈雪的茶;“小酒馆第一股”海伦司……进入到2025年,更是出现了古茗、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新式茶饮品牌先后上市的“盛况”。
与之相对应的是,消费投资自2022年以来进入“去泡沫”时期,投资热度下降,A股市场的艰难程度也不遑多让。随着2023年初“红黄灯”(其中“红灯行业”包括食品、防疫、白酒等)行业限制政策的流传,消费型企业IPO闯关的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大洋世家、紫林醋业、老娘舅、老乡鸡、德州扒鸡、沃隆食品等多家消费企业纷纷主动撤单、终止IPO。这期间,终止A股IPO的还有蜜雪冰城,而老乡鸡也如蜜雪冰城一般转战港股。
转战港股IPO的背后,原因是多样的。
一方面,为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自2023年8月起,证监会宣布阶段性收紧IPO,加大了对IPO的审核力度。上市标准提高,A股IPO上市节奏自然放缓。眼下,A股新股发行放缓预期正在持续。特别是对于一些科创属性的企业而言,其业绩水平和稳定性达不到A股上市要求,选择港股上市毫无疑问为其提供了一个筹措资本的路径,也给背后的机构股东多一个退出的选择。
另一方面,自然离不开监管层的政策支持。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配合此《若干意见》的实施,证监会在广泛深入调研和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将与香港方面深化合作,采取以下5项措施来进一步拓展优化沪深港通机制、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共同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协同发展。其中提到一项便是“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
赴境外上市是境内企业国际化、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企业利用外资发展,优化公司现代化治理水平,更好融入全球经济。港股市场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能够满足这些企业的需求。
数据显示,在2025年第一季度,香港录得15只新股上市融资182亿港元,相对2024年首季的12只新股上市融资47亿港元,新股数量上升25%,融资额增加287%。大部分的融资额来自中国内地的两家茶饮企业、一家黄金矿业公司、一家铝制造商和一家玩具制造商的新股上市项目。
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维持对香港新股市场在2025年的预测,即大约80只新股上市融资约1300亿至1500亿港元。这些新股将会来自大型A股上市公司、内地龙头企业、中概股、来自中东及东盟国家的公司、科技公司尤其是来自AI业,及医疗及医药公司。
不妨将目光放在正在招股的宁德时代上。
据悉,宁德时代本次港股IPO占总股本的发行比例为2.61%,若按263港元/股的发行价计,发行后总市值超万亿港元,或成近四年最大港股IPO。
不难看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然拉开序幕。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