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由融中和韩国知名财经媒体The Bell联合举办的第十四届中韩经济论坛在韩国首尔隆重举行。参会人员包括三星、现代、LG、SK等韩国四大集团公司和韩国TOP100企业集团代表,以及韩国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VC/PE代表。中韩经济论坛秉承一贯高效、务实、建设性的宗旨,讨论当下焦点的政治经济合作以及产业问题,共同探索新形势下中韩合作的新路径、新模式与新机遇。
2025年,全球经济步入“多极化竞争”与“技术革命”并行的关键阶段。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供应链韧性重塑、绿色转型加速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全面渗透,深刻改变着中韩两国的外部发展环境。与此同时,中国“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冲刺期,韩国则加速推进“数字强国”与“碳中和”战略,两国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经济等领域的互补性进一步凸显。面对复杂形势,中韩亟需以更高水平的战略互信与机制化合作,为区域经济稳定与繁荣注入确定性。
中国当前正围绕扩大内需,科技自立,加快实施中长期发展战略;与此同时,韩国也在新政府执政框架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对外经济战略的再定位。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下,中韩两国应如何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共同应对多极化竞争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双方在区域经济稳定中可发挥怎样的协同作用,中韩自贸协定进入第二阶段谈判的关键期,未来如何通过制度性创新推动协定升级,使其更好适应数字经济、绿色转型等新兴领域的合作需求?中韩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既有竞争也有互补潜力。如何通过政策协调与企业协作,构建更具韧性和创新性的产业链分工体系?面对技术革命加速渗透,中韩两国如何在保持各自技术优势的同时,探索联合研发、标准共建等新型合作模式,实现科技创新的协同突破?
在此背景下,中韩双方相关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以及经济学家将就中韩两国的合作进行深入交流,就中韩两国如何增加互信、促进合作交换看法,也为当前及未来几年中韩两国之间合作新模式领域建言献策。
在会议的开始,著名经济学家王晋勇与国际金融中心新兴经济部部长李致勋分别围绕“2025结构性改革与宏观政策路线图”与“中美战略竞争时代下的韩国战略视野重构”进行了主旨演讲。
当前全球技术革命加速叠加多极化竞争升级,中韩两国在自贸协定签署十周年之际,亟需以结构性改革与政策协同应对供应链重塑、绿色转型与数字主权挑战。针对中韩能否建立常态化宏观经济政策对话机制,在货币政策周期错位、财政刺激空间收窄的挑战下,协同应对跨境资本波动与债务风险传导?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去效率化”,两国结构性改革如何突破制度壁垒,在数字经济税制、跨境投资负面清单等领域实现制度型开放对接?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王晋勇进行了以下的分享。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尤其是持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虚拟现实、视听电子、智慧家庭、先进计算、光电融合、新型储能、RISC-V等新兴领域抢先突破;出台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加快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提质升级。与此同时,加快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未来能源、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设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
王晋勇总结道: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将始终坚定不移履行可持续发展承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普惠包容的幸福社会;坚持绿色发展,致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李致勋则在主旨演讲中,针对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施压是否可持续发表了自己的论点。
从关税持续对美国政府的优势来看,可以回流制造业,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关税收入;作为对外谈判工具(国防经费、非法移民、毒品等);并且缩减贸易逆差。而从关税对美国政府的负面影响来看,关税会导致本国经济压力在第二年集中显现:物价、消费、就业、供应链混乱;关税负担主体:预计约70%由美国企业承担,例如以FOD贸易条件为主;核心支持群体受损(农产品):损失达300亿美元,影响2026年11月中期选举;加拿大与欧盟联合施压,加拿大农产品对美出口额达230亿美元(排名第二);美国农业出口占总出口比重仅5.5%,但农业人口在选民中占比达14%;对加、墨、中征收的关税收入1300亿美元,低于美国家庭支出增加额1850亿美元(耶鲁大学等)。
他表示,在现在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提升竞争力不仅关系到在G2关系中的优势地位,更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若缺乏技术支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美国面前,韩国的战略价值也将下降,尤其是半导体,作为中美竞争的核心领域,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全球7纳米以上的通用型半导体占比达67%,按金额计算占55%,其中约50%的需求来自中国。
这之后,龙仁大学中国学系教授/中国经营研究所所长朴胜赞进行了总结式发言,综合中韩两位主讲嘉宾的核心内容,提出面向政府与企业的结构性现实判断与合作策略建议。
在小组讨论环节,围绕“全球格局重构时期,亚洲经济秩序与中韩合作的现实与挑战”议题,龙仁大学中国学系教授/中国经营研究所所长朴胜赞、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委员杨平燮进行了讨论。
接下来,诺延资本CEO、管理合伙人庄英铭就“中国未来前沿产业战略的演进:技术内嵌与生态重塑”发表主旨演讲;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撤围绕“AI与数字转型加速时代下中韩新兴产业合作的机遇与风险”进行主旨演讲。
在全球经济多极化与技术革命交织的2025年,中韩两国在"数字强国"与科技自立战略驱动下,正加速重构先进制造与高技术产业的全球版图。中国"十四五"冲刺期聚焦技术本地化与产业链韧性重塑,韩国则以"碳中和"及AI产业为轴推进结构升级。面对技术封锁风险与供应链重构压力,两国亟需探索技术自主与开放协同的平衡路径。中韩如何协同突破第三代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卡脖子"领域,在技术本地化进程中构建互补型研发体系,对此庄英铭进行了几个方面的分享。
他阐述了中国高新技术的竞争优势:1. 国家战略聚焦与制度保障,中国将科技创新列为国家发展核心战略,通过“十四五”规划、新型举国体制等明确技术攻关方向(如量子通信、新能源等),并保持政策连贯性。例如,政府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及研发补贴,支持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2. 企业敏捷响应与商业化,以华为、大疆、比亚迪等为代表的民企,凭借市场敏感性和灵活机制,快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如5G通信设备、无人机)。例如,华为在全球5G专利占比达20%,并通过海外研发网络规避技术封锁;3. 内需基础稳固,应用驱动强劲,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为技术应用提供试炼场。例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30%,推动电池能量密度提升。5G基站覆盖全球70%,人工智能、大数据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催生智能工厂、智慧城市等新业态;4. 人才与资本高度集中配置,人才吸引与培养:2022年归国留学人员超百万,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达48.3%;5.资本生态完善:科创板总市值突破6万亿,政府引导基金规模达1400亿元,风险投资聚焦硬科技领域。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理念,庄英铭总结道,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理念是:创新为主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及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赵撤则讨论了新兴产业合作的新范式 ,利用中国的大数据和技术,深度融合两国的技术与产品,创造新的商机,建立新兴产业供应链合作新范式,寻找补充中韩两国新兴产业供应链的要素,应对中美摩擦及全球关税战等外部环境,加强双方协商,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行。
之后,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所所长辛炯官进行了总结发言,从企业一线的产业政策角度,提出中韩产业政策协调的政府与企业双向建议。
在小组讨论环节,围绕“技术主导时代下,韩国核心科技企业的技术战略及“合作-竞争”边界探索”崇实大学全球通商系前教授李玟炯与中国资本市场研究所首席执行官辛炯官进行了讨论。
在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陈博士与中国证券行政研究院院长安玉花分为进行了主旨演讲,主题分别为“中国金融的战略应对:资产市场稳定与金融主权重塑”与“中美金融战略竞争与中国资产市场结构转型-全球金融秩序重构中的中韩战略抉择”。
陈博士表示,从中国视角来看,中美博弈的焦点在于经济和科技实力。特朗普贸易政策带来全球金融秩序重构,典型特征是去美元化,各国央行纷纷增持黄金储备,导致金价高涨,美债遭遇抛售潮,“海湖庄园协议”无法证伪,亚洲货币短期大幅升值。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至少在短期,并不谋求取代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稳慎推进,且目前资本项下仍不可自由兑换,中国更担心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
他说道,CIPS系统对于SWIFT体系是互补,但并非替代,中国希望面临冲击有应对方案,SWIFT只涉及信息传输,CIPS功能在于人民币跨境资金清算,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决定着CIPS系统的地位。中国的核心诉求在于金融安全,而不是金融领域的全球影响力,可能的应对方式包括央行资产结构逐渐“去美元化”, 港股市场去承接可能的金融制裁,人民币汇率既不想太强,又不想太弱。
安玉花则表示,在特朗普困境(Triffin)的世界中,发行全球储备资产的国家,必须作为储备资产出口的对价,长期维持经常账户赤字。美国国债(UST)实际上成为一种出口商品,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发挥支撑作用。美国通过出口国债获得外汇,这些外汇通常用于购买进口商品。换句话说,美国之所以出现经常账户赤字,并非因为进口过多本身,而是因为必须出口储备资产(即国债UST),导致进口扩大,从而形成赤字。这种观点不仅由美国高层政策制定者如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与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提出,中国人民银行前行长周小川也曾表达过类似看法。
之后,韩亚证券亚洲投资分析部部长金京焕进行了总结发言,结合金融市场实际,分析韩国投资者在中美金融对抗局势中的应对策略与操作方向。
在小组讨论环节,围绕“从投资者视角看中国资产市场:危机,还是机遇?”韩亚金融投资全球宏观策略组组长金京焕 、China Bridge Group 合伙人/韩国代表郑淳元进行了讨论。
2025年恰逢中韩自贸协定签署十周年,中韩自贸协定正式进入第二阶段谈判。中韩传统贸易结构面临转型升级压力,但两国在数字经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储能等领域的合作空间持续扩大。韩国三星、现代、SK等企业正加速布局中国新能源市场,而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光伏产业链、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也为中韩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支点。
今年,是中国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的一年,也是中国经济巩固和增强向好态势、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合理增长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次会议促进了中韩两国的合作互信,也为当前及未来几年中韩两国之间合作新模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