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被“新消费”挤爆了

2025-07-07
来源:零售圈
资本的潮水退去后,方知谁在真正游泳。

2025年,港交所的铜锣几乎被排队上市的消费企业敲出了凹痕。从年初蜜雪冰城首日市值破千亿创港股纪录的盛况,到海天味业以2190亿港元市值登顶消费IPO榜首;从一天三家企业(周六福、圣贝拉、颖通控股)同台敲钟的拥挤场面,到泡泡玛特市值突破3100亿港元、一年暴涨超10倍的资本神话——消费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密度涌向港股。

浪潮之下,递表队伍仍在拉长。截至5月底,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仅5月就有40余家递表,消费类占比近16%,老乡鸡、八马茶业、鸣鸣很忙、巴奴火锅等新面孔挤满通道。政策东风同步吹来,六部委发文明确“支持消费企业上市”,要求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向服务消费领域,尤其支持私募基金投资消费类初创企业。官方认证下,消费企业迎来黄金窗口期。

耐人寻味的是,当市场“消费降级”的声音不断,这些企业却借IPO完成身份“升咖”,将奶茶杯、黄金柜和毛绒玩偶摆进资本市场的橱窗。港股上市,正从突围选项变为消费品牌的标配入场券——但这颗救心丸,真能治愈同质化竞争与盈利焦虑吗?

百花齐放的上市图谱

餐饮茶饮打头阵,情绪消费成新贵。

茶饮三巨头——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率先扎堆上市,其中蜜雪冰城以1.84万亿港元的冻资规模创港股纪录;餐饮连锁紧随其后,三次闯关A股的老乡鸡转战港股,绿茶集团融资计划3年海外拓店28家,遇见小面、绿茶集团紧随其后,绿茶集团计划2025-2027年在海外新增28家门店,加速东南亚市场渗透,遇见小面,则是几年前被“把整个消费行业重做一遍”的资本浪潮托举出来标志性面馆。

与此同时,情绪消费与新零售势力异军突起。泡泡玛特市值3304亿港元,凭借自有IP矩阵推动海外收入增长超475%;老铺黄金市值1716亿港元,以高端定位对标爱马仕店效;零食折扣店鸣鸣很忙则以555亿元GMV抢占市场。传统巨头亦不甘缺席,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港股募资101亿港元,30%资金用于产能扩张,20%投入全球品牌建设。

头部企业营收表现亮眼,但盈利分化显著。

泡泡玛特2024年营收130.4亿元,同比增加106.9%,经调整净利34亿元,暴增185.9%;蜜雪冰城依托门店扩张驱动增长,毛利率达43%。同潮玩赛道企业52TOYS却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亏损额扩大至1.22亿元,其营收超六成依赖授权IP,自有IP占比萎缩至24.5%。依靠低价策略的鸣鸣很忙,上市难挡投资人们对盈利脆弱性的质疑——净利率仅2.1%,折射出规模与利润的悖论。餐饮与茶饮行业则面临品牌溢价挑战:八马茶业、绿茶集团等面临同业挤压和转型压力,消费品牌“上市即巅峰”的隐忧不断浮现。

资本是如何投票的?资金不断向头部企业高度集中,“港股三朵金花”里,泡泡玛特年内涨幅174.4%,市盈率86倍,行业平均也不过20倍;老铺黄金股价飙升324.2%,市盈率90倍;蜜雪冰城上市三个月涨134.9%,获高盛上调盈利预测。但流动性分化加剧中小市值企业压力:港股IPO排队企业达159家中,部分企业为满足VC退出匆忙上市,但盈利质量存疑,面临“上市即破发”风险。

《零售圈》看来,此轮港股消费上市潮本质是“全球化布局”与“资本退出”的双向奔赴。头部企业借势扩张海外,而VC/PE亟需解套。然而,狂欢背后,同质化竞争与盈利模型脆弱性已拉响警报。二级市场的超高估值能否被业绩消化?“流量故事”如何能讲扎实?

02为何港股是必选项?

以蜜雪冰城、海天味业、泡泡玛特为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企业的上市寓意。

国内三线以下门店占比57.2%的蜜雪冰城,借港股资本跳板加速出海。据招股书披露,本次IPO募资净额32.91亿港元中,超60%重仓供应链,重点扩建原材料生产基地与东南亚本土化产能,如印尼、越南工厂,借以降低海外门店成本;12%的资金用于品牌IP建设,强化“雪王”IP影响力,支撑海外市场溢价空间。2025年欲新增500家海外店。

从其经营来看,蜜雪冰城97.4%收入来自加盟商采购,毛利率为32.4%。对比A股对“低价茶饮”毛利率的质疑,港股认可其“供应链赋能B端”模式,并给予43倍PE的高估值。发行价首日暴涨43.2%,市值达1093亿港元,一度登顶全球现制饮品龙头。

另一家转战港股的传统巨头海天味业,用2190亿港元市值刷新港股消费IPO纪录,开启传统巨头的二次增长革命。回看其在A股市值,较2021年高峰蒸发近5000亿元,急需新叙事提振。程雪团队在港股募得2190亿港元市值,将20%资金砸向全球化短板,越南工厂投产清真酱油,欧洲供应链2028年建成,目标三年内把海外收入占比从4%提至15%。

相比A股对于传统调味品的“不感冒”,港股对“必需消费”估值锚向龟甲万(日本酱油)40倍PE,丰厚的溢价给深陷存量厮杀的传统消费开出的一剂强心针。

而泡泡玛特的逆袭更是将“非标商业模式”翻译为资本数据。在A股被质疑“塑料玩具割韭菜”的商业模式,港股却贴上86倍PE标签。国际资本、外资机构对“IP泛娱乐化的潜力”的认可,助其熬到Labubu全球爆火。其中募资30% 投入海外扩张,借港股国际信用背书降低出海成本——港股成了非标商业的“价值翻译器”。

深剖这场“集体迁徙”,是政策窗口、资本退潮与全球化战略共振的结果。

比起A股“红黄灯”逼退消费企业,港股制度更显包容。

2023年A股明确限制食品、餐饮连锁等“红灯行业”上市,八马茶业、老乡鸡等多次闯关失败;绿茶集团耗时4年5次递表A股未果,然而转战港股即获通过。即便未盈利,港股也允许上市,如52TOYS连续三年亏损仍成功递表;审批缩至4-6个月,较A股提速三倍;此外,同股不同权,创始团队保留控制权,也十分契合茶饮连锁加盟模式治理需求。

在资本大举涌入“新消费”的几年后,一级市场的寒气让港股成主要退出通道。造富效应也引爆打新狂潮,如蜂巧资本清仓泡泡玛特套现23亿港元获利数百倍;美团龙珠在蜜雪冰城和古茗身上狂揽112亿浮盈,成最大赢家。散户打新收益率更是碾压理财,上半年新股平均首日涨13.3%,蜜雪冰城中签一手即赚6000元。

更深层的推力来自全球化野心。超70%的IPO企业将20%-30%募资用于出海,2025年净流入的南向资金中,外资占比从2024年的18%提升至35%。

这些曾被诟病“只会内卷”的企业,正用港股募资拓宽生存半径。

03钟声之后的长线博弈力量

港股市场的红绸落下,消费企业的IPO盛宴暂告段落,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帷幕。更复杂的命题浮现:资本弹药充足之后,如何将短期融资优势转化为长期竞争优势? 这不仅关乎企业个体的生存,更映射着中国消费产业在全球经济重构中的战略定位。

消费企业扎堆港股的A面,是资本市场的热烈追捧;B面则是行业内部的同质化焦虑。以新茶饮赛道为例,古茗、茶百道、沪上阿姨在2024年集体冲刺IPO,其招股书中的“万店计划”“供应链优化”“数字化升级”等关键词高度重合,甚至门店密度、单店模型等数据也呈现趋同态势。资本市场对这种策略性模仿逐渐丧失新鲜感,部分企业上市首日即破发,暴露出“资本助推-规模扩张-估值透支”的恶性循环。

估值泡沫的另一重推手是全球化资本的短期偏好。国际投资者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乐观预期,往往集中于“人口红利”“消费升级”等宏观叙事,而对具体企业的差异化竞争力有待考究,最终陷入“概念股”陷阱。这种资本热潮与产业实质的错位,迫使企业不得不在融资后重新调整战略重心。

当消费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新的挑战接踵而至。海外市场虽被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但文化差异、政策壁垒与供应链断点等阻力。“本土化研发+本地生产”的模式亦需要3-5年的周期沉淀。

尽管挑战重重,我们仍对中国消费企业的长线前景保持审慎乐观。不仅源于14亿人口的规模效应,更基于中国消费结构的质变——恩格尔系数降至28.5%,服务消费占比突破42%,文旅、健康、数字消费等新赛道形成万亿级市场。消费企业的下一阶段竞争,不再是单点突破,而是从规模崇拜到生态构建的进化。

消费企业借由港股的“战略跳板”,实现资本与产业互动的正向飞轮。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表示,港股市场汇聚了全球资金,通过沪深港通机制能够吸引内地投资者,同时连接国际资本,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品牌国际化的有力背书。

当古茗的门店开进曼谷商圈,海天味业的酱油出现在米其林餐桌,消费企业正在以商业为媒介,完成中国故事的世界表达。

港股上市的钟声,是消费企业走向全球的起跑线,而非终点线。在这场跨越周期的长跑中,资本市场的阳光或许会短暂偏移,但那些扎根实体经济、持续重构价值链的企业,将在全球消费版图中刻下中国坐标。资本的潮水退去后,方知谁在真正游泳。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