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创原创新资本发展大会,大概率是陕西“创新驱动”的分水岭。
7月3日,“秦创原科技创新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秦创投”)正式揭牌,《秦创原公司改革升级战略规划》、前期100亿科创母基金、全球选聘总裁等一系列信息同步披露,陕西科转就此全面加速。
现场出席嘉宾的分量,已证明了省委、省政府对“改革升级”的期待。
副省长李钧、交通银行行长张宝江、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卢建军等均有出席,使其成为近期陕西关于“科技金融”的一场重磅会议。

(图:李钧副省长致辞)
秦创投:三年冲“一流”
面对“秦创投”这个命名,很难不想到深创投这个“国资顶流”。但事实上,“秦创投”设立初衷并非单一GP,而是一个必须激活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总抓手”。
这个新主体由长安汇通整合“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而来,定位是“科技金融赋能陕西创新发展核心载体”。
众所周知,2021年以来,陕西全面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推出了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经过数年探索,“三项改革”硕果累累,“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先使用后付费”等重要举措被写入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第四个获批“双中心”的城市,陕西创新发展迈上更高台阶。
而2021年10月成立的秦创原发展公司,作为秦创原“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市场化运营主体,由省属骨干企业陕投集团(83.33%)及西咸新区(16.66%)联合成立,4年多的尝试中,在科技经技人队伍、股权直投、搭建子基金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探索,为秦创原建设和“三项改革”深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陕西科技强省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三项改革”行至了需要“以科技金融叠加赋能”的窗口期。

(图:秦创投揭牌)
长安汇通在秦创原创新资本发展大会上发布的《秦创原公司改革升级战略规划》中提出,体系化升级与市场化转型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们详细看看升级后“秦创投”的四大主营业务。
1:科创基金管理:核心是创立百亿级科创母基金,下文详表。
2:科创股权投资:明确是“直投”。首当其冲是投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即技术壁垒高、产能缺口大、国产化率低等堵点断点。其次是“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包括招大引强及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专精特新“好苗子”亦在此列,意味着中小型科创企业也有机会获得直投。
3:科创综合服务:科创服务驿站(多种金融产品)、全品类服务(战略咨询、场景撮合、供应链嫁接、人才引荐等投后管理)及多元化科技经纪人队伍(落实激励机制)等。
4:原创技术策源:撬动省属企业共建中试平台、撬动省属企业开拓新技术应用示范场景、搭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等。

(图:陶峰发布改革升级规划)
从规划看,上述业务外省同类机构也有布局,但为什么市场对“秦创投”寄以厚望呢?我们的观察点在于:
一:科创投资与国资运营天然的协同关系:作为省属国有资本运营公司,长安汇通背靠省属国企,庞大的省属国资体系(国有资产3万亿元)将天然地更贴近秦创原,能够对科技型企业提供最关键的场景支撑;考虑到省国资委直接控股的上市公司多达16家,打通“国资体系育新难”与“财政资金退出难”的瓶颈,仅在并购重组领域就值得期待。
二:撬动能力完全不同: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的专业机构,长安汇通资本运作工具箱丰富,与省内外一流的投资机构均有密切合作,将能更好地带动社会资本。
在巨变之中,长安汇通也为“秦创投”立下了军令状:一年形成行业影响,两年跻身西部前列,三年争创全国一流。
2027:基金矩阵“超千亿”
当天,首期100亿元科创母基金发布。
在我们的观察中,“科创母基金”近期大热,各地均在密集设立,且主发起人正逐步由财政体系扩大到国资国企之中。
2023年,广州“科创母基金”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由广州产投资本(广州市政府持股91%)。截至2024年一季度,已设立子基金总规模超470亿元。
2024年,中国诚通“科创母基金”设立,总规模达300亿元,首期规模不低于100亿元。请注意,2016年中国诚通即被确定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单位。
2025年,中国银行宣布将旗下“科创母基金”规模扩容至超500亿元,在“子基金+直投”模式中,70%资金将用于出资科创子基金,30%用于直接投资优质科创项目。

(图:科创母基金发布现场)
我们注意到,“陕西版科创母基金”的运营策略与上述探索者基本一致。
首要是以设立子基金的方式,“突出支持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强调聚焦前沿领域搭建“天使基金”,所涉领域或将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及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其次将强化省市区协同联动,在多地市设立“专项子基金”,目标是形成省级基金“领头”、市区基金“雁行”、社会资本“竞跑”的小矩阵。
但“科创母基金”只是秦创投基金管理板块的局部,秦创投“三年冲一流”的规划中,大矩阵要达到1000亿管理规模,其中:
2025年底“小矩阵”要全面落地,管理规模要达到300亿元。
2026年:大矩阵要达到600亿元。
2027年:大矩阵要达到1000亿元。
达到这一目标,单靠科创母是不够的。下图才是秦创投“大矩阵”的全貌,外界可以清晰地捕获两条主线。

(图:“秦创投”旗下的基金矩阵)
其一:以产业为导向,推动“基金群”成型成势。包括“未来产业基金群”、“战新产业基金群”和“特色基金群”,才是全部火力的释放点。
其二:以周期为导向,推动“全链条”成型成势。科创母主攻的天使基金及种子基金、战新产业所应用的VC基金及PE基金、特色基金领域的并购基金及S基金,已经基本覆盖了服务科创的全部门类。
为了全面支持秦创投,我们掌握的信息是:长安汇通旗下将把旗下基金群注入新公司。
市场化:“大面积”突破
用一句话评价当日焦点词汇——改革升级,我们想到的是:
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度优化生产关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改变要素配置,从而对新质生产力产生革命性的解放作用。
那么,生产关系如何变革呢?
答案就是市场化。

(图:秦创原科创联盟成立)
在众多突破的酝酿中,我们注意到以下数点可能:
1:考核:在“改革升级”内容中,秦创投将对子基金差异化容亏率,允许单个企业项目亏损;以母基金享有超额收益向管理人让利。在陶峰的表达中,这种“容亏有度、免责有界、激励有效”的制度设计,将为创投成功安装“避震系统”。
此一预期已有释放。在《学习时报》6月5日刊发《陕西省副省长李钧:健全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一文中已经提出:以落实免责奖惩为重点强化机制制度保障。完善容错补偿。对基金考核“算大账”“算总账”,不单纯追求财务回报。
2:人员:经理层面向全国招聘,管理岗位公开竞聘,并计划引进具有工科教育背景、产业工作经历丰富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纵观上述变化,可以说“秦创投”基本是一个“非典型国企”,用市场化彻底将动能释放出来。在这种探索中,长安汇通自身早已尝试,例如其搭建的交大专项科转基金中,一众LP均为民营上市公司。

(图:秦创原中试平台共建计划集中签约)
作为本土财经观察者,我们倾向性认为,“秦创投”自身的市场化,将有效地兑现在科转大市场上,并快速推进改革任务目标落地。
据金融棒棒糖了解,2025年余下的6个月,新主体就要完成整合汇通基金、设立科创母基金、完成首批子基金设立、开办科创服务驿站、共建中试平台、配合制订母基金管理办法引进人才、搭建激励体系、建立风控系统、探索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运营秦创原科创联盟等10余项工作。
快,也是市场化的魅力。
在《陕西省副省长李钧:健全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一句话:
以基金整合重组为重点大力发展耐心资本。整合壮大基金规模。突出政府引导和政策性定位,整合财政和国企资源,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出资,兼顾市县科创投融资需求,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投母基金、社保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设立规模更大更专业的科创母基金,通过全周期投资布局,构建“早期培育+成长期护航+成熟期助推”分层适配机制,激活规模化、均衡化支持效应。
这样事关生产关系的论述,为“秦创投”改革升级作了最佳注解,也成为“新秦创原”的启航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