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AI撕裂数据与实体的边界,量子计算探索物理规则的边缘,绿色科技重塑增长的伦理,低空经济、机器人、大模型打开科技跃迁的大门。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以智慧为坐标,穿透技术、组织与商业模式的“三重结界”,在数字与实体的纠缠中锻造新物种。在这背后,是一群技术兴国的信奉者,产业跃迁的掌舵人、商业社会的洞察者、认知边界的拓荒者,这些企业家永远走在创新的前沿。
与智者同行者,必将率先触摸未来;与AI共振,终将定义下一个纪元。
我们邀请了多位国内外顶尖创新与商业领袖,人工智能链主和龙头创新企业,共同展望2025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景。
此文为融中特别策划·《2025向新·AI未来》系列报道第七篇。
2025年春节期间,春晚表演上惊艳四座的人形机器人,还有一经亮相便席卷全球各地应用下载榜的DeepSeek,无疑吸尽众人眼球。技术创新上的突破,更是把“具身智能”这一在2024年便掀起的这股浪潮推向了顶峰。
因此,2025年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机器人产业化元年”。
显而易见,这并非一条新赛道。
目前,根据应用领域,机器人大致可被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而不同类别的机器人则因应用场景不同在技术配置和功能特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当我们目光被春晚舞台上和马拉松比赛中的人形机器人吸引时,在我们没看到的工厂生产线上,同样有着形态各异的工业级机器人在展示自己。
在湖南长沙的某工程机械行业巨头智慧工厂中,长达十余米的钢板完成切割工序后来到分拣线上,一台台身上搭载着高精度3D“眼睛”的工业机器人联合作业,忙碌地进行数吨级大型钢板的智能化搬运与齐套分拣,精准地实现重负载大型工件的高精度识别、高效自动抓取、智能柔性分拣以及规划码放入库,这套钢板切割下料分拣智能产线出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视比特机器人”之手。
视比特机器人成立于2018年,虽然彼时因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概念逐渐兴起,机器人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但远未达到如今的热闹程度。
与此同时,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等赛道在当时正处于风口浪尖,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与资源。
然而,视比特机器人却在制造业的一线场景中,发现了隐藏在表面繁荣下的深层痛点。
出生于1981年的邓博士,作为专注于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及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本硕均就读于某知名院校计算机专业,后在该校与瑞士联邦理工(ETH Zurich)联合培养下获得博士学位,主攻计算机系统领域,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的学术视野,逐渐成长为计算机系统专家。
在决心创业前,视比特的初创团队走访了众多制造业企业进行调研。事后,对于公司成立的初衷,邓博士向融中财经坦言,“视比特要解决的,是许多制造业场景中‘人力不可为、难以为、不愿为’的事。”
智能制造发展已久,诸多生产环节已可实现无人化作业,但在几年前,生产材料的上料、装料环节普遍需要人工搬运。以钢板的切割搬运场景为例,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型材大小、尺寸、型号不尽相同,仅凭人工或传统自动化方法无法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要求。此外,工人就业的趋势也在发生变化,随着80后、90后和00后就业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进入工厂从事这些重复、简单却繁重的体力劳动,传统制造业的“用人荒”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博士意识到,制造业中有大量的场景是人力难以企及、难以持久或难以心甘情愿去完成的。机器人技术虽然在当时尚未成为热门领域,但从长远来看,它无疑是一条充满机遇的长坡厚雪之路。
于是在2018年,怀着提升制造业水平、为行业赋能的宏大愿景,视比特机器人应运而生。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成立初期,视比特机器人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挫折。
一定程度上,视比特机器人并非主研硬件,而是聚焦工业具身智能领域,面向智能制造提供AI+3D视觉产品、工业智能软件及智慧工厂解决方案。凭借自主研发的AI视觉算法、机器人柔性控制、智能产线控制系统、智能规划与调度等核心技术,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优价格、快交付的智能机器人工作站、智能量测系统和智能制造产线等软硬一体、全栈智能解决方案。
视比特所处的3D视觉行业,近十年也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国内外许多企业都在这一领域进行排兵布阵,不乏一些大型科技企业和传统制造业巨头在抢先布局以建立先发优势。而对于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巨头在技术、资金、市场份额等方面,毫无疑问具有一定的优势。
除了需要面对无形的竞争压力外,在创业早期,视比特机器人还需要克服市场认知度低、客户信任度不足等问题。毕竟,许多潜在客户对新兴的机器人技术和解决方案持怀疑态度,更倾向于选择传统的自动化设备或人工操作。
与此同时,在技术研发方面,视比特机器人也面临着诸多难题。为了实现机器人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的精准识别和柔性控制,团队需要攻克高精度视觉算法、机器人轨迹规划、多机器人协同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尽管技术突破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但视比特团队凭借着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使得量变引起了质变。
过去数年,通过这些早期的探索和努力,加之核心技术优势的相互协同,共同构建了视比特机器人在工业智能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因而,视比特机器人逐渐在工业智能领域崭露头角,手握订单的同时,也为企业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现商业化落地后,视比特也逐渐在工业制造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清晰地锚定“AI+3D视觉”技术方向,聚焦于技术层和应用层,创新性地构建了以“工业之脑”(智能工业控制软件的自动生成以及智能排产与规划调度)、“工业之眼”(面向复杂制造环境的高端成像装备以及智能测量、检测、识别、定位算法)及“工业之手”(面向复杂制造工艺的手眼协同以及智能焊接、打磨、装配工艺与技能学习)为核心的“三驾马车”技术战略。依托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在多个行业大放异彩,展现出不容小觑的竞争力。
在技术层面,视比特将视觉技术锤炼得愈发炉火纯青,为工业机器人装上了“火眼金睛”。在柔性智造和工业质检领域,这双“眼睛”至关重要。
当生产线上的物料形状各异、姿态不一,来料的长宽高尺寸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时,视觉系统依然能精准地“看”清楚,并引导机器人准确完成任务。它能让机器人在小批量、多批次定制化的生产浪潮中,轻松应对各种“千变万化”的物料,稳稳地把控生产节奏。
在生产的上下料环节智能化升级席卷制造业的同时,视比特机器人很快发现了自研“AI+3D视觉”新的应用场景——工业质检。
在重工、汽车、新能源等诸多行业,工件或成品的量测往往需要经验丰富的生产工人进行目检,耗时长、效率低、准确率难以保证。为解决这一行业共性难题,视比特研发团队历时数月、持续攻关,在视觉量测关键技术上取得多项重要突破,研发出一系列智能量测产品。尤其,针对汽车制造“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全工艺环节,视比特构建了覆盖智能制造与智能量测的双轮驱动解决方案矩阵,为整车厂及零部件企业提供了从单点突破到整体升级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而深度学习大模型和工业AI基础软件,更是视比特手中的“秘密武器”。这些技术就像一个个聪明伶俐的“小助手”,能深入挖掘工业场景里繁杂的数据宝藏,把隐藏在数据背后的价值一一呈现。它们能帮着优化生产流程,让生产效率快速攀升,严把质量关,为企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视比特为智能产线和智慧工厂设计开发了坤吾工业智能软件平台,融合数字孪生、低代码开发、工业大模型等技术,提供智能产线解决方案的一站式设计与开发服务。
简单来说,坤吾平台通过低代码和大模型技术,能快速把设计图纸变成3D数字产线,还能自动生成产线控制软件。同时,它支持虚拟调试、一键部署和高效运维,帮助用户便捷地构建、优化智能工业应用,实现智能制造系统的持续开发和全生命周期管理。
此外,为满足工业场景海量质检需求,视比特还研发了翔云AI机器视觉开发运维平台,提供质检模型算法开发、部署、监测、运维的全套软件工具和服务,加速质检产品研发迭代,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交付成本。
同时,翔云也接入DeepSeek、通义千问等开源大语言模型,实现基于AI智能体的项目流程自动化、智能化管控,大幅提升了项目研发和运维效率。
在应用层面,视比特机器人的身影活跃在工程机械、船舶工业、重型装备、汽车制造、钢结构加工、能源领域、物流仓储等多个领域。
在工程机械行业,视比特机器人与三一重工的携手堪称一段佳话。2019年,它与德国梅塞尔为三一重工量身定制了面向钢板切割下料的自动分拣方案。这在行业内可是个前所未有的创新之举,一下子就在工程机械领域打响了名号。有了这个良好开端,后续在造船行业、煤机行业、农机行业等,视比特机器人也是大展身手,业务版图不断扩大,稳稳地占据着行业领先地位。
过去几年,新能源与智能化引领中国汽车产业新变革,而视比特也抢先抓住了这个机会,成为众多汽车企业的合作伙伴。
不同于燃油车同一车型在功能、配置上都大差不差,新能源车产品更新模式往往是“半年小改款、三年大换代”。产品的快速迭代也意味着过去累积经验难以复刻,仅是汽车四门两盖自动装调这一环节,工程虽简单但却是个精细活儿,因为不同车型的车门、前后盖尺寸各异,公差一致性需得好好把控。
而视比特则凭借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联手合作伙伴—重庆众思创,逐渐满足多车型混线生产的自动装调需求。搭载“AI+3D视觉”技术的视比特产品,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强化学习策略,在仿真平台里历经无数次“实战演练”,面对新车型时,根本不用实地采集大量数据,便能又快又准地完成装调任务,装配成功率也大幅提升,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般即可完成。
从技术研发到产业赋能,视比特以厚积薄发之势,在邓博士娓娓道来的创业历程中,那份炽热的创业初心始终熠熠生辉。“视比特成立之初,我们就坚定地要走难而正确的路。这些年一直专注研发AI+3D视觉产品、工业智能软件及智慧工厂解决方案,我们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潜心攻关工业智能前沿技术,不断突破“卡脖子”难题,敢于打破国外垄断。现在,提到钢板切割下料分拣智能产线、多目大尺寸高精度在线测量系统、汽车漆面缺陷在线检测&自动磨抛系统,这些在行业内都是技术领先型产品,而且我们已经面向客户实现大规模交付,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良好的业界口碑。”
自成立以来,视比特凭借其在 AI 产业链中独特的定位和强大的技术实力,获得了资本市场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过去7年间完成了6轮融资,吸引了众多知名的投资机构和战略投资者。
在早期的天使轮中,视比特获得数千万融资,由图灵创投领投,道生资本和小智投资跟投,这为初期研发和市场布局打下了坚实基础。同一年的战略融资轮中,公司获得千万级资金注入,由同威资本领投,为技术迭代和项目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到了B轮,视比特更是获得3亿元融资,由经纬创投领投,湖南钢铁集团通过迪策投资进行战略投资,老股东中金资本、和玉资本、同威资本继续加码,这不仅体现了投资机构对企业的持续看好,更为视比特的业务扩张和行业影响力提升带来了强大动力。
这些融资历程和背后投资人的加入,反映了视比特机器人在技术、市场和未来发展前景上的巨大潜力。在多方资本加持下,视比特也在技术层不断深耕,持续推动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除了技术创新外,视比特过去几年也在加速开拓海外市场,在德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地设立了海外分支机构。同时,视比特将研发中心落地于上海,上海研发中心于2022年8月正式启用,深化产业协同,加快研发成果转化。
邓博士透露,在未来三年的关键时期,视比特将选择继续深耕工业智能制造领域,稳步开拓新的行业。一方面,公司可以集中精力把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做得更加精雕细琢,同时,在优势领域持续深耕,增强核心竞争力。
作为行业内技术领先的研发型企业,视比特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规模落地等方面的实力得到广泛认可。主持和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揭榜挂帅”牵头揭榜单位、科技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秀项目、《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创业公司、胡润榜全球猎豹企业、湖南省“芙蓉计划”创新创业团队、中国智能制造综合竞争力企业TOP20等多项荣誉。
一路从洞察行业痛点起步,凭借着铸就的技术优势,视比特机器人在多元工业场景里大展身手,而作为一家冉冉升起的“小巨人”,不妨一同期待视比特的表现。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