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里宣布启动规模高达500亿元的补贴计划,助燃外卖战争的升级,消费者沉浸在薅羊毛的喜悦中。
据统计,打响商战的京东日均两三千万单,美团破了1.2亿单,而此前沦为“牺牲品”的饿了么,也为阿里带来日单8000万。
市场一片热闹,东方港湾董事长但斌转发的相关段子,却引起广泛争议。
内容是:"我没太理解中国大厂搁这让外卖员流汗让消费者1元喝奶茶烧钱的意义在哪。人家西方巨头都是搁那烧钱买卡AI军备竞赛,国内搁这烧几百上千亿让消费者1元喝奶茶。"
把“烧钱让消费者喝奶茶”和“烧钱搞AI军备竞赛”放在一个维度比较,这似乎是想批评中国巨头短视,但奶茶大战背后其实是顺应即时零售发展,做长期布局的一步。
不少网友也认为段子的表述不妥,“因为对于普罗大众老百姓来说,便宜的外卖比AI和高端显卡更重要”,“我不理解奶茶疯狂只是因为不喝奶茶,但是外卖确实解决了非常严重的就业问题,到现在还有巨头参与竞争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是好事”。
科技战不止有AI一种打开方式
在不少人看来,上述段子是在偷换概念,将“科技战略基建”与“生活消费补贴”对立起来。
但是,AI建设不是未来发展的唯一路径。外卖、即时零售、本地生活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场。1元奶茶背后,是即时零售的入口之争,谁能控制30分钟送达的消费习惯,谁就控制了未来零售基础设施。
上述段子不仅忽略西方也在烧钱买流量的事实。Uber Eats补贴、DoorDash烧钱让用户1美元吃披萨,本质上和1元奶茶没区别。
还忽略中国巨头也在烧钱投入人工智能的事实。例如百度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资金超过1800亿元人民币,2023年率先推出了国产首个类ChatGPT产品“文心一言”。阿里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用于AI及云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金额超过过去十年总和。
其从精英角度出发,认为技术突破、资本回报才是有意义的。但其实对大众而言,外卖员可以多挣一点、奶茶店多赚一点、消费者多省一点,也是意义。
尤其是外卖行业,骑手人数已超1000万,平台补贴活动爆发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在这个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更是尤为重要。有骑手表示平时收入水平一般在200-300元,外卖大战这天赚到了1000元以上。
即时零售争夺,背后藏着万亿市场规模
而更深层来看,1元奶茶竞争的背后,并非是短期的价格内卷,而是对未来即时零售市场的争夺。
即时零售是可以即时配送,实现高时效性消费的业态,主要特征是“线上下单,线下30分钟送达”。其凭借便捷、灵活的特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背后隐藏着巨大市场潜力。
《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占网络零售额的比重为4.2%。
这一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暴涨到2万亿元,很难不吸引阿里、京东、美团等巨头来争夺这块肥肉了。
出于对市场竞争的长远布局,他们通过斥巨资补贴吸引消费者,能快速培养消费者习惯。
这种竞争形式,也早有案例。2014年,滴滴与快的为网约车市场发起用户争夺。如今,中国网约车市场在3600亿元左右,约7成由“赢家”滴滴独占了。
对比之下,即时零售的诱惑更是网约车的几倍之大,外卖大战自然迟早是要来的。
完善即时零售,助推经济增长
目前,90后、00后年轻群体逐渐成为消费市场主导,他们也更偏向即时零售。
顺应他们的消费习惯,外卖奶茶大战正好给平台提供一个试验场,推动即时零售设施的完善,快速地拉动消费增长。
美团、阿里、京东通过低价策略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帮助即时零售覆盖的场景,逐渐从餐饮、应急需求,扩展至日常消费等场景。
短期福利带来的海量订单,又为平台配送系统提供绝佳训练场,使得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高效的即时配送网络。
从这波流量红利逐渐实现产业效率的跃迁,即时零售还有望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消费动能。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4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同年,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82.5%。
可见,1元奶茶不是根本目的,而是一张“入场券”。当补贴潮水退去,留下的将是新一代城市零售的基础设施和未来发展动能。
结语
“烧钱补贴奶茶外卖”和“烧钱做人工智能”,本质上其实是两码事,不能简单类比。
人工智能的创新,是面向未来的底层技术投入,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做。而即时零售同样有价值,背后是消费者对“即时满足”的刚性需求。
若将它们混为一谈,好比那个经典故事——1970年,赞比亚的修女玛丽·尤肯达写信给NASA,问“地球上还有很多孩子忍痛挨饿,为什么美国还要耗费数十亿美元尝试把人送到宇宙里去?”
NASA的科学家的回复大意是,如果停掉NASA的火星预算,那笔钱也不会自动变成孩子的面包。若继续太空探索有可能催生新技术,最终让粮食增产、饥荒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