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到山姆为“中产”买单了

2025-07-17
来源:市象 作者:王铁梅
山姆要打一场 “稀缺感” 保卫战。

“这不仅仅是一块好丽友,一包西梅的事。这关乎到的是尊重和信任。”已持有五年山姆会员的康维感到很愤怒,“除非这件事山姆给出回应,否则我会停止续费。”

当康维在山姆货架上看到那抹熟悉的橙色包装时,他几乎以为自己走错了超市。作为山姆五年的卓越会员,他习惯了在这里购买日本进口绿茶、澳洲谷饲牛排和法式手工黄油酥——这些商品曾是他“精致生活”的注脚。

但好丽友派却带着配料表第三位刺眼的“起酥油”字样,扎破了山姆精心营造的精英滤镜。

“我付680元年费才获得的购物资格,不是为了在会员店里买楼下便利店就有的东西”,他在社交媒体愤然写道。这条帖子瞬间引爆近千条共鸣,其中最高赞评论直指要害:“哪怕贴上山姆特供标签,好丽友也配不上我的会员卡。”

社交平台上的吐槽之声铺天盖地,“山姆下架多款口碑商品上新好丽友”登上高位热搜,山姆引以为傲的口碑以及花费数年建立起的“信任经济”也正在遭遇挑战。

这次山姆深陷舆论的原因,除了消费者对品质的担忧,更多的是某种身份认同被打破而产生的“隐秘的愤怒”,山姆正在亲手将自己卷入漩涡。

01 “国产平替”排队入场

在社交媒体上,针对山姆上架好丽友派事件,山姆会员们的愤怒来源于他们认为“随处可见”的产品替换了原本进口高端产品,从而认为会员权益遭到损害。但仔细研究几款争议产品后,会员们的恼怒似乎另有原因。

在山姆上架的好丽友是标注了“减糖80%”,“增加30%可可成分”的低糖版本,上架的卫龙也并非常见的辣条产品,而是“高纤牛肝菌”魔芋,上架的徐福记则为“低GI燕麦藜麦蛋糕”,在淘宝搜索这些产品时,也会看到其都标注了“山姆特供”或“山姆代购”等字眼。

在事件热度飙升后,好丽友和溜溜梅也都表示,和山姆的合作款为独家定制版本,其中溜溜梅提供给山姆的版本为智利进口原料,无任何添加。「市象」在麦德龙、大润发、盒马、永辉几款商超自有APP上均未搜索到相关产品。

不难看出,虽然品牌是常见品牌,可这些产品的确也不是“随处可买到”的版本。显然,中产会员们的愤怒,早已超越产品本身。

康维就是典型代表,他告诉「市象」,作为多年的山姆会员,实际上康维在乎的不仅仅是山姆“健康”、“原料纯净”、“低添加剂”等关键词,而是“山姆严选”的那些品牌背后的阶级符号。即使这些常见的品牌生产的产品再健康,也无法替代原本进口产品带给他的“优越感”。

康维透露,除了日常采购,自己还会在网上密切关注山姆的新品上新,和同事交流在山姆采购的不同产品。而今大众品牌的出现代表着山姆的品质降级,这让他感觉一种“身份认同”被打破了。显然,在和康维一样的中产消费者眼中,山姆会员卡是通往“稀缺性”的通行证。

除了中产们微妙的优越感被打破而招致的怒火,山姆的品质下滑也的确是肉眼可见。除了“平替”入场,其食品安全问题也多次出现。

在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上,检索关键词“山姆”后,弹出的结果中投诉量高达11000余条。根据《央广网》记者初步统计,涉及食物发霉变质、吃出异物和食品不新鲜等投诉占到4成。6月10日,“山姆客服称坚果有蠕虫不是个例”的话题还冲上了热搜。

张昕作为山姆普通会员,相比起“平替”问题,更关注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张昕表示,她选择山姆只是觉得山姆作为会员制商超,食品安全一定是有所保障的,如果山姆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她将考虑转向其他品牌。

和不断翻车的品质问题所产生对照的是,山姆会员店数量从2020年之后的一路狂飙,据《界面新闻》报道,山姆计划从2025年起,每年开设8-10家门店。目前山姆会员店数量已接近60家,且开始深入县级市等三线城市。

这样的对照令消费者产生质疑,是否山姆急于扩张引发了品质问题。

02 供应商的本土化“悖论”

山姆舆情愈演愈烈,但各平台山姆的相关帖子却稍显诡异,除了真情实感的消费者吐槽帖外,有一些帖子无论是话术还是图片都几乎一模一样,其中提到的“山姆CEO变更为中国人引起品质下滑”,目前并无实证。

山姆在回应中表示,对于恶意诋毁和造谣的信息一定会采取法律手段追究责任,但这些含有造谣成分的帖子能掀起这么大的舆论风波,究其根本在于消费者对山姆的不满,成了会员们心中的一根刺。

相较于捕风捉影的CEO变更论,此次山姆的事件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几个月前山姆的“涨价风波”。受关税变化影响,几个月前山姆被质疑牛排等进口产品出现涨价情况,彼时《新零售参考》已有报道称,山姆似乎正变得注重本地化,加强与中国本地供应商的合作。

山姆的选品策略变动是否来源于此,不得而知。但引入本土品牌绝非山姆的临时起意,早在2024年,农夫山泉就曾在山姆上架了NFC橙汁,且销售额突破8000万,目前统一、农夫山泉、元气森林、伊利、蒙牛等品牌都在山姆有布局。

一位山姆的坚果供应商告诉「市象」,他感知到,山姆自从门店数量扩张速度加快之后,的确增加了和本地供应商的合作,并且对于一些中小供应商,山姆会选择将供应商的品牌换成自己的“MM”商标,为山姆增加产品的“独特性光环”。

这位供应商同时也表示,山姆对于供应品质的要求并未下降,甚至因为是本地供应商,要求更加严格。“山姆对于SKU有严格要求,主打少而精,所以坑位很珍贵。”

精简选品与大规模采购是山姆实现成本优势的主要策略,这意味着山姆对单一供应商而言是“采购大户”。所以随着门店快速扩张,山姆需要的是有更高产能的供应商,能够积极配合产能提升,同时有效应对销售波动,避免出现产能不足的困境,此时卫龙、徐福记这类产能和品质都有保障本土品牌,似乎就成了最优解。

但此次风波作为消费者的一种反馈,为这看似合理的商业逻辑泼了一盆冷水。在社交平台,消费者相当不满山姆下架掉那些能带来“稀缺感”的进口产品和小众精品,转用常见品牌替代。这指向的是付费会员制的核心:人无我有。

山姆在采购关系中通常处于更强势的地位,但供应商的替换,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品牌调性对中产心理预期的挫败。可见,供应链稳定与选品调性的平衡显然是山姆如今面临的双重考验。

03 山姆需要重塑中产信任

山姆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就依靠其无可比拟的精良选品,坐稳了会员制商超的头把交椅。在2025年沃尔玛投资大会上,沃尔玛中国区CEO朱晓静披露了几组数据:中国区已有8家山姆门店实现单店年销售额36.7亿元。

这一业绩不仅超越传统大卖场单店年销售额(3-5亿元)的7-12倍,更比肩北京SKP等顶奢商场业绩规模。当前中国山姆有效会员数突破500万,年费收入超13亿元。更令人惊叹的是“卓越会员”群体展现惊人黏性——续卡率高达92%,并贡献60%营收占比。

出色业绩的背后,是山姆独特的“信任经济”,而在迈入山姆大门之前,必须交的那笔260元或680元的会员费,也被称为“中产信任税”。

正如前任山姆中国CEO文安德要求会员费涨价的逻辑一样:通过升级去完成会员筛选,做人群分类实现客户聚焦,进而可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中产们购买的不仅是入场券,更是信任之下的“决策外包”服务。

但当一切商业逻辑都建立在信任关系上,舆情出现就是一夕之间的事。

如今的中产消费者,选择实际上相当多元。山姆品牌开始大众,那就改选开市客或者麦德龙;山姆选品不够健康,可以改选更倡导健康的ole;山姆性价比不够高,还有盒马、永辉等性价比和便捷度都拉满的商超。山姆一旦找不回自己的独特价值,原有市场被瓜分也不无可能。

而山姆同时瞄准的下沉市场,也并非毫无门槛。一位负责大润发某产品供应的人士表示,在二三线消费者和一线中产消费者最大的不同,不是对产品品牌或质量的要求,而是对待连锁商超心态的不同,在这一点的把握上,山姆远远比不上已在下沉领域深耕多年的对手们。

更何况,扩张或许需要标准化与降本,但中产只为“不可替代性”付费,这是事实存在的悖论。

目前山姆已经针对舆情作出了回应,表示关注到了社交网络上关于选品问题的讨论,并已纳入后续选品策略的考量中,也已经下架掀起舆论的好丽友派。但这无法抚平康维的怒火,他依旧跟随网友的提议,向山姆总部写了邮件,要求将一些他认为的“好货”恢复上架,下架常见品牌的产品。

“信任没有中间态。”康维表示。他真正想要恢复的,是原本“山姆会员”所代表的身份象征。山姆必须在扩张和稀缺性中寻找到平衡点,即便这难如登天。

(文中人物为化名)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