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港股IPO半年账:约1070亿港币募资重返全球第一,谁在下注?

2025-07-17
来源:融中财经
香港重返全球之巅,基石投资全面“开火”。

香港重返全球之巅,基石投资全面“开火”。

经过2022-2023年的低迷调整,香港IPO市场在2024年下半年开始复苏,并于2025年上半年强势反弹。恒生指数半年上涨约20%,港股主板共完成42宗IPO,募资额高达1067亿港元。这一轮热潮中,A+H上市的大型企业和新消费新能源等行业新贵联袂登场,重塑香港“全球IPO中心”地位。

在市场回暖的大背景下,基石投资者生态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原本被视作“保发行”的稳定器,如今变成资金抢占核心资产的门票。2023-2024年市场低迷期,不少IPO项目主要依赖本土战略基金PE和产业资本作为基石,以提高发行确定性。

而2025年上半年,约85%的新股在上市前成功引入基石,超四成的IPO引入5家以上的基石投资者,共出现了189家基石投资者投资了36家新上市公司,平均每家IPO引入4.4名基石。部分热门项目引入的基石投资者甚至超过20家,且资金体量和背景更为多元,覆盖了从主权基金、地方国资、银行理财子公司到海外长线机构、上下游战略合作方等。

2025年6月单月就有15家新股在香港上市,7月初更是一度出现单日5家公司同日挂牌的盛况,当前在审申请约200家。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热度有望延续,基石投资也将继续扮演关键角色。

热钱涌入,“打新吃肉”,一级市场火爆空前

今年IPO认购热度持续飙升,超额认购倍数屡破纪录。据德勤统计,上半年97%的IPO获得超额认购,其中76%的新股超额认购倍数超过20倍,多只热门新股的认购更是达到千倍以上的夸张水平。

布鲁可、蜜雪冰城、沪上阿姨等多个项目表现尤为抢眼,超额认购分别突破6000倍、5300倍和3600倍,一手中签率均低至10%。资金冻结规模同样惊人:布鲁可冻资超8000亿港元,蜜雪冰城更是达到了1.83万亿港元,打新热度已回升至2020年以来的高点。

新股上市首日表现同样亮眼,映恩生物暴涨116.7%,药捷安康、云知声、沪上阿姨等涨幅均超40%,赚钱效应显著。与此同时,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下降至约 29%,延续了自 2021 年峰值以来的改善趋势。

上半年,港股主板共有42宗IPO,首发募资金额合计约1067亿港元,同比激增约708%。这一募资额不仅大幅超过2024年全年约876亿港元,也超越了2023年全年的约463亿港元。港股IPO募资额时隔四年重返全球第一,占全球IPO募资总额的约四分之一,其中超大型A+H上市项目贡献了近四分之三的资金。

宁德时代于5月在港二次上市,募资约409.63亿港元,成为2025年上半年全球最大IPO;

恒瑞医药募资约113.62亿港元;

老牌调味料龙头海天味业6约募资逾100亿港元;

浙江制造巨头三花智控募资约90亿港元;

新茶饮龙头蜜雪冰城的蜜雪集团募资约40亿港元,跻身港股上半年IPO募资额前五。

从行业分布来看,上半年工业工程行业募资533亿港元居首,生物医药与消费行业IPO宗数并列第一,可见今年IPO项目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新消费等热门赛道。

在市场情绪推动下,一级市场资金快速聚集,散户和机构均热情高涨。与此同时,基石投资者在募资结构中占比大幅提升。上半年IPO上市的42家企业中,逾四成(16家)引入了5名以上基石投资者,对比之下2024年同期拥有3名以上基石的案例都凤毛麟角。

宁德时代、恒瑞医药、三花智控、海天味业、蜜雪冰城5大IPO中,基石投资合计占总募资的约50%。不少项目基石认购股份占比达到20-30%。例如泰国椰子水品牌if引入11家基石,总认购约3950万美元,锁定了约26%的发行股份;7月4日上市的安井食品,6家基石合计认购约1177万股,占募资额近三成。

由此可见,“打新吃肉”的效应重回港股,基石投资者热情高涨,新股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热赛道速写:制造AI消费三线“并进”

先进制造是募资王。宁德时代港股上市募资410亿港元,引入23家基石投资者,包括中石化、GIC、KIA等。三花智控吸引18家基石,中邮、工银理财皆在列;蓝思科技IPO从申报到上市仅用100天,10家基石中不乏小米旗下GreenBetter等产业资本。三家制造龙头在港股实现估值重估,体现了“科创+产能”型公司在港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回升。

AI赛道表现亮眼。北京的AI语音解决方案提供商云知声(UniSound)获商汤、臻一资产、润建国际三大基石认购,基石占比三分之一;智能机器人赛道的极智嘉登陆港股,市值达220亿港元,首日上涨,成为AI+硬件代表。人工智能企业受益于特专科技18C机制,尽管尚未盈利,但仍获得强基石背书,标志着“新经济稀缺资产”标签仍有效。

消费股一直是港股IPO的重要板块,今年更是火力全开。上半年涌现出一批新消费品牌的上市潮,从茶饮连锁到休闲食品,再到消费电子和黄金珠宝,各路消费公司争相叩关港交所。蜜雪冰城5258倍超额认购,基石阵容包括高瓴、红杉、美团龙珠等;沪上阿姨、古茗、IF等品牌集体涌入。海天味业二次上市募资逾百亿,基石包括GIC和HHLR。新茶饮和调味品的集中上市形成“港股消费第二波”,品牌+供应链+价格力成为资本衡量核心。

新消费公司估值普遍偏高,但由于市场对其成长性的憧憬,认购异常踊跃,上市后往往出现炒高。投资者格外青睐具备社交话题和国民度的消费股,使之成为今年港股的火爆赛道。

医药板块稳扎稳打。恒瑞医药获GIC、橡树资本等顶级基石力挺;映恩生物有15家基石,首日暴涨;药捷安康、维昇药业、觅瑞等也有康方生物、产业基金站台。生物医药企业逐步重建市场信任,基石投资人以长线视角切入,从未盈利生物科技到成熟药企各取所需。

谁在下注?基石投资四大主力画像浮出水面

在2025年港股IPO浪潮中,活跃的基石投资者阵容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既包括境内的国资平台、银行理财资金、大型公募私募,也汇聚了境外的主权基金、国际资管巨头以及产业资本等。这些基石玩家的出场频率和投入力度相比此前有明显提升。

一是“国家队”继续扩张势力版图。

2025年上半年,不少内地拟上市企业积极争取来自公司注册地或主要项目所在地的政府产业基金作为基石,至少有14家港股上市IPO基石投资者里有国资支持。

今年地方国资频频现身港股IPO基石名单,其中包括地方国资委直接控股的平台(如佛山发展、苏州工业园区基金)、国家级产业基金(如国调基金)、以及国企背景的投资机构(如深圳创新投、中邮理财)。

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港股上市时,其基石阵容中出现了中国邮政集团旗下的中邮理财,作为国有理财公司代表国家队资金参与战略配售;

江苏常熟的正力新能引入了常熟市东南投控、苏州高端装备基金、江苏国企混改基金三家当地国资基石;

创新药企药捷安康-B、映恩生物-B、维昇药业、觅瑞背后均有地方国资作为基石投资者,其中多为企业发源地的地方国资委旗下产业基金、国家级投资平台等国资力量,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创新药研发的长期布局。

2025年它们青睐新能源、医药、高端制造与本地龙头企业,既承担政策导向,又提升发行确定性。这类国资基金通过“压舱石”角色,为发行人稳定预期,同时也在地方产业政策引导下实现政府投资使命。

地方国资作为基石还有信息优势——对当地企业了解深入,决策流程较快。因此,越来越多内地科创企业赴港IPO时会选择引入属地政府基金做基石,以求双赢:企业获得资金和政府背书,地方政府支持产业升级。

二是外资全面回流。

2024年上半年,港股IPO基石中鲜少有全球大型机构的身影;而2025年上半年,这些机构经常出现于大项目的基石名单。

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科威特投资局(KIA)、瑞银资管、施罗德、橡树资本、加拿大皇家银行等海外主权基金和资管巨头,纷纷出现在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消费品龙头海天味业等IPO的基石阵容中。

外资偏好细分龙头与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型发行中集体出手。从2022年中概股危机以来,外资一度谨慎观望,如今则大幅回流港股,港股IPO重新汇聚来自欧美、中东、东南亚的多元资本,通过基石投资提前锁仓,也反映其对中国核心资产的再定价。

外资2025年上半年回流港股,背后是全球宏观逻辑的深层切换。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债收益率从高位回落,美元吸引力边际下降,全球资本开始寻找更具增长潜力的标的,而港股作为估值洼地,其挂钩的中国核心资产性价比凸显。

与此同时,人民币资产迎来重估:中国经济复苏超预期,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板块企业盈利扎实增长,叠加政策确定性增强,外资对中国资产的长期价值预期修复,尤其像宁德时代、恒瑞医药这样的全球龙头,其稀缺性让配置需求上升。

地缘层面,中美经贸沟通重启、供应链压力缓解,也弱化了外资的风险顾虑,推动其通过港股IPO基石等渠道主动布局,形成“美元退潮+人民币资产价值重估+风险缓和”的共振效应。

三是产业链伙伴“抱团”参战。

不少基石投资者本身就是发行人上下游产业链中的公司,出于战略协同和长期合作的考量入股。2025年上半年,多家新股的基石名单里出现业务合作伙伴或供应商的身影。

宁德时代有中石化、三花智控有小米、沪上阿姨有华宝股份、药捷安康有康方生物。通过战略入股强化合作,既是协同,也是信号。IPO成为上下游合作进一步资本绑定的契机,尤其在新能源和消费领域,产业链投资日趋频繁,形成“生态式下注”。

通过基石入股,这些产业投资者可巩固与上市公司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业务互补,并参与行业整合发展。

四是金融机构全面参与。

银行理财、头部公私募通过战略产品、主动认购方式打通港股投资通道。

中邮理财和工银理财各出资2000万美元,成为三花智控IPO的基石投资者;同时,中邮理财还斥资5000万美元参与宁德时代基石认购,是宁德时代的23家基石投资者中唯一的银行理财机构。

银行理财资金将此视为提升权益投资能力、服务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契机,通过推出“固收+港股IPO”策略产品,把握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领域的新股投资机会。

此外,头部公募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今年频繁现身基石席位。

红杉中国、高瓴、易方达、汇添富、景林资产等纷纷在if、映恩生物、安井食品等项目中现身。这些机构具备本土市场洞察和灵活配置优势,在港股打新热中积极扮演“压舱石”角色。

一些知名企业家和富豪也通过投资机构曲线参与基石,例如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通过私募道合承光认购if椰子水品牌新股。

可见,国内的各类资本——从官方背景、银行资金到市场化基金——正长线布局港股基石投资。

今年香港IPO基石投资者的典型画像是:国资、外资、产业资本、金融机构多轮驱动。地方国资瞄准硬科技民族企业,国际资本青睐高成长龙头,金融机构抢抓投资机遇,产业伙伴谋求协同共赢。

内地背景公司往往因对中国市场有深耕而获得本土国资和内资基金的特别青睐,同时如果是行业龙头也能引来全球长线资金争相入局。

海外企业赴港上市(如东南亚消费品牌等)则主要吸引国际投资机构为基石,但若其业务与中国相关也会吸引部分中资参与(如if椰子水IPO就既有UBS瑞银等外资,也有红杉中国和钟睒睒等中资力量认购)。可以说,在港股这一国际化市场,资本对“好公司”的评判标准趋同:只要具备稀缺性和成长性,无论境内境外企业,都有望得到基石投资人的热捧。

但具体到资金来源,境内资本出于政策指引和信息优势,更偏好支持中国内地企业,而国际资金更注重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和规模。

结语

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市场热度不会降温。随着上市申请储备充裕,科技、消费、高端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将持续登场,撑起“硬科技突围、消费升级、能源转型”的主线。

硬科技赛道里,特专科技18C机制仍会是未盈利创新企业的“加速器”,机器人、创新药械等领域的头部玩家将密集递表,基石投资者会更看重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进度。消费端,A+H上市模式成主流,多家A股龙头借港股强化国际化布局,既能吸引国际资本,也让“双市场流动性溢价”更明显。能源转型领域,动力电池、光伏材料企业的赴港募资,会继续绑定产业链资本与地方国资,形成“产业+资本”的协同效应。

经历了2025年上半年的狂热,港股IPO节奏正加速向深水区挺进。对于基石投资人而言,这既是窗口期也是博弈期。

机构策略上,基石投资会更向头部项目集中——国际长线资金盯紧高成长龙头,产业资本偏爱能形成生态协同的标的,中小项目则需靠稀缺性突围。尽管地缘与估值波动仍需警惕,但港股的离岸属性与人民币资产重估逻辑,会继续给市场托底。

一级市场“军备竞赛”仍将继续。资金会更偏好龙头,更在意估值,但只要故事够亮、结构够稳、基石够硬,香港IPO的繁荣就远未见顶。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