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并购浪潮翻涌的2025,印度塔塔汽车以38亿欧元掷下一枚震撼弹——宣布全盘收购欧洲商用车鼻祖依维柯(不含军工业务),一举刷新今年汽车圈交易纪录。
这不仅是金钱与股权的交割,更是一场横跨新旧大陆的产业联姻:老牌意大利劲旅卸下军用铠甲,轻装投入南亚巨擘怀抱;塔塔则借此补全技术、品牌与全球渠道的拼图,誓在三年内把整车成本再砍20%。从1975年都灵工厂轰鸣下线的Daily轻客,到即将驶向孟买尘土飞扬物流园的“新依维柯”,一辆辆“方盒子”见证的不只是柴油心脏的继续跳动,更是“全球南方”对高端制造话语权的强势争夺。
一个印度汽车巨头,要收购一家欧洲老牌商用车企。
近日,塔塔汽车与依维柯宣布,双方已达成收购协议,将组建一家商用车集团。按照协议,塔塔汽车将以每股14.1欧元的价格,现金收购依维柯所有已发行普通股,交易总对价约为38亿欧元。这笔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该交易不包含依维柯旗下的防务业务——依维柯国防车辆公司(IDV),后者是意大利最大的军用车辆制造商。意大利国防巨头莱昂纳多将以17亿欧元收购该业务,预计将于2026年一季度完成,最迟不晚于2026年3月31日。待防务业务剥离后,塔塔汽车再行收购依维柯。
提起依维柯,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大概率不是某款具体的车型,而是一种“能装能跑”的商用气质。
1975年元旦,五家老牌欧洲车企在都灵签下合并协议,IVECO——Industrial Vehicles Corporation——就此诞生,名字直白到像在宣誓:我们只造干活的机器。
不到十年,Daily轻客就把“方盒子”开进了欧洲每条街巷,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辆下线,成了物流老板和工匠师傅的集体记忆。1996年,南京汽车把这条方盒子生产线搬到中国,从此“依维柯”三个字在中文语境里自带宽体轻客的BGM,拉货、通勤、改装、甚至移动咖啡车,没有它不能接的活。
故事讲到今天,塔塔汽车掏出38亿欧元,把依维柯(不含军工板块)整个打包带走,交易预计在2026年上半年交割。这桩买卖让不少人意外:印度巨头为何对一家老牌欧洲商用车情有独钟?答案藏在“全球南方”的增量市场——塔塔缺的是技术和品牌,依维柯缺的是低成本制造和新兴市场通路,双方一拍即合。Daily的柴油心脏依旧轰鸣,但它的下一站可能是孟买郊区尘土飞扬的物流园,也可能是拉各斯拥堵的主干道。
塔塔汽车38亿欧元把依维柯收入囊中,看似是又一起“买品牌”的豪赌,实则是一场精密的产业拼图。交易还没落槌,塔塔已经悄悄把下一步棋摆在了台面上:先拆弹、再补位、最后换引擎。
拆弹是最现实的动作。依维柯的国防业务IDV估值17亿欧元,这把“烫手山芋”一旦剥离,塔塔就能避开欧洲敏感资产审查,轻装上阵。同时,塔塔对意大利政府做出两年不裁员、不关厂的承诺,先稳住选票和工会,为后续整合赢得时间窗口。
补位紧随其后。塔塔在印度、非洲的低成本制造基地将迅速对接依维柯的欧洲14%重卡份额与成熟渠道,形成“南亚成本+欧系品牌”的降维打击。Daily轻客、Eurocargo中卡将直接挂上塔塔的销售网络,杀进东南亚、拉美这些日系长期垄断的市场,用价格撕开缺口。反过来,依维柯的欧洲工厂也将承担塔塔产品出海的跳板,绕开高关税和运力瓶颈。
换引擎才是塔塔真正的野心。依维柯的FPT发动机技术和氢燃料、纯电平台,将与塔塔的供应链压缩能力捆绑,目标是三年内把整车成本再砍20%。双方正在酝酿一套多能源并行架构,把欧6D、欧7的法规适配经验打包成模块化方案,直接输出到印度和新兴市场,用一次技术下沉完成新能源商用车的话语权卡位。
更隐秘的一步,是塔塔对商用车板块的整体分拆计划。收购完成后,新集团将退市并独立运营,年销54万辆、营收220亿欧元的体量,足以让塔塔在全球商用车第一梯队与戴姆勒、沃尔沃正面对线。换句话说,塔塔买下依维柯,不是为了多一个品牌,而是为了再造一个能跑全球的商用车巨头。
这场收购的主角,塔塔,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印度巨头的?
1868年,詹姆谢特吉·塔塔在孟买码头边支起一家小小的贸易行,卖棉花,也倒卖一点英国货。那年他才29岁,口袋里只有从姨妈那儿借来的2.1万卢比,却敢把公司注册成“塔塔之子”——既当爹又当儿,野心写在名字里。十几年后,他把第一桶金花在了纺织厂上,1897年的皇后纺织厂成了印度第一家全天候电灯照明的工厂,英国人第一次发现,原来印度人也能把资本家和工程师两种身份穿得如此合身。
很不幸的是,詹姆谢特吉49岁就因心脏病倒在德国,但他在遗嘱里留了一句话:塔塔要做的事,必须让印度人挺直腰杆。这句话像基因一样刻进家族。
第二代掌门多拉布吉没让老子失望。他把纺织挣的钱砸进了钢铁——1907年的塔塔钢铁,英国总督嘲笑他“用竹篮打水”,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子弹壳、铁轨、军舰钢板全从贾姆谢德布尔的烟囱里喷出来。等到印度独立,塔塔钢铁已经贡献全国一半以上的钢材,尼赫鲁亲自剪彩,说它是“现代印度的摇篮”。但真正的扩张狂潮要从1991年拉坦·塔塔上台开始算,那一年印度刚刚打开国门,拉坦手里握着的是一个臃肿的300多家子公司、股权分散得像撒芝麻的家族集团。
拉坦的第一刀砍向自己人。他把65岁以上的老臣子一次性请回家喝茶,把总部从红砖老楼搬进玻璃大厦,请来麦肯锡做“外科手术”:所有子公司一把手直接向集团汇报利润和现金流,连续两年不达标的直接挂牌出售。水泥、纺织、化妆品这些“现金黑洞”被甩得干干净净,回笼的资金集中砸向钢铁、汽车、电信和IT。
1998年,塔塔汽车推出了印度第一款自主设计的轿车Indica,上市当天孟买交易所的塔塔汽车股价涨停,老百姓第一次发现,原来“塔塔”不只是路边加油站里卖的盐袋子。
但真正让塔塔从印度土豪变成全球玩家的,是三次教科书级的杠杆收购。第一次是2000年,塔塔茶叶花了3.89亿美元现金吞下英国百年品牌Tetley,交易完成,在这场被称为“蛇吞象”的交易中,塔塔没掏多少自有资金,用的是伦敦银团贷款,贷款利率3.5%,比印度央行基准利率还低。第二次是2007年,塔塔钢铁以113亿美元收购欧洲第二大钢铁集团Corus,交易结构更野:自有资金只出40亿,剩下的70亿在伦敦发债,用Corus未来五年的现金流做抵押,相当于用欧洲人的钱买欧洲人。第三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最深的时候,福特急着甩掉捷豹路虎,拉坦带着23亿美元现金飞到伦敦,一周内交割完成。捷豹路虎第二年就盈利,三年后利润飙到18亿美元,塔塔汽车的市值从20亿美元冲到350亿美元,股东们才反应过来:原来抄底也能抄成印钞机。
塔塔的资本游戏之所以能玩得转,核心在于它把“印度成本”和“全球信用”拆开卖。印度本土的钢铁、汽车、软件业务贡献高毛利现金流,这些现金流被拿去伦敦、纽约做抵押,换来低息美元债;收购回来的品牌和技术则被装进SPV,再拿SPV的股权去发可转债、永续债,票面利率低到3%以下。2016年,塔塔把捷豹路虎单独在新加坡发行REITs,融资15亿美元,投资者排队认购,因为他们知道这头“印度养大的狮子”已经能在全球市场自己捕猎。
今天,塔塔集团的年营收超过1300亿美元,旗下3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接近3000亿美元,业务从盐袋子到捷豹跑车,从5G网络到咖啡,连印度本土的苹果手机都是塔塔代工。詹姆谢特吉当年那句“让印度人挺直腰杆”,现在听起来像一句预言。
今年,全球并购趋势高涨。
全球并购交易规模已攀升至2.6万亿美元,创下自2021年时期峰值以来的同期高水平。企业对增长的迫切追求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爆发式活动,已逐步抵消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
根据Dealogic的数据,截至8月1日,今年的交易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16%,但交易总值增长28%,这一增长主要由美国多笔价值超100亿美元的巨型交易推动。其中包括联合太平洋公司拟以850亿美元收购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Norfolk Southern,以及软银集团牵头对OpenAI进行的400亿美元融资。
达飞50亿欧元拿下波洛莱物流、中东主权基金187亿美元溢价围猎澳油气商Santos……大交易像下饺子,背后原因并不玄乎,可归结为“六股力”。
第一股力,钱便宜了。美元利率从5%腰斩到2%区间,欧元、日元更惨,负利率债满地跑。融资成本骤降,让高杠杆收购重新划算。摩根大通测算,同样100亿美元交易,2024年的利息支出比2022年少付1.7亿美元/年,相当于白送一辆航母级豪华邮轮。
第二股力,估值打了七折。前几年不可抗力叠加地缘政治带来的经济影响仍在持续,欧美二级市场普遍回撤20%–30%,企业账面价值缩水,但现金流、技术、渠道依旧硬朗,买方趁势砍价,“捡漏”窗口大开。据报道,2024年跨国并购平均EV/EBITDA倍数10.5倍,比2021年高点低2.1倍。
第三股力,供应链再全球化。“China+1”“EU+1”成了CEO口头禅,谁都想在对手家门口再布一颗棋子。MSC、达飞一年里把物流节点从亚欧一线拉到南美、非洲,就是为了把集装箱船期再缩短48小时。物流、能源、芯片、医药这类“战略基础设施”成了必争之地。
第四股力,技术与管线饥渴。跨国药企最能说明问题:全球Top20药企内部研发回报率跌到1.2%,远低于资本成本。于是2023–2024年,阿斯利康、诺华、强生们集体“扫货”中国Biotech,把CAR-T、ADC、双抗管线整条买走,省掉十年研发试错。总而言之一句话——买不到专利就买公司。
第五股力,主权基金与私募股权“弹药过剩”。全球PE存量资金2.8万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手握12万亿美元,都在找收益。中东、新加坡、挪威的钱不再只买写字楼,而是直接下注能源、港口、物流、芯片厂。2024年,主权基金参与的超大并购案金额占比首次突破20%,创历史新高。
第六股力,政策错峰。美国大选年对华投资审查风声鹤唳,但欧洲、中东、拉美反而敞开大门抢项目;中国资本则借“一带一路”通道把并购目的地转向东盟、中东、南美。监管时差创造了交易“避风港”,让买卖双方可以绕开最严审查窗口。
所以,跨国并购的再度爆发不是简单的“钱多胆大”,而是融资成本、资产价格、产业链焦虑、技术缺口、资本过剩和政策错峰六力共振的结果。塔塔这次的交易,也给跨国股权交易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要全球利率还在低位、技术迭代还在加速、供应链还在重组,这股并购潮就不会很快退潮。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