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人工智能初创公司Perplexity AI向谷歌母公司Alphabet发起了一项震惊硅谷的突袭——价值345亿美元的全现金非约束性收购要约,直指对其全球领先的Chrome浏览器业务的收购。
这口气真是不小,要知道Chrome每年为谷歌贡献920亿美元年收入,而Perplexity估值不过180亿美元,至今尚未盈利,345亿美元报价几乎是Perplexity自身估值的两倍,难道它真是来搞笑的?
然而,这一出手并非纯属胡闹。时机卡得极准:美国司法部正要求谷歌在6个月内剥离Chrome,联邦法官预计8月底裁决,谷歌正处于反垄断的烤架上。
所以,这更像是一场高明的AI公关战。无论收购成败,Perplexity都能借着这场“以小博大”的姿态,把自己塑造成AI搜索时代的旗手,并向世界释放一个信号——传统搜索的权力版图,可能真的要被重绘了,而画家本人,就是我Perplexity。
要理解这场看似疯狂的收购背后的逻辑,首先需要认识Perplexity这家公司。
2022年8月成立的Perplexity,由前OpenAI研究科学家阿拉温德·斯里尼瓦斯创立。这位1994年出生的印度裔创始人履历惊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博士,曾在OpenAI、Google Brain和DeepMind都有研究经历,深度参与了GPT系列模型的开发。
但斯里尼瓦斯做出了一个反直觉的决定:不建立自己的大语言模型。“模型会变得商品化,真正的差异化在于你在基础模型之上构建什么产品。”这个判断奠定了Perplexity的产品哲学——做“谷歌杀手”,但不是通过技术军备竞赛,而是通过重新定义搜索体验。
Perplexity的诞生源于一个简单的个人痛点。2022年秋天,斯里尼瓦斯需要为公司首位员工购买健康保险,但谷歌搜索只返回了一堆链接而非直接答案。“如果AI可以总结、语境化和解释,为什么知识消费还只是一堆链接?”这个朴素的疑问,成为了一家估值180亿美元公司的起点。
与传统搜索引擎不同,Perplexity的核心产品是一个“问答引擎”——用户提出问题,系统结合大型语言模型和实时网络搜索,以对话形式提供附有来源的答案。没有十个蓝色链接,没有侧边栏广告,只有清晰、准确、可追溯的信息。
这种产品形态直接挑战了谷歌的商业根基。谷歌2024年搜索广告收入高达1750亿美元,建立在用户点击广告和访问网站的基础上。而Perplexity的订阅模式(每月20美元的Pro版本)完全绕开了广告,用户为答案质量直接付费,而非用注意力间接交换。
在短短两年内,Perplexity完成了从种子轮310万美元到180亿美元估值的跃升。英伟达、软银、杰夫·贝佐斯等顶级投资者的加入,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认可了一个判断:搜索的下一个形态不是更好的算法,而是不同的交互范式。
为了增强收购Chrome的可信度,Perplexity甚至推出了基于Chromium的Comet浏览器。虽然产品本身褒贬不一,但传递的信号很明确:我们不只是一个搜索工具,而是要重新定义用户获取信息的全部体验。
斯里尼瓦斯曾在采访中说:“在AI时代,拥有分发渠道比拥有技术更重要。”这解释了为什么一家年收入仅1亿美元的公司,敢于向价值数百亿的Chrome发起收购。在他看来,浏览器不是谷歌的资产,而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入口。谁控制了这个入口,谁就能定义AI时代的游戏规则。
从OpenAI的研究员到创业者,从1亿美元年收入到345亿美元收购报价,斯里尼瓦斯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硅谷式的冒险精神。正如他的导师、图灵奖得主杨立昆评价的:"他总是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可能性。"而这一次,他看到的是搜索帝国的黄昏,以及AI原生体验的黎明。
但斯里尼瓦斯敢如此大胆地尝试蛇吞象,也是因为这头大象恰值被瓜分之际。2024年8月5日,美国联邦法官阿米特·梅塔的法槌重重落下。277页判决书白纸黑字:谷歌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在搜索市场构成非法垄断——截至2020年,通用搜索89.2%,移动端94.9%。
2025年7月数据
这是继1998年微软案以来,美国对科技巨头发起的最严厉司法攻势。但真正的杀招还在后面。
2024年11月,司法部提交23页补救措施提案,核心诉求只有一个:强制谷歌在6个月内剥离Chrome浏览器,包括开源的Chromium项目。这不是罚款,不是限制,而是直接"断臂"——要谷歌交出其最核心的流量入口。
谷歌首席法务官肯特·沃克的反应近乎歇斯底里:"这将危害美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领导地位,特别是与中国的竞争。"但他的警告在反垄断的政治正确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时间指向2025年1月。就在所有人都在关注TikTok禁令生效的前一天,Perplexity突然向字节跳动抛出橄榄枝——不是收购,而是合并。新实体"NewCo"将整合TikTok美国业务和Perplexity的AI搜索,IPO估值目标3000亿美元。更大胆的是,他们提议让美国政府持有高达50%的股份。
这个提议透露出斯里尼瓦斯的战略野心:他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产品,而是用户入口。无论Chrome还是TikTok,36.9亿用户还是1.5亿美国用户,都是通向同一个目标的不同路径——成为AI时代的流量守门人。
2025年8月12日上午,就在梅塔法官即将做出最终裁决的关键时刻,Perplexity正式出手。345亿美元全现金收购Chrome,项目代号"Project Solomon"——所罗门王的智慧。
这个时机精准得令人咋舌。如果法官下令强制剥离,谷歌必须在6个月内执行;如果法官犹豫不决,Perplexity的公开报价正好给了他一个台阶——看,市场上确实有买家,而且是有能力的独立运营商。
更妙的是,Perplexity承诺保留谷歌作为默认搜索引擎。这个"特洛伊木马"策略既安抚了监管机构对垄断的担忧,又为自己留下了后手。表面上谷歌还是默认搜索,但Chrome的所有者可以通过浏览器层面的AI功能,逐步蚕食传统搜索的价值。
司法部、Perplexity、谷歌,三方在这场博弈中各怀心思。司法部需要一个可信的买家来证明强制剥离不是空谈;Perplexity需要借助司法压力逼迫谷歌就范;谷歌则在拼命寻找任何可能的缓兵之计。
梅塔法官成了这场豪赌的最终裁判。他的选择不仅关乎Chrome的归属,更将定义美国反垄断执法的新边界——是回归罗斯福时代的强硬拆分,还是继续过去二十年的温和监管?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二十年前正是谷歌借助微软反垄断案的东风崛起。如今,轮到Perplexity试图复制这个剧本。只不过这一次,被告席上坐着的是曾经的挑战者谷歌。
斯里尼瓦斯深谙此道:"在科技行业,真正的机会往往出现在巨头最脆弱的时刻。"而现在,正是谷歌四十年来最脆弱的时刻。
华尔街的分裂:一场营销天才还是财务自杀?
Perplexity的345亿美元报价一出,华尔街也瞬间炸锅。
《华尔街日报》率先发声,将这起收购定性为"AI时代最大胆的商业赌博"。报道援引三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称,Perplexity声称的"多家大型投资基金"支持存在重大疑问。Axios随后跟进,其获得的内部文件显示,包括英伟达、软银愿景基金、IVP、NEA在内的34家现有投资者,并无确认参与Chrome交易讨论。毕竟从现状看来,Perplexity是必须从老东家那里加杠杆进行收购的。
Axios还将其称为营销神操作,认为Perplexity在明知无法收购Chrome的前提下,用345亿美元的报价成功引爆全球目光。
这个判断切中要害。作为一家成立仅三年的AI搜索公司,Perplexity展现出了惊人的营销天赋。从时机选择到条款设计,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编排。
"Project Solomon"这个代号本身就充满暗示——所罗门王以智慧著称,最著名的故事是判定孩子归属。Perplexity显然在暗示,Chrome这个“孩子”应该归属真正关心其未来的一方。
更绝的是保留谷歌为默认搜索引擎的承诺。Perplexity表示,它将“在收购完成后至少100个月内为现有客户提供不间断的可用性和支持”,并且“始终允许用户选择自己的默认设置”。
它还承诺在两年内投资30亿美元来支持Chrome。这种姿态既安抚了监管担忧,又展现了开放立场。
但并非所有人都买账。
Fast Company直接将其定性为"营销噱头而非严肃战略"。前FTC首席技术官更是毫不客气:"聪明的宣传策略,但没人应该认真对待。345亿美元的报价远低于Chrome的真实价值,Perplexity根本没有运营如此规模业务的经验和资源。"
确实,即使Perplexity真的筹集到345亿美元,Chrome每年10-20亿美元的运营成本对一家年收入仅1亿美元的公司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也是谷歌在面对反垄断指控时的惯用论据:拆分Chrome等于毁灭Chrome。
显然,斯里尼瓦斯是一位营销大师,这桩收购无论成败,Perplexity都塑造了其“大卫挑战歌利亚”的姿态。他们成功地将自己从众多AI搜索创业公司中区分出来,在这个游戏里,真相往往不如叙事重要。Perplexity可能买不起Chrome,但他们已经买到了更有价值的东西——在AI搜索战争中的话语权。
搜索业的时代风暴正在缓缓发酵,Perplexity这场看似荒诞的收购闹剧,实则精准地踩在了搜索产业的断层线上。345亿美元的报价或许是个噱头,但它撕开的裂口却真实存在——传统搜索的垄断壁垒正在AI浪潮中土崩瓦解。
过去二十年,谷歌通过Chrome浏览器、Android系统、YouTube视频构建了一个看似牢不可破的流量帝国。Chrome的36.9亿用户不仅是数字,更是谷歌搜索垄断的基础设施。每一次地址栏输入、每一个新标签页,都在为这台920亿美元的印钞机输送原料。但AI搜索的出现,正在从根本上瓦解这个体系的逻辑基础。
这个问题触及了搜索营销二十年来最大的变革——从SEO(搜索引擎优化)到AIO(AI优化)的范式转换。
传统的SEO时代,企业花费巨资优化关键词、建设外链、提升排名,目的是在谷歌搜索结果页获得更高位置。整个数字营销产业围绕着谷歌的算法规则运转,PageRank、关键词密度、元标签成为营销人员的日常词汇。
但AI搜索的出现正在彻底改变这一切。当Perplexity直接给出综合性答案而非链接列表时,传统SEO的价值链条断裂了。用户不再需要点击进入网站,广告曝光机会消失,流量漏斗被压缩成了一个点。
更具革命性的是AIO(AI Optimization)概念的兴起。营销人员不再优化网页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名,而是优化内容在AI模型训练和推理中的权重。谁的内容更容易被AI理解、引用和推荐,谁就能在新的流量分配体系中占据优势。
与此同时,GEO(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生成引擎优化)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开始流行。不同于传统SEO聚焦于搜索引擎的爬虫和算法,GEO关注的是如何让内容在ChatGPT、Perplexity、Claude等AI系统的回答中被优先引用。这需要全新的策略:结构化数据、权威性来源标注、事实准确性验证,以及更重要的——理解AI模型的推理逻辑。
对于每一个做营销和增长的人来说,都会意识到,当新的渠道诞生时,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流量大潮。当用户习惯于向ChatGPT、Claude或Perplexity提问,而非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时,Chrome的战略价值急剧贬值。浏览器不再是唯一入口,聊天窗口、语音助手、API接口都可能成为新的流量分发中枢。更关键的是,AI搜索打破了"搜索-点击-浏览"的传统路径,用户在对话界面内就能完成信息获取、分析综合、决策执行的全流程。这种范式转换让谷歌苦心经营的广告变现模式失去了立足之地。
这在国内百度帝国的失落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从微信到抖音,乃至小红书,每一个新的渠道都在瓜分百度在搜索业务上的流量份额。如今移动端搜索占比达85%,短视频搜索使用时长是文字搜索的2.3倍,这在百度的时代是完全无法设想的。
斯里尼瓦斯的挑战看似鲁莽,实则洞察了这个时代的核心矛盾:拥有最强AI技术的公司缺乏分发渠道,控制分发渠道的巨头(谷歌、苹果)则在AI创新上步履蹒跚。Perplexity试图通过收购Chrome打破这种错配,虽然成功概率渺茫,但它提出的问题却无法回避——在AI重塑信息获取方式的今天,传统搜索巨头的护城河还能守多久?
司法部的反垄断诉讼恰好为这场变革提供了催化剂。强制剥离Chrome的要求。Perplexity的出价,无论真假,都为监管者提供了一个论据:市场上确实存在有意愿、有能力(至少在宣称上)的替代者。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闹剧背后折射出的产业焦虑。微软、苹果、Meta都在重新评估搜索的战略价值,OpenAI也有收购Chrome的意愿,甚至直接推出ChatGPT Search,就连抖音都通过与Perplexity合并的方式试图分一杯羹。这种群雄并起的局面,上一次出现还是在1998年谷歌创立前夜。历史的钟摆似乎又摆回了原点,只是这次的变革动力不是算法优化,而是人工智能。
从SEO到AIO、GEO的演进,从十个蓝色链接到对话式交互,从广告变现到订阅付费,搜索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在被重新定义。Perplexity可能永远买不起Chrome,但它已经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变革的旗手。在这个意义上,345亿美元不是收购报价,而是一张通向AI搜索新世界的入场券。下一个谷歌不会是另一个搜索引擎,而是让搜索引擎变得过时的东西。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