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第一股”易主了。
近日,KONKA/康佳专业化整合发布会在深圳举行,正式宣告康佳成为华润集团旗下科技与新兴产业板块的业务单元。自此,控股康佳34年的华侨城集团彻底退出康佳。
不过,康佳此次整合为“无偿划转”,虽然控股股东从华侨城集团变成了华润,但背后实控人并无变化,依然为国资委。
康佳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距今已有45年,近半个世纪。1992年,康佳成功上市,被称为“彩电第一股”。
对于80后,KONKA/康佳这个牌子可能再熟悉不过了。在那个彩色电视刚刚兴起还没普及的时候,KONKA/康佳承载了80后太多的儿时回忆。
“无偿划转”给华润
KONKA/康佳专业化整合发布会虽然是8月15日召开的,但其实早在今年7月11日,随着第二批股份过户登记完成,华侨城集团彻底退出康佳,华润通过旗下磐石润创、合贸公司合计持有深康佳A 30%的股份,成为控股股东。
据了解,本次交易以“无偿划转”方式进行,不涉及现金对价,因此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售价”。
不过,资本市场给出了自己的标价,公告当周,康佳A股股价连续三日涨停,市值更是从95亿元一路跳升至118.5亿元。
如果只看财务数字,康佳被“划转”并不让人意外。
据Wind统计显示,康佳2011–2024年连续14年扣非净利润为负,仅最近5年就烧掉130亿元。2024年其营收111亿元,同比下降37.7%,归母净利润亏损33亿元,同比扩大52.3%。
彩电是康佳的主业,但是其毛利率甚至跌至个位数,半导体业务仍处“烧钱”阶段,康佳资产负债率已逼近80%。
对于大股东华侨城来说,康佳早已从“现金奶牛”变成“失血槽”。华侨城自身的地产板块也处于深度调整期,2024年亏损84亿元,亟需回笼资源保主业。
于是,此次整合方案算是“以空间换时间”,华侨城零对价让渡股权,华润接手并承担后续产业赋能和债务平衡。
“彩电第一股”
康佳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至1980年,创始人为陈伟荣。
当时,广东光明华侨电子工业公司在深圳沙河华侨农场成立,初期只有430万元注册资本,员工120名。品牌名“KONKA”源自“华侨”与“嘉康”的粤语谐音。
1984年,第一批14英寸彩色电视机下线。这时候最大的80后四岁,刚开始能记住点儿时的事情。
此后,在中国的彩色电视历史上,康佳创造了多个“第一”。
1992年3月27日,深康佳A在深交所挂牌,成为“彩电第一股”,当天收报13.85元,市值36亿元。
1998–2007年期间,康佳曾连续十年保持彩电销量全国前三。
1999年,康佳推出中国第一台高清晰数字电视,2003年其又率先把CRT产能全部升级为平板。
康佳陈伟荣与TCL李东生、创维黄宏生并称“华工三剑客”,三家合计拿下全国40%的彩电产量。
“错过时代列车”
转折发生在2008年之后。
中国民间有句古话,叫“过日子,过的是未来”,道理同样适用于企业。在面对LCD向LED、OLED的迭代时,康佳内部出现了路线之争。
其一边大规模扩张工贸、环保、地产甚至小贷业务;一边在显示技术上摇摆不定,错过华星光电、京东方等高世代面板的投资窗口。这是很致命的。
相比之下,TCL坚持砸钱做华星,海信押注激光显示,康佳则把资源分散到“来钱快”的再生资源贸易,结果毛利率不足1%。
在2017–2022年,康佳研发费用率从未超过4%,而TC同期投入300多亿元做面板、海信120亿元做芯片与激光光源。康佳 2023年研发费用4.98亿元,仅为TCL的5%。
虽然康佳曾尝试通过收购宏晶微电子78%股权切入音视频芯片赛道,但主业失血、现金流紧张,使这一“弯道超车”充满不确定性。
更大的掣肘来自治理结构。自1991年华侨城成为第一大股东后,康佳董事会长期由华侨城委派人员主导,而管理层多为创业元老,双方在资本开支、技术路线、激励机制上屡现分歧。
仅在2015和2017年,就曾两度出现董事会决议被大股东否决的情形,直接导致股权激励流产、核心研发人员流失。
一位已离职的康佳研究院院长私下感慨:“同样一笔钱,TCL 拿去建11代线,我们却要兼顾地产和金融投资,怎么可能跑得赢?”
此次,华润控股康佳,希望康佳能够有个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