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再调价,谁在被温柔地赶走?

2025-08-27
来源:贝塔商业
迪士尼的问题不在于贵,而在于越了解它的运营逻辑,就越难沉进去。

当快乐开始分档出售,童话也就不再童话了。

十年前,迪士尼刚落地浦东那会儿,几乎每一个上海中产都把它当成生活愿望清单上的一项:带孩子去一次、拍一套全家福、排一次飞跃地平线。那是一个城市对“高质量生活”的注解,是普通人有点预算之后第一个想去的地方。

如今,想再去一趟,得先打开一个票价日历。

是的,2025年,上海迪士尼宣布调价。不是简单加钱,而是又一次“细化结构”,把475元到799元之间的区间,再切出几道更细的档位。

说是“灵活定价”,其实是在用票价重新划分人群。

表面上什么都没变,实际上你连买张便宜票都要选对天气、选对节假日、选对运气。8年时间,票价五次调整,不声不响地,从“人人都能来一次的乐园”,变成了“不是谁都配有好体验的地方”。

迪士尼没有赶走你,它只是温柔地告诉你:你还可以来,但最好别只买个门票。

不是涨价,而是分流

如果认真翻翻新闻就会发现,这不是第一次,也肯定不是最后一次。

上海迪士尼最近一次宣布“票价调整”,说是为了“给游客更多灵活选择”。听起来像是一种用户友好的升级,回顾过去八年,会发现是一套长期以来不断推进的策略。

从2016年开园至今,迪士尼门票已经历了五次结构优化。最早是四档价位,现在变成六档,还在继续增加。每一档之间差价并不大,有时只是几十块,但叠加起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精细的定价系统。

它的核心逻辑并不复杂: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分流,进而控制园区的运营节奏和盈利结构。

在表面上,这种做法能够平衡客流密度,提高高峰期的接待效率;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体验的感受却在悄悄变化:不是票价涨了多少的问题,而是你想用一张便宜票享受完整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

像475元的基础票,在实际日历中出现频率并不高,往往集中在淡季的工作日。真正人流高、需求旺的时候,票价常常定在659、719甚至799元,再叠加各种早享卡、单项尊享卡,实际开销远比单张门票要高得多。

这些“组合产品”的出现,从运营角度看是合理的,它能把服务层级、资源分配变得更加弹性。但从消费端看,也意味着一种新现实:如果你只是买最便宜的票,那你在园区里的体验,很可能是被压缩的。

比如热门项目排队两小时起步、餐饮拥挤、限定周边售罄等:并不是说谁被区别对待了,而是整个系统已经设计好,用价格来“分层”管理期望。

换句话说,迪士尼现在做的不是简单涨价,而是更精细地把“体验”打包成不同价位的产品,鼓励用户为更顺畅、更完整的游园过程“追加消费”。

可以说这是一种“效率优化”;但对不少家庭来说,这也是一种“心理门槛”:尤其是当三口之家一次出行动辄上千,甚至破万的时候,迪士尼就不再是一场轻松的周末娱乐,而更像一次“精算后的豪华消费”。

不是它不欢迎你,而是它更欢迎“愿意多消费的你”。

你说,迪士尼变贵了吗?不,是你不够配合它的商业逻辑了。

快乐有价,灰姑娘请绕行

这几年我越来越感觉,迪士尼已经不再讲灰姑娘的故事了。

门口还是那个门口,唐老鸭、米老鼠也还在笑,但你一进园区就能明白,谁才是这里真正被欢迎的“主角”。

白雪公主们住城堡酒店,开着尊享卡走专属通道,身边是会拍照的男朋友和配套的梦幻滤镜。她们在下午四点准时出现在花车巡游的VIP观众区,轻轻松松买到限定款草莓熊,还顺带拍一套小红书同款大片。

而灰姑娘呢?她也来了,但得早上五点起床排队,穿着淘宝买的cos服,带着干粮、遮阳伞和汗味在项目入口转圈圈,热门项目一个都刷不完,只能在角落里抢拍个背影——还被路人误以为是兼职演员。

没有人赶走灰姑娘,但你会清楚感受到,她在这场童话里,没有被写进优待条款。

这不是谁对谁错,而是一次隐秘的筛选。

上海迪士尼这几年新推的项目、夜光秀、限定IP,已经越来越偏向成年人,尤其是消费力强的那一批人:他们不是来陪孩子的,是来完成一次“高质量生活场景”的消费闭环的。连周边都开始做成买手店那种样子,好拍照、好晒图、也好卖。

这时候再看那些票价结构,早享卡、尊享卡、酒店优先通道……每一个都在告诉你:快乐可以有,但得按价分配。

掏得越多,等得越少;算得越精,玩得越差。

而我们,也从最初的信任者,慢慢变成了被教育的那群人。不是谁都能体验“完整的迪士尼”,而是看你肯为这份“合格体验”买到什么程度。

说是童话,其实更像一个社会的缩影。

超级IP的底气,逐渐松动的信仰

迪士尼为什么可以反复调整票价结构,甚至把一张门票拆成一整套“体验组合”来卖?

答案其实挺清楚的:因为它有足够深的护城河。

这道护城河,不是靠单一爆款堆出来的,而是用了近百年时间,一点点筑起的。

从1928年米老鼠首次登场,到今天覆盖全球的乐园、影业、IP授权、消费品、流媒体、音乐剧,迪士尼构建的不是某一个内容帝国,而是一整套情绪与记忆的体系。

它的厉害之处,从来不是“讲一个童话”,而是能让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不同阶段都找到自己的情绪锚点。小朋友看动画片,青少年追漫威,年轻情侣拍夜光城堡,中年人带孩子复刻童年记忆,老人可能记得当年电视上播过的米奇短片:它让几代人的童年和幻想,都指向了同一个logo。

除此之外,它还把标准化体验做到极致。不管在哪个国家,迪士尼乐园的入园流程、排队逻辑、演出节奏、商品摆放方式几乎一模一样,情绪触发点精准得像流水线:这不是缺乏变化,而是一种对控制力的执念。梦可以通用,体验不能失控。

而在这座护城河的外围,还有一道令人敬畏的围墙:法务部。

在IP保护这件事上,没有哪个公司比迪士尼更认真。那个段子大家都听过:

如果流落荒岛,最佳的求救方式不是写下“SOS”,而是在沙滩上画一个米老鼠。就算天涯海角,迪士尼法务也会找到你。

说笑归说笑,但这正是迪士尼护城河的现实体现。它不怕你喜欢,怕的是你擅自使用;它不是一个内容平台,而是一个版权体系:稳、重、严密、几乎无懈可击。

也正因为这套体系太成熟、太强大,才让它在面对消费者时有十足底气。就算有人吐槽价格贵、体验缩水、情绪过度包装,数据不会撒谎:据统计,上海乐园开园8年,累计接待超1亿人次,哪怕在疫情期间都还能保持全球主题乐园收入前列。它当然知道你嘴上说着“割韭菜”,身体还是很诚实。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

当一个原本靠幻想和浪漫立足的地方,越来越像一个由系统精算出来的商业空间,那种天然的信任感也会一点点松动。

故事依旧动人,灯光依旧梦幻,但你心里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怎么有点不值得了?

小时候我们以为,进一次迪士尼是靠努力攒钱;长大后才知道,进得去不代表玩得好。真正的门槛,不是票价,而是你愿意为情绪加多少钱的那一层心理预算。

而一旦人们开始计算“值不值”,信仰就已经开始松动了。

浪漫从来不是反商业,但一旦精算多了、套路重了,它也会失去原本那个“无条件相信”的味道。

迪士尼的问题不在于贵,而在于越了解它的运营逻辑,就越难沉进去。

结语:造梦的人,成了叫醒梦的人

我不是不喜欢迪士尼。

甚至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站在城堡广场前的那个傍晚。音乐响起,烟花升空,我真的有一瞬间相信,梦可以落地,童话可以被触摸。

那时候没有那么多分级票价,也没那么多加购选项,所有人都站在一样的地砖上,仰头看着同一片夜空。

但现在再打开购票日历,看着一层一层叠加的档位、组合、权益,梦境开始变得像一份预算表。不是做梦的人变了,而是造梦的人,开始算得太清楚。

迪士尼原本是一个邀请人入梦的地方,但如今,它越来越像是那个在梦半中提醒你“余额不足”的人。

而在看清这些的同时,我也不免多想一句:什么时候,我们才有属于自己的迪士尼?

不是没有IP,《哪吒》《白蛇传》《熊出没》……每年也有一些动画火起来,票房能破纪录,角色能火一阵。但真正能留下来的太少。

问题往往不是第一步,而是第二步、第三步跟不上:没有持续衍生内容,没有稳定的周边和线下场景,观众的情绪刚被吊起来,就发现故事断了。

所以说到底,不是缺角色,而是还没能把“角色变品牌、品牌变情感依赖”的这条路走通。

可能我们也该长大了。也该接受:童话不是必须靠高价维护的,浪漫不必绑定年卡和通行证。

我们依然需要梦,但也开始知道,梦的入口可以有很多个。

不只是迪士尼一个,也不该永远只有迪士尼一个。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