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卖不动,仅仅是因为贵么?

2025-09-01
来源:贝塔商业 作者:阿营
真正让白酒陷入焦虑的,是这个社会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敬”的场景了。

白酒找不到新喝法,开始研究怎么往算力显卡里倒了。

前几天,一条热搜让我一时间没分清是财经新闻还是段子。

说中央汇金大手笔增持白酒ETF,有人一本正经发了一张图:“酱香型白酒可以用来提高GPU训练效率。”配图是实验数据,还有“模型精度提升”“温度下降”,仿佛真的把飞天茅台倒进了显卡里。

这事儿当然是误读。到底有没有实验不好讲,但“酱香型白酒加速模型训练”这种事听着就有点上头,更别说和汇金投资白酒ETF搭上边了。但这一场乌龙,也恰好映射出今天的白酒行业:高估值撑不住了,“酱香科技”也成了白酒的新故事,听起来离谱,但现在讲什么都不奇怪了。

资本市场上,白酒板块已经从2021年高点回调超过七成,甚至连“股王”茅台的王座都让给了寒武纪。而在消费端,卖不动、喝不掉、降不下来的尴尬,也在一天天拉长白酒的冬天。

它当然贵,但贵从来不是唯一的问题。真正让白酒陷入焦虑的,是这个社会已经不再需要那么多“敬”的场景了。

“酒香”不再,也没了“人来”

有人调侃:“2025年了,连白酒都得在山姆搞试饮活动了。”

深圳、北京、上海的山姆门店里,售价399元的五粮春被摆上了试饮台。甚至五粮液、梦之蓝这种高端酒,也开始和烘焙区、热熟食一起排队“勾引”顾客。看上去热闹,实际上却冷清得很。不是没人来,而是没人敢喝——大白天开车路过的人,最多也就是围观一下“茅台还在不在”。

背后的原因,是高端白酒在消费环境变化下,价格预期逐渐回归理性。

以茅台为例,《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显示,飞天茅台的行情价已从2024年初接近2700元,一路跌到如今不足2000元,部分年份产品已低至1700多元,跌幅超36%。曾经“只涨不跌”的行业锚点,如今成了摆在货架上的“限时特价”。

高端白酒从前是“拿来敬的”,现在却成了“等着卖的”。

渠道端感受最直接。过去高高在上的名酒,现在频频联名盒马、胖东来,搞“平价定制”。飞天茅台去年还能卖2700元,如今价格跌破2000,部分年份产品已低至1700多,已经失去了作为“硬通货”的金融属性。

线下的烟酒店,日子也不轻松。经销商普遍不愿囤货,超市的采购也从“按吨进”变成“卖多少进多少”。厂商心知肚明,光靠堆货压渠道是没用的,必须得让消费者真开瓶,真喝掉。泸州老窖、洋河已经把“提升开瓶率”写进了年度重点目标,甚至把宴席使用、入库数据作为一线人员的考核指标。

但就算企业动作频频,真实的消费趋势却更加清晰地显现了出来。

根据《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当前市场动销最好的,是100–300元价位段的白酒,其次是百元以下的低价产品。原本被视为“中坚力量”的500–800元区间,如今反而成了最难走量的档位。这背后,是消费者消费方式的改变:不是完全不喝,而是更精打细算,也更倾向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从数据上看,这并不是短期起伏。飞天茅台的渠道价自2022年以来已累计下跌超36%,很多经销商反馈库存消化周期明显拉长,部分消费者也从原本的千元产品,转向几百元甚至百元以下的替代品。不是需求消失了,而是购买决策的标准变了。

买得少了,也买得更慎重了。从渠道反馈到价格波动,再到酒企策略调整,这一连串变化,不是个别品牌的问题,而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现实。

只是这些努力,看起来都像是补救,而非重启。毕竟,没有人能精准预判,当社交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质变时,一个靠“敬酒文化”构建起来的生意,还能靠什么维持?

不是喝不起,而是不想喝

很多人以为白酒卖不动,是因为“贵”。

但真要讲价格,精酿啤酒也不便宜。一瓶“限定果味”“联名IP”的精酿动辄四五十,按毫升计算不输茅台,却依旧卖得火爆。年轻人一边说“养生”,一边囤糖葫芦味的IPA;一边控卡低醇,一边下单盒马的13.9元一升装精酿。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300亿元,仅三年时间增长超过3倍。18–35岁人群贡献了超过70%的销量,其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超过一半。就连三四线城市的年增速也接近40%,一些热门风味如茶啤、果酿在京东平台上的成交额同比暴涨五倍。哪怕盒马上13.9元一升的大包装精酿,或是胖东来不到5元的平价瓶装,也都卖得飞快。

区别在于:他们喝,是因为“我想”;白酒喝,是因为“该喝”。

过去,白酒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口感”:而是仪式感、场面感、乃至某种压迫感。那一杯敬下去,不是因为好喝,而是因为得喝。谁坐主位、谁先碰杯、谁最后倒酒,全是非语言的社会分层。

但这个逻辑,在今天的消费环境里,逐渐瓦解了。

一方面,“禁酒令”让原本最依赖白酒的公务宴请场景大幅缩减;另一方面,年轻人的社交方式本身也在变。小桌、露营、撸串、剧本杀,都是去中心化的“松弛社交”,需要的是轻度、随性,而不是52度的灌顶爆烈。

更关键的是:白酒本身就不是一个“高频饮品”。一瓶喝三杯能倒人,谈何复购率?啤酒红酒可以慢慢喝,白酒却只能猛一杯。度数高带来门槛,也锁死了消费频率。

厂商当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纷纷转向低度产品、跨界联名。酱香拿铁、果味酒、白酒冰淇淋……几乎每一波“创意”都带着“拉近年轻人”的意图。但真实的数据说明,这些玩法大多雷声大、动销差。一位酒厂商超渠道代表就说,很多联名酒刚上线就“打款做了生产”,但数据反馈尚未显现,甚至连消费者注意到都难。

归根结底,白酒的文化底子和年轻人的情绪期待压根儿不在一个频道。他们要的是“放松、好喝、有点酷”,而不是“烈、苦、敬完三巡才算懂礼数”。

白酒,不是贵,是格格不入。

低价博命,喝下这杯苦酒

表面上看,白酒正试图用“价格”找回市场。

大厂开始“下凡”,27.9元的川酒壹号、15.87%毛利的酒鬼·自由爱……一批又一批非标产品“打折”上市,占领山姆、盒马、胖东来等流量货架,成为白酒行业新的风口。

但问题是,这不是复苏,而是降维求生。

白酒原本的商业模型,靠的就是高毛利。80%以上的毛利率,既是利润来源,也是渠道激励机制的保证。现在一旦价格降下来,零售端让利,经销商空间被压,品牌议价权也会崩。

白酒企业眼看动销困难,又不得不继续“搞非标”,变成了饮鸩止渴。

更关键的是,抢白酒市场的也不止是传统厂商。盒马、奥乐齐这种零售起家的新玩家,更懂定价,更快试错,也更敢压缩链条。便利店和歪马送酒这类互联网平台,更是主打即时零售,把精酿、果酒、低度酒铺到小区口,三十分钟送达。相比之下,他们不用压经销商,不靠线下宴席,反而能稳稳守住更高的毛利率。

而价格一旦掉头,想再涨回去几乎不可能了。消费者认的是实价,认的是“这东西也就值99”。一旦品牌光环破灭,再讲“酿造工艺”“酒曲比例”就是白费口舌。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飞天茅台还在抽签、还在限量,有人抢,有人发朋友圈,但“涨价预期”已经不复存在。喝的人越来越少,屯的人越来越怕,甚至开始倒挂抛售。

而在消费场景端,白酒更是越走越窄。除了节假日和家庭聚会,几乎没有人会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开一瓶白的”。就算是讲情怀的“酒桌文化”,也被越来越多年轻人视为“服从性测试”,甚至是一种软性PUA。

过去我们敬酒,是因为那个社会需要“服从”。现在的年轻人,压根就不愿意上桌。

白酒的苦,不是度数的问题,是文化回不去了。

结语:真正的问题是这杯酒还该不该喝

如果说精酿啤酒是Z世代讲故事、拼口感的社交通货,那白酒在今天的很多场合,几乎已经失去了“登场”的必要。

它太浓,太烈,太多规矩,也太少情绪。

它不再是那杯“敬领导”的酒,也没能变成那杯“敬自己”的酒。

从资本端的增持回购,到市场端的非标定制,白酒行业看似在努力自救,实则是在一个个慢动作中完成自我拆解。动销、开瓶、低价、拼场景、造话题,这一套都熟,但问题是,没人愿意再接这个盘。

不是大家不爱喝酒了,而是换了酒,换了场景,换了人。

白酒卖不动,仅仅是因为贵么?

不是,是它代表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