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月瘦20斤的秘密:一针3000,年入千亿

2025-09-09
来源:贝塔商业
穷人靠努力,富人靠科技

自古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沧州是河北奇人的顶级刷怪笼。

最近河北赛区再填一员猛将:大胃袋良子,一个靠吃播出圈的男人,刷新了所有人对“胖”这件事的认知。身高164cm,体重逼近400斤,BMI高达80,连核磁共振仪都进不去。医生看到他直接摇头。

网友调侃:“他不是胖,是进化了。”“良子的三高在体内达成动态平衡,高血脂和高血糖阻塞血液不能流通,高血压很好的弥补了这一部分,同时,由于庞大的脂肪使得血管被压在体内而不致爆裂”

就在所有人盯着良子的胃袋开地狱玩笑的时候。

互联网上的另一批人,也在悄悄地“变形”:那些你印象里一直是“易胖体质”的明星,一个接一个,突然瘦了下来。下颌线冒出来了、法令纹消失了,连锁骨都能当挂钩使。当有人问他们:“怎么瘦的?”答案和味真族族长良子的金句一致:“少吃多餐,多喝水,多运动。”

网友一句话点破天机:“颜如晶老老实实锻炼一两年了,怎么就没见她瘦得这么离谱?”

现实就是这样:有的人拼命管嘴迈腿,体重还是纹丝不动;而另外一些人,轻轻松松过了几个月,却瘦得像换了一个人。

更巧的是,这两年正好是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减肥药物在全球集中上市、走红的时间点。它们本来是降糖药,现在却成了贵价瘦身神器。

明星们的“断崖式瘦身”是不是也和这个时间线有某种默契?恐怕不仅是巧合那么简单。

穷人靠努力,富人靠科技

这几年,减肥已经成了全民话题,但真正能在舆论里“瘦出圈”的,永远是明星。

可代价是,“瘦下来”的那一刻,可能也成了“看起来最老”的一天。

“司美脸”这个词就是这么来的。因为瘦得太快,很多人脸上的胶原蛋白一夜间消失,脸颊凹陷、苹果肌塌陷、眼窝凹下去,法令纹也跟着显出来。

他们不说,但大家心里都多少有点数:如今的“瘦”,早就不只是鸡胸肉和夜跑的功劳。

过去两年,以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为代表的GLP-1类减肥针,从糖尿病药变成了全球最热门的“瘦身神药”。2023年,诺和诺德凭借GLP-1药物Wegovy和Ozempic,市值一度超越特斯拉和LVMH,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公司。另一家制药巨头礼来,也靠Mounjaro(替尔泊肽)在2024年股价飙升,市值突破8000亿美元,进入全球前五。

这类药品本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却因为“副作用是减肥”被FDA批准用于肥胖治疗。在好莱坞、硅谷、时尚圈,它成了“减肥不吃苦”的代表。明星不再是靠健身房流汗,而是靠每周一针。有博主甚至直接总结:“靠嘴瘦身的时代结束了,靠针头减肥的时代开始了。”

别看本质是降糖药,但减肥效果一骑绝尘。临床数据显示,平均能让体重下降10%–15%,不少用户甚至月减10斤以上。更重要的是,这类药物还能控制食欲、延缓胃排空,不节食也能瘦下去。

所以,当大家看到某些明星在几个月内迅速清空了脂肪,还统一口径说是“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评论区自然也就多了一层默契的笑声。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倒是坦白,说自己的体重管理靠的是司美格鲁肽和断食。

从那以后,大家再看到谁“断崖式瘦身”,都忍不住想问一句:是不是也上了那一针?

说不上有什么确凿证据,但时间线实在太巧了,巧到像个心照不宣的行业秘密。

据统计,中国减肥产品市场到2025年规模已经破了1000亿,其中药物类产品的增速最快。本土企业也赶着入局,希望打破进口药价格壁垒。但即便这样,一支司美格鲁肽的注射剂价格仍在千元左右,还必须配合医生监管使用。能稳定打上几个月的,除了有钱人,还能有谁?

确实也有明星靠锻炼和控制饮食瘦下来了。只是如今,“几个月掉二十斤”的情况越来越多,不免让人多想一句:是不是还有什么没说的?

在这场瘦身游戏里,有人装备齐全,有人还在徒手攀爬,谁高效、谁体面,早就不只是方法的问题了。

贾玲花几百万瘦身 普通人花几万块被骗

明星的减肥,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战斗。

比如贾玲,为了拍《热辣滚烫》瘦了整整100斤,减肥本身就成了电影的最大宣传点。热搜一波接一波。网上有人说她花了230万,也有人说是900万,不管哪个是真的,都说明了一件事:她的减肥,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在为一部投资过亿、目标几十亿票房的电影下注。背后是上百万的预算、半年以上的封闭管理、专业团队的全程保驾护航。

可普通人没有几百万,最多有几万块的预算、和一个“这个月一定要瘦”的念头。

结果呢?就掉进了另一种坑。

走在街头,贴着“减不下来全额退款”的门店一个接一个。推门进去,三分钟不到,就能被推销成会员,送体质分析、穴位埋线、神奇减肥衣服一套。一听你犹豫,立马拿出某某“塑身达人”的案例,配着对比照说:“她也是喝了我们这款代餐奶昔,15天掉了18斤。”

听着是不是耳熟?像极了那些卖“白发变黑发”“断根治疗鼻炎”的药膏套路。

苏州的宋女士更倒霉,花了一万六买了件“减肥神衣”,穿了三个月不但没瘦,反而得了盆腔炎。商家一看不对劲,立马甩锅说她“体质特殊”,要她继续升级疗程,不然不保效果。

有些门店更是拿“因人而异”当挡箭牌。你问为啥瘦不下来,他说你没配合好,你要退钱,他让你看合同条款第十三条:“不适用于极端体质人群”。总有一款适合你。

这门生意的逻辑很简单:抓住“急”和“懒”这两个痛点。你想快,不想动手脚,只动钱包,那他们就给你“快捷”的方案:药也罢,衣服也罢,反正你先交钱再说。

最讽刺的是,这些骗局往往出现在二三线城市。“北上广精英”忙着打司美格鲁肽,“下沉市场宝妈”靠贴肚脐贴瘦身,结果一个掉秤,一个掉坑。

它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谁都知道“管住嘴迈开腿”,但谁都太忙了。现代人连睡个完整觉都是奢侈,更别说健身了。

在这种现实里,那些“不用动就能瘦”的话术,才会那么容易破防。而这时候,你甚至能理解为什么有人直接选择打针:与其被骗,还不如花钱上“科技”,起码瘦得明明白白。

这个肥,是非减不可么?

有没有发现,现在不是想不想减,而是不减不行。

胖,不只是健康问题,而成了一种“社交原罪”:走进公司、走上街头、打开手机,目光都在提醒你:不够瘦、不够美、不够自律。

可真正让人无力的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这场“减肥竞赛”,早就不是靠毅力就能赢的。

现在的人不是不知道怎么减肥,而是根本没那个空减。早上赶地铁、中午外卖、晚上加班。而健身要时间,做饭要精力,控制饮食要意志力:可这些,恰恰是很多普通人最稀缺的资源。

外卖、零食、奶茶,这些便宜、方便、能立刻获得满足感的东西,才是现代打工人最唾手可得的“快乐”。

在这种生活结构下,肥胖不是放纵,而是生活压力和时间成本压出来的副产品。

打工人减肥,靠的是16+8断食、奶茶三分糖,偶尔点上一份轻食,一不留神还容易饿到低血糖,最后撑不住半夜破防,一包泡面下肚前功尽弃。自律,在这个语境下,成了一种自我安慰。

可吊诡的是,我们一边苛责“胖不行”,一边又在奖励“胖得离谱”。

良子的胃袋,是一整个社会失控饮食行为的象征。他胖得抽象,但不是他一个人的错。他胖到将近400斤,是算法给的舞台,是大众围观欲的打赏,是平台流量的激励机制一步步鼓励出来的“怪胎”。

而那些真正在默默努力减肥的人,往往被系统忽视:减得慢、瘦得不明显、没有戏剧性。

一个身体到了极限却仍在吃播挣钱的人,在被平台奖励;一个努力清淡饮食、跳操健身的人,最多得几个点赞、几句“你真棒”。

你说这个世界到底想让人变瘦,还是想看人发胖?

结语:减的是脂肪,卷的是人性

减肥这门生意,正在悄悄改变它的底层逻辑。

它不再只是健康的附属品,而变成了一种“自我管理”的符号,是消费主义不断强化的“身材焦虑”。

你不去减肥,就仿佛不够自律;你减不下去,就仿佛低人一等;你说自己吃得很少,但别人觉得你嘴硬;你说你靠药物,但又怕被笑“脸都垮了”。

可在这场战斗里,没人真正关心你是否健康。大家只在意你看起来够不够“瘦”、够不够“像样”、够不够“上镜”。

所以,与其焦虑“为啥减不下来”,不如先问问自己:你真的需要减肥吗?

所以别再轻信任何“一个月瘦20斤”的承诺,也别轻易对“多喝水+早睡觉”抱有太大期待。

如果真要减,那也请慢慢来,不要急,不要骗自己,也不要被骗。

毕竟,健康才是这场游戏唯一的终点,而不是他人滤镜里的标准答案。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