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亿,两大PE联手买下一家疫苗新星

2025-09-12
来源:PE星球
“北欧最亮的生物技术新星”。

近日,丹麦疫苗巨头巴伐利亚北欧(Bavarian Nordic)在官网发布了一篇题为《推荐公开收购要约》的公告,在公告中,其确认已与特殊目的公司Innosera ApS签署《要约协议》。

Innosera由Nordic Capital Fund XI与Permira两家PE巨头旗下基金共同设立。

两大PE巨头合作,一笔价值210亿的私有化

协议内容显示,两家PE巨头将通过Innosera收购巴伐利亚北欧全部已发行及流通股份(不含库存股),对应股权估值约190亿丹麦克朗(最高约合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210亿元)。

Innosera已收到Nordic Capital、Permira合计约22亿美元股权承诺函,剩余金额通过德意志银行、高盛、摩根大通提供的过桥贷款及后续高息债组合覆盖,杠杆比例约1:1.3。

交割条件显示,要约生效需满足,1、股东接受比例≥90%或丹麦《公司法》强制挤出阈值;2、欧盟外资审查、丹麦工商业金融事务局(Danish Business Authority)及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无异议;3、无重大不利影响(MAE)。

若一切顺利,该笔交易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付款及股份过户。

这其实是一份私有化交易。交易完成后,Innosera计划启动强制挤出(squeeze-out)并申请哥本哈根纳斯达克退市,将巴伐利亚北欧转为私有控股公司。

对此,董事会(除三名创始人董事回避外)一致建议股东接受该私有化要约,认为“现金溢价显著,且降低疫苗商业化与资本市场持续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据悉,丹麦最大公共养老基金ATP(持股8.4%)与创始家族控股公司Bavarian Holding(持股11.7%)已签署不可撤销承诺,合计约20%股份将率先接受该要约。

“北欧最亮的生物技术新星”源自天花-牛痘项目

巴伐利亚北欧前身,最早是丹麦国立血清研究所(SSI)与哥本哈根大学兽医与农业学院1990年代的天花-牛痘研究项目。

1994年,SSI科学家Steen Kølsen、Ole Lund与风险投资人Niels Fjordside共同成立“Bavarian Nordic A/S”,名字取自创始人度假地——德国巴伐利亚森林与北欧半岛。

巴伐利亚北欧公司最初仅12名员工,他们在哥本哈根郊区租下500 m²实验室,专注改良型安卡拉牛痘病毒(MVA)作为基因治疗与疫苗载体。

2003年“9·11”与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国防部急需安全天花疫苗。2005年,公司与美国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局(BARDA)签署价值4.75亿美元、为期十年的“IMVAMUNE”天花/猴痘疫苗开发合同,成为当时欧洲生物技术史上最大政府订单之一。

凭借该订单,巴伐利亚北欧公司于2005年12月获得了摩根大通、丹斯克银行55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并于次年启动了IPO计划。

2006年12月15日,巴伐利亚北欧公司成功IPO,当日发行价58 DKK/股,募资净额7.3亿DKK(≈1.2亿美元),首日收盘78 DKK,市值约20亿DKK,被媒体称为“北欧最亮的生物技术新星”。

截至今年7月,巴伐利亚北欧公司员工约1300人,其中丹麦总部550人,德国工厂300人,美国销售与医学事务团队200人;拥有三座GMP厂房(Kvistgård、柏林、北卡Research Triangle Park),年产能最高可达2亿剂冻干/液体制剂。

买方承诺,未来5年追加15亿美元

据Evaluate Pharma《Vaccines & Infectious Disease 2025》报告,2024年全球人用疫苗市场规模约680亿美元,2020–2024复合增速9.3%,显著高于整体医药(5.1%)。

不过,这个行业高度集中,像GSK、Merck、Pfizer、Sanofi、Novartis(2024年剥离前)五强合计市占率就超过了70%。

经营数据显示,巴伐利亚北欧2024年营业收入8.7亿美元,在全球排名第18位,不过,其在“非复制型病毒载体”细分领域与J&J、AstraZeneca并列前三。

巴伐利亚北欧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1.9亿美元,占收入22%,远高于行业平均12%,导致净利率仅7%。

对于此次私有化,买方称,将“在未来5年追加15亿美元CAPEX与R&D,用于扩建丹麦冻干制剂线与北美灌装线,并继续并购Late-stage资产”。两家PE巨头希望用更长期的资本来承载高研发强度。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

融中 热门

您可能也喜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