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推开港交所大门。
9月19日,来自上海的劲方医药-B(02595.HK)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公司上市首日较发售价20.39港元高开115.79%报44港元/股,总市值约157亿港元。值得一提,劲方医药此次IPO募资总额,创下2022年以来港股18A板块之最。
成立于2017年的劲方医药是一家全球布局的创新药物开发企业,聚焦肿瘤、免疫类疾病领域高度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以疾病生物学机理和临床转化医学为核心,构建并发挥自主化、一体化研发体系优势,主攻尚无临床验证的创新靶点与适应症,并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
自成立以来,劲方医药已建立包含多个自主研发的“全球新”大、小分子项目,多个产品在中国、欧洲、美国进入全球多中心临床试验,包括多项后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目前,公司已形成RAS靶向疗法的一体化深耕矩阵,并积极拓展其他“全球新”靶向药及新类型疗法管线开发。同时,公司近年来不断深化商业合作网络,已与多个境内外上市公司达成战略授权协议,或开展“全球新”临床合作并已取得积极进展。
劲方医药在港交所成功挥起上市宝捶,也意味着其所处地上海在今年又收获一个IPO。
值得一提的是,9月16日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激光雷达制造商禾赛科技同样来自上海,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上海已跑出纽曼思、汇舸环保、布鲁克、毓恬冠佳、找钢网、维昇药业、博雷顿、沪上阿姨、颖通控股等多个IPO,且排队IPO的名单中,随处可见上海企业的身影。
劲方医药的故事始于两位海归博士,吕强和兰炯。
2017年,中国创新药市场正站在爆发前夜。彼时,吕强刚卸任基石药业高级副总裁,兰炯则在扬子江药业上海海雁科技担任总经理。两位在美国大型药企历练多年、又深度参与中国本土药企成长的科学家,敏锐捕捉到一个关键信号——中国创新药不能再困于“me-too”(模仿创新)与“License-in”(产品引进)的舒适区,原创能力才是破局之道。
吕强是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拥有北大生物化学学士、美国布兰迪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从诺华离子通道研究到惠氏制药,再到药明康德、扬子江、誉衡药业,他深耕生物技术及制药行业20余年,既懂国际前沿,又熟稔本土产业化痛点。兰炯则是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曾在美国诺华NIBR担任研究员,回国后在恒瑞医药带队攻坚小分子药物研发,又在扬子江全面负责新药研发体系。
一个擅长战略规划与资源整合,一个精于化合物设计与工艺落地,两人的互补性为劲方埋下了“全球新”创新的基因。招股书显示,由吕强、兰炯、健发香港及劲方医药的员工持股计划平台组成的单一最大股东集团,合计持有公司25.23%股份。其中,健发香港由吕强、兰炯分别持有53.69%、46.31%。
创业之初,吕强与兰炯便将劲方定位为“靶点新颖、全球尚无临床验证的创新疗法开发者”。这在当时近乎“冒险”——与劲方医药同期成立的许多企业,大多选择模仿/跟随创新或产品引进的模式,抑或是去塑造一个单纯的平台类企业,如抗体、疫苗、小核酸等工程类平台。但劲方选择的是更接近前沿跨国药企的创新模式,开发靶点新颖、全球尚无临床验证的创新疗法。
研发之路比想象中更艰难。KRAS G12C抑制剂分子结构复杂,合成路线长,初期工艺成本高、收率低。与此同时,劲方管线立项的原则是主攻全球尚无临床验证的靶点与相关适应症。针对前沿靶点的机制研究和新药开发,必然会带来许多从零到一的挑战,既有单个流程的路障、更有上下游接力的考验。
比如,在氟泽雷塞及其他新品研发过程中,劲方完成了很多实验方法学的摸索构建、持续的原料药合成工艺路线优化、并坚持原创的临床方案设计,从而突破了新药开发中的难点。从中劲方医药一体化早研、临床、生产体系也在一次次突破中初成璞玉。
好在八年深耕,劲方用成果证明了选择的正确性。
其核心产品GFH925(达伯特®)于2024年8月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全球第三款选择性KRAS G12C抑制剂,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这款药不仅在临床设计中纳入中国患者队列,更针对亚洲人群特征优化剂量方案,上市后迅速进入全国多家医院,首批患者客观缓解率超预期。此外,布局TGF-β信号通路的GFH018进入临床阶段,CDK9抑制剂获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管线中八款候选药五款处于临床开发,劲方的“全球新”矩阵已初具规模。
资本市场的认可,是对劲方医药坚持的另一种注解。
从2017年成立至今,劲方累计完成7轮融资,总额达14.21亿元。A轮1.2亿元、B轮近4亿元、C轮近5亿元……融资额的攀升,印证了“全球新”战略的价值。
成功挥起上市宝槌的吕强与兰炯,目光依然坚定。两位海归博士用八年时间,将“做全球新创新药”的理想,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而劲方的故事,终将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
当然,于劲方医药而言,挑战也从未远离。
作为原创药企,劲方面临持续亏损与专利风险的双重压力。公司业绩情况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度和2025年前4个月,劲方医药的营收分别约为7373.4万元、1.05亿元和8214.9万元。同期,该公司的净亏损分别约为5.08亿元、6.78亿元和6662.4万元。公司自2023年以来累计亏损达12.5亿元。
尽管劲方医药目前尚未盈利,但公司管线有独特性,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目前,公司拥有72项已授权专利及117项在申请中的专利,其中12项已授权专利及61项在申请专利与核心产品相关。劲方的产品管线中包含8款候选药物,其中5款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劲方的GFH312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用于治疗PAD和PBC的RIPK1抑制剂候选药物,且已进入临床阶段。
与此同时,公司所处细分行业增长较快。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全球PAD药物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81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104亿美元,预计到2033年将达到140亿美元。全球及大中华区CRC(结直肠癌)药物预计2024年至2033年全球CAGR为8.9%,大中华区CAGR为12.9%。其中,劲方医药核心产品GFH925是中国首个获批的KRAS G12C抑制剂,且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优于现有FDA批准产品的客观缓解率和无进展生存期。
与此同时,数据可以从中窥出劲方医药的行业竞争力。
医药界素有“双十定律”之说——一款创新药从启动研发到上市,平均成本超过10亿美元,研发时间超过10年。这条被全球药企奉为圭臬的“时间与成本铁律”,却在劲方医药的KRAS抑制剂研发之路上被改写:从2018年立项攻关KRAS抑制剂,到2024年氟泽雷塞片正式获批上市,这家上海本土创新药企仅用6年时间,便完成了这条“十年磨一剑”的创新征程。
这份“速度奇迹”的背后,站着上海持续进阶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
在吕强看来,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医药人才多,他在张江做过两家创新药企业的负责人,都在企业成立后不久就组建了百人团队;二是产业链配套较为完备,从药物分子设计和筛选到临床前实验分析,再到临床试验、生产质控和注册审评,在研发的各个阶段,都找得到专业化服务平台与合作研究机构;三是政府官员对生物医药产业有深入了解,关注企业的临床试验和融资进展,善于为企业排忧解难。
作为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生物医药正成为这座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2024年,上海的创新药与医疗器械“成绩单”格外亮眼:7款一类新药、15款三类医疗器械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数量均领跑全国。
今日成功IPO的劲方医药,正是这片“创新药高地”厚积薄发的缩影——当顶尖人才在这里汇聚、完善产业链在这里生长、精准服务在这里落地,中国创新药企便有了与全球巨头同台竞技的底气,也有了改写行业规则的勇气。
正所谓“产业兴则城市强”。眼前中国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变革浪潮之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共同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各地竞相布局新赛道,共同推动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升级浪潮。
眼下,上海显然已准备就绪。而这片热土,势必将跑出更多独角兽和IPO。
劲方医药的港股证券简称中带有“-B”后缀,这自然有着特定意义。
这个带“-B”后缀的股票简称,像一枚特殊的标识牌,既标注着这家生物医药企业的“未盈利”身份,也折射出港交所18A规则下,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创新药企的热情——开盘暴涨115.79%便是例证。
对许多投资者而言,“-B”后缀是个熟悉的信号。根据港交所规则,“-B”代表Biotechnology(生物科技),特指未通过主板盈利测试的生物科技上市公司。这类企业往往处于高投入的研发阶段,尚未产生稳定收入,却承载着用创新药改变医疗格局的使命。
港交所的“-B”股从来不是冷门板块。自2018年18A规则落地以来,已有超70家生物科技企业以“-B”身份登陆港交所,涵盖肿瘤、免疫、基因治疗等领域。它们的共同点是:手握全球创新的管线,烧钱做研发,用未来的临床数据和商业化潜力换取当下的资本支持。
劲方医药引爆二级市场并非个例,大多生物科技股近一年来在港股表现便已十分瞩目。
据融中财经统计,截至9月18日,近一年内上市半新股“脑动极光-B”累积表现为+169.255%、“映恩生物-B”+389.218%、“派格生物医药-B”+232.692%、“药捷安康-B”+1293.156%、“维立志博-B”+91.143%、“中慧生物-B”+296.124%、“银诺医药-B”+132.869%……
港股创新药的“爆”,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政策红利、产业生态与企业实力的深度共振。
政策端,18A规则是关键的“点火器”。2018年前,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想在港股上市几乎无门,规则落地后,港交所成为全球生物科技企业对接资本的首选地。今年5月,香港证监会与港交所联合推出“科企专线”,进一步助力特专科技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申请,并允许这些公司选择以保密形式提交上市申请。政策一套组合拳下,2025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持续升温,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密集递交上市申请,医药行业已成港股市场备受关注的赛道。
产业生态的完善,则是“燃料库”。以上海为例,作为港股生物科技企业的主要“输出地”,其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人才-平台-服务”的完整生态。
企业自身的“硬核实力”,则是“发动机”。过去,全球创新药话语权被欧美药企垄断,中国药企多以仿制药或“me-too”药物为主,但如今,中国药企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地位从“参与者”变为“规则制定者”。在今年ASCO会议入选的184项ADC管线相关研究中,有89项来自中国,约占总体的48.4%;中国企业发布约34项双抗研究,占整体双抗研究的比例约49%,全球研究人员共发布了54项“延迟公布摘要”(LBA),其中11项LBA由中国研究人员领衔完成。而在10年前,ASCO上仅有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备受国际市场关注的LBA项目更是为0。
回望过去,港股创新药的“爆”,是中国生物医药厚积薄发的必然。
当政策打开资本闸门、生态托举创新种子、企业用“全球新”管线证明实力,这场“生物科技牛市”注定不会昙花一现。未来,随着更多像劲方这样的企业登陆港股,中国创新药的故事,将在全球医药舞台上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第一时间获取股权投资行业新鲜资讯和深度商业分析,请在微信中搜索“融中财经”公众号,或者用手机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获得融中财经每日精华内容推送。